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工作报告 > 正文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3篇(公司人力资源报告分析)

2022-10-09 12:33:54工作报告
  • 相关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3篇(公司人力资源报告分析)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3篇(公司人力资源报告分析),供大家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3篇(公司人力资源报告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1

  一、人力资源的状况

  截止 06年12月31日,公司员工总人数225人,其中半导体照明公司22人,为保证可分析性,本报告只对光器件部分进行统计分析。

  人员结构

*管理人员:部门经理及以上人员

*技术人员:直接从事生产、研发工作的技术人员

*销售人员:直接从事销售工作的*职能人员:为生产、销售、产品质量提供服务工作的,指财务、人事、质量、信息部门人员等 *综合事务:后勤服务人员,司机、清洁人员。

  管理队伍中5人是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员,技术人员实际占比为%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人员净增长率 =(入职151-离职87)/年初数161 = %

  人员流动率 =当期离职人员数/(期初人员数+期末人员数)/2*100%

  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领导虽有先进理念,但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认识

  公司领导层缺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观,尚未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战略发展紧密集合起来规划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完善和发展。公司领导也没有对人力资源部门提出战略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尚处于行政事务结合阶段,尚未起到为企业高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充当助手的作用。公司长期忽视或轻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工作,现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所设岗位及人员配备不足以胜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任。

  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公司领导尚未完全树立人力资本投资观,表现为常常在投资观与费用、成本观之间游移。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得投资犹豫,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各类人员的培训投入。

  2、公司未形成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而应该是所有部门主管们的一项日常性工作,但目前中间管理层对此认识不足。公司高层除总裁因兼管人事工作,其他高层少有人力资源管理意识,难能主动将主管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考虑问题。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经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非份内之事,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错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督导、制度、政策制定工作误作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由于缺乏全员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他们在行动上更难协调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工作。典型的,各部门经理就不能准确即使提供有关员工的培训需求、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信息;缺乏与员工的沟通意识,极少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贯彻于日常工作中去。

  3、人力资源部门存在的问题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背景,相关的专业培训也比较少。人员、岗位配置少,大部分精力仍放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从事的大多是发工资、处理档案和人事关系、办理社会保险等事务性工作,而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却了解不多,无法有效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职务评价、绩效评估和薪酬设计、员工激励、文化建设等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更谈不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高层决策服务。以上这些,也制约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难以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组织结构

  公司采取扁平式的组织结构,管理层级少,组织架构相对平坦。战略决策层的职能重心是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上进行决策并制定宏观战略计划;管理控制层的职能重心是对宏观战略计划进行分解,组织下级机构实施各项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整体控制;管理执行层的职能重心是坚决贯彻执行上级下达的指令,是基础管理工作的执行者。

  部门的设置因职能的发展需要而定,部门虽不设副职,但未充分授权或因能力不足而未充分授权。公司集中管理,有些部门相互之间的制约性未能体现,譬如采购和调度,职责集于一体,有利有弊。公司进入发展期可适当时期分开以相互牵制、监督,并可缓解内部因工作而产生的矛盾和压力,也避免了公司高层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协调、化解矛盾。

  随着经营需要,组织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部门功能定位及职责划分、管理权限都一一明确,但是在实际工中作仍旧存在或多或少的多头领导、多头管理或推委扯皮现象。

  5、人力资源规划

  缺乏中、长期规划,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依据职位空缺或临时紧急任务招聘,缺乏发展观和动态观。

  公司在人事政策规划、薪酬政策规划方面已经奉行倾斜性政策。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尚未能根据公司的外部环境变化、市场竞争的要求分析和预测公司未来对人才类型、数量需求的情况,制定激励人、留住人、开发人的系统目标。

  缺少对各层次、各部门人才梯队的规划和人才储备计划,没有制定人员的补充和接续计划,导致无法适合公司发展的人才梯队,关键岗位缺乏对接班人的培养或缺乏适配人员,例如:公司三年前就缺乏高级电路设计工程师,直到现在此岗位空缺。同时,由于人才梯队规划作得不好,员工不了解公司中各个层次人力资源需求情况,自身发展也不明确,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工作积极性不高。

  6、工作分析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工作分析。企业战略目标一旦确立,围绕战略目标必然依赖一些列的部门和岗位的工作链去实现目标。各个岗位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应达到的指标和标准、工作环境条件及岗位任职者资格成为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工作分析是招聘、培训员工的标准基础,是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也是工作评价和薪酬设计的依据。

  我公司目前现状是。未开展规范的、科学的工作分析。

  部门职责是工作分析的基础,先对部门职责进行科学界定,然后将部门职责分解到部门中各位任职者,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岗位职责。

  公司有7个大部门(市场技术部、市场销售部、生产部、财务部、行政人事部、事业发展部、LED封装事业部),只对其下设的二级部门制定了部门职责,没有对大部门进行部门职责的科学拟订,有的二级部门已经作了调整,但是部门职责没有作相应调整和更新。

  现有的岗位职责描述笼统、程式化,未能明确界定任职者的权力、责任、义务,很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清楚或不太清楚。有的部门岗位已经增设,但是根本就没有对应的岗位职责,比如:产品开发处的机械工程师,生产调度中心的调度员、销售处的经理助理。

  任职资格不是建立在对职位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而是撰写人凭经验或根据在岗人员的情况制订的。结果对有的职位任职资格要求过高,既无必要,而实际任职者又不可能达到,例如:事业发展部经理要有“CET-6,能阅读英文专业资料”、销售处经理要有“具有2年以上光电器件技术工作经历”。

  7、招聘与选拔

  公司目前虽有招聘管理制度,其中提及了招聘的原则、程序等,而且虽然制度中要求“用人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向人力资源部门书面申请并附上需招聘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岗位职责要求等”,但从未按此执行,加上公司领导考虑社会关系,根据这些因素进人现象难以避免,公司内部近亲繁殖现象普遍。

  招聘渠道主要集中在网络招聘和内部选拔方面,对于高端人才,网络招聘虽然覆盖面广,但收效甚微,时间期长。

  8、培训开发与职业发展

  公司每年拟订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但尚未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每年投入到员工培训方面的经费也微乎其微,只是人力资源部门员工投入时间上较大,但效果不佳。

  年初对全年的培训作了总体的规划和安排,只是根据公司的计划安排培训项目,且年初的计划也不完整,没有建立整套的培训内容体系,在过程中临时安排组织培训;缺乏培训评估;培训形式和方式单一,以内部员工授课为主,今年,增加了“一对一的培训方式”,将部门管理层的业务水平的培训提到工作中来,在总裁和副总裁的帮助下,对公司相关人员进行了一对一培训,虽有流程规定在先,但在操作过程中,也没有履行原先拟订的培训流程,时间期拉得太长,培训结果也没有到人力资源部门备档。

  缺乏对培训的需求以及分析,公司所做的培训,大多数着眼于短期任务的完成上,整体长远规划不够,缺乏战略指导。

  培训的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员工思想观念、态度、价值观以及人际交往技能和心理适应等方面没有放到重点上来;员工缺乏娴熟的与人交往的沟通技巧和技能;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上交;缺乏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致使有些方面人际关系紧张,不善于应付工作压力。

  缺少评估和反馈环节,致使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培训的真正作用,对今后的培训工作也缺乏借鉴意义。缺乏对员工能力的开发和个人发展指导,虽为有的岗位员工设计晋升路线,但没有明确的标准,主观因素较大,对公司和个人发展不利。

  9、绩效考核

  绩效管理体系已逐步科学化。06在原有的季度绩效考核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当前的生产经营状况,对原有的部门考核指标重新作了重大调整,确立了新的各部门的KPI经济指标,并在4季度中开始实施,目前处于运转初期。

  绩效考核办法虽实施3年,但每次都流于形式,其中的考核指标需重新调整,得到进一步量化,并易于考评者评核。考评者本身的对考核流程都不是很清楚,往往自己对员工进行评价后就与员工进行绩效面谈,置公司层面的调控不顾。

  10、薪酬

  薪酬激励体系一直是公司的薄弱环节。

  公司目前的薪酬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年薪制、绩效考核制、固定工资制。

  年薪制适用对象为公司副总监及以上人员。

  绩效考核制度适用于蝶型封装线生产员工之外的所有员工。

  有的员工对薪酬分配制度不满,对自己的顾初核收入感到不满,也对实际分配的公平性产生怀疑。员工不仅仅关心报酬的绝对数量,也关心报酬的相对数量。总把自己的投入与产出与其他人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比较。

  本内工人流动率大与之有一定的关系,加班给予一些补贴,这对于本身收入不高的员工没有足够的激励作用。还有一些个别岗位的劳动强度较大也造成员工短时间内离职的因素之一。公司对此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对基层生产员工,针对加班多、负荷大的岗位的薪资进行了调整;以及在公司服务时间较长(达3年),工作表现各方面较好的员工收入也稍做调增(+50元/月)。

  生产线的线长开始缴纳住房公积金,享受到可以看得见的福利政策。

  薪酬设计有多种形式结合,销售人员是底薪+提成,技术人员另外有产品开发奖励,并配之相应激励办法,但其因时间期较长,有若似无,根本未达到激励效果。其他人员除了工资之外,鲜少有激励方式来承认员工的工作成就和贡献大小。今年四季度起,对员工实施KPI考核,已有少部分人因此获益。

  公司的薪酬水平逐步借鉴同地区同行业的薪酬水平而制定。

  11、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思想、基本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从而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形成企业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

  至今企业文化并没有系统形成,首先公司上下未形成企业文化立业的共识,公司高层对企业文化的重要具有一定认识,中间管理层起并没有多大的认识,或是口头叫得响,行动看不见,基层员工认为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认为就是高层领导的事情。

  公司事实上并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进工作。

  三、建议

  1、降低员工流动率。

  1)八分人才,九分使用,十分待遇。

  不难理解,留住人才的方法很多,减少员工流失率的办法也涉及方方面面。“九分使用”说的就是发展,把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做好规划。“十分待遇”就是指公平的薪酬和良好的福利待遇,在可能的情况下,需要对公司的整体薪酬重新梳理,前提是结合市场薪酬水平开展,使公司的薪酬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2)提前储备才能失之不慌

  尽管员工流失对企业来说不是利好消息,但员工流失不可避免。当然,完全不流动也未必是好事。既然,“总有人要走”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不妨认清事实,对关键岗位给予人才梯队建设,生产线的人员配置给予一定幅度的机动名额设置,从招聘开始就发挥前瞻性,保证人才不断档、工作不脱节。当然这需要企业更多的财力投入以及对经营前景的一个预见性。

  3)领导加强和员工之间的员工主动沟通。要引导员工主动沟通,主动把问题、想法告诉上级。

  2、加强培训开发工作

  继续加强对企业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从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建立起“技术/干部人才库”,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足够多有技能、有热情、有基础、可信任的人才。

  对员工的素质教育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丝毫不放松,从意识上认识、改变自身的差距。

  加大培训的预算投入,丰富培训的形式。相对而言,外聘或外训对员工的诱惑性更大些,培训效果更佳一些。能够外聘一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从而更有说服力加深认知力。每年能够有一些接受外训的名额或指标,奖励那些在工作中绩效突出的员工。

  基于人力资源战略的总体设想是人才为本、激励创新,努力培养、吸纳、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管理水平,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2

  某公司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2016分析报告(通用模板)

  前 言.............................................................1 第一部分:人力资源状况综述..........................................2

  公司背景.....................................................2 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2

  中高层管理人员.........................................2 技术人员...............................................4 一线生产人员...........................................6

  第二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诊断......................................7

  概述.........................................................7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7

  公司领导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7 未树立全员参与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8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存在问题...............................8 组织结构...............................................9 人力资源规划...........................................9 工作分析..............................................10 招聘与选拔............................................14 员工培训及开发........................................15 绩效考核..............................................19 薪酬.................................................25 企业文化.............................................32 结论.................................................33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前 言

  为更好的服务公司的战略目标,为公司高层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公司人力资源部对本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形成本报告。

  本报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公司人力资源现状;第二部分着重分析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人力资源状况综述

  公司背景

  略!

  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

  根据公司前期提供的人员情况表分析,公司现有员工683人,其中,中高层管理人员21人,占%;一般管理人员(包括职能部门员工、各制造部干事及生产管理室主任、调度员、计划员等)58人,占%;技术人员112人,占%;一线生产人员391人,占%;生产辅助人员72人,占%;检验人员29人,占%。人员表面结构基本符合公司设计、工艺方面一定程度的科技含量,制造方面劳动密集,以及相应管理需求对人才的基本要求。XX公司人员结构如图1-1所示:

  检验人员4%中高层管理人员生产辅助人员一般管理人员3%11%8%技术人员16%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生产人员生产辅助人员检验人员一线生产人员58%图1-1 人员结构图

  中高层管理人员

  中高层管理人员是指包括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各职能部门经理及制造部门经理、副经理在内的21人。

  XX公司中高层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管理人员大多年富力强,平均年龄只有42岁,结构缺陷主要是较多人技术出身从事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方面的训练,且学历水平偏低。专业方面虽然以管理类(43%)最多,但大部分属于经济管理类,真正学企业管理的只有2人,仅占中高层管理人员总数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年龄、学历、专业及职称结构分别如图1-

  2、1-

  3、1-4及1-5所示:

  25-35岁45岁以上24%29%36-45岁47%图1-2 年龄结构图财务类无14%5%技术类38%管理类43%图1-3 专业结构图 3

  25-35岁36-45岁45岁以上技术类管理类财务类无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硕士10%中专19%中专大专本科硕士本科42%大专29%图1-4 学历结构图政工系列10%经济师系列24%工程系列56%工程系列会计师系列经济师系列政工系列会计师系列10%图1-5 职称结构图

  技术人员

  技术人员是指在综合技术室、设计一室、设计二室、工艺一室、工艺二室、工艺三室及冲压工艺室从事设计及工艺等工作的112人。

  XX公司技术队伍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平均年龄岁,25-35岁的年轻人占65%。这种年龄结构的优势在于年青人拥有更多新知识、掌握更多新技术、新技能,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劣势是较为缺乏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的教育层次偏低,绝大多数(52%)是大专毕业,硕士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仅有1人。职称水平偏低,半数以上的技术人员是助理工程师及以下职称。技术人员的年龄、学历及职称结构分别如图1-

  6、1-7及1-8所示: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45岁以上25岁以下4%36-45岁27%4%25-35岁65%图1-6 年龄结构图硕士本科中专1%35%12%大专52%图1-7 学历结构图其他高工18%4%工程师38%助工40%图1-8 职称结构图

  25岁以下25-35岁36-45岁45岁以上中专大专本科硕士高工工程师助工其他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一线生产人员

  公司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人员,包括各制造部各工段的工长和工人,共计391人。

  XX公司的生产人员在公司所占的比例最大(58%),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技能水平。总体上看,公司的工人队伍比较年轻,35岁以下的青年工人占了绝大部分(78%),平均年龄岁。工人的文化水平偏低,28%的工人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技能水平也较为低下,高级技工及技师的比例仅占到%。一线生产人员的年龄、学历及职称结构分别如图1-

  9、1-10及1-11所示:

  36-45岁14%45岁以上8%18-25岁8%18-25岁26-35岁36-45岁45岁以上26-35岁70%图1-9 年龄结构图大专6%小学及以下无1%6%初中21%高中/职高/高技31%中专及技校35%小学及以下初中中专及技校高中/职高/高技大专无图1-10 学历结构图 6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高级技能%无%中技技能%助工助理经济师%%高级工经济员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能中技技能助工助理经济师经济员无图1-11 职称结构图

  第二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诊断

  概述

  总体上,公司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改善,但是由于历史沿革、企业文化、体制等企业自身的原因,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存在着观念滞后、结构不全、功能不到位、职能未充分发挥的问题,且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公司未来的发展。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公司领导观念滞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公司领导层缺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观,尚未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战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规划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完善和发展。公司领导也没有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战略管理的要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尚处于行政事务性结合阶段,尚未起到为企业高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充当助手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被视作低档的、技术含量低的、无需特殊专长的工作。公司长期忽视或轻 7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工作,现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所设岗位及人员配备不足以胜任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任。

  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公司领导尚未完全树立人力资本投资观,表现为常常在投资观与费用、成本观之间游移。一是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投资犹豫,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各类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二是在生产任务与培训开发方面重生产任务,轻培训开发,生产任务挤培训开发、培训开发为生产任务让路。

  公司管理层未形成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而应该是所有直线主管的一项日常性工作,但目前公司管理层对此认识不足。公司高层领导除总经理因兼管人事工作而不得不管外,其他副总少有人力资源管理意识,难能主动将主管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考虑问题。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经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非份内之事,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情,错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指导、辅导、督导、制度、政策制定工作误作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由于缺乏全员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他们在行动上更难协调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工作。典型的,公司各制造部门的领导就不能准确提供有关员工工作分析、培训需求、绩效指标方面的准确信息;缺乏与员工沟通的意识,极少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贯彻于日常生产管理之中。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存在问题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全部来自集团公司原技术或财务部门,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背景。除部门经理外,其他人均没有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大部分精力仍放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他们熟悉和掌握的是国家颁布的有关人事制度、条例等,从事的大多是发工资、处理档案和人事关系、办理社会保险等事务性的工作,而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却不太了解,更无法有效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职务评价、绩效评估和薪酬设计、员工激励、文化建设等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更谈不上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公司高层决策服务。凡此种种,大大制约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难以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应为企业战略服务,它又受企业所处环境、技术、任务类型性质、人员情况等因素制约。企业组织结构应通盘考虑相关因素的系统作用并随相关因素的变动进行设计、调整。

  依此设计思想衡量,公司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的时候没有树立权变的思想,未能根据企业所处环境、技术、战略、任务类型性质、人员情况等因素的变化随时进行组织结构调整。表现为:公司体制尚未明确定性;原有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和市场化的需要;事业部制结构尽管已经构建起来,但尚未完善和规范运作;公司管理系统尚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市场营销、审计、证券等重要职能部门功能不全或缺失;部门职能界定不清、岗位职责界定不清,存在多头领导、多头管理或推诿扯皮现象 ;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和合作;缺少监督,人力资源规划

  1、缺乏发展观、动态观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持续的、动态的工作,必须和公司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随着公司战略目标的改变,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平衡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使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更具有竞争力,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但从XX公司目前的情况来看,尚未进行人力资源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常常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依据职位空缺或临时紧急任务招人、聘人,缺乏发展观和动态观。

  2、缺乏人才市场观、竞争观

  对于公司所需要的技术、工艺、设计人员、高级技工,公司在人事政策规划、薪酬政策规划方面未按人才市场竞争规律奉行倾斜性政策,致使公司在相关人才的获取、保留方面缺乏竞争力。

  3、战略规划缺失、业务规划未上路、政策规划无谋划

  首先,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尚未能根据公司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要求分析和预测公司未来对人才类型、数量需求的情况,制定激励人、留住人、开发人的系统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其次,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少对各层次、各部门人才梯队的规划和人才储备计划,没有制定人员补充和接续计划,导致无法形成适合公司发展的人才梯队,关键岗位缺乏对接班人的培养或缺乏适配人员。例如,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准备上市,可是直到现在仍缺乏证券方面的人才。同时,由于人才梯队规划作得不好,员工不了解企业中各个层次的人力资源需求情况,自身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工作积极性不高。

  最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对人力资源激励的配套政策规划的谋划,相关政策规划缺失或不明确,具体措施不能落实,无法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

  工作分析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工作分析。企业战略目标一旦确定,围绕战略目标必然依赖一系列的部门和岗位的工作链去实现目标。各个岗位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应达到的指标和标准、工作环境条件及岗位任职者资格成为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工作分析是招聘、培训员工的标准基础,是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也是工作评价和薪酬设计的依据。

  通过查阅XX公司现有的《岗位职责》,审视各部门的工作流程,结合访谈的结果,我们发现XX公司尚未进行规范、科学的工作分析,具体表现在:

  1、对工作分析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XX公司在理论上不清楚工作分析的基础性作用,实践上未利用(也无法利用)工作分析的信息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由于XX公司没有认识到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没有认识到工作分析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公司从未进行过规范、科学的工作分析。XX公司原有的《岗位职责》并未依据工作分析的科学规范进行,故其内容无法应用于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工作。

  2、缺乏对部门职责的科学界定

  部门职责是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一,先对部门职责进行科学界定,然后将部门职责分解到部门中各位任职者,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岗位职责。XX公司只对九个大部门(企划部、行政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市场部、质量部、生产部、技术中心、制造部)制定了比较粗略的部门职责,缺乏科学性:比如,生产部已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经取消,而部门职责未做及时调整;又如,四个制造部的产品、生产方式各不相同,部门职责却不加区分地统一概括;还有,制造部、技术中心还下设了不少二级部门,却没有为其界定相应的部门职责。可见,XX公司应重新科学地界定部门职责,才能制定出客观、合理的岗位职责。

  3、对工作职责的描述不明确

  首先,公司原有的岗位职责描述过于笼统、程式化,未能明确地界定任职者的权力、责任、义务,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发生了责任不明,遇到问题相互推诿的现象。其次,公司原有的工作职责描述缺乏针对性,表现在对于不同制造部的同名称岗位,其工作职责实际上大相径庭,而公司对它们的工作职责的描述却是一样的。例如,虽然都是钳工岗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制造一部的钳工又称“工具钳工”,主要工作任务是对零件的精加工;而制造三部的钳工又称“型架钳工”,主要工作任务是负责装配型架。XX公司的《岗位职责中》却未对此加以区分,这显然无法客观地反映它们的工作性质和职责。此外,XX公司编写的《岗位职责》,用语笼统、含混、不清晰或用语同一,不能清楚明白地区分出任职者的工作职责;对某些不同岗位职责的描述使用了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缺乏针对性、特异性、差别性。例如,公司编制的《岗位职责》,对磨工、刨床工、车工、电切削工的岗位职责描述几乎完全一样,这已违背了工作分析的根本目的。

  我们对XX公司员工完成的507份有效PM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在公司员工对PM问卷第17题“你认为你的职责范围是否清楚”的回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有接近两成(19%)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清楚或不太清楚,而对自己的工作职责相当清楚或非常清楚的员工还不到六成(59%)。(见图2-1)

  非常清楚15%不清楚4%不太清楚14%不清楚不太清楚中性相当清楚非常清楚相当清楚44%中性23%图2-1 公司员工对职责的清楚程度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制造部门基层员工职能部门员工制造部门基层领导中高层领导不清楚不太清楚中性相当清楚非常清楚图2-2 公司各层次对职责的清楚程度

  从图2-2可以看出:在制造部门的基层领导中,有22%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清楚或不太清楚,这对公司整个生产的正常运转危害极大,因为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对自己的工作职责都不了解的基层领导能够带领本部门员工去实现组织目标。目前许多员工反映公司生产活动组织得不好,这恐怕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的中高层领导中,也有10%的领导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清楚或不太清楚。这一方面反映出公司对部门职责的界定缺乏科学性,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公司高层经常给部门中层领导指派临时性的工作任务,使他们无所适从。如果整个公司的员工都习惯于按照领导指示工作,而不是按照既定的岗位说明书文件来开展工作,那么员工将蔑视公司规章制度,服从领导权威,长此以往,公司的各项改革都难以深入。

  4、缺少对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分析

  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工作环境和条件对劳动保护、员工绩效的实现、薪酬设计具有制约作用。而XX公司原来制定的《岗位职责》中,只关注任职者的工作职责,缺乏对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分析,不能为生产一线员工的劳动保护、绩效的提高和改进、薪酬设计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5、缺少对工作联系的描述

  现代工作分析注重任职者之间的工作协调,研究工作任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有利于增强工作团队的集体绩效。公司的单件生产性质及项目管理模式也决 12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定了必须在工作分析中研究任职者之间的工作联系以加强团队协作、提高生产效率。这意味着不能对工作岗位进行孤立分析,而应从岗位联系中进行岗位分析,分析该岗位与其他岗位之间的联系,包括信息联系、产品联系、人员联系等。然而,在公司制定的《岗位职责》中,却缺少对任职者工作联系的描述,没有确定任职者的纵向和横向工作联系;而且岗位职责界定的信息来源单一,缺少任职者团队成员间的反复沟通和认可,造成书面职责与员工心目中实际认可、接受的职责脱节的现象。致使在工作中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工作协调出现困难和问题。同时,也造成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工作职责不清,任职者遇事互相推诿。

  6、未对工作流程进行科学分析

  公司未对工作流程进行科学分析,这是当前公司生产组织比较混乱,时常不能按时交付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司的生产方式是单件生产,一套模具从设计到安装调试,需公司内部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由于设计、生产环节较多,怎样合理地组织、协调整个生产,是关系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生产时间的重大问题。现实的情况是,公司的生产组织得不科学,各个孤立的生产环节没有很好地串接、协调起来,各部门只关注部门生产任务的完成,忽视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缺乏全局意识。更为关键的是,公司没有不断审视当前的生产流程是否合理,没有研究改进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公司当前在实施ERP项目,如果不对当前的生产流程加以优化,ERP项目的实施效果必将大打折扣。要优化公司的整个生产流程,必须召集生产、技术部门组成项目攻关小组,对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认真加以研究,找出其不合理的环节,制订改进措施,有必要发动全体员工参与改进生产流程的活动,借鉴日本Kaizen(改善)的思想,即“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不断改进”。

  7、任职资格的制订不科学

  公司原有的任职资格不是建立在对职位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而是由撰写人凭经验或根据在岗人员的情况制订的。结果是对有的职位的任职资格要求偏高,既无必要,实际任职者又不可能达到,例如,司机要能“看懂一般机械装配图,绘制简单的机械零件图并加工”;有的却明显偏低,例如,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谈判、立项、资源调配组织、团队管理、生产与交付,不仅应精通生产、技术,还应具备很强的沟通、谈判、团队管理能力,但在该职位的任职资格中却 13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忽略了对沟通、谈判、团队管理能力的要求。因此,公司原有任职资格对招聘人、用人、培训人缺乏指导价值。

  8、没有根据环境变化,适时进行工作再分析

  通常,高科技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市场经济、引进外资、技术工艺流程的更新、新设备的采用、员工素质水平和需求层次的变化均可导致企业内部组织变革、部门重构,引发岗位消失、新置、归并或工作内涵、外延发生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使原先的工作分析结果不再能适应企业变化的实际情况,必须进行适时调整。据此,公司所处制造业竞争日益加剧、技术更新加快,使得工作分析的成果应用周期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公司必须根据变化情况,适时进行工作再分析。但公司原有《岗位职责》自制定以来一直未做改动,显然已不适用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由于公司从未进行过科学、规范的工作分析,因此其各项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均很难建立在工作分析结果的科学依据之上。

  招聘与选拔

  通过访谈和对公司现有有关资料的分析,发现公司在人员招聘和选拔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公司尚未形成规范的招聘制度

  公司缺乏系统的招聘制度,只是在《用工制度》第四章中提及了招聘的原则、途径及程序;而且虽然制度中要求“用人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向人力资源部书面申请并附上需招聘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岗位职责要求等”,但实际并未严格执行。加上公司脱胎于老国有企业,照顾职工子女进人,根据领导“面子”、“条子”进人的现象更是难以避免。公司内部近亲繁殖、人员同质现象严重,缺乏异质互补和竞争活力。

  2、招聘方法缺乏科学性

  首先是缺乏招聘的科学依据。由于未进行科学的工作分析,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的确定无法客观反映岗位的要求,无法为招聘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导致招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招来的人往往不能满足岗位的要求。

  其次是缺乏科学的招聘方法。表现为没有依靠科学的程序去淘汰、筛选应聘者。在方法上,往往是先根据简历筛选,再作一般性面试,而真正科学的“量”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才方法和能够测量应聘者真实能力的方法,例如利用现代心理学的方法测量人才的智力、能力、个性、情商、价值观以及情境模拟测验方法和评价中心技术从来就没有采用过。

  3、招聘渠道单一

  公司目前招聘渠道主要集中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分配和内部选拔方面,外部招聘做得较少,其弊端在于:一方面难以吸收到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新员工培训投入增加;另一方面,组织内人才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缺乏异质冲击、不利于形成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不利于创新性组织氛围的产生。

  4、公司未形成有效的内部选拔机制

  总体上公司尚未从长期性、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利于员工职业发展上构建有效的内部选拔机制。首先,公司缺乏人才队伍的长期、整体、系统规划,缺乏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和后备人才库;岗位工作纵向、横向关系不明,缺乏人员替代规划,这使公司内部选拔缺乏基础,缺乏选人依据。其次,公司的内部招聘工作在程序、方法上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尤其是程序的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尚未引起公司重视,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竞聘上岗成为空谈。目前公司内部发生岗位空缺时的内招,主要由领导安排、调剂。员工则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缺乏获得相关用人信息和公平竞争的机会。引发员工诸多不满和不公平感受。从公司PM调查结果也可看出,员工尤其生产部门员工对公司竞聘上岗制度的公平性作了较负面的评价。此外,内招未与员工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员工能看到自己职业发展的前景和希望。一方面公司整体上缺乏员工职业发展的管理规划。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尚不具备职业指导能力,缺乏对员工进行职业咨询的档案资料的积累。结果是内部招聘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激起员工不满,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

  员工培训开发与职业发展

  培训开发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是开发现有人力资源和提高人员素质的基本途径。培训开发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在基本技能的开发上,更多的应看成是积累并升值智力资本的途径,创造出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对员工进行培训开发,也是企业吸引人才,获得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人员开发和职业生涯发展无论对员工,还是对公司而言,都至关重要,从公司角度,有效对员工进行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将有效实现人事的匹配,人尽其才,将最大限度地促使公司的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对员工个人来说,能够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职业发展目标,同时实现组织目标。

  1、员工培训和发展现状

  公司制定了《员工培训制度》,规定了培训的范围、内容、方式等,但尚未建立完全的培训体系。每年投入到员工培训方面的经费,均在工资总额的%以上,投入较大,但效果不佳。我们对员工就学习的意愿方面进行了调查,七成以上(75%)的员工明确表示愿意掌握更高一级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各层次的员工愿望都非常强烈(见图2-

  3、2-4)。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了解到:公司组织的各种培训,大量的员工都缺席。接近半数(47%)员工对自身的发展前景比较渺茫(见图2-

  5、2-6)。

  不想5%非常想42%不太想5%中性15%不想不太想中性相当想非常想相当想33%图2-3 公司员工学习的意愿 16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制造部门基层员工职能部门员工制造部门基层领导中高层领导不想不太想中性相当想非常想图2-4 公司各层次学习的意愿相当清楚16%非常清楚2%不清楚18%不清楚不太清楚中性相当清楚非常清楚中性35%不太清楚29%图2-5 公司员工对自身发展前景的清楚程度%%%%%%不清楚不太清楚中性相当清楚非常清楚制造部门基层员工职能部门员工制造部门基层领导中高层领导图2-6 公司各层次对自身发展前景的清楚程度

  2、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通过分析公司员工培训和发展方面的现状,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我们发现公司目前在培训和发展方面存在如下问题:(1)培训缺乏系统性

  调查表明:公司尚未建立完整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只有零散的培训项目和简单的培训管理制度;缺乏对培训的需求分析,只是根据公司的计划,安排培训项目;培训目标不明确,且没有和评估相结合,缺乏培训评估;培训内容选择单一,只为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受训人员选拔随意性较大,由直线经理指定等;培训过程难以控制,出勤率低;培训形式和方式单

  一、传统,如:单向传授、自学等;培训学习的环境气氛设计很少考虑;培训投入较大但效果不明显;公司领导缺乏人力资源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而认为培训是成本,对培训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认识不深。培训缺乏计划性,仅有的培训也缺乏针对性、系统性、自主性、交流性、实践性,培训效果较差。没有建立整套的培训内容体系,临时性培训较多;相关部门的组织配合不到位,培训效果较差。(2)缺乏对培训的战略认识

  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在XX公司未得到发挥,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经营战略需求和当前的业务需求,也不能满足员工的自我发展需求。培训的不足使得公司不能整体提升员工知识和技能,无法起到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的作用,结果是使企业缺乏优秀人才,缺乏竞争优势。(3)缺乏对培训的需求分析

  公司未从企业战略目标、岗位工作内容及其标准、绩效考核的结果中去发现企业的培训需求。目前公司所做的培训,大多着眼于短期任务的完成上,整体长远规划不够,缺乏战略指导。工作分析、岗位说明书缺乏,岗位职责做得很粗糙,因此很难利用这些资料分析培训需求。公司未对员工绩效进行分析,不能根据员工绩效考核的结果,分析、整理出员工绩效偏差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和偶然性因素。公司没有根据绩效考评结果,分析员工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欠缺哪些基本技能,据此确定培训内容,选择受训人员,制定培训计划,致使培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4)培训内容老套,培训方式单一

  公司目前对员工进行的培训大多是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而忽视对员 18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工思想观念、态度、价值观以及人际交往技能和心理健康、心理适应的培训。其后果是:员工不善于与客户打交道,缺乏娴熟的与人交往的沟通技巧和技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致使人际关系紧张,不善于应付工作压力;缺乏竞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培训方式以灌输式讲授为主,又缺乏互动性,也没有根据培训对象的多样性、学习动机与能力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方式。枯燥的培训方式使员工产生讨厌情绪,甚至躲避培训,从而使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且培训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监督和考核措施,以致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5)缺少评估和反馈环节

  由于公司没有建立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在一个培训周期或培训项目结束后,就无法对培训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跟踪,致使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培训的真正作用。因此,虽然每年投入了大量的培训费用,但效果较差。另外,缺少反馈环节,对今后开展培训工作缺乏借鉴意义。(6)缺少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公司缺乏对员工能力的开发和个人发展指导,没有为员工设计晋升路线,在决定晋升时,没有明确的标准,主观因素较大,既未起到激励作用,对公司和个人发展也不利。在访谈中,一些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反映,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发展前途感到很茫然,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可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达到。他们的工作动力仅来源于自身的需要和责任感,因此极易引发跳槽行为。大多数员工有接受更大的职业挑战的愿望和信心,然而多数被调查的员工认为自己的才能在目前的岗位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且多数员工认为晋升希望不大,信心不足。员工普遍希望在XX公司成长的同时,看到个人发展的希望,但由于缺乏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无法引导员工将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又缺少对接班人的培养,就不能保证企业未来人才的需要。

  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通过对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信息进行分析、评价,衡量员工的工作绩效,从而帮助企业形成客观公正的人事决策。通过绩效考核,可以发现员工工作绩效中存在的优点和 19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不足,从而决定是强化员工的正确的行为还是要采取措施来帮助员工改进绩效,进而提高员工所在部门的工作绩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因此,绩效考核制度是否合理、考核过程是否公平都决定着考核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决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

  1、绩效考核现状

  我们对回答了PM调查问卷第72、73和74题的502份有效问卷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半数以上(%)的员工对公司的绩效考核标准不明确或不太明确(如图2-7所示)。其中基层员工比例占得较大,制造部门和职能部门分别有%和50%的员工不明确或不太明确绩效考核的标准。相对来说,员工所处层次越高,对考核标准的明确程度有所增加(如图2-8所示)。

  相当明确%非常明确%不明确%中性%不明确不太明确中性相当明确非常明确不太明确%图2-7 公司员工对绩效考核标准的明确程度 20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制造部门基层员工职能部门员工制造部门基层领导中高层领导不明确不太明确中性相当明确非常明确图2-8 公司各层次对绩效考核标准的明确程度(2)接近四成(%)的员工认为公司的绩效考核无效或不太有效(如图2-9所示)。四成以上的基层员工对考核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其中,%的制造部门基层员工和%的职能部门员工认为公司的绩效考核没有效果。制造部门基层领导和中高层领导中也分别有30%和%的人认为公司的绩效考核无效或不太有效(如图2-10所示)。

  相当有效非常有效%%无效%不太有效%无效不太有效中性相当有效非常有效中性%图2-9 公司员工对绩效考核有效性的看法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制造部门基层员工职能部门员工制造部门基层领导中高层领导无效不太有效中性相当有效非常有效图2-10 公司各层次对绩效考核有效性的看法(3)%的员工认为上级对自己的考核有失公平(如图2-11所示)。其中,制造部门基层员工之中有%认为上级对自己的考核有失公平,职能部门有%的员工认为上级对自己的考核有失公平,中高层领导中也有%认为上级对自己的考核不公平(如图2-12所示)。

  相当公正%非常公正%不公正%不公正不太公正中性相当公正非常公正不太公正%中性%图2-11 公司员工对上级考核自己公正性的看法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制造部门基层员工职能部门员工制造部门基层领导中高层领导不公正不太公正中性相当公正非常公正图2-12 公司各层次对上级考核自己公正性的看法

  2、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1)绩效考核标准不明确

  公司绩效考核的基础性工作薄弱,没有建立详细、完整、规范的绩效考核及其实施管理制度,只是在工薪分配方案中对绩效考核进行了原则性的、粗略的说明。由于绩效考核没有明确的、系统的配套制度作保障,各级管理人员每月进行绩效考核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员工对考核更是摸不着头脑,致使绩效考核工作的信度和效度不高。(2)绩效考核缺乏有效性

  通过和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部分员工的深度访谈,我们分析造成绩效考核缺乏有效性的主要原因有:

① 公司目前尚未形成绩效管理体系的系统思想,只是为绩效考核而绩效考核,未将员工绩效问题作为一个管理体系对待。表现为:

  第一,未将绩效考核视作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控制机制。要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必须对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每个部门根据企业总目标制定部门目标,每个员工根据部门目标制定个人目标。因此,员工个人目标的完成情况决定了其所在部门的目标完成情况,各个部门的目标完成情况又决定了企业总目标的完成情况,即形成这样一条绩效因果链:员工的绩效组成部门绩效,所有部门的绩效组成企业的整体绩效,而企业整体绩效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因此,通过对绩效的层层控制,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第二,未将绩效考核与整个绩效管理工作结合成有机整体。即事前没有从工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作分析寻求和制定绩效考核的依据和标准,事后没有利用绩效考核结果去改进员工行为,也没有用其作为员工重新培训的依据去发展员工的能力。

  第三,绩效考核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公司的绩效考核月月搞,年年搞,但只限于将绩效考核的结果用于薪酬的发放,而运用完之后,就一直将考核结果束之高阁,既不向员工反馈,帮助其改进工作,又不作为企业高层领导决策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人事政策的依据。

  第四,考核流于形式。公司的考核缺乏深入细致的、有力的反馈监控机制,每个月绩效考核结束后,各部门只是简单做一下总结,但下个月却不对绩效改进的过程进行控制。既不向员工和部门下达改进指标,也没有检查监督,结果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不能实现提高员工和部门绩效的目的。

  第五,缺乏投诉机制。访谈中有的员工认为考核结果似乎有问题,对考核结果持有异议,但公司没有建立投诉机制,员工无法为自己申辩,致使员工对绩效考核产生消极的态度。同时,也丧失了对绩效管理体系反馈监控的机会。② 绩效考核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绩效考核的频率不当。公司目前绩效考核的周期为一个月。每月月初主管要制订工作计划,月末要对员工进行考核,并要写工作总结,一些主管反映,每月做这些工作很耗费时间。另外,对于那些不能在一个月的周期内完成的工作,本月就无法衡量其效果,也就无法进行考核。

  第二,缺乏持续的绩效沟通。一方面,制定绩效计划时主管与员工之间缺少沟通。每月的工作计划只说明了员工应该完成的任务,主管没有与员工就完成工作计划应做些什么、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沟通。另一方面,在绩效实施过程中,主管与员工之间缺少沟通。这样,主管对员工绩效完成的实际状况也缺乏了解,存在的问题就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同时,主管也不知道员工是否需要帮助,需要哪些帮助。

  第三,没有绩效反馈,员工没有机会评论考核结果。员工接受工作安排之后,完成了工作,主管对其做出了考核,工资也发下来了,但大多数人不知道考核结果。访谈中有些员工反映,他们确实想知道自己到底得了多少分。绩效结果不做反馈的副作用很大,一方面加重了员工的猜疑心理,员工会暗自猜测领导给自己打了多少分,给其他同事打了多少分,领导对我是不是公平等等,这样非常不利 24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于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绩效情况的反馈,员工不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下一步继续保持和努力;更不知道哪些方面做得不好,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来加以改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正常发挥,看不到绩效考核对他们有什么益处,不知道甚至曲解绩效考核的意义,对绩效考核的实施也没有认同感。

(3)绩效考核缺乏公平性

  通过对公司绩效考核制度的进一步审视,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原因: ① 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不具体。职能部门人员的考核完全依据本人的工作职责完成情况来考核,但对任务完成情况没有具体的界定,如工作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成本、时限等,完成情况如何全凭直接主管的主观判断,打多少分由主管决定,所以员工觉得考核不公正。

② 缺乏明确量化或明确描述的工作绩效评价标准。无论是职能部门的考核还是生产部门的考核都只凭员工的自述及主管的主观判断。尤其是职能部门的绩效指标中量化指标很少,对无法量化的指标的考核就只能依据主管的主观判断。

③ 考核主体单一。公司对员工的考核都是由直接主管单独执行的,所采集的员工绩效方面的信息难免不充分、不全面,难以对员工做出全面、公正的评价。另外,如果主管个人的偏见、喜好或感情亲疏等因素掺杂入考核当中,就会对考核结果构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单一的考核主体极易导致考核的不公平,甚至会引发上下级关系的紧张。

  薪酬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中,薪酬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利益,也牵涉到企业的发展。作为企业对员工所付出的劳动的一种回报,薪酬是目前在我国各类企业采用的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最主要、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手段。在员工的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工资单上的数额,更象征着员工的工作和责任,是对员工的才能、贡献、地位和价值的承认,可以激发员工对工作的满足感、价值实现感和成就感。

  我们在仔细研究了公司的《工薪分配制度》及2001年、2002年工资报表等有关文件以后,结合PM问卷调查和对员工进行访谈的结果,基本弄清了XX公司薪酬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1、XX公司薪酬现状

  XX公司目前的薪酬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年薪制、全额浮动绩效工资制和固定工资制。(1)年薪制

  年薪制适用对象为公司总经理及副总经理。年薪由基薪和风险收入两部分构成。基薪由董事会决定。风险收入按进行核算,当年发放额度的50%,另外50%作为风险储备金。根据公司提供的高管人员收入情况,2002年公司经营管理层的收入最低万元,最高达万元。(2)全额浮动绩效工资制

  全额浮动绩效工资制适用对象为公司聘用的所有员工。全额浮动绩效工资制是在取消加班加点工资和各种补贴基础上重行制定的。由月份业绩工资和效益工资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月份业绩工资按每月个人业绩确定,效益工资是将员工部分工资作为风险工资随公司利润浮动。员工个人月份业绩工资=月业绩工资基数×岗位系数×业绩工资比例×技能系数×个人月考核分数/100(×部门、科室、工段考核分数/100)。我们查看了公司近两年的工资报表,公司2001年(9个月)支付工资总额万元,人均月收入元—元;2002年全年支付工资总额达万元,人均月收入元—元。(问题:a此工资包括年效益工资否?b年效益工资如何定?)(3)固定工资制

  固定工资制的适用范围是公司聘用的清洁工、厂房保卫人员等,他们的工资根据劳务市场的价格确定。另外,试用期及见习期员工的工资按照其学历支付,通常为500-1000元,不与员工绩效挂钩。(4)员工对薪酬问题的意见

  对公司各层次员工的PM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到:薪酬问题是XX公司成立以来讨论最多、员工意见最大,也最棘手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员工对PM调查问卷第6、7和9题的回答结果充分反映了这个现实。调查结果显示:六成以上的员工对公司的工薪分配制度感到不满意(%);对自己的付出和收入感到不满(%);对分配实际情况的公平性产生怀疑(%)。各层次对以上问题的评价由上而下渐次降低。基层员工的满意度相对较低,随着员工层次的提高,满意度相应提高。员工对薪酬问题的看法如图2-13至2-18所示。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相当满意非常满意%%中性%不满意%不满意不太满意中性相当满意非常满意不太满意%图2-13 公司员工对工薪分配制度的满意程度%%%%%%%制造部门基层员工制造部门基层领导不满意不太满意中性相当满意非常满意图2-14 公司各层次对工薪分配制度的满意程度相当满意%中性%非常满意%不满意%不满意不太满意中性相当满意非常满意不太满意%图2-15 公司员工对付出和收入的满意程度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制造部门基层员工职能部门员工制造部门基层领导中高层领导不满意不太满意中性相当满意非常满意图2-16 公司各层次对付出和收入的满意程度非常公平相当公平%%中性%不公平%不公平不太公平中性相当公平非常公平不太公平%图2-17 公司员工对分配公平性的看法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制造部门基层员工职能部门员工制造部门基层领导中高层领导不公平不太公平中性相当公平非常公平图2-18 公司各层次对分配公平性的看法

  2、XX公司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1)未进行科学的工作评价

  工作评价是薪酬设计的基础,其主要目的是衡量企业内部每一项工作的价值,并建立各项工作价值间的相对关系,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评价的结果会成为确定薪酬的根本依据。工作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和责任、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工作对组织整体目标实现的相对价值的大小、工作环境和风险等。公司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作分析,因此也无法进行工作评价,并藉此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公司在薪酬设计时未综合考虑工作环境条件、工作危险性等付酬因素,其后果是使这类工作环境条件下的员工因未能在这方面得到经济补偿而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

(2)薪酬设计缺乏针对性,激励手段单一

  一般来说,企业中不同的岗位由于其工作性质等具体情况不同,宜采用不同的工资制度。但目前公司除高管层和临时人员外,其他部门,无论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还是生产、销售人员,都统一采用的是基于岗位和技能的全额浮动绩效工资制,工资结构都相同,工资制度与岗位性质的结合度不够。另外,除了工资以外,公司几乎没有其他的激励方式来承认员工的工作成就和贡献大小,激励手段非常单一,不能满足各种层次员工的需要。(3)薪酬制度缺乏公平性

  亚当斯公平理论认为:个人不仅关心报酬的绝对数量,也关心报酬的相对数 29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量。员工总是把自己的投入和产出与其他人的投入和产出进行比较。如果自己的比值与相比较的其他人的比值相等,员工便认为这是公平的,从而心情舒畅,工作努力;反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经历公平紧张,这时员工往往会采取一些不利于工作的行动,如减少产出、辞职等,来恢复自己的公平感。一般来说,员工在进行比较时通常考虑的因素有:技能、学历、资历、经验、能力、业绩、工作环境、工作责任等。经过分析,我们认为XX公司的薪酬制度缺乏公平性的原因主要有:

①分配方案决策过程和程序不透明

  首先,公司目前采用的分配方案是由经理办公会讨论通过的,岗位系数评定产生的过程透明度低,工资的计算方法复杂,员工难以理解,导致基层员工接受度低,对工薪分配制度的满意程度低。

  其次,技能系数评定的标准模糊,没有严格的程序,由各部门各层次领导根据主观感觉确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技能系数实际上变成“年头系数”和“照顾因素”,一旦确定,长时间难以更改,让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感到失落。

  最后,各制造部门的具体分配方案也不透明,且缺少监督。业绩考核结果和分配决策过程不公开也使员工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制造部门没有严格按照考核的要求打分,每月考核分数由工长随意确定,往往是听话的人得分高,工资就高。更有甚者,将考核分数作为调剂因素,曾经就出现了一个考核得分140分的员工因重大质量事故被开除的事情。还有的部门根本连分数也不打,直接上报员工的具体工资数额,分配决策的过程极不规范、透明。②设计方案不科学

  公司的工薪分配方案在设计方面的不科学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未设计竞争上岗制度。公司成立之初岗位定员是由领导说了算,没有按照竞争上岗程序竞争上岗,而等到员工在岗位上确定下来以后,才确定岗位系数。岗位系数的确定滞后于岗位的确定,让员工认为岗位系数不是由岗位决定的,而是由在岗位上的人决定的,从而产生不公平感。此外,没有给员工公平竞争高系数岗位的机会,也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

  第二,岗位系数的制定不科学。目前采用的岗位系数表是在经理办公会上确定的,确定的时候没有明确付酬因素,没有按照科学的方法对工作进行评估,没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有与员工进行反复的沟通和协调,员工只是被动接受。这导致员工不能明白无误地知道自己因何受禄,既不能鼓励员工产生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又使员工之间无客观、公正的参照系,对工资差别产生不公平感,反而影响员工的积极性。目前公司实行的是按岗位付酬,一岗一薪,岗位系数高的,往往工资较高。相同的部门,只要是岗位相同,薪酬基本相同;而不同的部门,由于岗位系数不同,即使所做工作基本相同,工资差别也很大。这两个问题在职能部门表现尤为突出。由于考核没有硬性的指标,部门经理又不愿意得罪人,职能部门员工绩效考核得分普遍偏高,特别是相同岗位的员工薪酬根本拉不开差距,干好干坏都差不太远。资历高、绩效好的员工,其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从而降低投入,以寻求公平感受。另外,不同部门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工资差别较大也体现了不公平的问题。

  第三,业绩工资计算方法不科学。员工的月度业绩工资是由月度业绩工资基数、岗位系数、业绩工资比例、技能系数、折算后的个人月考核分数及折算后的部门、科室或工段的考核分数等几个部分采用连乘的方式决定的,结果显然是岗位系数大于1的岗位,其工资越乘越多,而小于1的岗位却越乘越少。于是岗位系数低的员工即使做的再好,也拿不到高的工资,大大打击了这些员工的积极性。第四,工资基数的设定缺乏科学性。公司的《工薪分配方案》第十八条中规定:每月的业绩工资总额是由上月公司产值、成本费用等经济指标决定的。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却发现,这一条在制造一部几乎行不通,原因是:制造一部生产的是汽车模具,不可能每月都有产出,一套模具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交付,如果根据产值等指标来核算员工工资,制造一部的员工几个月都没有工资。公司虽然采用了变通的方法,预支他们的工资,但到底该支付多少没有依据,控制起来难度较大。据了解,制造一部2002年计划净收入万元,由于不能按期交付,根据在制品的完工程度进行估算,实际完成净收入仅万元。按照净收入%计算,应提取工资的总额为元,但实际提取了元,超出了元。这样以来,其他部门的员工就会感到不满。而另一方面,制造一部的员工每天加班,却也只能完成计划任务的75%,忙累了一年,不仅没有得到年终奖励,反而还要扣钱,这又会引发制造一部员工的不满。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第五,全额浮动的工资设计不科学。全额浮动使员工每月根本无法预知自己到底该拿多少工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员工的不安全感,造成员工心理上的紧张;同时,管理部门根本无法对工资发放情况进行控制和管理。(4)薪酬激励效果不佳

  首先,公司薪酬水平的市场化特征尚不明显,人力成本几乎不受市场价格制约,主要是企业内部封闭性定价。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在薪酬政策制定上无论是成本角度还是竞争策略上均缺乏市场意识,没有按照薪酬设计的科学程序进行薪酬的市场调查,不了解同行业、同地区的薪酬水平,使得薪酬对内不具有吸引力,对外缺乏竞争力,既不能保证内部公平、又不能保证外部公平。虽然公司的管理及技术人员工资相对较高,但仍不能吸引和保留优秀的管理及技术人员。

  其次,相同的岗位沿袭同工、同酬的传统原则,忽视以绩效付酬的原则,加之绩效考核走形式、不较真,部门领导下不得手,结果薪酬起不到激励作用。特别是管理岗位,没有硬性的考核指标,绩优员工和一般员工、绩效差的员工工资水平都差不太远。个别部门只要是相同的岗位,工资完全一样,是典型的“大锅饭”,“平均主义”。

  最后,一些工作责任大、劳动负荷重的岗位与责任小、负荷轻的岗位工资差距不大,不能准确反映员工在公司中的地位和贡献,难以激发员工工作上的公平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它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日积月累地逐步形成,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公司目前的情况看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公司上下尚末形成企业文化立业的共意、共识。表现在,从上至下,企业文化意识程度依次递减。中上层领导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具有一定认识,基层员工倒认为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认为是公司高层领导的事情。

  第二,公司事实上并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进工作。具体表现在公司至今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进工作。按现代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职能分工,企业文化建设及其推进工作主要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但目前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显然没有也不可能承担此职能,职能缺失背后首先是缺乏组织保证和专职人员保证。

  第三,现有企业文化缺乏群众基础,认可度低。它不是广泛征询员工创见、公司上下讨论形成共识、再集中提炼的结果,而主要是高层领导的“设计”。除开“市场第一、客户至上、追求卓越、服务社会”,在公司PM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员工中许多有创意的观点;同时也有员工指出现有公司文化自身特色不明,不能体现企业的价值观。

  第四,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没有内化深入人心。虽然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具有培育企业文化的意识,如确定了公司的符号、提出一些口号、统一着装等,但是企业文化的培育一直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没有在内化为员工自身价值观、改变员工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上下功夫。结果是较多基层员工并不清楚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一些员工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搞搞活动。

  第五,企业文化建设轻视形成机制,缺乏公司领导层的以身作则和一以贯之。企业文化建设及其形成依赖于反复的倡导、训练、灌输和强化。其间,领导层注意什么、控制什么、评价倾向性;领导层对关键事件和企业危机的反应;领导层指导、教育、示范的典型、奖励和树立榜样的标准;吸收成员、选拔干部、调动工作的标准均是企业文化形成最重要的机制。显然,按此标准衡量,公司领导既无相关意识、理念,当然更难利用这些机制自觉塑造公司文化。加之这些机制无不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密切联系,本报告前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自然更不可能强化这里提出的企业文化的渗入机制。而且,它向员工提示的信号意义恰好会削弱公司文化的形成。要真正形成公司先进的企业文化,离不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职能工作的配合。

  结论

  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XX公司目前正处在成长阶段,随着公司一步步成长,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越来越广阔,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必将越来越多。

  基于公司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尤其是在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和员工培训与发展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XX公司要想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系统变革刻不容缓!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3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员工流动分析指标如下:

  1:员工流失率(以年或季为单位)

  2:员工入职率(指员工经过培训后正式被单位录用及公司总拟录用数)

  3:员工满意度指标(影响员工的稳定性)

  4:员工梯队建设比例(指不同年龄、层次和经验的员工在公司的具体比例)

  5:员工稳定性指标(可分为一年、两年等多项考核日期进行评价)。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为协助公司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年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加强定岗定员、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开拓人力资源视野,把握人力资源动态。

  一、人力资源的状况

  截止 年 月 日,公司员工总人数225人,其中半导体照明公司22人,为保证可分析性,本报告只对光器件部分进行统计分析。

  人员结构

*管理人员:部门经理及以上人员

*技术人员:直接从事生产、研发工作的技术人员

*销售人员:直接从事销售工作的*职能人员:为生产、销售、产品质量提供服务工作的,指财务、人事、质量、信息部门人员等

*综合事务:后勤服务人员,司机、清洁人员。

  管理队伍中5人是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员,技术人员实际占比为%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人员净增长率 =(入职151-离职87)/年初数161 = %

  人员流动率 =当期离职人员数/(期初人员数+期末人员数)/2*100%

  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领导虽有先进理念,但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认识

  公司领导层缺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观,尚未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战略发展紧密集合起来规划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完善和发展。公司领导也没有对人力资源部门提出战略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尚处于行政事务结合阶段,尚未起到为企业高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充当助手的作用。公司长期忽视或轻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工作,现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所设岗位及人员配备不足以胜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任。

  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公司领导尚未完全树立人力资本投资观,表现为常常在投资观与费用、成本观之间游移。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得投资犹豫,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各类人员的培训投入。

  2、公司未形成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而应该是所有部门主管们的一项日常性工作,但目前中间管理层对此认识不足。公司高层除总裁因兼管人事工作,其他高层少有人力资源管理意识,难能主动将主管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考虑问题。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经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非份内之事,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错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督导、制度、政策制定工作误作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由于缺乏全员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他们在行动上更难协调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工作。典型的,各部门经理就不能准确即使提供有关员工的培训需求、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信息;缺乏与员工的沟通意识,极少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贯彻于日常工作中去。

  3、人力资源部门存在的问题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背景,相关的专业培训也比较少。人员、岗位配置少,大部分精力仍放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从事的大多是发工资、处理档案和人事关系、办理社会保险等事务性工作,而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却了解不多,无法有效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职务评价、绩效评估和薪酬设计、员工激励、文化建设等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更谈不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高层决策服务。以上这些,也制约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难以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组织结构

  公司采取扁平式的组织结构,管理层级少,组织架构相对平坦。战略决策层的职能重心是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上进行决策并制定宏观战略计划;管理控制层的职能重心是对宏观战略计划进行分解,组织下级机构实施各项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整体控制;管理执行层的职能重心是坚决贯彻执行上级下达的指令,是基础管理工作的执行者。

  部门的设置因职能的发展需要而定,部门虽不设副职,但未充分授权或因能力不足而未充分授权。公司集中管理,有些部门相互之间的制约性未能体现,譬如采购和调度,职责集于一体,有利有弊。公司进入发展期可适当时期分开以相互牵制、监督,并可缓解内部因工作而产生的矛盾和压力,也避免了公司高层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协调、化解矛盾。

  随着经营需要,组织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部门功能定位及职责划分、管理权限都一一明确,但是在实际工中作仍旧存在或多或少的多头领导、多头管理或推委扯皮现象。

  5、人力资源规划

  缺乏中、长期规划,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依据职位空缺或临时紧急任务招聘,缺乏发展观和动态观。

  公司在人事政策规划、薪酬政策规划方面已经奉行倾斜性政策。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尚未能根据公司的外部环境变化、市场竞争的要求分析和预测公司未来对人才类型、数量需求的情况,制定激励人、留住人、开发人的系统目标。

  缺少对各层次、各部门人才梯队的规划和人才储备计划,没有制定人员的补充和接续计划,导致无法适合公司发展的人才梯队,关键岗位缺乏对接班人的培养或缺乏适配人员,例如:公司三年前就缺乏高级电路设计工程师,直到现在此岗位空缺。同时,由于人才梯队规划作得不好,员工不了解公司中各个层次人力资源需求情况,自身发展也不明确,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工作积极性不高。

  6、工作分析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工作分析。企业战略目标一旦确立,围绕战略目标必然依赖一些列的部门和岗位的工作链去实现目标。各个岗位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应达到的指标和标准、工作环境条件及岗位任职者资格成为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工作分析是招聘、培训员工的标准基础,是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也是工作评价和薪酬设计的依据。

  我公司目前现状是。未开展规范的、科学的工作分析。

  部门职责是工作分析的基础,先对部门职责进行科学界定,然后将部门职责分解到部门中各位任职者,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岗位职责。

  公司有7个大部门(市场技术部、市场销售部、生产部、财务部、行政人事部、事业发展部、LED封装事业部),只对其下设的二级部门制定了部门职责,没有对大部门进行部门职责的科学拟订,有的二级部门已经作了调整,但是部门职责没有作相应调整和更新。

  现有的岗位职责描述笼统、程式化,未能明确界定任职者的权力、责任、义务,很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清楚或不太清楚。有的部门岗位已经增设,但是根本就没有对应的岗位职责,比如:产品开发处的机械工程师,生产调度中心的调度员、销售处的经理助理。

  任职资格不是建立在对职位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而是撰写人凭经验或根据在岗人员的情况制订的。结果对有的职位任职资格要求过高,既无必要,而实际任职者又不可能达到,例如:事业发展部经理要有“CET-6,能阅读英文专业资料”、销售处经理要有“具有2年以上光电器件技术工作经历”。

  7、招聘与选拔

  公司目前虽有招聘管理制度,其中提及了招聘的原则、程序等,而且虽然制度中要求“用人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向人力资源部门书面申请并附上需招聘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岗位职责要求等”,但从未按此执行,加上公司领导考虑社会关系,根据这些因素进人现象难以避免,公司内部近亲繁殖现象普遍。

  招聘渠道主要集中在网络招聘和内部选拔方面,对于高端人才,网络招聘虽然覆盖面广,但收效甚微,时间期长。

  8、培训开发与职业发展

  公司每年拟订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但尚未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每年投入到员工培训方面的经费也微乎其微,只是人力资源部门员工投入时间上较大,但效果不佳。

  年初对全年的培训作了总体的规划和安排,只是根据公司的计划安排培训项目,且年初的计划也不完整,没有建立整套的培训内容体系,在过程中临时安排组织培训;缺乏培训评估;培训形式和方式单一,以内部员工授课为主,今年,增加了“一对一的培训方式”,将部门管理层的业务水平的培训提到工作中来,在总裁和副总裁的帮助下,对公司相关人员进行了一对一培训,虽有流程规定在先,但在操作过程中,也没有履行原先拟订的培训流程,时间

  期拉得太长,培训结果也没有到人力资源部门备档。

  缺乏对培训的需求以及分析,公司所做的培训,大多数着眼于短期任务的完成上,整体长远规划不够,缺乏战略指导。

  培训的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员工思想观念、态度、价值观以及人际交往技能和心理适应等方面没有放到重点上来;员工缺乏娴熟的与人交往的沟通技巧和技能;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上交;缺乏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致使有些方面人际关系紧张,不善于应付工作压力。

  缺少评估和反馈环节,致使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培训的真正作用,对今后的培训工作也缺乏借鉴意义。

  缺乏对员工能力的开发和个人发展指导,虽为有的岗位员工设计晋升路线,但没有明确的标准,主观因素较大,对公司和个人发展不利。

  9、绩效考核

  绩效管理体系已逐步科学化。06在原有的季度绩效考核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当前的生产经营状况,对原有的部门考核指标重新作了重大调整,确立了新的各部门的KPI经济指标,并在4季度中开始实施,目前处于运转初期。

  绩效考核办法虽实施3年,但每次都流于形式,其中的考核指标需重新调整,得到进一步量化,并易于考评者评核。考评者本身的对考核流程都不是很清楚,往往自己对员工进行评价后就与员工进行绩效面谈,置公司层面的调控不顾。

  10、薪酬

  薪酬激励体系一直是公司的薄弱环节。

  公司目前的薪酬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年薪制、绩效考核制、固定工资制。

  年薪制适用对象为公司副总监及以上人员。

  绩效考核制度适用于蝶型封装线生产员工之外的所有员工。

  有的员工对薪酬分配制度不满,对自己的顾初核收入感到不满,也对实际分配的公平性产生怀疑。员工不仅仅关心报酬的绝对数量,也关心报酬的相对数量。总把自己的投入与产出与其他人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比较。

  本内工人流动率大与之有一定的关系,加班给予一些补贴,这对于本身收入不高的员工没有足够的激励作用。还有一些个别岗位的劳动强度较大也造成员工短时间内离职的因素之一。公司对此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对基层生产员工,针对加班多、负荷大的岗位的薪资进行了调整;以及在公司服务时间较长(达3年),工作表现各方面较好的员工收入也稍做调增(+50元/月)。

  生产线的线长开始缴纳住房公积金,享受到可以看得见的福利政策。

  薪酬设计有多种形式结合,销售人员是底薪+提成,技术人员另外有产品开发奖励,并配之相应激励办法,但其因时间期较长,有若似无,根本未达到激励效果。其他人员除了工资之外,鲜少有激励方式来承认员工的工作成就和贡献大小。今年四季度起,对员工实施KPI考核,已有少部分人因此获益。

  公司的薪酬水平逐步借鉴同地区同行业的薪酬水平而制定。

  11、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思想、基本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从而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形成企业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至今企业文化并没有系统形成,首先公司上下未形成企业文化立业的共识,公司高层对企业文化的重要具有一定认识,中间管理层起并没有多大的认识,或是口头叫得响,行动看不见,基层员工认为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认为就是高层领导的事情。

  公司事实上并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进工作。

  三、建议

  1、降低员工流动率。

  1)八分人才,九分使用,十分待遇。

  不难理解,留住人才的方法很多,减少员工流失率的办法也涉及方方面面。“九分使用”说的就是发展,把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做好规划。“十分待遇”就是指公平的薪酬和良好的福利待遇,在可能的情况下,需要对公司的整体薪酬重新梳理,前提是结合市场薪酬水平开展,使公司的薪酬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2)提前储备才能失之不慌

  尽管员工流失对企业来说不是利好消息,但员工流失不可避免。当然,完全不流动也未必是好事。

  既然,“总有人要走”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不妨认清事实,对关键岗位给予人才梯队建设,生产线的人员配置给予一定幅度的机动名额设置,从招聘开始就发挥前瞻性,保证人才不断档、工作不脱节。当然这需要企业更多的财力投入以及对经营前景的一个预见性。

  3)领导加强和员工之间的员工主动沟通。要引导员工主动沟通,主动把问题、想法告诉上级。

  2、加强培训开发工作

  继续加强对企业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从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建立起“技术/干部人才库”,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足够多有技能、有热情、有基础、可信任的人才。

  对员工的素质教育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丝毫不放松,从意识上认识、改变自身的差距。

  加大培训的预算投入,丰富培训的形式。相对而言,外聘或外训对员工的诱惑性更大些,培训效果更佳一些。能够外聘一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从而更有说服力加深认知力。每年能够有一些接受外训的名额或指标,奖励那些在工作中绩效突出的员工。

  基于人力资源战略的总体设想是人才为本、激励创新,努力培养、吸纳、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管理水平,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