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工作报告 > 正文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篇(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2022-11-01 11:14:14工作报告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篇(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篇(文化产业研究报告),供大家品鉴。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篇(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它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还以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受益时间长的特点和优势,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及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

  标。

  一、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区的文化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于九十年代后期,现已形成包括旅游、娱乐、演艺、艺术品经营、教育培训、新闻出版发行、互联网经营等各类综合性文化市场体系。特别是近几年,我区的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市场体系。但仍处于探索和培育阶段,发展还不够充分,缺乏大型的文化经济实体。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理念滞后。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理念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树立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观念,认为文化只有意识形态属性,而缺乏产业意识,没有一个自己独特的鲜明的指导思想,发展的思路还不宽,就文化谈文化,没有从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具体的工作和产业经营过程中,缺思路、少策划、路子窄、办法少,走市场求效益的渠道不多。

  二、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区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企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一方面,文化总量小,文化产业值、利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缺乏创新精神,核心竟争力不强。文化产业企业根本来说是内容创意产业,但在我区主要表现为文化旅游业和一般文化用品的生产、加工业,一些景点和文化产品毫无文化创意可言,动漫制作、数字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为空白。同时,在内容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多,具有研发、创意的企业更少,尤其是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我区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三、地域文化挖掘开发,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地域文化是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地域文化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快速发展和增强地域经济竞争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是软实力的基础,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十分突出。**是中华陶琉文化城,中国鲁菜名城,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孝文化、饮食文化、陶琉文化、老字号等地域文化独具特色,区域文化特征鲜明、历史文化遗址和文化名人较多。但是,目前这些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区的历史文化影响力在华北及中国的知名度还较弱。充分挖掘这些社会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将文化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推动建设经济文化强区的强大动力,还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

  四、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缺乏政策环境支持。同张店、临淄等区县相比,至今我区尚未有效形成文化资金市场、文化人才市场、文化设备市场、文化技术市场、文化信息市场、艺术设计市场,以及各种文化策划中介组织等,造成了我区文化产业要素市场的建设严重滞后,使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先进地区经验来看,文化产业在初期发展需要政府在资金、项目审批、用地、用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我区目前在这些方面尚未落实。

  二、建议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胆倡导“小地方、大文化”的理念。首先,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文化工作,像重视做强经济硬实力一样重视做强文化软实力,既要从战略高度思考文化产业,也要从整体经济角度来定位文化产业,要将文化产业作为**的重要产业来打造。其次,要在新观念指导下完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在宏观布局上把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并将其列为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产业。再次,要整合现有文化、文物、广电、旅游等文化口的资源,建立大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宣传,实现旅游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文化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摸清现状、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由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发改、文化、旅游、统计、经贸、贸易等相关部门,开展一次全区文化产业专项调研,摸清存在的问题,找准发展办法、措施。在此基础上,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十二五”全区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制定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搞好整体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确定阶 段性目标要求和对策,尤其应作好重要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 3 篇)

?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 文化市场 ? 论文摘要: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这是成都市委、市府提出的未来重点工作之一。在现今国际国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多样性需求,而且它对地方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有着巨大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促进成都文化产业在已有的基础上,尽快发展、壮大起来呢对此本文将作一些个人探讨。

? 2004 年成都提出“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已经呈现出基本态势,不仅成都市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超过了全市 GDP 在全省的比重;而且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然而,与成都这样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与国内一些已经形成特色和品牌的城市相比,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尚需大力、快速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并使之成为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 1.体制制约和机制不够灵活的制约。由于成都的文化市场开放度不高,行业垄断、地方垄断、国有垄断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导致成都文化企业的市场化运作能力较差。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也没有完全市场化,由市场决定并选择文化投资主体、经营主体的机制也还没有完全建立。全市文化管理部门仍然存在条块分割、划分过细和交叉行政、政事、政企、官力、不分,文化及相关产业主体不明确、“执法机构”职能单一、缺乏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政府管理组织和方法等方面也有与当前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的情况。

? 2.文化生产布局结构的不合理。由于文化资源的长期按计划分配,没有建立由市场决定并选择文化投资主体、经营主体的机制,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没有走向市场化,这就造成了文化生产布局结构的不合理,形成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重复建设的局面。

? 3.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品牌文化产品稀缺。成都可以打造文化品牌的资源很多,除了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金沙古蜀文化、大熊猫文化三大文化产业品牌外,还有三国文化、诗歌文化、道教文化、民族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水文化、以及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等等。但是在创新方面还做得不够,而创新对每个文化企业来说又是命运攸关的问题,因为没有创新的企业必然没有活力。成都平原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文化张力还远远没有在成都的文化产品中表现出来。

? 4.民间资本的投入太少。由于管理文化的传统思维和对风险的考量,成都市文化产业项目,无论是市级、区(市)县级,乃至乡镇级众多文化产业项目,大多是政府文化建设的内容,对成都市民营文化企业的建设以及作用的发挥缺乏应有的关注。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在获得政府的文化建设投资项目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 促进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在考虑成都现实供需关系、借鉴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和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激活需求,加大供给,拓展市场上下工夫。从世界文化产业的成果,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结合成都市这几年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笔者认为成都市文化产业要加快发展,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不断创新机制 ? 文化体制改革,说到底就是一种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的实质则是要为新兴产业发展创

  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成都市文化产业要船陕发展,无疑应首先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清除,并建立起各项配套的政策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真正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只有建立起了有序的管理体制,创造好了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运行宏观环境,才能促进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成都市虽然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初步建立起了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自律发展的机制,但要促进成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还必须加大和深化体制改革。尤其是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在一些场合还含混不清,政府管理会有意无意的介入其中,干扰了企业的工作,企业很难依法,以市场和效益来决定。因此,进一步调整理顺两个关系,是成都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理顺关系的同时,健全各种配套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事情。要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应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研究引导消费和鼓励投资的政策措施,从供需两方面形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做好土地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多方面的政策配套,使之在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促进文化消费,鼓励文化投资,壮大文化市场。有了成规模的市场,成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就有了保证。

? 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文化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的创新。在确立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目标下,切实转换机制、创新体制。成都市在转换机制上做了许多工作,通过文化资源整合、单位重组,基本完成了成都市文化单位的转制。但目前看,转制后的企业效益不显著,产品不丰富,且社会影响力不够、文化产业的吸引力不强,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对市场的了解不足、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够,创新还不够,还没有激活创造力,必须加大机制的创新力度。

?(二)促进文化龙头企业的形成带动文化产业链发展 ? 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离不开有竞争力的企业的支撑。因此,加快发展有实力的成都文化企业,是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看,强大的文化产业企业,不仅具有市场竞争力,而且能带动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达。我们从挤身世界500 强的文化企业,不难看出,它们涉及行业广泛,如迪斯尼从影视、音乐到公园、玩具,具有很强的文化资源整合能力、创造力,能以市场的需求,提供文化产品,从而拥有巨大的世界文化市场占有率,赚得丰厚的利润。它们的活力能将众多的行业联系到一起,形成网状式的产业链,带动一片产业发展,而不仅仅是一条产业链发展。这是因为文化产业的特性,即它的创意性所决定的。由于文化产业是具有创意性的产业活动,它的每项创意都可能形成一条产业链,比如迪斯尼公司的“米老鼠”创意,就形成影视、书刊、玩具等多条产业链,而这些产业链又都交织一起,共同缘自于“米老鼠”的创意。因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企业,使之整合文化资源,形成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失为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

?(三)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大胆引进民间资本民营企业 ? 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成都文化产业要加快发展,必须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拓宽资金来源和渠道。从统计的数据和公布的报告看,成都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十分单一,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创作主要还是靠政府投入,国有文化企业是成都文化市场的绝对主体,民营和私营文化企业弱小、稀少,与此同时,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能力有待提高,民间资本的引进有待政策和机制,这就造成了成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上的资金限制,这与成都这样的大型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所应该具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差异甚大。成都市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要探索融资渠道,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在这一过程中,需着力探究和解决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和民间资本的引进两个问题。解决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通畅,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的企业改革经验,应努力加大文化产业大型企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在制度、机制健全的前提下,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提升国有文化集团的融资能力。对于民间

  资本引入文化产业的问题,应在保证弘扬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开放民间资本的投入,放松对民间资本经营文化的过多限制和干涉。让民间资本能在坚持正确文化方向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口味、不同爱好、不同欣赏水平的需要。

?(四)扶持优势北产业发展创造品牌文化产品 ? 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必须因势利导,顺势发展优势文化产业行业。根据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分类,文化产业被分类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层,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表明,包括三层全部的众多的成都文化产业行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成都文化产业行业发展的差异性极大,而成都市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可齐步同行,而必须采取扶持优势文化产业首先加快发展,进而带动相关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发展战略。那么,哪些行业可称为优势行业,而优先发展,重点扶持呢?笔者认为,成都文化产业优势行业的确立,一是要看它的历史业绩;二是要看它的潜力;三是要看它与成都文化产业战略发展定位的关系。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旅游观光、文物博物、会展广告、电子娱乐等行业,在成都文化产业发展中坚实突起,显示出了独特的行业竞争力,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几年的统计中,这些行业的增加值之和,都超过了成都市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是成都市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应着力发展的优势行业。

?(五)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开拓世界文化市场 ? 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既要注重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即文化企业的改制、发展、产品、品牌等问题,也要注意需求方,即文化消费、文化市场等问题。只有两相平衡,才能助推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两相接洽,才能使成都文化产业发展越做越强。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必须有广阔的市场支撑,有了广阔的市场,就有了文化产产业发展的动力。但从现实的数据和实情看,成都文化消费处于低档次、较单一的状况。这一状况,不仅影响市民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广泛的文化行业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何在?我们认为,一是要通过城乡整合,开发农村文化消费;二是要走出国门,开拓世界市场。

?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

  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之一,应当迎时而上,积极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近期组织力量对镇江市丹徒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开展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有所助益。

? 一、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丹徒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多数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或无力技术创新,产品科技、创意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一些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创新性,产品销售多以自行销售模式为主,不能有效地推广产品。

? 市场程度低,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小农经济意识束缚,导致企业不愿意把重点放在品牌培育和内容原创上,习惯于“贴牌生产”,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 经营机构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尽管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小。

? 市场秩序乱,不能进行有效管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经营户占经营总数的 80%以上,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文化活动场所从事违法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扰乱经营秩序,扼杀原创精神。

? 二、问题成因分析 ?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当前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文化产业经营者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此外,文化产业的 7 大门类:电影、广播影视、报刊、出版、音像、娱乐和广告,分别由广电、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门进行监管,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对整个产业缺少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 文化产业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80%以上的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融资方式极为单一。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条件愈加严格,无法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致使文化产业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体水平提升不快。

? 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调查发现,文化消费只占居民消费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费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不成正比。受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额消费支出影响,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持谨慎态度。

? 三、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开展文化企业对口帮扶。一方面,实行企业联络员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计,为企业做好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实行定期走访、跟踪服务,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形成对内对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来引资文化项目,实行提前介入,上门服务,扶持引资企业与本地文化项目尽快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帮助文化企业提升广告策划宣传能力,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支持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广告投放成本,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

? 积极培育文化商标,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大商标宣传力度,向企业宣讲商标知识,提供商标注册咨询服务,宣传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帮助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商标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二是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动、文化创意等注册成商标,提高产品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文化类商标保护力度,对涉及文化企业的商标侵权案件,建立维权“绿色通道”,组织力量查处。对涉及商标争议纠纷,积极协调、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

?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激发新兴行业发展活力。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动漫制作、文化创意、网络文化等新兴领域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联合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坚持文化产品研究与开发相结合,使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巨大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各特色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走集聚化、集团化道路,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企业竞争力。

? 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联合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争取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积极提供助企融资和行政指导服务,发挥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股权出资登记职能,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言政府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引导和吸收非文化部门、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一是将文化产业列为保护重点,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督和检查,并加大与文化、广电、新闻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文化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二是开展整治净化行动,对网络、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场开展集中清理整顿,从重从快打击各种侵权盗版、淫秽色情、发布虚假广告及“黑网吧”经营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依托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行业

  协会等倡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娱乐性、丰富知识性和审美教育性,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四是充分发挥工商监管职能,主动参与部门合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3

  文化是一种特殊资源,是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总称。文化产业兼具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以及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力量,也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点。文化产业对于区域经济来说,是形成特色区域经济的精神内容,是提升地区经济活力,保持生命力的推手。当前,在国家制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升级为文化战略,并积极推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截至目前,内蒙古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在全国排名靠前,但是与之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内蒙古的经济增速曾连续 7 年居全国之首,但其中文化产业只占 GDP 的 %,远远低于全国 %的平均水平,形成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文化底蕴挖掘得不够深入、认识滞后、发展观念落后、文化消费市场不活跃、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文化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文化人才比较匮乏等因素是严重制约内蒙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实现由经济发展驱动文化转型、经济优势转变为文化优势,势必需要转变思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机制与瓶颈,创新文化产业的路径与模式。

? 一、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处理好两大关系 ? 文化产业本身是一个内容产业,创新是源头,人才是关键。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必须贯彻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培育市场主体,研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链的关系。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 李长春同志曾明确指出,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文化事业是以公益性、服务性为主,文化事业的积极发展离不开效率提高与职能转变。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以文化事业为基础,并为文化事业的长期建设提供经济动力。它们共同服务于保持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内蒙古地区经济要想保持发展的持续力,需要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并进。一方面要分清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另一方面要认清文化产业的利益驱动机制。将公益性发展与利益性驱动协同并进,将二者相互促进与融合不仅能有效增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持续力更是考验地方政府行政智慧与效能重要指标。内蒙古的文化发展需要制定文化发展规划,一方面在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中注重民众的主观诉求,另一方面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中注重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利益点,将二者在利益驱动的机制中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望,实现有效对接与共同发展,这样才可能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具有共同前景与良好的发展基础。例如,内蒙古自 2006 年始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初见端倪,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挂牌成立、自治区图书发行业进行改革、内蒙古电影集团与出版集团成立,这在提振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方面给予了前期基础,后期的工作规划要体现与文化事业的对接,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与原动力。

?(二)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链的关系 ?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的领域广泛,从成产环节到消费环节其链条中能够驱动的相关产业众多。因此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是提振地方经济的有效方式。通过产品的制造与加工、流通与消费,以文化发展促进生产进步与经贸繁荣是发展中的亮点。例如,文化产业可以与旅游业相结合,以旅游展现文化、以文化包装旅游,展现旅游发展的文化之路与文化发展向旅游业渗透的新文化发展之路。此外,文化产业发展还可以与会展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剧、数字媒体等产业相促进,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内蒙古的文化产业走上一条创新之路。

? 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找到制约的瓶颈 ?(一)文化体制瓶颈 ?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尤为重要和紧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体制的制约性显现。传统文化体制是以事业性为主体的,在这种机制下,文化资源被国有文化单位所掌握,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只能有所取舍,体现不了文化发展的全面性与民众对文化发展的诉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对文化发展的层次提高,而传统机制又不能在文化发展上提供新路径,因此产生了民众文化饥渴与国家文化创新力弱的局面,当然,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来讲,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后劲、实现跨越是当务之急。地区经济的发展依赖国家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环境,结合地区文化特色,深入开展有特点、有实践性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并逐步推进。地区文化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创新,在增强地区文化发展创新力的同时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以此提升地区文化特色与影响力,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增强区域文化竞争力,在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发展的同时体现文化的协同发展。

?(二)管理体制瓶颈 ? 真正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地方政府要创新发展思维,以市场为先导、积极培育充满市场活力的微观主体。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主体,传统管理体制下管办一家、政府与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职责不分,不能激发主体的活力,因此说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市场。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发展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主体方面完成培育,也才能促使其向市场转型,形成以服务为导向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整合有效资源进行重组,发挥其优势为文化的繁荣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市场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转变管理观念,放开管理路径,重塑管理思路是目前地方政府在管理上的着眼点,积极调整结构,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文化产业保持强大的后劲,逐步实现突破性发展。否则,没有真正意义的市场主体,发展文化产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 三、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健康发展的路径 ?(一)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需要建立健全相应政策支撑系统,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扶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做出了《关于印发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规定》《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连同《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内蒙古文化产业 2009-2013 发展规划》等,这一系列政策和重要文件,为引导和扶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策体系要体现宏观的方向的把握和微观专业的指引,既要注重总体又注意细节。

?(二)要建立起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 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的程中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管理注重宏观指导向服务思维转变的路径。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发展工作机制,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宏观政策指导、打造地域文化产业特色、扶持骨干企业的发展、培育创新的市场氛围、吸引非公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要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产业实现健康发展的硬件。以自治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财政实力的迅速增强为基础,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规模大的、功能全的、有标志性文化设施的文化产业是具有实质意义的。例如通过会展中心、文化城、产业园区等工程的建立,打造一批内蒙古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四)要开拓文化创意产业 ? 文化创意产业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将现代高端的制造业与现代化文化相结合,形成现代生产与时尚消费的新主流。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上拓宽了视野、调整了方向、掌握了重点,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地方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必须要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其发展的新主流,以创意促进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在科学发展、可持续进步的思想指导下,自觉地对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做更加整体性的考虑,探索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

?(五)要加强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 将地方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杠杆,推动文化资本投资浪潮的形成。推动自治区文化产业格局成型,推动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观念更新与积极探索。可依托部分具有相关服务经验的金融机构,组建若干文化产业金融创新平台,对文化产业金融产品开展集成创新。

? 四、结论 ?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高尚的品格,内蒙古的“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整合内蒙古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我区优势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团,不仅是建设文化大区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草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

?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

  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课题调研组

  近年来,淄博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文化大市为目标,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淄博”的重要举措,努力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的转变,通过制定政策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实施资源重组、拓宽投资渠道等途径,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具有淄博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围绕市委确定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调研课题,7月10日至7月30日,按照市委办公厅统一安排,由团市委牵头,由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广电局、市社科联、市旅游局等部门联合组成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调研组赴五区三县和市属部分单位,采取抽样调查、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实地考证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点

  据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0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

1 值达到亿元,占我市GDP比重为%;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占我市GDP比重为%。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递增,文化产业开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文化产业单位3800余家,主要集中在文化、新闻出版、旅游和广播影视行业,其中:具企事业单位性质文化单位149个,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000余家,印刷单位700余家、出版发行单位400余家,软件开发单位20余家,打字复印机构400余家,旅行社110家,重点旅游景区40处,星级旅游饭店33家,广播影视业16家。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万人。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布局不断优化。一是制定规划和措施,积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市、绿色城市”,同步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颁布实施了《2003-2010年淄博市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提出了文化产业阶段性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了相关财税扶持政策,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保持了文化产业较快发展。二是建立目标决策、2 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对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进行了部门分工,明确责任,督促落实。三是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呈地域化、行业化态势。张店区积极发展书画艺术品业、古玩工艺和休闲文化娱乐业;淄川区以蒲松龄故居、聊斋园为核心,积极发展聊斋文化旅游业;博山区重视陶琉文化、孝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周村区积极开发古商城,再现“旱码头”繁华;临淄区以齐文化旅游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齐文化品牌,积极建设博物馆群;桓台县、高青县、沂源县积极发展民俗、生态等特色旅游;高新区发挥财税杠杆优势,支持发展图书报刊、出版印刷、影视创作产业。文化产业外围层、相关层发展步伐加快,所占比例不断攀升。

(二)拓宽渠道抓投入,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初步形成。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逐步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企业经营、优势互补、多元发展”的路子。一是靠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予以重点支持,逐年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贴息贷款,作为专项资金扶持列入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在立项、资金、3 用地和拆迁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对非公益性文化项目,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激励作用,建立“政策引导、财政扶持、单位自我发展”的运转机制。如对艺术表演团体、体育场馆等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将预算资金分为正常经费和奖励经费,按演出(使用)场次和演出(门票)收入等指标实行考核奖励等等。二是靠市场化运作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臵作用,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协办、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项目推介和文企联姻等市场化手段,多元化经营文化产业。我市成功组织了3次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落实合作项目400多个,累计合作金额超过4亿元,项目领域涉及影视制作、歌舞晚会、戏曲、书画展览、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艺术比赛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丰收。由原淄博市电影公司与淄博影院重组而成的淄博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投资2000万元于2005年底建成淄博全球通电影城,2006年电影票房达360万元,2007年预计票房达400万元,成为代表顶级电影文化的高标准影城。三是靠政府引导和社会自主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鼓励社会多种经济成分成为文化业经营主体。淄博大型零售企业—淄博商厦集团公

4 司投资建设了“齐宝斋文化艺术广场”,在北京设立齐宝斋艺术研究院,全面进军文化产业。临淄闻韶街道张家社区投资700万元,维修改造了姜太公祠、姜太公广场等文化设施。四是靠招商引资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组织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文化活动,形成壮大了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由北京天立禾盛文化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王渔洋》,在央视8套黄金时间播出。由张店区引进的北京荣宝斋,投资1.3亿元兴建面积万平方米的荣宝斋大厦,成为我市文化艺术品市场流通经营的龙头。山东大顺集团与香港伟确公司共同投资亿元,建设了齐都文化体育城。2004年,世纪天鸿书业进驻淄博,销售码洋现已达到亿,占全国教辅书份额的近四分之一。

(三)突出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优势,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一是积极打造齐文化品牌。依托丰富的齐文化资源,进行齐文化研究开发,齐国历史博物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管仲纪念馆、姜太公祠、中国足球博物馆等相继建成,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齐文化博物馆群。临淄作为世界足球起源地的确认,成为带有突破性的世界级文化品牌,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二是积极打

5 造节庆文化品牌。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节庆、会展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和良好发展机遇,组织举办了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齐文化旅游节、聊斋文化旅游节、旱码头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活动,形成了在国内、国际具有一定影响的节庆文化品牌。三是积极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不断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大力培植淄川聊斋文化、周村商埠文化、博山饮食文化、桓台渔洋文化及淄博陶琉文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品牌。

(四)抓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一些突破。广播电视行业加强策划,淄博广电天网视讯有限公司对现有信息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和系统整合,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努力运作大品牌广告和地产、汽车类广告,不断开拓新的广告市场,2006年,广告创收超过1亿元。图书印刷出版业以山东天鸿书业和山东鸿杰印务为龙头,民营书业、印刷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实现了新突破。山东世纪天鸿书业获国家“出版物总发行权”和“全国出版物连锁经营权”,成为全国民营发行业的排头兵。山东鸿杰印务有限公司引进两条先进印刷生产线后,印务能力和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截止2006年底,全市拥有公开发

6 行的报纸6家,期刊10种,发行近30万份,所有报纸均改用彩色印刷;拥有各种印刷企业600余家,总产值20多亿元;出版物发行业户400余家,销售码洋近20亿元;软件零售业20余家,形成了“齐赛科技市场”、“中关村”两个集中销售市场,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打字复印业户400余家,光盘复制厂1家,网络出版2家,新闻出版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规模。三是以齐鲁美术馆、荣宝斋、开元文化市场、齐宝斋和天乐园为龙头的书画娱乐产业呈现出新亮点,形成了有影响的艺术品市场、书画创作经营市场和民间工艺品销售市场,画廊、装裱、收藏等民营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全方位参与了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通过集中展示我市文化产业成果,体现了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的地域特色优势,塑造并打响了齐文化品牌。文博会期间,我市共签约招商项目22个,招商总额44亿元,占全省融资总额的%。目前,50%的项目已经落实。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性把握不够。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全市上下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已有了一定认识,但有些区县、部门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7 还不全面、不系统,对当今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的趋势、文化因素在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及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性把握不够,认识不足,没有把文化作为一个大的产业来对待,没有深刻研究和认识其内在发展规律,更没有上升到城市经营的高度来看待。在文化体制改革上,还存在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现象,改革的热情不高,进展不大。

(二)对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配套完善和抓落实不够。一是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牵头负责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健全规范的领导机制和运行体制。只有组织机构健全,运行体制规范,才能制定政策,明确目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就目前情况看,我市文化产业不断壮大、蓬勃发展的态势愈加明显,文化资源整合、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产业接轨的要求日益紧迫,我市区位优势发挥、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更为迫切等等,都需要尽快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二是文化产业管理运行体制目前不够规范,如淄博剧院曾被列为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但由于现有单位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转制迟迟未能取得进展。特殊的体制制约,使得诸如淄博饭店等民营企业望而

8 却步,想投资却不敢涉足,形成一方面国有文化资产大量闲臵,另一方面大量民营资本找不到投资对象的尴尬局面。再如蒲松龄纪念馆与聊斋园的管理开发问题,也反映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不足。三是已经制定的部分政策措施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还停留在喊口号、以文件贯彻文件的层次上,没有形成完整、合理、科学的工作体系,缺乏可操作性的落实措施。

(三)文化产业发展投入不足,投融资体制不够健全。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是资金问题,突出表现在文体产业的投资主体相对单一,投资量小,对政府的依赖性大,投融资机制相对滞后,不能充分吸收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导致发展经费不足。一方面,造成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起点低、规模小、产出少,甚至经营负债;另一面,由于资金缺口,造成有些文化设施、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项目处于零开发和浅层次开发状态,文化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由于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灵活,投融资体制陈旧,还不能充分吸纳社会各方资金,没有真正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的格局。

(四)发展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人才队伍整体素

9 质亟待提高。文化产业重在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被淘汰。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信息产业没有实现全面接轨和有效融合,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低,在文学艺术、影视作品、普及读物、推介形式以及文化名人的纪念、博览场所和标志性建筑等方面,出现整合性差、互补性差、优势发挥错位等现象,有的还处于零开发阶段。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的强大支持与参与。目前,我市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激励和流动机制还不健全,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人才、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

(五)发展文化产业的高端策划需要进一步加强,龙头带动项目不多。近年来,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总的来看,高端策划不够,仍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新兴文化产业,如影视传媒、软件开发、策划创意、动漫、信息资讯等在我市仍处于起步阶段或空白。目前,文化产业项目虽然不少,但区域行业发展不平衡、重点不突出,没有形成真正有实力、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不能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形成整体带动效应。

(六)文化市场需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10 离不开健康有序的市场。目前,我市文化市场发育还不健全,管理水平较低,在市场准入等方面缺乏规范管理,无序竞争问题较为严重。必须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建立健全开放、统一的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监管和文化管理,认真解决文化市场管理等热点、难点问题。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整体构想及对策建议 当前,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提高,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及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也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之一。我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优化环境、完善体制,进一步理顺文化资源、市场、人才、产品和投融资等几大要素的关系,坚持市场化运作、品牌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思路,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优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强领导,优化环境,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1、建议成立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机构。可以参照省里的做法,成立淄博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牵头抓好全市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现在,中宣部、省委宣传部均设有文化体制改革和发

11 展办公室,临沂等市也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机构。由于文化产业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目前看,我市非常有必要设立这样的机构,其职能可定位为宏观指导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计、分析与评估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档案,可按照行政许可法行使职能,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

  2、健全和规范各类文化产业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同行企业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与内在要求,有利于以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代替政府主管部门的直接干预,实现政企分开;有利于突破部门与地区界限,把同行业企业联合起来,整合文化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臵。建议健全和规范各门类文化产业协会建设,在新型文化产业如动漫、会展、咨询等成立同业协会,加强产业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和交流;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每年命名表彰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单位,并进行重点扶持。

  3、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政策推动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近期省将出台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参照

12 省里的政策,进一步优化梳理原有政策措施,制定更加适合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积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软环境,税务、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真心为文化产业业户保驾护航。

  4、打造淄博文化城市名片,提高竞争软实力。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拍摄制作集淄博历史、文化、风光、旅游、风俗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于一体的城市宣传片,突出淄博的文化特色,通过电视专题、报纸广告、互联网等进行广泛宣传。以组织举办齐文化、聊斋文化、旱码头和饮食文化等系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宣传推介淄博,扩大淄博的影响。同时,争取中央和省级媒体支持,深入宣传推介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提升淄博的知名度。二是建议借鉴深圳市的经验,聘请文化名人作为我市文化研究开发顾问或文化形象代言人,以提高文化研究开发的水平和档次。三是集中力量改造和新建特色鲜明、与城市特点和生态环境相融合的文化设施,在中心城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四是高度重视文化艺术精品的创作生产。围绕厚重的齐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大力进行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歌曲等文学艺术精品的创作,实施和完善精品的申报、立

13 项、备案和动态管理制度,做到储备一批、立项一批、生产一批,并不断加大推广和应用力度。当前,要重点抓好大型乐舞诗《齐风韶韵》的整体编排、包装和宣传推销。

  5、组织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和淄博文化艺术节。借助中国陶瓷科技城这一大型平台,适时组织举办淄博市文化产业博览会和淄博文化艺术节,集中宣传推介淄博文化资源和形象,提升淄博城市形象,充分展现我市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及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为大型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构建平台,加速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水平。

(二)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扶持一批文化产业龙头项目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能有效地整合利用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品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产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形成合力,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带动产业升级。因此,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应该放在论证建设几个大的产业项目上,在土地征用、税收、金融投资、审批手续和市场运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快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产业带和企业集团。

  1、论证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能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文化资源共享,14 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建议在充分调查论证基础上,采取新建、其他建筑物改建等方式,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一是以齐国故都临淄为中心,建设齐文化旅游园区;二是以淄川蒲松龄故居、聊斋园为中心,建设聊斋文化旅游园区;三是以荣宝斋、开元文化市场、齐宝斋、东方艺术会馆为中心,完善书画古玩交易、旅游商品市场园区;四是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以天乐园、齐王府、“璀璨中华文化影视园”(待建工程)为中心的文化娱乐园区建设,规范娱乐园区管理,提升服务档次;五是以博山陶瓷商贸城为中心,建设陶瓷琉璃及工艺美术品文化产业园区;六是以周村大街为中心,建设古玩商贸、旅游商品一条街;七是以淄博中国陶瓷科技城为中心,建设陶瓷贸易园区,努力推进我市会展经济发展;八是进一步优化全市新闻出版产业,培植以世纪天鸿、鸿杰印务等为中心的淄博市出版印刷工业园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2、做强一批文化品牌。发挥资源优势,培育产业品牌。在巩固发展好现有的节庆文化品牌和地域文化品牌的同时,以齐文化为重点,精心培育“世界足球运动起源地”、“东周殉马”、齐长城等历史文化品牌;以陶琉为代表,精心培育工艺美术品牌;以北方溶洞为代表,精心培育自

15 然生态旅游文化品牌。

  3、壮大一批文化产业企业集团。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鼓励支持淄博日报社、淄博广播电视总台(局)等通过整合行业资源,采取共同投资、相互参股,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滚动发展,形成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通过大型产业集团带动,优化资源配臵,形成我市文化产业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

(三)畅通渠道,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有大投入才会有大产出,投资渠道的多元化、社会化,能最大限度地吸纳资金注入,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1、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创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经营环境。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艺术创作与人才培养、文化遗产保护、群众文化活动普及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6

  2、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采用合资、独资、股份合作、租赁、承包和出让经营权等多种方式,开发经营文化产业;聚集社会各界力量,吸纳社会各方资金,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3、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及创新能力,促进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注重科技创新和应用的前沿性,并及时利用传统产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将之转化为文化产业的生产力。按照“文化创新优先”的原则,确定文化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列出文化创新科技攻关项目,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文化创意与高科技技术成果的结合。

  4、适时设立淄博市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重点文化项目扶持、文化产业宣传、专业人才培养、表彰激励等。今年7月,常州市政府出台政策,鼓励软件、动漫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外包,建立常州软件园,每年安排软件发展专项资金2500万元,动漫专项资金2000万元,重点支持企业优秀动漫原创作品生产和服务外包以及公共平

17 台、研发中心、培训机构建设等。最近,省里已初步确定设立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用来扶持文化产业项目。我们也可参照省里和其他省市的做法,设立基金,鼓励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捐赠,吸收社会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扶持示范性文化产业项目。在这方面,可依照工业经济领域的奖励措施、办法,对重点文艺作品,如“五个一”、省市精品工程等文化成果进行重点奖励。

(四)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新兴文化产业能更好地转化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1、进行高端策划和创意,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邀请高层次策划机构和专家学者,突出特色地域文化,制定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策划和创意方案,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可借鉴北京“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和深圳构建“创意设计之都”的发展理念,依托我市人才、区位及资源优势,建设具有浓郁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2、突出重点,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出版、包装装潢和印刷业。目前,我市出版发行、包装装潢和印刷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达60%。下一步要发展壮大

18 一批以天鸿书业、鸿杰印务、山东齐旺达为龙头的支柱企业。建议建设淄博市出版印刷工业园区,加快建设淄博现代物流印刷基地,逐步建成鲁中出版物批发和零售交易中心,拉动全市造纸、出版、印刷、邮政、运输、发行、信息、物流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以荣宝斋为龙头,大力发展古玩、书画、工艺品交易等文化艺术服务业。近年来,我市古玩、书画、工艺品交易一直呈上升趋势,交易额逐年扩大,已经成为山东乃至全国重要的古玩、书画、工艺品交易市场。建议借鉴北京潘家园古玩旧货市场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淄博古玩旧货市场,把经营民间旧货、文物书画、工艺品、收藏品、装饰品的业主集中起来联合经营,形成规模效应。三是立足地域文化特色,研发高附加值的文化艺术产品。如我市陶琉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全国享有盛名,是陶瓷之乡、琉璃名城,仅博山、淄川就有400多家陶琉生产经营企业。建议学习国际上文化产品和旅游纪念商品开发的有益经验,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设计、开发、销售陶瓷琉璃、仿古蹴鞠、淄砚、鼻烟壶内画、刻瓷、周村丝绸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产品。同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核心,推动五音戏、聊斋俚曲、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等相关文化资源的开发

19 利用,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衍生产品和产业的开发。

  3、抓住亮点,大力扶持发展信息咨询、创意策划、软件开发、网络运营、动漫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成立于2004年的山东卓创资讯有限公司(临淄区)---卓创资讯(),是国内著名的大型网络资讯服务机构,在全国石化咨询行业中列山东第一,国内前五。经过3年的发展,公司规模迅速膨胀,资讯平台由1个发展为13个,网站在全球点击率名列国内同行网站之首。服务形式由网站成立之初的单一网上信息浏览服务,发展到以网上信息浏览和手机短信为主,以VIP定制、市场调研、研究报告、会议会展、软件开发、网络广告等为辅的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体系大型网络资讯机构,网站的日均流量近70万次,拥有在线用户近50万家。以卓创资讯为代表的网络信息产业和创意产业在我市方兴未艾,目前,全市有此类公司近10家,规模和竞争力列全国同行之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成为我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建议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借助网络资讯平台,开发一批动漫产品,积极与全国知名动漫制作公司联合,开发以齐文化为背景的动画、网络游戏等,同时,举行全国性的齐文化经典故事动漫及flash创作大赛,通过这些措

20 施,吸引非公有资本投资,将传统文化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形成我市标志性的新兴文化产业亮点。

(五)强化管理,完善文化市场建设。文化资源的优化配臵,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健康有序的市场。

  1、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文化产业的重组改造。

  2、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 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构建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体系, 定期发布相关政策导向信息、市场信息,为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提供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务。采取高科技手段加强市场监管,对依法经营、管理规范的文化企业,给予积极支持和激励,对各类非法经营活动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依法处罚,形成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加大各类文化产品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推动市场升级,为文化产品交易提供良好环境。

  4、加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稽查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着力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廉政建设,教育文化市场管理、稽查人员树立管理就是服

21 务的思想,把服务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体现到管理的各个方面,逐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文化市场管理、稽查队伍。

  团市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社联、市广电局、市旅游局、市新闻出版局等部门联合调研。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