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工作报告 > 正文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最新7篇】

2023-06-22 15:31:56工作报告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最新7篇】

  【简介】以下是热心网友“ivnze01”整理的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共7篇),欢迎参阅。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乡镇政府工作报告 篇1

  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镇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工作的回顾

  镇第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以来,镇政府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建设“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为目标,突出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小城镇建设、旅游开发、农业结构调整五个重点,开拓进取,艰苦创业,较好地完成了镇第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全镇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00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80元,比上年增加150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638万元,同比增长21%。

  1、狠抓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工作思路,切实把招商引资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通过建立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形成了全党全民抓招商的浓厚氛围。坚持把工业小区建设作为重点,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工业小区的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条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协调资金、税收照顾等方面给予优惠,并切实搞好服务,创造了工业小区良好的软环境。2003年,落户工业小区企业22家,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依托瓶盖、肉鸭、矿泉水等优势产业,通过原有企业招商引资,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全年新上投资过500万元的瓶盖企业6家。利用东城经济开发区良好的招商环境,引进北京金山筑邦投资3300万元的塑钢项(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目,投产后可形成年产15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引进潍坊建信集团投资3000万元的紫林纺织项目进展较为顺利。经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年引进到位资金亿元,完成县分配任务的114%,被评为全县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同时,九顶集团120万吨水泥熟料项目、老龙湾风景名胜区综合开发项目、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等一批大项目,有的已完成签约,有的已开工建设,为2004年度招商引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招商引资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全镇民营经济的发展,全年共完成生产性投入9336万元,新上投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34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31户。民营经济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实现利税9646万元,比去年分别增长21%和23%。

  2、狠抓重点工程,小城镇综合功能不断增强

  积极探索经营小城镇的新路子,以增加驻地常住人口、扩大镇区商住面积、增强城镇综合功能为重点,规划建设了老龙湾旅游文化用品市场、海浮山风景区、工业小区,铺开了16处重点建设工程,共完成建筑工程5万多平方米,其中增加商住面积3万多平方米。在文化旅游用品市场开办了华兴超市和服装城,在冶泉路完成了金源铝材商住楼、冶南村商住楼、老龙湾广场等一批房地产项目,使沿路低矮平房得到了较大面积改造,提升了小城镇的品位,方便了居民生活。积极实施镇区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坚持常年抓好垃圾清扫,镇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建设“旅游名镇”为目标,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完成了海浮山绿化工程,新建了海浮山慈寿塔,对老龙湾景区进行了配套改造,旅游接待能力明显提高。立足淡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鱼为主的特色餐饮业,各类鱼馆达到23家,鱼宴的影响不断扩大,带动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经积极争取,我镇被确定为首批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并已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3、狠抓主导产业,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立足果品、畜牧基础较好的优势,因村制宜,搞好规划,制定政策,大力引导发展大棚果、奶牛生产。2003年,新栽植大棚果树800亩,全镇大棚果面积达到600多亩,超额完成了县分配任务。新建标准化奶牛饲养场3处,完成了县下达的任务,被评为全县畜牧工作先进乡镇。肉鸭生产,坚持以加工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龙头作用,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了肉鸭生产产业化。以龙门良种鱼场建设为重点,积极搞好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工作,高分通过了国家验收,被授予国家虹鳟鱼标准化养殖示范区。

(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镇村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

  积极推行村务公开,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认真组织开展了创建“民主法制示范村”活动,落实了“四民主一监督”制度,建立了既约官又约民的监督机制,提高了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水平。积极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打霸治邪”专项斗争和“平安”建设活动,大力清除社会丑恶现象,全镇社会风气和治安状况明显好转。认真抓好信访和民调工作,有力地维护了全镇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完善了镇村干部考核管理办法,建立了以镇干部岗位责任制和村干部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加强对镇村干部的考核和管理,充分调动镇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镇村两级管理基本走上了规范化道路。

(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以创建文明镇、文明村、文明信用户活动为总抓手,积极开展文明信用户创评,增强了全镇信用意识,促进了经济发展。红新、米山、黄家宅等村的经验被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宣传,全镇文明信用户达到70%。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投资150万元拓宽硬化迟平路公里,为中西部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积极争取上级对口支援,着力解决人畜吃水困难问题,湾头河、牛角等村人畜吃水工程基本完工。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保持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非典”防治取得阶段性胜利,镇村医疗水平有了新提高。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强文化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进一步加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做好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改善镇村交通状况,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面发展和繁荣社会各项事业。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这是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的结果,也是在座的各位代表以及各职能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镇政府向各位代表,以及为全镇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一年来,我们深深体会到:加快发展,振兴,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发展主题,凝心聚力搞建设,千方百计谋发展;必须立足实际,抓住重点,自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二年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较大发展,应予充分肯定。但我们的工作离群众的期望和上级的要求还有许多差距和不足: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工作措施上、工作作风上与加快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在招商引资上办法不够活,力度不够大,效果还不明显,特别是缺少生产性项目和大、高、外项目;民营经济有群山无高峰,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大棚果和奶牛生产“两个亮点”规模不够大,农村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三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西部、南部的部分村庄自然条件较差,农民群众缺少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四是政府自身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二OO年的工作任务

  二OO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一年。镇政府的各项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工作思路,增强机遇意识,提高目标定位,加大工作力度,开创新局面,谋求大发展,推动全镇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聚精会神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

  200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总要求,继续突出招商引资、民营经济、结构调整、旅游开发、小城镇建设“五个重点”,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服务,优化环境,加大投入,实现建设“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的奋斗目标。全年主要经济指标是: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

  1、全力招商引资,通过大投入实现快发展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力量再加强,措施再加大,真正做到精力高度集中,思想高度统一,全力招商引资,确保全年完成招商引资2亿元。一是抓好工业小区建设。要把招商引资与工业小区建设同步运作,采取多种形式在对外“引”上狠下功夫,真正把工业小区建成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的平台。要坚持科学规划,配套建设,严格土地管理,合理使用土地,新上工业项目原则上向工业小区集中,全年实现新入区企业20家,引资额达到1亿元以上。二是利用县经济开发区和东城经济开发区两个“平台”,组成专门工作班子,集中抓好大项目引进,确保全年落户两个开发区的投资过千万项目达到4家以上。三是抓好全民招商。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我镇的招商政策和资源优势,及时兑现引荐人奖励政策,对村、站所、企业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发动全镇干部群众参与招商引资,形成全民招商的大氛围,打一场全民招商引资总体战。四是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要建立起以招商引资论英雄,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重奖、重用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专职招商人员的积极性。各村各站所要拿出专人常年抓招商。突出以商招商和小分队招商,发挥各自聪明才智,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强化镇招商工作办公室的力量,选拔优秀干部专职招商,打好招商突击战。五是激励企业主动上阵,当好招商主力军。通过制定政策、教育引导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利用现有企业的存量资产,搞好嫁接改造,膨胀企业规模。全镇限额工业企业要厂厂有招商引资项目,50%以上的企业要转为外向型企业。

  2、狠抓大项目建设,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

  一是组织实施“双十”工程。依托产业、区位、资源等优势,突出抓好九顶集团120万吨水泥熟料项目、老龙湾风景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抓好金山塑钢、宏得不锈钢、振华包装、环宇软包装、昌明纺织、新亿软包装、锦源服饰、矿泉水8个投资过千万元项目的投产达效。通过招商引资,新上投资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10家以上。

  二是加快发展瓶盖加工、肉鸭加工两大主导产业。通过引外资、搞技改、扩规模,做到新上一批、膨胀一批、提高一批,培植一批有辐射带动力的民营经济

  群体,真正建成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瓶盖加工基地和肉鸭加工基地。发挥果品、淡水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搞好深加工,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80家,新上投资过100万元的企业50家,投资过千万元的10家,新上企业总数达到80家。

  三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大力实施“外”字号工程,突出引进境外资金、境外企业。对外向度高的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全年力争完成引进境外资金1000万美元。坚持以引进以“大高外”项目和劳动密集型项目为重点,加大措施,力争中美合资九顶集团120万吨水泥项目和中外合资龙门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两个中外合资项目顺利开工,顺利建设,顺利投入使用和顺利投产达效。肉鸭和瓶盖产品要力争走出国门,全年出口创汇达到200万美元以上。通过抓外向型项目,拉长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形成经济发展的隆起带。对外向型项目要采取得力措施,实行“特事特办”政策,强化“一条龙”服务,政策围绕项目转,保证外向型项目进得来、留得下、发展快。

  3、搞好“三区二路一校”建设,提高小城镇综合功能

  认真实施小城镇建设修编规划,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快老龙湾风景区、竹泉路涌泉路商贸区、工业小区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提升规模和档次,促进产业集聚和城镇扩张,营造招商引资“洼地”效应。高标准建设好镇区外环路,构筑起城镇化的大框架。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年内完成冶五路硬化改造工程任务,改善沿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西部山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集中力量,搞好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小城镇规划管理、建设管理,加强卫生管理、广告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出租车管理,建设整洁、文明、繁荣的小城镇,全面提高小城镇发展水平,积极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4、加快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一是大力发展果品产业化。制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大棚果生产,全年新建大棚果600亩以上,累计达到1200亩以上。抓好2处以上新上果品加工项目,增强果品就地转化能力,带动林果产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转变。二是按畜禽标准化要求抓好肉鸭、

  奶 牛 产 业化。突出抓好标准化示范小区建设和农业标准化龙头企业建设,制定政策标准,鼓励企业投资兴建肉鸭标准化小区,实现区域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引导企业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经营,为实现产品出口创造条件。抓好奶牛小区道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养殖户向小区集中,确保5处标准化奶牛饲养场验收达标。三是抓好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落实政策,抓好烤烟面积的落实,培植烤烟大村和大户,全镇黄烟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烤烟收购量达到75万公斤以上。规范碱石开采秩序,开拓碱石市场;发展奇石加工、草花编加工、粉皮加工等传统产业;开发鳟鱼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以鱼为主的餐饮业,叫响鱼宴品牌,带动餐饮服务业发展。

(二)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和繁荣社会各项事业

  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相结合,积极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继续深入开展“法德进万家”、创建“安全文明村”、“安全文明户”等活动,把农民学法、用法和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保持全镇政治稳定与社会安定,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深入开展“打霸治邪”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打击“”等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以提高群众素质、促进农村发展为主题,认真开展以道德教育、科技培训、法律法规进家、乡村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抓好科技知识进家活动,提高群众的科技素质。加强文化网络建设,形成镇、村、户三个层次,企业、机关、校园三线一体的文化网络,鼓励民间文艺创作,开展好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

  大力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提高计生工作整体水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文化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有线(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关注弱势社会群体,加强卫生工作和民政工作,特别是做好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工作。做到积极争取上级扶持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相结合,努力改善镇村交通状况,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面发展和繁荣社会各项事业。

  三、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是解放思想,建设创新政府。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抓经济工作,运用法制教育和民主法制手段处理各类矛盾,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二是从严治政,建设廉洁政府。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做到甘当人民公仆,永怀正义之心,不求个人名利,惟系发展。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考核力度,树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

  三是转变作风,建设服务政府。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城镇建设、旅游开发、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把搞好服务作为镇村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自觉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及时了解和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2

  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1月23日在江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长 吴新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本届政府工作简要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和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同心同德,开拓奋进,全面和超额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的主要任务,实现了江西崛起新跨越的良好开局。全省完成生产总值5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净增146亿元,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财政收入超亿元;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提高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3%,提高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00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3亿元,增长%。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增长%;实际引进省外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亿元,增长42%。海关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增长53%,其中出口亿美元,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全省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达到%,提高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4098元,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没有达到预期调控目标。

  一年来,按照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年初确定的八个方面52件实事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超过目标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新增万,完成目标的115%;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月人均提高85元。向城市低保户发放低保金亿元,月人均补差提高18元;向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金亿元,月人均补差提高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403万,完成目标的114%;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9万,完成目标的15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到80个县(市、区),参合农民2493万人,参合率%,统筹基金使用率8%。向城市居民发放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6800万元。在全国率先为570万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全面免除学杂费;为万贫困家庭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建立“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政府助学金”制度,资助学生万名;向万中职在校学生提供生活困难资助;建立“贫困家庭学生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制度,资助学生万名。全省设区市中心城区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万平方米,可解决万户低收入家庭居住困难;万户困难群众享受到廉租住房政策保障。完成了5万名库区、深山区群众移民搬迁扶贫。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启动了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在产权多元化、薪酬制度改革、资本经营、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增强。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省私营企业数和注册资金分别增长8%和23%,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生产总值和税收分别占全省的%和%。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综合配套”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林权证发放率达到94%;国有农场税费改革进入实质性操作。“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深入实施,“乡财县代管”试点扩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得到加强。金融资产总量不断扩大,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亿元,增长1%;贷款余额亿元,增长%。成功引进中信银行落户江西。新增4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上市企业达到31家。省投资集团、省地方铁路集团融资能力增强,成功引进大唐电力等战略投资者参与资本重组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产业招商、工业园区招商、重大项目招商,全面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成功举办第五届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第三届中国“五会”(南昌)经贸恳谈会、2007香港经贸活动周、2007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首届赣商大会、2007中国江西·日本岐阜经贸合作恳谈会、江西省首届农业博览交易会,积极参加第四届“9+2”泛珠三角经贸合作洽谈会等一系列重大经贸招商活动。引进合同资金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96个,有世界500强背景的企业落户江西新增6家,总数达到30家。引进省外资金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98个,比上年增加43个。九江、南昌出口加工区通过国家验收,赣州出口加工区获国家批准,江西成为中部地区设立出口加工区最多的省份。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新步伐,江铜、萍矿、省地矿局等在国外获得一批资源开采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达到亿美元,增长45%。国际交往进一步扩大,莱索托王国首相、刚果(金)总统特使等一批重要国宾来赣访问。国际友好城市新增8对,总数达到37对。

  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年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补贴亿元。粮食总产亿斤,比上年增产亿斤,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生猪、水产、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06个。“国土资源管理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造地增粮富民工程”扎实推进,全省新增耕地10万亩。以龙头企业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化,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新增6家,达到15家,带动农户新增万户。全省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663个。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整合资金16亿元,新增1万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硬化村组道路和入户便道万公里,新增60万农户喝上了自来水,新增1万个自然村通电话、2000个行政村通网络宽带,新增16万农户用上了沼气,全省2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户户通电,农村面貌有了新的变化。

  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重点实施了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江铜30万吨铜冶炼、蓝恒达10万吨离子膜烧碱、金佳谷物18万吨优质大米及副产品综合利用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新钢300万吨薄板、东元菱光液态显像镜头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江铜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新钢超200亿元。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重点扶持晶能光电LED材料与芯片、西林科新材料汽油抗爆剂等23个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赛维LDK200兆瓦多晶硅片、新丰生物胶等一批项目形成部分生产能力。实施高新矿产经济工程,铜、钨、铅、锌、稀土等优势资源集聚度和产业延伸度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工业园区稳健发展,产业集群效应增强,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园区达到18个。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2264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62亿元,比上年净增474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个百分点,达到%。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成功举办了2007·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龙虎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获得成功,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次超过7000万,其中接待入境旅游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全省城镇化率达到%。

  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先后建成景德镇至鹰潭、南康至大余2条高速公路;基本建成武吉高速公路;瑞金至赣州高速公路、昌九城际铁路、向莆铁路、九江新港区一期等一批重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06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387公里。华能瑞金电厂开工建设;丰城电厂二期和黄金埠电厂各两台机组、居龙滩水利枢纽工程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分宜电厂3号机组实现点火。全省统调电力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绿色生态江西建设扎实推进。先后实施保障城镇饮用水源安全的“5·31零点行动”、“12·31零点行动”;实施了鄱阳湖整治、重点道路复绿等专项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成7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4座垃圾处理场,日处理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能力分别新增66万吨和1030吨;建成4座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实施火力发电厂脱硫改造,共有130多万千瓦机组脱硫设施投入运行。预计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双双下降,达到预期目标。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科教兴赣战略扎实推进。建立了我省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食品重点实验室,选育出我省第一个超级稻新品种,景德镇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国家验收,钨与稀土国家级质检中心落户我省,一批新的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相继设立,新增民营科技园9个。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万;高等教育稳步推进、水平提升,井冈山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正式挂牌。人才强省战略取得新成效,新增本省培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人才跨省流进流出比转变为5∶1,实现进大于出的突破。城乡社区服务网络不断完善。食品药品监管进一步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完成了6327个村卫生所、799个乡镇卫生院、41个县级综合医院、38个县中医院、68个县疾控机构、18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备配备等能力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全省%的城市居民。以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和建军80周年为契机,隆重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纪念活动。完成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一起义纪念馆等一批重大文化场馆建设。举办了在全国影响广泛的“红歌会”。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申办成功。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低生育水平持续保持稳定。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统计、审计、方志档案、社科研究、地质勘查、测绘、气象、防震减灾、拥军优属、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外事侨务、涉台事务、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红十字会人道援助和残疾人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的成绩。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安全生产、信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国家安全工作扎实开展,公共安全增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政府依法行政、勤政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2003年至2007年,是本届政府履行职责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战胜了非典疫情、九江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困难,在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的基础上,向“十一五”更高目标迈进。全省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245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469亿元,增长倍;财政总收入由亿元增加到亿元,增长倍。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由亿美元增加到31亿美元,增长倍;进出口总额由17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增长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666公里增加到2206公里,增长倍。昌北机场旅客吞吐量由99万人次增加到307万人次,增长倍。统调电力装机由574万千瓦增加到1022万千瓦,增长倍。在校大学生由万人增加到万人,增长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336元上升到元,增加48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334元上升到4098元,增加1764元。

  有形的变化是显著的,无形的变化更为深刻。在省委的领导下,五年来,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扬崛起主旋律,以崛起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众志成城促崛起的生动局面;五年来,全省上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推进“五化”、建设“三个江西”,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江西省情的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五年来,全省上下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大力实施大开放主战略,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形成了发展的内源活力和外源动力竞相迸发的良好态势;五年来,全省上下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诚信为本,注重效率,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环境品牌为越来越多海内外投资创业者所看好,投资集聚效应正在凸显;五年来,全省上下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全省人民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这一切,既为我们实现崛起新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更为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对未来的发展,我们更加充满信心!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结果,也是与历届政府打下的扎实基础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社会团体和中央驻赣单位,向驻赣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江西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规模还不大,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还不强,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地位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机制体制障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还很艰巨;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加大,节能降耗减排面临新的考验;农业基础地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民增收难度大;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依法行政水平和工作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有这些,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和要求

  2008年到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行职责的五年,也是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重要时期。围绕经济规模要大、发展水平要高、生态环境要优、社会要和谐、人民生活要好、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强的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到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总量和人均水平均比2007年增长1倍。财政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比2007年增长倍。投资规模达到7500亿元,比2007年增长1 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00亿元,比2007年增长1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经济“软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机制体制。对外开放规模进一步扩大,水平进一步提高,领域更加拓宽,到2012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2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倍;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0亿美元;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达到1334亿元。以建立重大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开拓市场为目标,“走出去”战略取得更大进展。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节能降耗减排取得重大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力争五年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非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80%。森林生态质量继续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63%以上。地表水国控、省控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达到80%以上。11个设区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到2012年,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3500公里,铁路营业总里程力争超过3500公里。着手启动南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完成九江新港区二、三期工程,形成7000万吨的吞吐能力,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0万标箱。基本完成昌北机场改造工程。争取启动彭泽核电站、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全省统调电力装机达到1500万千瓦。

  社会事业发展达到新水平。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到2012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6%,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张网”更加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进一步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城镇家庭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积极举办好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依法行政能力增强。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应急处置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就业岗位持续增加,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50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640万。城乡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困难群众、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基本覆盖。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元和6200元,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省委的领导下,政府工作将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恪守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宗旨,紧紧依靠全省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负重奋进,努力在构筑江西崛起的大格局上有更大作为,在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产业上有更大作为,在创新充满活力的大机制上有更大作为,在拓展更高水平的大开放上有更大作为,在优化投资创业的大环境上有更大作为,全面完成新阶段的各项任务。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推进“六个发展”:

——突出中央对中部崛起的战略定位,推进跨越发展。按照中央对中部地区“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战略定位,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优势,打造特色,合理布局,增强后劲,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在又好又快发展中加快崛起。

——突出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进创新发展。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全民创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促进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更加积极主动地对接海内外产业转移,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形成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突出科技创新,增强综合竞争力,推进集约发展。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资源、资产更多地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和园区集中,切实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有利于节能减排、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新模式。

——突出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筑支撑崛起的基础设施大格局。牢固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后劲、最大的品牌”的意识,以对历史、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使江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资源永续利用。

——突出改善民生、造福群众,推进和谐发展。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要求,知民情、察民意、解民难,突出重点,坚持不懈推进民生工程,每年为人民群众办好一批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三、2008年的工作要求和重点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规模、提升发展水平;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推动城乡和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围绕江西崛起、富民兴赣,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上述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引进省外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增长12%,出口增长2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在具体工作中,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坚持执政为民,创造条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重点抓好八个方面60件实事。

  一是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来抓。着力办好5件实事:用于支持全民创业的小额贷款增加50%,争取今年达到15亿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城镇复员退伍军人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培训人数达到40万;确保有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对万名城乡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为残疾人购买公益性岗位3500个;完成84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其中面向省内工业园区培训32万人。力争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万人,“4050”人员就业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8万人。

  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办好7件实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510万,增长10%以上;提高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月人均增加105元;省财政新增安排2亿元,资助农垦企业正式务农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推进失业保险市级统筹试点,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抗风险能力;切实抓好建设工程劳保费统一提取和管理工作,增强建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统筹能力;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力争参保人数达到260万,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达到50万;扩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争取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达到6万。

  三是切实提高社会救助水平。着力办好12件实事:农村低保人数由100万扩大到150万,财政月人均补差标准提高5元;城市低保对象财政月人均补差标准提高10元;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人数增加万人,集中供养率提高到80%以上;省财政安排1亿元,为农村低保户和分散供养五保户住房维护、改造提供补助;完善城乡临时救助制度,提高对因临时性、突发性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群众的救助能力;提高国有“农林水”困难企事业单位中未参加养老保险、且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低的退休职工生活补助标准;城镇大集体困难企业中未参加养老保险、且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低的退休职工,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给予生活补助;省财政增加安排1亿元,为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及增加部分军队退役人员生活补助;对符合政策规定、并经确认为扶助对象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夫妻,每人每年发给600元奖励扶助金;新建一批儿童福利院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改善孤残儿童和流浪未成年人生活条件;安排1亿元彩票公益金,改善农村敬老院和城市福利院、光荣院设施;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充分发挥“江西革命老区爱心基金会”、“江西鑫河关爱慈善基金会”等慈善资金的作用,重点对革命老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医治实施救助,对留守儿童上学、生活给予帮助。

  四是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着力办好11件实事: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参保居民达到638万人,低保人员和重度残疾人等符合政策条件的群众100%参保,所需资金由财政全额承担;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争取参保人数达到410万,省财政增加安排6500万元资助国有及国有控股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40元增加到80元,参合农民住院一次报账率达到90%;照顾农村计划生育户,独女和二女结扎户家庭成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承担费用由财政负担;推进城乡医疗救助,救助资金使用率力争提高到80%,新增的50万名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对儿童一类疫苗全部实行免费接种;向城市居民免费发放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7000万元;整顿医疗和药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坚决查处虚高药价,保障药品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1-6级残疾军人和在乡红军老战士医疗保险资金统筹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8000元;省财政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督网络建设,提高基层药品快速检测能力;推进残疾人康复工程,为2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为2万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药物医疗救助,为6万名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为1000名贫困肢残人装配假肢,让残疾人切实享受到更多的关爱。

  五是继续推进济困助学。着力办好9件实事:全省城乡57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继续免除学杂费,今年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比照公办学校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的标准,对20万名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个人进行补助;为3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家庭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小学生每人每年补助5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补助750元;为万名公办普通高中学校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提供政府助学金,每人每年800元;为万名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为1万名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为本省万名考入大学的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提供政府助学金,每人一次性补助5000元;省财政新增安排1亿元资金,对山区、库区、湖区等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教师发放特殊津贴;省财政增加3亿元,专项补助县(市、区)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切实享受到教育公平的阳光。

  六是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构建高、中、低相结合的住房价格体系和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微利商品房、普通商品房相配套的住房供应体系。着力办好3件实事:扩大廉租住房保障面,实现县城人均住房6平方米以下低保家庭和设区市中心城区7平方米以下低保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力争新增廉租住房20万平方米以上;继续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争设区市中心城区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62万平方米,受益家庭万户以上;在依法依规、既防止不作为更防止乱作为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探索微利商品房的建设、供应办法,努力提高其他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能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使党的十七大确定的“住有所居”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让更多的低收入家庭真正受益。

  七是继续推进扶贫开发。着力办好4件实事:整村推进18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扶贫,覆盖贫困人口43万;移民搬迁扶贫扩大到41个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完成5万人搬迁;安排2050万元贴息资金专项支持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筹集资金5000万元以上,支持少数民族乡村硬化乡村公路、新建民族学校、改造危房等项目建设。

  八是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办好9件实事:省财政增加安排1000万元用于提高农村离任老村支书、老村主任生活补助;再解决好12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2万户;开通4639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接通4000个行政村的网络宽带,新增1万个自然村通电话;省财政安排亿元用于农民和农村学生免费看电影、看演出,开展文化活动;省财政新增3000万元为基层群众建设体育健身场所;调控好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商品的价格,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防止大米、肉类、禽蛋、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价格过快上涨;安排2000万元用于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的抽验和检验,切实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真正让人民群众饮食放心、用药安全。

  各位代表,为保证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全省新增财力将继续向困难群众、向农村、向基层、向社会事业倾斜。今年省财政再新增50亿元,实施60项公共财政政策。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增强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的能力。实行民生工程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行政领导负责制,确保民生工程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人民群众满意。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着力抓好“三农”工作,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巩固完善强农惠农各项政策,省财政新增亿元,用于支持“三农”工作。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今年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380亿斤以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继续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力争新增耕地10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400万亩以上。推进赣抚平原等12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新建廖坊灌区,启动中型灌区建设,加快农村泵站更新改造,力争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4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0万亩。进一步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抓好1-5万亩圩堤的整治,全面完成赣抚大堤除险加固任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省财政增加45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多的龙头企业发展。大力实施“双十双百双千”工程,省里重点抓好10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10个配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设区市重点抓好100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和100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县(市、区)重点抓好10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和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力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提高15%。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品质。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有机食品。围绕“发展新产业、形成新机制、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工作目标,把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作为首要任务,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公共设施投入力度,重点解决好乡村道路交通、饮水安全、沼气能源、环境卫生、上学就医、文化娱乐等问题,切实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省整合资金16亿元,再选择9000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

  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围绕优化结构、壮大规模、提高水平、增强后劲,继续推进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高新矿产经济工程,切实提高产业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抓好重点骨干企业裂变扩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市场化运行机制,争创名牌产品,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培育壮大重点企业。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工业企业新增3个,总数达到10个,其中超100亿元的新增1个,总数达到7个;萍钢、江铃、九江石化争取超200亿元,新钢超250亿元,江铜超550亿元。抓好重点园区做优做特。加快推进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余经济技术开发区、萍乡经济开发区、上饶经济开发区、贵溪工业园、江铃股份小蓝汽车工业园、樟树及新干盐化工基地等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园区达到20个,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突破500亿元。抓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做强做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显示、精密制造、新型材料、矿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突出抓好以江铜为核心的铜产业、以新钢萍钢为核心的钢铁产业、以赛维LDK为核心的光伏产业的发展,力争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150亿元、750亿元和200亿元。抓好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集聚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开工建设江铜10万吨高精度铜板带、南昌中兴通讯3G手机及GPS导航仪、赣州江钨2800万支钍钨丝部件、九江星火化工扩产10万吨有机硅、上饶凤凰光学亿套数码工作台、抚州汇源5万吨果汁加工、吉安先歌40万套音响设备、九江龙达33万吨差别化纤维、鄱阳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等重大项目;续建新余赛维LDK万吨硅料、新钢300万吨薄板、赣州王氏港建无绳电话及车载电子产品、江铃汽车无极变速箱、萍乡浩致动漫衍生品制造、宜春业宏6000台数控机床、景德镇龙盛草甘磷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南昌晶能光电发光二极管、东元菱光液态显像镜头、罗伊尔150艘游艇、台湾光宝高端变压器、婺源州际科技微磁传感芯片、宜春仁和健心胶囊、靖安天合新材料3000吨硬质合金、余江世纪阳光亿只节能灯、九江通洲船业18万吨造船、景德镇华意1500万台冰箱压缩机、吉安红板1080万平方英尺高密度多层线路板等重大项目。着力抓好节能降耗减排。省财政增加6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用于支持节能降耗减排。着重抓好冶金、电力、有色、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上大压小”,促进节能降耗减排。大力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积极开展“矿产资源整合年”活动。今年力争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打响“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品牌。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陶瓷特色游、乡村民俗游、度假休闲游。加强点线面结合,精心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推进跨省、跨市旅游区域合作,放大旅游市场。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游、购、娱、食、住、行配套功能,提高旅游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精心办好2008·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明月山月亮文化旅游节、婺源生态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特色旅游文化活动。力争全年接待旅游人次增长14%,旅游总收入增长17%。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做大资本市场“江西板块”,促进金融文明与工业文明融合。加快组建江西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江西发展银行、安康人寿保险公司、江西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推进国盛证券、江信国际、江南证券、瑞奇期货增资扩股;抓好南康虔商村镇银行筹建开业。积极引进境内外金融保险机构进驻江西,争取大新银行、渣打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来赣设立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继续做好赣锋锂业、煌上煌食品、汇仁医药、庐山旅游、三川水表、天施康药业、远泉实业、三清山旅游集团等企业的上市工作,争取5家企业年内上市。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等有利条件,合理分工,创造特色,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重点推进昌北国际机场航空货运中心、九江港区物流中心、向塘铁路物流中心、赣州铁路物流中心、南昌深圳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培植一批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继续实施繁荣农村市场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重点建设和改造30个配送中心,力争全年对农家店的配送商品增加20%。办好2008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第39届樟树药交会等大型经贸活动。大力发展信息和中介服务业,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密切科技与产业的结合,发挥科技对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重点推进铜材料及制品、汽车、民用航空、发光材料及制品等11个领域的技术攻关。选择100家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62家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促进自主创新。在电子、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等领域引进30项重大产业化技术,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省财政再整合2亿元资金,集中力量扶持30个省级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选择100项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进行重点推广。抓好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一批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瑶湖科技城建设;改善工业园、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的孵化条件,培育和促进成长型企业发展壮大。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引进和使用一批科技经营型和经营科技型人才,发挥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做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繁荣、文明、整洁、优美、可持续和创建园林城、生态城、花园城的总体要求,高起点、高水平搞好城镇规划。重点抓好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住房建设规划、城市空间景观规划、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规划和重点乡镇建设规划。建立健全科学规划的决策机制,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集思广益,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重要规划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咨询论证,多方案比选。强化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抓好城乡规划效能监察。规划一经确定,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改变。积极有序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提高中心城镇承载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镇集中。今年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1%。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经济困难县增强发展能力。省财政继续安排4亿元发展奖励资金,对税收增幅高、增量大的市县给予奖励。力争今年财政总收入超2亿元的县(市、区)达到80个,其中超5亿元的达到30个,超10亿元的达到10个。大力支持省会南昌加快推进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建设,支持其他设区市完善功能配套,壮大特色产业,切实提高中心城市的经济带动力和辐射力。以经济为纽带,以交通干线为主轴,积极有序推动环鄱阳湖城市群和沿京九线、浙赣线城市带的发展,积极推进昌九工业走廊等经济带的建设。大力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对城市经营性用地坚决实行“招拍挂”制度,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抓好城市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经营管理,促进良性循环、滚动发展。

(三)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扎实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增强机制体制活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大力引进海内外有产品、有技术的实业、实力型企业集团进行嫁接改造、裂变扩张,促进企业机制转换和产业升级。在巩固完善年薪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增量资产奖励股权、股票期权激励等实施办法。完成江铜股份、江中股份、长力股份增资扩股,支持江铜整体上市。抓好新钢、南钢等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完成九江化工、萍乡铝厂等资不抵债企业的破产重组。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职工的安置方案要同改革方案一同研究、一同制定、一同实施。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实施好国有农场以“两田制”为主要内容的税费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巩固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进林权证抵押贷款、采伐指标落实到户、森林火灾保险等配套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和林农增收的长效机制。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完善“省直管县”改革,在所有乡镇实行“乡财县代管”,并开展“村账乡代理”试点。加强税收征管,严格依法治税。在新农村建设、支持高新产业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整合、归集资金办大事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推进地方银行资源整合,鼓励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资本并购和业务合作。发挥政府性资产投资公司的作用,推进融资担保平台建设,对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拟上市公司等进行开发性、基础性、引导性投入。

  进一步扩大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以产业对接为重点的区域经济合作,重点加强与港澳台地区、沿海地区、浙闽粤地区以及重点民营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跨国集团公司的产业对接。积极推进赣粤产业对接走廊建设。创新招商方式,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变被动承接为主动对接。突出重大项目带动,力求在引进产业层次高、集聚能力强、带动效应大、延伸配套好的大项目上取得突破。精心组织好第六届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香港经贸洽谈会、第二届赣商大会以及东南亚、日韩等境内外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着力构建外贸出口长效稳定增长机制。贯彻执行好国家贸易出口产业政策,加强出口产品市场准入能力建设。鼓励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轻纺产品、精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南昌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促进全省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江铜、萍矿、省地矿局等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到境外开发利用煤炭、矿产等战略性资源;推进“阿尔及利亚(中国)江铃经贸合作区”和多哥农业示范中心建设;鼓励汪氏蜂蜜集团等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设立生产加工基地。扩大对外工程承包规模,提高对外劳务合作水平。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切实抓好南昌、九江、赣州出口加工区的封关运行,加快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发展海铁空联运,完善电子口岸,提高通关效率。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和推动非公经济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垄断行业和领域;鼓励、支持和推动非公经济进入城镇供水、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领域;鼓励、支持和推动非公有资本进入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和合作性金融机构;鼓励、支持和推动非公有资本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消除一切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歧视,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合作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进一步搭建好“百姓创家业”平台,把就业与创业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大小额贷款对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各种有创业愿望的人群自主创业,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全面发展。力争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65%以上,提供的税收占53%以上,就业人数占50%以上。

(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开工建设鹰潭至瑞金、石城至吉安、九江至瑞昌、隘岭至瑞金、上饶至武夷山等5条高速公路,续建瑞金至赣州、萍乡至洪口界、景德镇绕城3条高速公路。改造农村公路1万公里、县到乡公路3400公里。开工建设赣韶铁路、衡茶吉铁路,续建昌九城际铁路、南昌铁路枢纽西环线、向莆铁路江西段,建成铜九铁路,全年新增铁路里程88公里。加快推进昌北机场扩建工程,争取完成赣州机场迁建通航,力争开工建设宜春明月山机场,推进景德镇机场改扩建和上饶三清山机场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续建九江新港区一期工程,扩建南昌、樟树等一批骨干港口。通过“上大压小”,新建新昌电厂2台66万千瓦机组、贵溪电厂1台60万千瓦机组、华能井冈山电厂1台60万千瓦机组;建成华能瑞金电厂2台35万千瓦机组;全面建成超高压50万伏输变电“八站十线”工程。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二期主管网工程,续建川气东送工程。抓好鄱阳湖二期防洪第五个单项和山口岩、伦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开工建设省教育发展大厦,续建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省艺术中心、南昌大学一附院急诊创伤中心大楼,完成省儿童医院门诊大楼扩建、省方志馆等社会事业项目。

  大力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工程,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科学划定生态保护区,加大鄱阳湖、“五河”源头、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口密集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做到“七个不准”:不准在江河源头核心保护区开办任何有污染的企业,不准在城镇生活饮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有任何污水排放口,不准在城市主要生活区设有排放有毒有害气体、废水和高分贝噪音的项目,不准在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开山采石采矿,不准在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建设有碍景观的项目和建筑,不准在林区砍伐天然阔叶林,不准向鄱阳湖及主要大面积水体排放污水。科学划定、合理布局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宜养区,控制化肥、农药使用,切实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组织开展全省污染源普查;扎实推进工业园区污水达标排放、“五河”源头保护区污染物零排放、设区市中心城区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处理等“七项专项整治行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精心实施好矿山和道路沿线山体复绿、城镇饮用水源保护、水和空气质量达标升级等“十大生态环境工程”。在赣州、宜春、萍乡、鹰潭、景德镇等城市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场。抓好九江出口加工区、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10个生态工业园建设试点。推进3个生态市、11个生态示范县和20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支持萍乡成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继续推进“山江湖”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万亩。全省完成植树造林300万亩以上。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省财政安排5000万元,对“五河”源头和东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成绩显著的县给予奖励;安排4000万元,对污水处理达标的地区给予奖励。将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8元。建立健全污染减排考核制,对考核不达标的地区和园区实行区域限批,考核不达标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停产停业直至关闭。坚决实行生态环境绩效评价制、环境事故领导问责制和评先创优生态环境“一票否决”制。今年主要河流、湖泊水质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保持在78%左右,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万吨。

(五)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优先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把改善教学条件与整合资源、优化教育布局结合起来,安排亿元改造中小学校舍;安排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对184所农村初中实施“初中改造工程”;新增2亿元财政专款支持化解农村“普九”债务;适应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变化,合理调整学校网点布局,既避免资源浪费,又满足不同片区孩子上学需求;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新增3000万元,对盲、聋、哑等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补助。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力争今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个百分点,达到%。以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社会、企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推进“订单式”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今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人数力争达到30万人。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把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争创名校、名科、名师,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重点抓好南昌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支持井冈山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省部共建。积极化解高校债务。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师资水平。

  着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和谐文化和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实施文艺繁荣工程,精心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文艺精品。继续举办好中国“红歌会”,唱响江西红色文化品牌。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内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免费开放;建设一批直接面向群众的图书馆、文化馆、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集中力量规划建设江西文化产业园,支持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做强做大,创建演艺集团,鼓励发展创意、文博、会展、网络文化等新型文化产业,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发挥江西人才优势,积极发展动漫产业。进一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典籍整理和文史研究工作。继续抓好三清山“申遗”工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加强卫生、体育和人口工作,大力提高人口素质。积极改善县、乡、村、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条件,省财政安排亿元给予重点支持。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争取全省78个县级疾控机构疾病检验能力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加强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实施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工程。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对医疗服务行业的监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执行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综合整治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关心老龄、妇女、儿童和青少年事业。全力支持、积极备战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全运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

  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煤矿、烟花爆竹、交通、化工、建筑施工、大型娱乐场所、森林防火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督查,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坚决依法整顿直至关闭。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强化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坚决落实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不安定因素。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国家安全、民兵预备役、“双拥”、国防动员和民族宗教工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和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组织好新一届居委会、村委会换届选举。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按照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要求,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坚持权力与责任的统一,有权必有责,进一步落实行政问责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政府参事的意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不断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支持司法机关依法办案。以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尊重民意、集中民智,涉及民生的重要政策的制定和有关发展的重大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和专家学者的意见。政府的决策和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人民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创新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以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实绩来检验行政效能,以群众满意、基层满意来检验政府工作的效果,以依法办事、及时办事、办成事的事实来检验政府工作的效率。切实提高“一个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的办事水平。加快建立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高效快捷、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改革政府机构设置,转变政府职能。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完善部门联席会、专题协调会、现场办公会等制度。把方便留给基层、留给群众。突出“四个围绕”、做好“四个主动服务”:围绕中心工作抓服务,围绕市县抓服务,围绕重点、难点、薄弱点抓服务,围绕工作实效抓服务;做到在争取重大政策上主动服务,在争取重大项目上主动服务,在争取重大资金的落实上主动服务,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上主动服务。

  切实提高公务员素质,推进勤政廉政。政府工作人员尽管岗位不同、职务不同,都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以江西崛起为使命,以富民兴赣为己任,以服务地方发展、造福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工作标准和价值追求,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尽职尽责。加强理论学习和现代知识学习,切实提高对中央方针政策的理解力、执行力和操作力,提高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本领。强化公仆意识、忧患意识、节俭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努力做到知实情、谋实招、重实干、求实效;力戒小进则满、无所作为,力戒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评价,让人民满意。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致力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省政府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做到廉洁自律,严格管好自己的亲属,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凡是有碍公平、公正和廉洁的事,坚决做到不插手、不打招呼、不写条子,自觉接受全省人民群众的监督。每一位公务员都要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做事,全心全意为民,克己奉公从政,努力把政府建设成团结开拓、求真务实、亲民为民、勤政廉政的政府。

  各位代表,我们正处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促进江西崛起新跨越的重要历史时期,目标宏伟,前景光明,任重道远。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上下同心,众志成城,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江西崛起、富民兴赣的宏伟大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汇编 篇3

  2012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春夏连旱、旱涝急转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三个突破、八个提高”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亿元,增长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万亿元,总额达到亿元,增长2%。财政总收入1645亿元,增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92元,分别增长13%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受宏观环境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高于4%的调控目标。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强化。坚定不移实施工业三年强攻计划,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11亿元,增长%;全部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提高个百分点。重大产业项目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487个,产业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1568亿元,增长%;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增加到5个,其中有色行业突破4000亿元,制造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总数达12家,江铜集团突破1000亿元。促进工业园区集约发展,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万亿元,新增过百亿园区12个,总数达46个。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第22位上升到第18位,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多年少有的好形势。粮食总产亿斤,创历史新高。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新增耕地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水利建设力度加大,修复重点水毁工程万余处,新增灌溉面积60多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10万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省规模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达2800家,47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直接带动370万农户户均增收2200元。

  服务业加快发展。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分别增长18%和%。金融业健康发展,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亿元,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类业务余额超过1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余额9302亿元;企业直接融资23亿元;政策性保险保费收入亿元。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全省旅游接待亿人次,增长%;旅游总收入亿元,增长3%。会展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成功举办了“泛珠会”、“赣台会”、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大会等大型展会。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中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取得新进展。

(二)加快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

  城镇化稳步推进。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市、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省、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城镇承载能力增强,11个设区市中心城区实施500万元以上城市建设项目1065个,新增建成区面积55平方公里。全省新增城镇人口80万,城镇化率达到%。城乡人居环境继续改善,设区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国家园林城市达到7个,11个设区市和28个县(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县域经济实力增强,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40个,南昌县超45亿元。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德兴至南昌、永修至武宁、瑞金至寻乌、上饶至武夷山、南昌至奉新、隘岭至瑞金6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通车里程554公里,总里程3642公里。全省在建铁路里程1200公里。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竣工通航。景德镇500千伏洪源变电、贵溪电厂三期等一批电力项目建成投运。环鄱阳湖天然气管网建设基本完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工作有序推进,峡江水利枢纽、浯溪口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完成。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用。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深入推进,生态优势巩固提升。

  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确定的405个重大项目已启动建设30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近5000亿元。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新增造林面积389万亩。全省81个县(市)新建配套污水处理管网1240公里,第二批30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启动建设。在3万个自然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成乡镇垃圾填埋场2350个。积极开展市、县、乡、村四级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生态镇40个、生态村9个。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扎实开展,20个工业园区成为首批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获得国家批复,“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等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全面清理了“五河”源头及其干流、鄱阳湖滨湖和东江源头污染企业。强化项目节能环保审查,严把“两高一资”项目准入关。投入5亿元对“五河”和东江源地区进行生态补偿试点,开展了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补偿试点。实施了鄱阳湖南岸片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启动实施了“千万吨标煤工业节能工程”和“百千万企业节能行动”,拆除了112家企业落后设备。完成13台1万千瓦机组关闭工作。在南昌、新余、萍乡等市开展了低碳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等一系列改革试点。全省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1个设区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在二级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1%,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有效控制了氮氧化物排放。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体制机制活力明显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成果不断巩固,省建工集团股权多元化改革基本完成,江中集团、江钨控股集团等改组改制有序推进。非工口七个系统1771户国有企业完成改制,安置在职职工3万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全省1790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累计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央项目1200个,4所公立医院开展了取消药品加成试点,启动了12所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不断完善,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稳步推进,3万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财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在13个县(市、区)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试点,所有设区市启动了公务卡改革;清理财政专户8846个,撤并率达5%,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得到加强。

  扩大开放取得新进展。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增长%。实际引进省外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2579亿元,增长%。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1亿美元,增长6%。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3%和%。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实现营业额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亿美元,分别增长5%和3%。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并上线运行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开通了九江港至韩国仁川港直达始发货运班轮、上饶至宁波铁海联运“五定班列”,大幅加密了赣台航班,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新增国际友好城市5对。

  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全省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639亿元、上缴税金943亿元,分别增长%和33%。民间投资增长%,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全省私营企业总数达到万户,个体工商户万户,分别增长%和1%。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民生工程66件实事全面完成。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亿元,扶持带动就业万人次。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成,保障了城乡低保对象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医保政策标准全省统一。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6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万户。启动了新一轮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完成深山区、库区、地 质灾害频发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人,8个民族乡群众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解决了220万农村居民和30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实现中央下达我省%的目标,教育总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校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普通本专科在校生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万人。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增强,提高了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农合标准,对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行免费救治,启动了困难尿毒症患者免费血透救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覆盖县、乡、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成功举办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计生工作实现“一升三降”目标。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集中开展了一系列严打整治专项行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英雄模范褒奖办法》。其他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一年来,政府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深入推进。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依法行政纳入市县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向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0件,出台省政府规章8件,完成了112件省政府规章以及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的清理。组织开展了全省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加强了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建成覆盖全省的网上审批系统,全年完成网上审批90多万项,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审批效率明显提高。在全省开展了发展提升年活动,设立万个监测点对各职能部门实行效能实时监测,深入开展“百千万”内设机构测评,效能建设取得新成效。行政监督不断强化。全省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暨统一电子监察平台开通运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力度加大,主动公开政府信息97万多条,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得到提高。扎实推进公共资源阳光交易,启动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网上交易,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站)共承接交易项目万多项,成交金额1900多亿元,公共资源交易更加公开透明。廉政建设力度加大。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决策部署,惩防体系不断完善,认真开展工程领域、公务用车、“小金库”等专项治理,严肃查处了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依纪依法查办了一批违纪违法腐败案件。

  各位代表,一年来的成绩和进步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开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赣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中央驻赣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江西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友好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全省经济总量偏小,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发展不足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产业层次整体不高,发展不平衡,统筹发展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生产成本上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繁重。改善民生方面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还不强,执行能力和工作作风还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政府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2年的工作任务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我们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难得机遇。从不利因素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和物价上涨双重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我省经济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约束增强、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难度加大。从有利条件看,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没有改变,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扩大开放。今年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省近几年3万多亿固定资产投入集聚的巨大能量 正加速释放,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的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有利于培育发展新优势。总体看,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省正处在可以大有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全力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奋斗目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优生态、惠民生、促和谐更好结合起来,增强发展动力,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优化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外贸出口力争增长5%以上,城镇化率提高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下降1%,氮氧化物排放量实现零增长。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突出“核心是发展”,强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要素集聚、经济带动、城市辐射、改革示范作用,鼓励支持南昌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壮大经济规模,努力培育一批千亿产业集群、百亿企业方阵,着力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充分利用152公里长江岸线资源,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抓紧修编和完善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重点抓好沿江“十大产业工程”和“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努力使之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加快昌九工业走廊发展,把南昌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产业带紧密联系起来,昂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向南延伸连接吉泰走廊,并与赣南中央苏区振兴相衔接,两翼沿沪昆线展开,着力构筑“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鼓励支持其他设区市打造区域重要经济增长极,构建多极支撑、多元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与长珠闽地区的产业对接合作,加强与海西经济区、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区域的联系互动,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

  强化“特色是生态”,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围绕建设秀美江西,深化和拓展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完成造林235万亩以上。提高工业园区生态建设水平,全面开工建设第三批37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新增200个集镇、2万个自然村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启动实施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源治理工程,继续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抓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强化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严把项目准入能评环评关,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着力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好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和运行。

  围绕“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大力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抓紧出台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实施细则,建立有利于促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绩效考评体系,引导各地科学发展。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启动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力争林权、水权、碳汇、排污权等资源环境产权交易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示范区建设,支持共青城建设成为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有机统一的示范区,支持新余加快建设新能源科技示范城,鼓励基础条件较好的其他县(市、区)创建示范区。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突出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延伸规划,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绿色照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抓紧建立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完善用地用电、环评审批、银企合作、财税支持等政策措施。加大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力度,着力抓好景德镇直升机、南昌航空城、上饶太阳能科技产品扩建、吉安通讯终端和LED产品、宜春锂电新能源、萍乡高科技陶瓷,以及赣州钨和稀土、鹰潭铜、新余镍材料精深加工等14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推进有色、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江铜集团10万吨铜板带、江铃汽车30万台整车、九江千万吨油品质量提升和千万吨优质钢铁基地等200个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龙头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改造上市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6家,过500亿元企业3家。大力支持中小微型企业成长,加快发展一批有独特竞争力的“专、优、特、精”中小微型企业。

  着力打造特色工业园区。完善园区产业协作配套,促进园区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依托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推进2-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2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或配套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铜、有机硅、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组织具备条件的产业基地申报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园区扩区升级。切实为工业园区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孵化、技术支持等服务,努力解决用工难、融资难等问题,着力提高工业园区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力争新增1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园区。

  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实施好鄱阳湖科考、民用直升机、手机视频、纳米纤维等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建设10个生态科技示范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钨和稀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深入推进质量兴省战略,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三)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切实抓好农业发展。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力争粮食总产稳定在410亿斤以上。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着力打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认真做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和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深入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建设160万亩高标准农田。继续抓好鄱阳湖二期防洪工程、“五河”重点段治理、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力争全省新增规模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300家,主要农产品深加工率达到33%。着力抓好5个国家级、3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赣西苗木花卉走廊,大力发展高产油茶、速生丰产林、森林旅游等林业经济。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新选择8000个左右村点,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为基础的特色产业,力争60%以上的新农村建设点形成“一村一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抓好村镇规划布局,加快推进村镇联动和村落连片整治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创新农村民主管理机制,促进乡风文明。

  加快推进城镇化。强化规划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全省城镇空间布局。以产业集群和人口集聚为重点,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坚持改造旧城与建设新城相结合,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力开展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和文明城镇创建,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品位。继续抓好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步放开省域内户口迁移政策,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村人口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实施扩权强县、兴乡强镇试点改革,深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力争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50个。

(四)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重点抓好南昌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赣西万商红物流中心、赣中吉安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华东国际汽车综合贸易中心等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力争当年完成投资80亿元。继续组织企业开展江西商品全国行活动,进一步拓展省外市场。支持景德镇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选择10个县(市、区)开展城镇新区商业建设试点。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展农家店联合采购、统一配送试点,扩大农超对接和直供直销规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新型商业模式。完善鼓励消费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努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做大金融规模,鼓励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来赣设立分支机构、第二总部和后台服务中心,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有序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优化信贷结构,防范金融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低碳绿色产业、小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全年新增贷款1400亿元。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培育上市资源,支持省内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上市融资。进一步扩大保险业的覆盖范围,支持农业保险、出口信用保险、责任保险等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努力建设红色旅游强省、生态旅游名省、旅游产业大省。提升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功能,重点推进全省红色旅游二期、上饶市旅游集散中心、明月山旅游基础设施二期、中信庐山西海启动区、武功山旅游综合开发、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等旅游项目建设。大力支持龙虎山、景德镇、婺源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支持井冈山、鄱阳湖、黄岗山等申报世界遗产。深入发展红色旅游,推进中央苏区红色旅游整体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温泉度假旅游,支持婺源建设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推进精品旅游线路整合,加快旅游区域横向联合。加强市场开发,着力打响“江西风景独好”形象品牌。力争旅游接待超过亿人次,总收入超过1300亿元。

  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坚持“分类指导、市场驱动、创新发展、开放合作”的原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电子商务、生物技术等领域的高技术服务。大力推进宽带互联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智慧工程、“三网融合”等建设,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服务水平。积极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其他新兴服务业。

(五)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抓好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九景衢、岳阳至吉安等铁路,续建向莆、衡茶吉、杭南长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昌樟高速改扩建、昌九高速(通远段)改扩建、寻乌至全南、宜春至万载等6条高速公路,续建抚吉、厦坪至睦村等5个项目,建成吉安至莲花、奉新至铜鼓等6条高速公路,力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000公里。力争开工建设上饶三清山机场、改扩建赣州黄金机场和井冈山机场,续建宜春明月山机场。开工建设赣江永泰航电枢纽、南昌集装箱码头扩能等项目,续建南昌至湖口二级航道整治、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等项目。

  抓好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华能安源电厂2台66万千瓦机组、黄金埠电厂二期2台100万千瓦机组、抚州电厂2台100万千瓦机组、神华国华九江煤炭储备(中转)发电一体化、井冈山水电等项目;续建洪屏抽水蓄能电站,继续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成“上大压小”国电九江电厂、贵溪电厂各一台60万千瓦机组和一批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等项目。力争全省新增电力装机130万千瓦,统调电力装机超过1500万千瓦。加快推进省天然气管网一期支线、二期工程和城市天然气管网工程建设,力争管道天然气利用量达到10亿立方米。

  抓好重点水利设施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峡江水利枢纽、浯溪口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争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尽早获得国家批复并开工建设,继续做好新余白梅水利枢纽工程、廖坊水利枢纽灌区二期工程前期工作。

(六)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巩固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凤凰光学集团等股权多元化改革,推进江西钢铁集团重组,抓好非工口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的扫尾工作,积极开展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实现行政村卫生室全覆盖,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落实乡村医生补助和保障政策。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健全采伐管理、林权交易、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科技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力争年底前完成国有林场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稳步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公开,加强政府性融资平台管理,创新税收征管和金融服务模式。积极推进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继续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入推进其他各项改革。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更加注重招商选资,突出产业链招商。重点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动对接海内外产业转移,瞄准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有针对性的定向产业招商。力争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6亿美元,引进省外单项投资5000 万元以上项目资金3000亿元。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深度开发传统市场,着力扩大新兴市场,积极拓展东盟等自由贸易区市场,支持帮扶重点出口企业扩大出口。支持上饶茶叶出口基地建设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优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外贸出口效益和水平。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力争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增长15%。加强开放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安全高效的口岸大通关体系建设,加快井冈山出口加工区建设,积极推进设立九江保税港区申报工作。

  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有创业愿望的各类人才发展实体经济,积极引导各类资本更多投向实体经济。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浓厚氛围,激发全民创业的积极性,促进符合产业政策的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放宽市场准入,减少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的限制,为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对小微型企业的指导和支持服务力度,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保护非公经济合法权益,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七)大力推进民生工程,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好事。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筹集财政性资金500亿元,集中办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70件实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力争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免费培训省内工业园区员工30万人,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8亿元。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提高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城镇“三无”特困群众月平均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350元、170元和400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年2640元和2160元。增强医疗保障能力,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资助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继续实行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免费救治,全面实施困难尿毒症患者免费血透救治和重度聋儿实施人工耳蜗植入康复救治,为20万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与服务。大力推进血防工程。设立省级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一批新的妇女儿童民生项目。提高城乡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始终不渝地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的重大责任,千方百计让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实行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租住房“三房合一、租售并举”,以公租住房为重点,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确保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万套,力争30万套,建成万套以上,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8万户。完善保障性住房资格认定制度,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通过不懈努力,切实履行好政府对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庄严承诺。

  大力推进中央苏区振兴和扶贫开发。争取国家出台支持中央苏区加快发展的政策,加快编制中央苏区振兴规划,对中央苏区发展振兴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省财政新增安排3亿元,统筹相关扶贫资金,连续10年支持中央苏区县和连片特困县发展,力争2-3年内取得明显进展。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连片特困地区25个县的扶贫攻坚,扶持34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组织好省直单位定点扶贫,积极开展行业扶贫,鼓励支持社会扶贫。继续做好深山库区移民扶贫搬迁工作,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完成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6万人。支持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做好援疆工作和其他对口支援工作。

(八)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大力推进均衡化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好特殊教育。重点抓好40个城镇新区教育园区、400所幼儿园、2000个标准化中小学校、40个中职示范学校、2-3所高水平大学或特色大学建设。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组织实施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基本化解公办高校债务。进一步强化教育投入保障,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6%。

  抓好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把加强文化建设与促发展、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建设文化强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础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和基层文物保护工程,加快推进村(场)广播电视工程和农家书屋建设,创新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大力繁荣文化市场,鼓励各类艺术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等继续向群众免费开放,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抓好江西出版产业基地、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文化城、南昌华夏艺术谷、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基地、萍乡安源锦绣城、中国共青动漫城等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传媒、出版发行、创意陶瓷、动漫、演艺等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办好江西省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

  抓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1项公共卫生服务。抓好重大疾病防治和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切实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继续完善和落实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政策,扩大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体要求,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社区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联动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细致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完善社会公共安全体系,推进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建设及运用,加强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抓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政府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完善双拥工作机制,加强国防教育,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2012年的目标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责。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按法定程序、法定权限行使职权。加强制度建设,区分轻重缓急,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政府立法。完善依法行政考核机制,提高考核实效性。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精简高效,推进效能政府建设。以转变作风、提高效能为重点,全面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好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结果的落实。完善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大力推进和规范网上审批,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坚持务实为民,推进服务政府建设。深入基层了解实情,深入群众体察民情,真心实意为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规范服务中心运行模式,提高“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水平,力争实现“进一道门、办全部事”。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利的政务信息服务。坚持标本兼治,推进廉洁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遵守廉政准则,切实做到清正廉洁。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依法依纪严惩腐败分子。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各位代表,今年的政府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附件:《政府工作报告》注释

  1.三个突破、八个提高: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作目标。“三个突破”即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万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八个提高”即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产业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重,提高城镇化率,提高节能减排水平。

  2.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主攻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培育100个创新型企业,实施100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1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打造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组建10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3.泛珠会:第七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4.赣台会:第九届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

  5.“两高一资”项目:高耗能、高污染和消耗资源性项目。

  6.五定班列:在主要城市、港口、口岸间铁路干线上组织开行的“定点(装车地点)、定线(固定运行线)、定车次、定时(固定到发时间)、定价(运输价格)”的快速货物列车,包括集装箱“五定”班列和普通货物“五定”班列两种形式。

  7.一升三降:出生政策符合率上升和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性别比降低。出生政策符合率是指一年中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出生人数占出生总人数的比例。

  8.“百千万”内设机构测评:在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中,选择若干个具有执法权、审批权和管理权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设处(科、股)室或二级单位作为测评对象,其中省级100个、市级1000个、县级个,对其履行职责、工作效能及服务态度等情况进行测评。

  9.“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通过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的形式,建立和改造现有农村商业网点,逐步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商业流通网络。

  10.“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新型商业模式:通过互联网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厂商通过现代物流渠道将产品快捷安全送抵客户的一种商业模式。

  11.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

  12.上大压小:在大电网覆盖范围内逐步关停单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火电机组,运行满20年、单机10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火电机组,设计寿命服役期满、单机20万千瓦以下的机组,以及未达到环保排放标准的各类机组;同时,新上一批发电效率高、符合环保要求的大机组。

  13.沿江“十大产业工程”和“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十大产业工程”即1000万吨油品质量升级改造项目、1000万吨优质钢铁项目、1000万吨旋窑水泥项目、多晶硅铸锭切片项目、40万吨铅锌冶炼项目、25万吨多元金属镍粒项目、30万吨镍铬合金项目、33万吨粘胶纤维项目、40万吨化纤项目、300万吨理文造纸项目。“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即九江绕城高速、都昌至星子高速、彭泽核电站、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九江电厂两台60万千瓦“上大压小”机组项目、神华集团6台100万千瓦和1000万吨煤电一体化项目、九江城西港区铁路专用线工程、湖口金砂湾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工程、彭湖港区公用码头工程、赤码港区公用码头工程。

  14.绿色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矿山,达到资源利用节约集约化、开采方式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企业管理规范化、闭矿区生态化的有关标准和要求。

  15.城镇“三无”特困群众: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或抚养义务人无抚养能力的城镇居民。

  16.三房合一、租售并举:从2012年开始,全面推行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三房合一”,停止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实行统筹建设、并轨运行。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房对象统一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按照先租后售、租售并举、自愿购买、有限产权、规范管理的原则,已承租公共租赁住房一定期限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可自愿申请购买其承租的公共租赁住房有限产权。

  17.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国家“十二五”重点文化工程,由文化部、财政部牵头,通过互联网络,将国家优秀图书资源通过数字化形式,推广到省、市、县,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4

  政府工作报告

——在江西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

  江西省代省长 吴新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6年工作简要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46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其中,一产786亿元,增长%,二产2319亿元,增长%,三产1514亿元,增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二产比重提高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2%;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人均财政收入超过10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83亿元,比上年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8亿元,增长%。

——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全年直接利用外资亿美元,增长%,总量继续保持中部六省首位。引进省外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580亿元,增长23%。海关外贸进出口总额64亿美元,增长%;其中出口33亿美元,增长%,增幅列全国第二。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51元,比上年增加931元,增长1%;农民人均纯收入3585元,比上年增加319元,增长%。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7263元,比上年末增加878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比预期目标低个百分点。

  去年的政府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创业”这个主题,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把生产发展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位,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促进粮食增产,全年发放各种种粮补贴14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亿斤,比上年增产亿斤。农业结构继续优化,畜牧、水产业稳步发展,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近50%。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继续提升,经营领域进一步拓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实现销售收入667亿元,增长27%。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较强的专业村。整合各类支农资金亿元,在全省1万个自然村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建成100万亩标准化农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认真实施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跨省劳务输出达到563万人,全省各类园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84万人。

  着力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现代服务业协调推进。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806亿元,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89亿元,增长2%,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分别增长41%和51%;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提高个百分点。围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了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766亿元,增长36%,纳税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区达到35家;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70亿元,增长%;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7户,其中江铜销售收入超300亿元。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全省城镇化率达到%,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城乡商贸流通进一步繁荣,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和2%。

  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杭瑞公路赣皖界-婺源-景德镇、宁樟公路白沙关-婺源、南昌西外环等3条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70公里;完成国省道改造800公里;硬化农村公路公里。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全面完成,井冈山铁路顺利建成,向莆铁路、昌九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昌北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已经奠基。黄金埠电厂一台机组、丰城电厂二期一台机组、井冈山仙口水电站、分宜电厂循环流化床机组并网发电,全年新增电力装机188万千瓦,新增220千伏和500千伏输变电线路1761公里。全年完成水库除险加固817座,改造大中型机电泵站107座,并在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

  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着力推进对外开放,发展的动力与活力进一步增强。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国有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由11个扩大到40个,参合农民达到1221万人。“省直管县”和“乡财县代管”试点扎实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在招商重组、退城进郊、主辅分离和政策性破产等方面稳步推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增强,21户省属企业集团资产增值率达到%。23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清欠工作全面完成,为新股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大力推动全民创业,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税收的贡献率达到%。组团参加了第三届“9+2”泛珠三角经贸合作洽谈会、第十届厦洽会、首届中部博览会和文博会、第三届东盟博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成功举办了香港经贸合作活动周、第四届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第三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扩大了江西的影响,签约了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有世界500强背景的企业落户江西累计24家,国内500强企业落户江西46家。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九江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并实现了出口零的突破;南昌出口加工区获得国家批准。电子口岸建设深入推进,海铁联运规模不断扩大,检验检疫水平提高,通关条件进一步改善。“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对外工程承包业务进一步拓展,在纳米比亚、伊朗等国家取得一批探矿权和开采权。对外交往扩大,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等一批重要国宾来赣访问。

  把发展社会事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实施科教兴赣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召开了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江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三大领域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取得新进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新成绩。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职业教育规模扩大,高等教育扎实推进。人才跨省流动进出比达到1∶1,其中高层次人才实现进多于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19个项目被批准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50户以上自然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基本完成了204个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加强了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监测监管能力得到加强。成功举办了省第十二届运动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涉台事务、气象服务、防震减灾、统计审计、新闻出版、民兵预备役、“双拥”活动、人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落实新一轮就业政策,实现了新旧政策的平稳过渡,再就业小额贷款发放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了新老制度平稳衔接,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形成了全省城乡特困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200多万困难群众得到救助,并提高了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其中分散供养由年人均800元提高到1200元,集中供养由年人均1200元提高到1800元。九江地震灾后重建全面完成,各类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按照人均每年600元的标准,对大中型水库移民实施后期扶持。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取得新成效,完成了5万移民扶贫搬迁任务。解决了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实现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目标,初步建立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安全生产态势总体平稳。以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和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胜利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江西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结果,也是与历届政府打下的扎实基础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团体,向驻赣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江西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和海内外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竞争力还不强;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不少,一些矛盾还比较突出;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并在改革发展中努力克服和解决。

  二、2007年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是落实中共江西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战略部署、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今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构建和谐社会这条主线,抓住又好又快发展这个关键,着力实施“民生工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壮大经济总量;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外源动力;着力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的决策力、执行力和公信力;力争推进“五化”有明显进展,建设“三个江西”有明显成效,在新起点上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迈出坚实的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07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引进省外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全省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始终围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部署,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不动摇,深入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加速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深入实施统筹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大开放和改革攻坚战略,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和谐发展战略,进一步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此,今年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实施“民生工程”

  把关注民生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来抓,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眼实现“四个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到2008年实现农民和缺乏基本医疗保障的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全覆盖。突出八个重点、办好52件实事。

  第一,把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作为“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来抓。着力办好4件实事,主要包括:建立小额贷款激励机制,根据新增小额贷款额度,对金融机构和100%还贷的社区给予适当奖励;免费为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城镇复员退伍军人、农民工等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实行免费培训、免费职业介绍、免收管理、登记、证照费和提供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补助的“三免三补”政策,建立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使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在劳务输出人员相对集中的省外大城市,建立健全省级驻外劳务服务管理机构,为我省外出劳务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今年力争新增城镇就业4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5万人。

  第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办好6件实事,主要包括: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标准,在前两年月人均增加160元的基础上,从今年7月1日起月人均再增加80元;对城镇大集体困难企业中未参加养老保险且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低的退休职工,从今年起,按月人均200元标准给予生活补助;对国有农场、林场、水利困难企事业单位中未参加养老保险且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低的退休职工,给予适当生活补助;采取财政解决一点、土地出让收入安排一点、农民安置补偿费负担一点的办法,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险试点,并积极开展商业保险试点;选择1-2个设区市开展失业保险基金市级统筹试点;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破产改制企业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力争今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45万人。

  第三,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着力办好5件实事,主要包括:从今年起,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差水平,使月人均补差水平达到30元;提高城市低保补助水平,城市低保对象人均补差提高到80元以上;提高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补助标准,生活补助金每人每月提高50元;继续改建、扩建、新建城乡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实施“蓝天计划”,进一步改善孤残儿童的生存、生活条件。

  第四,扎实抓好扶贫工作。巩固扶贫成果,切实防止返贫,着力办好5件实事,主要包括:继续实行移民搬迁扶贫,完成5万群众的移民搬迁任务,省专项安排资金亿元;抓好18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整村推进;抓好贫困农民和扶贫移民户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全年完成6万人培训任务;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继续抓好机关单位定点扶贫、干部包户扶贫和光彩事业社会化扶贫。

  第五,济困助学,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办好6件实事,主要包括: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财政今年再安排5亿元;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办高校经费,农村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由40元提高到60元、初中由60元提高到80元,公办高校生均经费今年增加200元,明年再增加200元,并积极推行高校助学贷款;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全部实施免学杂费和贫困生免教科书费;对城乡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给予适当补助,其中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从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300元,城市贫困寄宿生生活费从今年起每人每年补助300元;建立高中、中职和考取大学的特殊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今年起,对公办高中的特殊困难家庭学生每人每年补助800元,对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的特殊困难家庭学生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对本省考取大学的特困家庭学生每人一次性补助5000元;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流入地政府教育发展规划,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接收为主,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镇居民子女一样就近入学,不得加收借读费等不合理费用。享受教育公平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我们一定要让所有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第六,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办好10件实事,主要包括: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由40个扩大到80个,力争新增参合农民1200万人;增加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资金投入;采取财政补助的办法,建立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资助国有及国有控股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资助国有农垦、农场、林场、水利困难企事业单位和城镇大集体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参加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解决企业离休人员医药费单独统筹历年超支问题;增加投入,改善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和县级综合医院业务用房和医疗设备,培训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水平;增加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扩大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今年要覆盖95%以上的街道和城市居民;着力整治药品价格虚高和医药领域商业贿赂,提高对药品、医疗器械的检验监测能力;设立食品抽验、检验专项资金,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我们一定要让人民群众有病能看、看得起病、用药安全、饮食放心。

  第七,改善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今年着力办好12件实事,主要包括: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在设区市房地产开发总量中,今年经济适用住房的比例不低于20%,合理确定价格,使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通过8—10年的努力,基本具有买得起80平方米左右经济适用住房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廉租房制度,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为辅的形式,帮助更多的城市特困群众解决住房困难;推进省直机关和事业单位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对未购买公有住房和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发放住房补贴;切实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理顺污水处理收费价格,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进行奖励;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省财政新增安排农村公益事业专项资金2亿元,总额达到3亿元;加强1—5万亩的圩堤除险加固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省财政新增安排1亿元;认真解决好1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和硬化农村公路1万公里,新建通村砂石路2500公里,完成一批“渡改桥”项目,实现100%乡镇通油路、90%行政村通公路;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户户通电;在去年基础上再完成1万个自然村通电话;省财政增加农村文化专项资金2000万元,总额达到亿元,用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第八,努力增加人民群众收入。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政策,理顺分配关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着力抓好4件实事,主要包括:落实好中央和省里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础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物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扩大就业,支持创业,有效增加城镇职工工资性收入;实施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对津贴补贴发放水平明显偏低的困难县(市、区),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今年要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为确保“民生工程”的52件实事落实到位,各级政府要用系统的思维去谋划,用抓工程的办法来实施。一是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职责和分工,把52件实事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由行政主要领导负总责,签订责任状,做到每件实事有部署、有要求、有措施、有专人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集聚财力,提供保障。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新增财力实行“四个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省市县(区)三级财政安排44亿元以上,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三是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对“民生工程”依法依规实行税费减免。四是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工程”。制定规范,积极有序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慈善事业、开展救助募捐,鼓励社会各界力量投入“民生工程”、兴办公益事业,同时鼓励和支持各级保险机构面向困难群体开展各类商业保险业务,不断完善社会化的保险救助体系。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在努力壮大经济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增强后劲。积极实施好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到2010年,培育壮大一批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旅游集团企业和现代物流企业、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一批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工业园区,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增强全省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认真落实国家确立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对粮食实行最低收购价,及时发放各种种粮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力争今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80亿斤。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省本级财政今年用于农业的支出亿元,增长%。二是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在不填湖、不填河、不占林地、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增加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开发整理新增耕地10万亩以上。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开放型农业,着力在扩大市场、做大规模、创优品牌、深度加工、增强“公司+农户”带动能力上取得新成效。培育壮大10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100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重点龙头企业。力争赣南果业保鲜包装、南丰蜜橘分选包装、新余珊娜果品保鲜、阳光乳品有机奶、国鸿和福润生猪加工、南昌梅氏仙丹禽蛋加工、上饶五洲星食品罐头、江西利康鲜菇加工等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力争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增加10%,农民来自农业产业化的收入增长10%。四是积极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在水果、茶叶、水产、生猪、棉花、中药材、油茶、毛竹、食用菌等方面培育一批优质高效生态农产品基地。五是整合涉农资金16亿元,在全省再选择1万个自然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主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乡村道路、清洁能源、农村电网和通广播电视等突出问题,让农村面貌有一个看得见的变化。进一步健全农技、农机、良种推广体系,强化动物疫病防治,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按照企业做强、产业做优、经济板块做大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做强一批企业集团。重点抓好江铜新增30万吨电解铜、九江化纤年产6万吨粘胶短纤等一批重点企业的重大项目的投产,形成昌河汽车、江西中烟公司等一批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集团;力争江铃集团销售收入超150亿元,新钢、九江石化超200亿元,江铜集团超400亿元。同时,抓好中小企业的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特做强。二是做优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围绕壮大六大支柱产业,抓好江铃4万台轻型客车、威鮆30万台大屏幕液晶电视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力争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850亿元,增长21%。发挥我省铜、钨、稀土、钽铌、岩盐、石英石、萤石等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抓好赛维公司300兆瓦太阳能多晶硅片、江西经源矿业5000吨石英拉管、江钨集团3000吨硬质合金和年产300万支钍钨丝瓷控管等一批矿产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到2010年,力争形成1—2个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优势产业。三是着力壮大经济增长板块。以30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为重点,积极推进共青服装、景德镇陶瓷、袁州医药、贵溪铜业等8个省级特色工业园建设,形成南昌高新软件、星火有机硅、新余多晶硅、赣州钨和稀土、樟树及新干岩盐等一批省级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抓好昌九工业走廊建设,逐步把昌九工业走廊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力争超百亿元的园区达到7个,上缴税金超亿元的园区41个;全省工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2630亿元,上交税金158亿元。四是加强工业生产调度和服务,力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分别增长20%、25%和30%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单位综合能耗下降5%。

  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是进一步打响“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旅游品牌。大力推进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陶瓷特色游、乡村民俗游、度假休闲游;着力抓好道路、宾馆等重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切实增强游、购、娱、食、住、行旅游整体功能,放大旅游点、线、面联动效应,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创新旅游发展体制,着力引导和推进旅行社、景区、宾馆等经济实体互相参股合作的旅游集团的组建;继续办好第三届红色旅游博览会。力争全年接待旅游人数7000万人次、增长16%,旅游总收入460亿元、增长18%,其中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均增长22%以上。二是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繁荣商贸流通。抓好南昌昌南农产品物流中心、省供销综合仓储物流中心、宜春现代物流中心等一批重点物流中心建设,通过联合重组、内引外联,形成一批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的大型物流企业。继续实施繁荣农村市场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农村商务信息工程”、帮助国有流通企业解困的“减债脱困工程”和“人才强商工程”,加强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为扩大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创造有利条件。三是以信息、金融保险和资本市场建设为核心,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整合信息网络资源,促进信息共享;加强信息网络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积极发展信息产业,重点扶持泰豪、先锋、金鼎、思创、行知等软件企业发展,鼓励发展软件外包业务;抓好信息领域的管理,加强信息安全。积极推进江西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上饶市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银行的组建,争取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进入江西设立分支机构。推进江西安康人寿保险公司的组建,鼓励和支持各级保险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保险、责任保险和健康养老保险。大力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力争江特股份、正邦科技、泰豪软件、天施康等企业在境内上市,瑞丰生化在新加坡上市。力争江西高速控股公司和江西煤炭集团公司分别发行企业债券20亿元和6亿元。

  以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为重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支持省会南昌加快发展,全面提高产业、人口、资源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强化核心增长极的作用,使之成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物流商贸中心、金融中心。赣州、九江和上饶要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快产业发展,加大建设力度,分别建成对接珠三角、长三角的“桥头堡”和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中心城市。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宜春、吉安、抚州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明确城市定位,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设区市城区人口达到或超过50万,形成以更多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板块。加快建设一批经济实力较强、功能比较完善、特色比较鲜明、环境优美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力争全省城镇化率提高个百分点。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县级经济板块,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县级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的“造血”功能,提高县财政公共服务能力。对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和工业快速增长的县(市、区)继续给予奖励;对效益好、发展快、后劲足的开发区给予奖励,对非亿元县实施“两奖两挂一补”的激励措施,让发展慢的快发展,发展快的更好发展。今年全省所有县(市、区)财政总收入要过亿元,并形成若干个经济总量超1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经济强县。

  以交通、能源、水利设施和社会事业为重点,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方面,确保建成景德镇至鹰潭、南康至大余2条高速公路,力争建成武宁至吉安、萍乡至洪口界、景德镇绕城3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九江至瑞昌、瑞金至赣州、隘岭至瑞金3条高速公路,力争鹰潭至瑞金、石城至吉安、湖口至彭泽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支持上饶市招商引资建设“上武”高速公路;确保年底实现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完成国省道改造800公里和农村公路1万公里。铁路方面,续建铜九铁路江西段,开工建设南昌至九江城际铁路、向莆铁路;同时抓紧实施昌北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能源方面,建成黄金埠电厂、丰城电厂二期,完成278公里500千伏和709公里220千伏及110千伏输变电线路;续建分宜电厂1台33万千瓦机组、大岭风电场万千瓦机组;开工建设华能瑞金电厂,并做好井冈山电厂和萍乡电厂扩建、新昌电厂新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年底全省统调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抓紧做好“川气入赣”的前期工作。水利方面,全面建成廖坊水利枢纽,抓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续建鄱阳湖二期防洪第五个单项、赣抚平原等6个灌区改造和一批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开工建设伦潭水利枢纽、山口岩水利枢纽等重点项目。社会事业方面,建成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井冈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省档案馆;开工建设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中心、省儿童医院门诊大楼、省方志馆、省社科中心楼等;继续抓紧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省艺术中心、省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创伤抢救中心的建设。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推动开放型经济与全民创业更紧密地结合

  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激活内源动力和集聚外源动力上,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的整体效应,加速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

  协调推进各项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薪酬分配制度,促进企业经营者与企业真正结成命运共同体,增强“我要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以市场为中心,建立精干高效、反应灵敏的企业市场化运行机制和体制。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发展股份制经济,有序引导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国有资产在流动中保值增值和经营成果最大化,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加快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更加关注民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捏紧拳头办大事。开展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年活动”,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今年对所有财政转移支付县市,全部纳入“省直管县”试点范围;“乡财县代管”试点范围扩大到50%以上。三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推动中小银行金融机构联合重组。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扶植和推进村镇银行发展。切实增强金融、保险对县域经济、成长型企业、“民生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四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抓好乡镇职能转变和人员分流;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实施国有农场、林场税费改革,继续完善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深入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外源型发展与内源型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激活各类创业主体,支持经营管理和科技人员领头创业,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大力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立创业,推动广大农民致富创业,引进省外人才和归国留学人员来赣创业,激励各级干部在富民兴赣中干出一番事业,使“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成为赣鄱大地奔腾不息、蓬勃发展的创业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让更多的创业者拥有施展才华的平台,使更多的民营企业通过不断创业做大做强。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远大目光、时代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

  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抓好“十个结合”,突出“三个带动”,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把扩大开放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结合起来,与培养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合起来,与做强做大核心企业集团结合起来,与搞好搞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结合起来,与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培育发展大旅游、大市场、大物流结合起来,与抢占更多国际市场份额和获取更多国际资源能源结合起来,与引进国内外智力、聚集创新型人才队伍结合起来,与全民创业结合起来,突出“重大产业带动”、“重点企业带动”、“重大项目带动”,促进产业集聚、项目集群。精心组织好香港经贸活动周、第五届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第三届中国“五会”(南昌)经贸恳谈会、第四届景德镇陶瓷博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力争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招商有较大突破。做大做强外贸出口企业,着力扶持100家重点出口企业,力争8家企业出口超亿美元。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开辟原材料、能源基地;积极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提高检验检疫服务水平。建成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全面提升通关效率。争取南昌出口加工区年内封关运行,提升海铁联运效能,改善外贸货运条件,争取增开1—2条国际航线。加强与沿海地区的对接,实现对内对外开放良性互动。切实加强外事工作,扩大对外友好交往,推进对外交流与经贸合作的有机结合。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和谐平安江西建设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抓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十一五”科技规划,加大科研攻关和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机制。在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实施硅衬底半导体发光器件、8寸晶元片等产业化项目;在先进制造业领域,重点实施汽车自动变速箱、微型摄像模组等产业化项目;在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重点实施赣南果业、泰和乌鸡良种繁育、中药现代化和分子育种等产业化项目;在新材料领域,重点实施高纯度多晶硅料、汽油抗爆剂、核级海绵锆等产业化项目;在新能源领域,重点实施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产业化项目。同时,启动一批重大科技攻关专项。为确保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顺利实施,建立四个保障机制:一是培养、引进和集聚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使之成为推动科技与市场对接、形成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力量。二是按照“有限目标、重点推进、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原则,政府组织,专家评估,每年筛选确定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实施重点推进。三是整合各类财政性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金融性配套资金,建立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管理的科技创新担保机制、贴息机制、金融支持机制,对重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四是对重点支持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列入全省各级政府优先采购目录,提供有效的市场支持。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深化课程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加强教育与市场、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统筹抓好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继续巩固和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今年完成80万—100万平方米危房改造任务;建成12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在300所学校实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完成200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和780名农村初、高中校长培训;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工程覆盖面由69%提高到90%以上,确保今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对我省“两基”工作的整体检验。把职业教育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今年建设13所县级中等职业学校、10所职业示范性院校,建设20个职业重点教育实训基地,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新生30万人,在校生达到80万人。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切实转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办好一批国内知名并领先的学科。继续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加强医疗卫生体育和人口工作,提高人民的健康保障水平。按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要求,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23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14个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任务,为90个县级综合医院、483个乡镇中心卫生院改善医疗设备,为1万个村卫生所改善业务用房、装备基本医疗设备。加强社区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对全省60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装备设备、改善条件,为社区卫生机构培训全科医生500名、护士750名、业务骨干1000人次。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从今年起,用两年的时间,使100%的市、县的疾控机构达到国家要求的疾病检测能力,并切实抓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大力扶持中医事业发展。切实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着重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的问题。加强残疾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给他们更多的生活和健康关爱。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抓好我省运动员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入选工作。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坚持用先进文化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实施好文化精品工程,鼓励创作更多的优秀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抓好重点演出单位尖子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演出水平,打响江西品牌。改善农村文化设施条件,建设和利用好县图书馆、文化馆,加快建设一批乡镇文化站。按照全国统一部署,抓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保护,积极做好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抓好文化产业发展,集中力量规划建设江西文化产业园,壮大出版、广电、报业等文化产业,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抓好文化市场管理,规范网吧、音像等行业经营,加强民间演出团体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普及,加强文史工作;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提高江西国际知名度。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加强信访工作,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疏导等办法,积极调处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对“社会人”、社会组织、虚拟社会的管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加快构建群防群控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努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煤矿、烟花爆竹、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领域的安全整治,最大限度减少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重视国家安全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深入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

(五)抓好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

  把生态立省、绿色发展贯穿于生产建设、生活消费各个方面,倍加珍惜宝贵的资源,倍加珍惜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崛起的江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资源永续利用。

  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推进节能,重点抓好100家高耗能企业节能;抓好100个房屋建筑工地(小区)节能试点和政府建筑物、办公系统节能改造;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大力推进节材和循环经济,着力抓好100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00家清洁生产企业、100家环保企业、100家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企业等循环经济典型企业,推动节能节材和资源再利用。开展“国土资源管理年”活动,提高对国家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认识,稳定全省耕地总量,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建立规范有序的省市县乡村和农民用地管理、督查、处理机制。把管地、造地、用地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抓好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深度加工”的原则,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使用有序管理,限制和淘汰粗放型资源开采、经营项目,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省重点支持产品目录的项目发展。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严把环境保护准入关,切实做到“三个坚决不搞”。严格遵守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未执行“三同时”和未经环保验收的项目不得投产;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停止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对污染处理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企业,坚决责令整改,直至关闭。对“评先”、“创优”坚决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权”。严格控制排污,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并实行动态管理,努力实现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7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4000吨的目标。切实保护好生活用水安全,全省137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在年底前要全部关闭;在南昌、抚州等地建成4个污水处理厂、2个垃圾处理场和1个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续建江西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鹰潭、吉安、萍乡等地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上饶垃圾处理场。重视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环境整治,力争50%的市县进入省级园林城市行列,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把治山、治江、治湖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落实好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政策,适当提高补偿标准,今年新增1000多万亩公益林享受补偿政策。严格控制森林特别是严禁天然阔叶林的采伐,坚决打击偷伐、偷运。抓好植树造林、平原绿化,力争全年完成植树造林面积300万亩。加强重点流域的综合治理,实施好赣江上游水土治理项目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继续抓好“五河”上游水质保护、水土保持,加强东江源区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全国第二批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200万亩以上。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合理确定鄱阳湖及部分河流、大中型水库划入自然保护区或湿地公园的范围,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三、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进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以转变职能、增强决策力、执行力和公信力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政府自身建设,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安居乐业环境,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好政府该管的事,在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着力创新“三个保障机制”:一是创新公共服务保障机制。以解决民生问题和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加大公共服务支出,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卫生、救助和福利等公共服务。二是创新社会公平保障机制。注重分配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行业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消除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差异,当前尤其要注意教育的普惠性,促进教育公平。三是创新社会稳定保障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政府立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对执法部门的监督。今年重点加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维护稳定等方面的立法,安排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项目51件,争取8件地方性法规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8件规章出台。继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对省直42个行政执法部门、77个执法主体的监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办案。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制度,高度重视群众、专家学者和参事的意见,特别是与民生有关的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必须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同。政府所有的工作,都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严格执行和规范行政许可制度,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大力推进政务公开,畅通人民群众了解公共信息的渠道,开通“省长信箱”,建立直达、快捷的民声通道。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加强政府工作绩效评估,确立正确的政绩导向,着手建立“民生工程”考核评价体系、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考核评价体系、政务环境考核评价体系、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社会稳定考核评价体系等“六大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级领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积极推行行政问责制,推进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建设。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切实抓好反腐倡廉、勤政廉政。认真实施公务员法,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提高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的理解力、执行力和操作力。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坚决反对一切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自觉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衡量和检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加强对政府权力运行的监督,凡是涉及有碍公平、公正的事,坚决做到不插手、不干预、不打招呼、不写条子,对以权谋私者坚决查处。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以富民兴赣为己任,以江西崛起为使命,致力于事业,无愧于人民,努力使公务员成为人民满意的公仆,努力使政府成为团结开拓、求真务实、亲民爱民、勤政廉政的政府。

  各位代表,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江西省委的领导下,大力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齐心协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江西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2007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5

  2020 年江西 省 政府工作报告 省长 易炼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9 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大庆之年,也是江西奋进收获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三年再次亲临江西视察,为我省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使全省人民倍感温暖、倍受鼓舞。李克强总理也于去年 11 月亲临江西视察,给予我们极大激励和鞭策。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视察江西重要指示要求,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成功举办“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的实践”专题宣介会,进一步凝聚了全省上下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的磅礴力量。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坚强领导下,我们感恩奋进、真抓实干,较好完成了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增长符合预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财政总收入增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8%,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提前完成,工业技改投资增长 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比重有望达 %;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 %、2%,分别提高 和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5000 家;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4。

——城乡品质不断提升。实施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4252 个,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启动;高速铁路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全省 PM 年平均浓度达国家二级标准,7 个设区市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58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一级 A 提标改造,城区道路机扫率%,7 个城市基本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农村公路实现组组通,建制村通客车率 98%,农村改厕率 %,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 %、提前两年通过国检验收。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51 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 54 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 61 万人,超额完成计划;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以内;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促进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实施“大干项目年”活动,开展重点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昌赣高铁、浩吉铁路、昌九高速四改八、井冈山机场改扩建、昌西南 500 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运,赣江三级航道基本具备通航条件,新钢优特钢带加工配送中心等重大产业项目投产。开展商贸消费升级“五大行动”,推动出台旅游者权益保护条例,确定白鹤为“省鸟”,举办“全球学子暑期乐游江西”、鄱阳湖国际观鸟周、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森林旅游节、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等活动,建成“一部手机游江西”智慧旅游平台,武功山获评国家 5A 级景区,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总收入分别增长 15%、15%。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外贸出口稳中提质。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提示和隐性债务风险等级评定机制,启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行动,全面推行房地产稳控目标管理,各类风险总体可控。

二是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航空、电子信息、中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鹰潭下一代信息网络、赣州新型功能材料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出台开发区条例,实施“节地增效”行动,“5020”项目覆盖率 %。推进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培育独角兽企业 2 家、瞪羚企业 60 家。加快创新升级步伐,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获批,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中科院稀土研究院、中科院庐

  山植物园、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西分院等签约,阿里巴巴(江西)有限公司成立,中科院江西育成中心、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江西飞行学院、全军首个军民融合能源示范项目等启动建设,江西适航审定中心、北航江西研究院、VR 产业 11 个应用示范项目、华为(江西)物联网云计算创新中心、中国军民融合技术交易中心投运,全国唯一稀有金属交易所开业,初教 6 成为我国首款军转民机型。“03 专项”试点示范扎实推进,5G 商用启动,鹰潭获全球智慧城市数字化转型奖。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在第 45 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两金一银,实现奖牌、金牌零的突破,金牌数列全国第二。

三是推动改革开放同频共振,发展活力持续迸发。省市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取消和调整省本级行政权力事项 39 项,116 个省级“信息孤岛”全部打通,省本级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比例达 %;率先在全省推行延时错时预约政务服务,非工作时间办理事项 229 万件;“赣服通”市县分厅全部上线,“掌上办”事项数量和电子证照种类居全国首位,与浙江、福建签署跨省数据共享应用合作协议。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出台 30 条惠企新政,开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全年为企业减负 1450 亿元。

  赣江新区、庐山、武功山、庐山西海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国资国企改革有效推进,江西铜业控股恒邦股份,江西出版集团控股慈文传媒,组建数字产业集团、长天集团、港口集团,省属国有培训疗养机构脱钩移交基本完成。财税金融改革继续深化,在全国率先推动重点单位成立审计委员会;全省首家民营银行裕民银行、浙商银行南昌分行、渤海银行南昌分行开业,江西普惠征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在全国发行首支航空科创城专项债券、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券,制定首个绿色票据标准。更大力度扩大开放,推进“三请三回”和“三企”入赣,成功举办世界 VR 产业大会、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世界赣商大会、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助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大会、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樟树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中国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大赛、中国航空产业大会、南昌飞行大会、江西国际移动物联网博览会、江西与跨国公司(上海)合作交流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合作推介会、滕王阁创投峰会、江西智库峰会、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等重大活动。实施口岸“三同”试点,海关机构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国际邮快件中心开通,九江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赣州黄金机场口岸、九江港口岸扩大开放瑞昌港区和彭泽港区获批;赣州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赣州和九江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通过验收,昌北国际机场获批建设进境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和水果指定监管场地;开行赣欧班列 553 列,增长 %。

四是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并进,整体效能不断提升。出台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高铁经济带发展规划和新一轮支持赣东北开放合作、赣西转型升级政策措施,南昌入选中国快

  递示范城市,中国(赣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批,景德镇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萍乡成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区域格局加快构建。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扎实推进,萍乡海绵城市试点获全国优秀等次第 1 名,景德镇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列第二批试点城市考核全国第 2,宜春入选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686 个老旧小区、 万户居民纳入中央财政支持改造计划,居全国第 3。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 296 万亩,粮食总产 43 亿斤,茶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抗击非洲猪瘟,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和“菜篮子”产品供应,农产品标准化及可追溯平台上线;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113 个畜禽养殖县(市、区,含开发区)“三区”划定和地理标注基本完成,年经营收入 5 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 79%左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获批整省试点。

五是强化经济生态良性互动,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督察工作实施办法等 6 项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认真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绿盾”行动、长江经济带环保专项审计和生态环境警示片等反馈或披露问题整改,全面实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标志性战役、30 个专项行动。启动36 个美丽宜居试点县建设,14 个县(市、区)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推动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初步形成生态环境地方标准体系,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签订第二

  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建成覆盖省市县生态环境部门和企业的危险废物监管平台。在全国率先出台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办法、率先启动按流域设置生态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我省入选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省,九江获批创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抚州成为全国第二个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井冈山市、崇义县入选国家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景德镇等 5 个市县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瑞金入选全国“无废城市”试点。

六是坚持发展成果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日益增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4 万贫困人口脱贫,剩余 7 个贫困县全部达到摘帽条件,剩余 387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 %。城镇贫困群众减少 万。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连续 6 年过百亿元、列全国第一。棚户区改造开工 万套、基本建成 1 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完工率 100%。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4%,提高1 个百分点;6 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我省成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省;高校毕业生留赣比例首次突破 50%,达 52%;编制全国首套红色文化教材并进入大中小幼课堂。启动健康江西行动,在全国率先推动出台中医药条例,免费救治和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 31种,高血压、糖尿病纳入门诊统筹报销政策全面落地,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全面取消,2019 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全面执行,九江、赣州、上饶入选全国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3平方米,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启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行“党建+农村养老服务”。开展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 15 年提高,在全国率先出台建档立卡贫困重度失能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政策。文化建设亮点纷呈,“金色赣鄱”彩车获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群众游行最高奖“华美奖”,江西室内、室外园分获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特等奖和金奖,圆满承办 2019 年央视春晚井冈山分会场活动;峡江水利枢纽获鲁班奖,抚州千金陂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欧洲(葡萄牙)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心运营;省文化中心投入使用,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全覆盖;殡葬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五项基本殡葬服务全面落实。深化安全生产“十大专项整治”,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八大示范工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居全国前列,连续 15 年获全国综治考评优秀省,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分别达 %、9%,创历史新高。

  全国首个省级国防“智慧动员”系统上线,完成为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等家庭悬挂光荣牌任务,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对台、供销、人防、地震、气象、科协、地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红十字会、援疆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深入推进“五型”政府建设,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建立集中破解制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突

  出问题长效机制,2018 年摸排的 449 个问题全部办结,新梳理的 312 个问题正在办理;落实省委关于力戒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三十条措施,推行“三减三强两倡导”,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减少 %、综合性会议减少 %,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含省直单位)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减少 9%;建立及时奖励制度,已分三批奖励 71 个集体和 21 名个人;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全面实施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法规议案 8 件,修改省政府规章 54 件、废止 3 件。政府的理解力、执行力、创造力和公信力进一步提升。

  在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我省遭遇前涝后旱严重自然灾害的形势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赣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中央驻赣单位,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和支持江西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友好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做好江西工作必须坚持对表看齐,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必须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毫不动摇落实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思路;必须坚持项目为王,做到天天抓

  项目、月月上项目、年年成项目;必须坚持对标一流,加快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必须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创造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

  成绩给我们增添信心,问题让我们不能懈怠。主要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整体竞争力偏低;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增加;生态环保还有不少薄弱环节,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亟待拓宽;影响经济平稳运行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增多;有的干部服务意识、担当精神、专业素养、创新勇气不强,工作不用心、不尽力、不务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存在,仍有少数干部顶风违纪违法,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全力推进解决,不破楼兰誓不还。

二、2020 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综观国内外形势,世界上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交锋碰撞,但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全方位竞争,但也打开了“变道超车”“换车超车”的广阔空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省仍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但发展势头强劲、优势日益凸显。我们要辩证看待形势,增强必胜信心,化压力为动力,变危机为良机,众志成城再登高,扬优成势开新局。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更高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优生态、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全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努力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 8%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 %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 %左右,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将做好八方面工作。

(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落实打好三大攻坚战各项措施,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风

  险。

  尽锐出战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完成剩余 万贫困人口脱贫。落实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后续扶持、综合保障扶贫等措施和“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帮扶,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排查普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全力实现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目标,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

  铁心硬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和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行动计划,加强“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标志性战役。配合做好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完成省环保督察“回头看”。严格地表水水质考核,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所有设区城市建成应急水源或备用水源,全面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着力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完成国家下达 PM 任务。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 93%,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 90%,完成长江江西段、赣江两岸 10 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修复和 70 万亩造林绿化、20万亩重点区域森林“四化”任务。

  坚持不懈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加快推进非法集资存量案件处置。推动出台地方金融监管条例,基本化解资管产品和同业投资领域重点风险。

  落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办法,加快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每个设区市融资平台不超过 3 家、县(市、区)融资平台不超过 2 家。强化国有企业债务约束,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健全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房地产长效管理调控机制。统筹抓好其他领域风险防控。

(二)深挖释放内需潜力,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中奋勇争先。发挥需求对优化供给的拉动作用、供给对扩大需求的支撑作用,推动供需互促共进,实现更高质量的供需平衡。

  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重点实施 2957 个省大中型项目,总投资 9 万亿元左右,投资 7700 亿元左右。铁路方面,加快昌景黄高铁、赣深客专、安九客专、兴泉铁路、昌九客专建设,推进长赣铁路前期工作。公路方面,建成兴国至赣县北延等项目,开工大广高速吉安至南康段扩容改造、通山(赣鄂界)至武宁、南昌绕城西二环等项目。机场方面,开工瑞金机场,加快抚州机场、三清山机场扩建、明月山机场二期扩建前期工作。水运水利方面,打通信江三级航道,建成四方井水利枢纽,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前期工作,争取开工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电力方面,建成分宜电厂扩建项目,续建雅中—江西特高压直流工程、丰城电厂三期扩建、瑞金电厂二期扩建项目,开工信丰电厂新建项目。产业方面,推进兆驰光电 LED 封装生产线扩建、云泰铜业年产 10 万吨高性能高精度铜板带工

  程等项目建设。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有效保障项目资金需求。

  加快消费提质扩容。深入实施商贸消费升级三年行动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策划消费月、旅游季等促消活动,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总收入均突破 1 万亿元。推动汽车、家电等更新换代,支持开展新能源汽车租赁服务,加快智能充电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家政服务新业态,支持家政企业在社区设置服务网点。科学布局城市特色街区和商圈,大力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热点。支持南昌创建国家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争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完成全域道路旅游标牌建设,支持新余等地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政策措施,推进足球场地等体育设施建设,提升体育运动水平,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全面推进放心消费创建,对旅游者在旅游购物场所购买商品后 30 日内不满意退货被拒的,由专项理赔资金管理机构先行代为赔付。

  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加快赣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南昌菜鸟网络智能物流骨干网节点等建设,支持南昌、九江、鹰潭创建国家物流枢纽,深化与阿里、京东、苏宁等合作,打造智慧供应链体系。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力争原苏区县电子商务全覆盖。实施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推进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完善物流末端基础设施,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深入推

  进质量强省建设,大力开展标准、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持续打造赣菜品牌,让群众享有更加便捷、优质消费服务。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决战创新型省份建设,完善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产业创新倍增。

  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加快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出台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及支持政策。做实中科院江西育成中心,推进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中科院稀土研究院、中科院庐山植物园、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西分院、中科吉安生态环境研究院和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国际合作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共建,加快创建井冈山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等平台,举办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启动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发展市场化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建立省级实验室体系,支持华为 VR/AR 软件中心、江西欧菲电子信息中央研究院、中国信通院江西分院、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等建设。发布省级产业重点共性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目录,实施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推广应用工程和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实施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计划,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制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完善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实施重点产业集群提能升级计划,力争省级重点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 50%。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培育 20 条左右优势产业链。加快“六大科创城”建设,支持抚州区域性数据中心、宜春赣西云计算中心等建设。推动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力争新增入规企业 1000 家、高新技术企业 500 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300 家、专业化“小巨人”企业 50 家,培育新增独角兽企业 2 家、瞪羚企业 50 家。

  推动产业深度融合。突出数字经济引领,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成 5G 基站2 万个,推进南昌、鹰潭及重点应用场景 5G 网络全覆盖,力争覆盖所有设区市,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开展“03专项”成果转移转化提速行动。实施智能制造升级工程,对3000 户以上企业实施重大工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施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加快省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昌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以北斗综合应用示范项目为龙头推进北斗产业园、科技园建设,构建军民融合优质集成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军转民”“民参军”水平。

  集聚各类创新人才。编制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实施好省“双千计划”“青年井冈学者”等人才支持和培育计划。下放职称评审和人才引进自主权,允许高校和科研机构因需评

  聘科研教学人员,推进设区市与省直单位人才政策互通共享。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绩效评价体系,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净收入用于人员奖励的支出部分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额,开展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启动建设国家级技能人才培养综合示范(试验)园区,开展“赣鄱工匠”“能工巧匠”以及“名师”“名家”等评选活动,贯通技术工人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让创新风气更正、氛围更浓、源泉充分涌流。

  加快开发区改革创新。实施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行动,力争开发区营业收入突破 万亿元。探索开发区市场化建设和运营模式,构建“管委会+平台公司+基金”等机制。完善标准厂房和创新服务综合体功能,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开发区亩均投资强度、营业收入双超 400 万元。落实“三统一分”,推进赣江新区发展提速提质,打造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支点。

(四)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让各项改革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

  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推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推动出台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提高省发展升级引导基金效能。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

  策和 182 条降成本优环境措施,构建降成本长效机制,力争全年为企业减负 1450 亿元以上。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分类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打造“赣服通”升级版,探索“区块链+无证通办”。完善延时错时预约政务服务,建设“江西 ”统一政务服务热线平台和统一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全面推行“互联网+监管”。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和设区市营商环境评价,全力推动江西成为全国政务服务满意度最高省份之一。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执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全面实行燃煤上网电价“基准价+上下浮动”机制,市场化电力交易规模达 500 亿千瓦时;扩大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试点;推进矿业权竞争性出让。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快省一站式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二期建设,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争取获批赣州、吉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深化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开发区金融等改革试点,加大供应链金融产品投放力度;推动融资担保机构做优做强做大;深入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支持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改革创新,实行企业上市分阶段奖励政策,力争新增上市企业 10 家左右。出台保护知识产权实施意见,拓展中国(南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功能,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打通信用信息交换“最后一公里”,强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加快建设“信用江西”。

  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实施国企改革创新三年

  行动,加快“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开展“百户国企混改攻坚行动”,深化国企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和职业经理人改革试点。提速推进江铜集团“创新倍增”,支持新钢公司转型升级冲千亿元。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涉企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健全执法司法平等保护机制,优化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支持体系,发挥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作用,探索建立民营企业服务云平台,清理与企业性质挂钩的歧视性规定和做法,着力解决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行业垄断、账款拖欠、产权纠纷等问题。

(五)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以对接融入国家战略为引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布局行动,成立“一带一路”中国瓷器之路旅游联盟。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推动赣京合作签署事项尽快落地,支持萍乡、宜春做实赣湘边区域合作产业园,全面推进赣浙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新余-上海产业园,深化赣闽、赣鄂皖等合作。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港),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后花园”。

  加快建设开放高地。深化口岸“三同”试点,完善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功能,积极申报中国(江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争创国家级内陆双向高水平开放试验

  区。支持井冈山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支持九江、吉安创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完善九江港、南昌港、赣州国际陆港、上饶无水港、鹰潭港等基础设施。推进九江直航日本大阪江海联运,增开国际航空口岸至主要客源国(地区)直航航班,提升入境旅游签证和通关便利性。

  高水平统筹“引进来”“走出去”。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深入实施招大引强“三百工程”,持续开展“三请三回”和“三企”入赣。精心办好世界 VR 产业大会、上合组织传统医学论坛、正和岛年会、赣台会、央企入赣洽谈会等重大活动,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培育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企业建立国际营销服务网络。加快江铜哈萨克斯坦巴库塔钨矿、赞比亚(江西)多功能经济区等建设。完善企业“走出去”服务体系,加强海外风险防控,支持航空、电子信息、汽车、农业、中医药等产能和服务走向国际大市场。

(六)加大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力度,更快提升全域发展水平。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城乡共同繁荣。

  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全面实施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国土空间、城镇体系、综合交通、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等规划,提升“引领圈”首位度。深入实施高铁经济带发展规划,建设一批高铁新城和高铁经济试验区,推动相关产业项目向高铁沿线集聚。争取国家出台新一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加快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吉泰走廊、向莆经济带建设。支持九江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综合试点,努力提升九江在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中的地位和综合竞争力。全面落实新一轮支持赣东北开放合作、赣西转型升级政策措施,加快上饶和宜春区域中心城市、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鹰潭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试点示范基地、萍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新余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新宜吉六县跨行政区转型合作试验区等建设。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域经济加快实现创新倍增。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严格耕地保护红线管理,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加强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取消不合理禁养限养规定,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推进农业结构调整“1+9”行动计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七大行动、林下经济发展行动计划和农村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深化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发挥南昌大学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作用,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建设,全面提升“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业机械化升级和农机装备产业振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0%。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完成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规范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基本消除年收入 5 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加快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和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推进美丽宜居试点县建设,做好“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完成传统村落整体保护规划编制,基本完成不迁并村组整治建设任务。开展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提质行动,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力度。深入实施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支持鹰潭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围绕“两年上台阶”目标,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八大行动”。完善停车场等设施和综合交通体系,南昌市和其他设区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分担率分别达 30%、20%。加快污水处理、垃圾环卫等设施建设,设区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 95%、85%左右,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力争纳入2019 年国家计划的老旧小区全部完成改造。完善便利店、社区菜市场等便民消费设施,优化文体等设施配置。综合利用好地上地下空间,统筹人防工程规划建设,持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公园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和背街小巷改造、“城中村”改造、城郊结合部整治。全面取消城市落户限制,让城市更加包容、更具活力、更加宜居宜业。

(七)高质量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更加彰显美丽江西新气象。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成具有江西特色、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基本完成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优化及勘界落地。完善“河(湖)长制”“林长制”,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行动计划,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完成赣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完善污染防治跨区域联动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持开展生态公益诉讼,推动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实行重点水域分类禁捕,做好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开展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核算试点,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任中和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把制度刚性真正立起来。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深入实施节地、节水、节矿、节材等行动。积极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行动,推广合同能源、合同环境管理,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促进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利用,扩大污染第三方治理覆盖面,培育一批骨干环保企业。加强医疗废弃物协同应急处置,开展“点对点”定向利用经营许可豁免管理试点。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广泛开展绿色创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让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

  拓展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扎实开展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建立健全财政资金与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价值转化挂钩激励机制。扩大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等交易。

  推进九江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基本建成长江“最美岸线”。推进抚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开展生态公益林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推广“畜禽洁养贷”等绿色信贷产品。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大健康等绿色产业,实施国有林场“百场兴百业、百场带百村”行动。推进气象现代化,开发利用好气象资源。

(八)完善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筹集财政性资金 2000 亿元办好 51 件民生实事,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施稳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就业援助,确保城镇新增就业 45万人、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 50 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困难企业稳岗返还、职工在岗培训补贴政策。大力开展三年青年见习计划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做好高职扩招工作。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110 亿元,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打赢根治欠薪攻坚战,决不能让劳动者流汗又流泪。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推进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合并实施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加快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制度,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基本完成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城乡低保、抚恤补助、社会救助、农村困难残疾人补贴等标准。启动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三年行动,实施公办养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增加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全面推广“党建+农村养老服务”,开展南昌普惠养老城企联动试点,实行特困失能人员集中照护和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孤弃儿童的区域性机构养育。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全面落实殡葬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推进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国家任务,确保群众住有所居、住得安心。

  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确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 80%,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 50%;实施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巩固提升计划,基本补齐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短板,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大班额,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6%;加快实施“双高计划”,抓好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增加高校高级职称岗位比例并向高水平专业倾斜,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稳定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留赣比例,做好全国第七届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筹备工作。推进健康江西行动,实现 5 所省直医院新院全面运营,加快 3 所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深化基本药物制度综合试点、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县域综合医改,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探索开展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和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打响热敏灸品牌;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开展地方病、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健全支持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文化服务阵地资源整合,实现标准化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支持萍乡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完善省市县三级融媒体联动机制;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快建设鄱阳湖博物馆,开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办好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全国采茶戏汇演等活动。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深化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行动,探索建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机制,抓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农村“法律明白人”工程目标,推进信访工作专业化、法治化、信息化,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实施“智慧治理”工程,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升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中心能力,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共享机制,构建过期药品回收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推进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试点,强化乡镇应急管理基础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强化网络安全,严打网络犯罪,全面净化网络空间。健全国家安全体系,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支持南昌创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城。完善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推广“尊崇工作法”。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援疆等工作,更好发挥工青妇、科协、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作用。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精心编制“十四五”规划。

  各位代表!越是攻坚决胜关头,越要求政府忠诚干净担当。我们将认真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持续深化“五型”政府建设,加快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强化政治定力,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完善行政体制,优化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体制,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

  社会的关系,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形成决策科学、执行高效、组织合理、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提升治理效能,严格依法行政,创新行政方式,强化专业素养,尊重客观规律,倾听群众呼声,建立重点专项工作定期调度机制,推行“高位化调度、集成化作战、扁平化协调、一体化办理”工作模式,切实把群众期盼的事变成政府要干的事,把政府在干的事变成群众理解和支持的事,把政府干成的事变成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促进勤政廉政,进一步完善及时奖励制度,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和澄清正名机制,强化担当作为正向激励,在为基层减负上出台更加管用、有力措施,坚决全面彻底肃清苏荣案余毒,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倡导“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以履职尽责守初心,以清正廉洁显本色。坚守节用裕民之道,精打细算过日子、勤俭节约办事业,省本级深化零基预算改革试点并压减一般性支出 10%,集中财力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各位代表!2019 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2020 年,我们要以实干笃定前行。老区不老,生机勃发,风景这边将更好!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以“作示范、勇争先”的精气神,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坚决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

  附件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内容名词注释

1.商贸消费升级“五大行动”:“优品”“兴市”“强商”“旺客”“捷运”。

2.“5020”项目: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每年分别至少引进一个投资超 50 亿元、超 20 亿元的产业项目。

3.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企业注销便利化行动、简化施工许可证办理程序行动、方便企业获得用水报装行动、方便企业办理用电报装行动、方便企业获得用气报装行动、方便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行动、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行动、优化企业纳税服务行动、提升企业跨境贸易和外商投资便利化行动、通关与沿海同样效率行动。

4.口岸“三同”试点:口岸货物进境与沿海同价到港、出境与沿海同价起运、通关与沿海同等效率。

5.“三区”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

6.“绿盾”行动: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

7.“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8.安全生产“十大专项整治”: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整治、危险化学品安全整治、煤矿安全整治、非煤矿山安全整治、烟花爆竹安全整治、消防安全整治、工贸行业安全整治、城市运行安全整治、特种设备安全整治。

9.全面依法治省“八大示范工程”:政治引领示范工程、法治护航示范工程、科学立法示范工程、严格执法示范工程、公正司法示范工程、法治惠民示范工程、能力提升示范工程、保障高效示范工程。

10.“三减三强两倡导”:精减文件简报、精减会议活动、精减督查考核,强化问题破解、强化大干项目、强化政务服务,倡导“一线工作法”、倡导“尽职尽责敢担当、不为乱为皆问责”。

11.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12.“六大科创城”:南昌航空科创城、赣州稀金科创城、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上饶大数据科创城、鹰潭智慧科创城、南昌 VR 科创城。

13.“三统一分”:统一平台、统领规划、统筹管理,分片运行。

14.“双百企业”:国家选取百余户中央企业子企业和百余户地方国有骨干企业,在 2018 至 2020 年期间实施国企改革。

15.“点对点”定向利用:仲钨酸铵生产过程中碱分解产生的碱煮渣(钨渣)和废水处理污泥满足《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要求时,进入水泥窑协同处置,处置过程不按危险废物管理。

16.三年青年见习计划:自 2019 至 2021 年,利用三年时间组织 万名青年参加就业见习。

17.“尊崇工作法”:打造“一域一队伍”、建立“一人一台账”、落实“一家一对接”、组织“一周一活动”、开展“一月一堂课”、实施“一季一走访”、举行“一年一评选”。

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6

  激昂跨越 奔向幸福 ——2012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12-2-2 16:05:31江西日报 2011见证发展

  数字见证精彩开局

【数字亮点】

  数字一:两个“1万亿”

  生产总值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1万亿元

  点评:我省成功跨入全国万亿元俱乐部行列,标志着全省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迎来了一个质的飞跃。江西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后发优势将日趋显现。

  数字二:%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92元,分别增长13%和% 点评: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表明我省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数字三:第18位

  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第22位上升到第18位

  点评:江西区域创新能力在中部各省逆势进位。位次前移是我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成效显现。我省绿色崛起核心竞争力初显,资源驱动的瓶颈正逐步打破,创新驱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数字四:亿斤

  粮食总产量亿斤,创历史新高

  点评:民以食为天。我省经受春夏连旱、旱涝急转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多年少有的好形势。

  数字五:亿元

  全省旅游接待亿人次,增幅居全国首位

  点评:我省旅游总收入首破千亿元大关,源于“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品牌的叫响、生态旅游“新名片”的打造,表明江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目标更加坚定清晰。数字六:5亿元

  投入5亿元对“五河”和东江源地区进行生态补偿试点

  点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优势和品牌。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才能更好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双赢,进而增强发展后劲。

  数字七:200亿美元

  外贸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增长6%,跃居中部地区第一

  点评:在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外贸出口增长6%,实属不易,表明我省开放型经济实现新的突破,源于我省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成功。

  数字八:万套

  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万套

  点评:保障性安居工程让更多困难群众实现了“住有所居”的梦想,去年我省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比上年增长了3%,大大高于全省投资增长速度。

  数字九:人

  完成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人

  点评:继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之后,去年开始,我省启动了新一轮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让我省8万直接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全部完成搬迁。

  数字十:1771户

  非工口七个系统1771户国有企业完成改制

  点评:从放权让利、转换机制到破产重组、职工身份置换,我省国企改革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表明我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活力明显增强。

【百姓声音】

  兴国县潋江镇特困户舒红平:我天生残疾,无劳动能力,丈夫是一名普通的修鞋工,生活贫困。以前一家人居无定所,先后搬过4次家,后来政府帮我申请了一套廉租房,通过摇号,住进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廉租房,圆了我的住房梦,真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啊!

  星子县温泉镇桃花源村村民吴金水:我们村位于庐山垅峡谷内,以前一下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晚上睡觉都睡不安稳。去年9月开始,县里对我们村实施地质灾害频发区整体搬迁,我们全家获得了元的搬迁补偿。搬出来后,孩子能在就近的镇上上学,我做泥水工也更方便了!

  2012奔向幸福

  人均收入“跑赢”GDP

  生产总值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12%,CPI控制在4%左右??鹿心社代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12年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显得格外醒目,它们既关系江西经济未来走势,更与百姓福祉紧密相连。同样令人瞩目的是,透过这些目标的背后,“打造经济增长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氮氧化物排放量零增长”等在报告中首次出现,引起了代表委员的热议。

  生产总值增长10% 稳中求进,重在提高经济质量

  去年,我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10%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与去年预期目标持平,向人们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稳中求进,重在提高经济质量。“稳”,就是保持现有的良好势头和发展速度,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求进”,强调的是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调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占了较多的篇幅,并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稳中求进、好中求快,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培育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来。面对今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顺势而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我省加快进位赶超的步伐。因此,基于国内外环境和我省发展趋势,10%的目标对于今年经济发展工作,既保持了理性,也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预留了更多空间。

  人均收入增长12% 增进福祉,经济增长更多惠及老百姓

  江西“十二五”规划描绘了富民强省的蓝图,提出了居民收入五年翻番的目标。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第二年,代省长鹿心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人均收入增长12%,比去年预期目标提高1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的城乡居民收入的最高预期。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富民为先、民生为本经济增长更多惠及百姓的执政理念。

  从人均收入增幅“跑赢”GDP增幅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党和政府现在更加注重让群众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一些代表委员认为,目前,消费水平不高,消费对经济拉动的作用上不去,提高居民收入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坚持富民优先,增进民生福祉,有利于早日实现“十二五”富民强省的目标蓝图。CPI控制在4%左右

  物价无小事,实现目标仍面临压力

  经济数据中,百姓冷暖自知的当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物价的高低波动挑动着老百姓最为敏感的神经。报告显示,2011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CPI高于4%的预期目标。因此,今年物价走势备受关注。

  民生无小事,物价无小事,让百姓安心、放心、稳心过好每一天是执政者的首要之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CPI涨幅再次维持在4%左右的目标。受翘尾因素影响,实现今年CPI目标压力不小,这无不体现了政府抓好物价调控的责任感和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今年物价形势复杂,面临不确定因素较多,但市场涨价因素有望减弱,加之一系列稳物价和市场监管的措施出台,物价水平可望实现稳中有降的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投资拉动,缩小与全国发达省份差距

  江西正处于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经济欠发达的状况还未改变,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还低于人口占全国的比重。近几年,3万多亿元固定资产投入,为我省发展积聚了巨大发展能量和后劲。但是,要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关系江西未来发展的关键之举。只有坚定不移扩大投资,狠抓重大项目,才能尽快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达到%的目标。

  氮氧化物排放量零增长

  绿色崛起,彰显绿色发展的低碳理念

  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与经济、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的话语之一。

  报告中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下降1%,氮氧化物排放量实现零增长。依法取缔、关闭一批不达标企业,着力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同时,建立有利于促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绩效考评体系,启动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力争林权、水权、碳汇、排污权等资源环境产权交易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

  城镇化率提高个百分点

  打造经济增长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

  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打造区域增长极,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报告提出,把南昌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产业带紧密联系起来,昂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向南延伸连接吉泰走廊,并与赣南中央苏区振兴相衔接,两翼沿沪昆线展开,着力构筑“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构建多极支撑、多元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与长珠闽地区的产业对接合作,加强与海西经济区、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区域的联系互动,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

  关键词里看民生 【关键词】三房合一

  点睛: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万套

  亮点:实行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租住房“三房合一、租售并举”,以公租住房为重点,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确保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万套,力争30万套,建成万套以上,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8万户。

  解读:保障性安居工程直接关系到民众福祉。“三房合一”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对象统一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今后,公共租赁住房按照“先租后售、自愿购买、有限产权、规范管理”的原则实行租售并举。完善保障性住房资格认定制度,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让更多的困难群众早日圆住房梦。

【关键词】苏区振兴

  点睛:安排3亿元,连续10年支持中央苏区县和连片特困县发展

  亮点:省财政新增安排3亿元,连续10年支持中央苏区县和连片特困县发展,力争2至3年内取得明显进展。

  解读:我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央苏区核心范围处于我省,加快中央苏区的发展振兴,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央重点扶持我省罗霄山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我省实施中央苏区发展振兴战略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我省将争取国家政策,加快编制中央苏区振兴规划,对中央苏区发展振兴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努力使中央苏区县的面貌尽快发生明显变化。

【关键词】扶贫攻坚

  点睛: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连片特困地区25个县的扶贫攻坚

  亮点: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连片特困地区25个县的扶贫攻坚,扶持34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积极开展行业扶贫,鼓励支持社会扶贫。继续做好深山库区移民扶贫搬迁工作,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完成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6万人。

  解读:今后,25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将成为我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我省创新扶贫模式,实施“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每个县有一个省级领导定点扶贫,一个有实力的部门帮助扶贫,一个重点企业参与扶贫,从今年开始,每年省财政拨付1000万元资金专项扶贫、连续安排10年。

【关键词】就业

  点睛:力争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 亮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力争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免费培训省内工业园区员工30万人,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8亿元。

  解读: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我省将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建立以实名制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起航工程”,选拔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2200名,并继续做好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力争城镇就业率达9%。同时,加大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力度,深入开展“创业型城市”建设。

【关键词】教育均衡

  点睛: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推进均衡化义务教育

  亮点:重点抓好40个城镇新区教育园区、400所幼儿园、2000个标准化中小学校、40个中职示范学校、2-3所高水平大学或特色大学建设。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组织实施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基本化解公办高校债务。进一步强化教育投入保障,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6%。

  解读:教育是百业之基。教学资源的更加优质化和均衡化,将为我省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抢占先机。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减轻群众的教育负担,这是许多民众翘首盼望的大好事。

【关键词】文化

  点睛: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亮点: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等继续向群众免费开放,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抓好江西出版产业基地、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文化城、南昌华夏艺术谷、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基地、萍乡安源锦绣城、中国共青动漫城等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传媒、出版发行、创意陶瓷、动漫、演艺等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解读: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步伐,强化文化软实力支撑,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将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关键词】医疗卫生

  点睛:全面实施困难尿毒症患者免费血透救治

  亮点: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1项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施困难尿毒症患者免费血透救治,为20万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与服务。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抓好重大疾病防治和妇幼保健工作,扩大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解读:增强医疗保障能力,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让更多的群众实现“病有所医”。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黄颖 邱玥

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7

  激昂跨越 奔向幸福 ——2012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12-2-2 16:05:31江西日报

  2012奔向幸福

  人均收入“跑赢”GDP

  生产总值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12%,CPI控制在4%左右??鹿心社代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12年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显得格外醒目,它们既关系江西经济未来走势,更与百姓福祉紧密相连。同样令人瞩目的是,透过这些目标的背后,“打造经济增长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氮氧化物排放量零增长”等在报告中首次出现,引起了代表委员的热议。

  生产总值增长10%

  稳中求进,重在提高经济质量

  去年,我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10%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与去年预期目标持平,向人们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稳中求进,重在提高经济质量。“稳”,就是保持现有的良好势头和发展速度,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求进”,强调的是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调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占了较多的篇幅,并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稳中求进、好中求快,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培育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来。面对今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顺势而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我省加快进位赶超的步伐。因此,基于国内外环境和我省发展趋势,10%的目标对于今年经济发展工作,既保持了理性,也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预留了更多空间。

  人均收入增长12%

  增进福祉,经济增长更多惠及老百姓

  江西“十二五”规划描绘了富民强省的蓝图,提出了居民收入五年翻番的目标。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第二年,代省长鹿心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人均收入增长12%,比去年预期目标提高1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的城乡居民收入的最高预期。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富民为先、民生为本经济增长更多惠及百姓的执政理念。

  从人均收入增幅“跑赢”GDP增幅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党和政府现在更加注重让群众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一些代表委员认为,目前,消费水平不高,消费对经济拉动的作用上不去,提高居民收入是拉动经济

  增长的重要途径。坚持富民优先,增进民生福祉,有利于早日实现“十二五”富民强省的目标蓝图。

  CPI控制在4%左右

  物价无小事,实现目标仍面临压力

  经济数据中,百姓冷暖自知的当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物价的高低波动挑动着老百姓最为敏感的神经。报告显示,2011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CPI高于4%的预期目标。因此,今年物价走势备受关注。

  民生无小事,物价无小事,让百姓安心、放心、稳心过好每一天是执政者的首要之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CPI涨幅再次维持在4%左右的目标。受翘尾因素影响,实现今年CPI目标压力不小,这无不体现了政府抓好物价调控的责任感和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今年物价形势复杂,面临不确定因素较多,但市场涨价因素有望减弱,加之一系列稳物价和市场监管的措施出台,物价水平可望实现稳中有降的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投资拉动,缩小与全国发达省份差距

  江西正处于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经济欠发达的状况还未改变,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还低于人口占全国的比重。近几年,3万多亿元固定资产投入,为我省发展积聚了巨大发展能量和后劲。但是,要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关系江西未来发展的关键之举。只有坚定不移扩大投资,狠抓重大项目,才能尽快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达到%的目标。

  氮氧化物排放量零增长

  绿色崛起,彰显绿色发展的低碳理念

  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与经济、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的话语之一。

  报告中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下降1%,氮氧化物排放量实现零增长。依法取缔、关闭一批不达标企业,着力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同时,建立有利于促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绩效考评体系,启动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力争林权、水权、碳汇、排污权等资源环境产权交易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

  城镇化率提高个百分点

  打造经济增长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

  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打造区域增长极,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报告提出,把南昌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产业带紧密联系起来,昂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向南延伸连接吉泰走廊,并与赣南中央苏区振兴相衔接,两翼沿沪昆线展开,着力构筑“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构建多极支撑、多元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与长珠闽地区的产业对接合作,加强与海西经济区、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区域的联系互动,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