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教学设计3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教案)

2022-10-08 12:50:07教学
  • 相关推荐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教学设计3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教学设计3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教案),供大家参考。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教学设计3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教案)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教学设计1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 》教学设计资料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提供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教学设计资料,欢迎阅读!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教学设计资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第二种分法的含义,并知道这种分法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该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能正确表述分的过程及结果,理解除法含义.学会操作第二种分法分的过程.3.使学生通过参与分的过程,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初步感悟到普遍的联系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是第二种分法,能知道这种方法怎样用算式来表示;而且知道这种分法与第一种分法是紧密联系的.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种分法的含义.初步感悟到两种方法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实物演示,复习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为对比做好准备)

  1.问:谁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说说,我们上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

  2.实物演示

(1)复习回顾P40、例1

①出示P40、例1(用板条贴在黑板上):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②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来,一边分,一边说

  下面几个提问可以用投影片(或实物投影)显示.③问:根据他刚才分的过程,谁能列出一个除法算式?(84=2)

④问:算式中的每个数的名称各是什么?(算式中,8叫被除数,4叫除数,2叫商.)

⑤问:这个算式该怎么读?(读作:8除以4等于2.)

⑥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

(2)复习回顾P40、例2

①出示P40、例2(用板条贴在黑板上):有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个.②请一个学生道黑板前来,一边分,一边说 下面的步骤同例1的第③~第⑥

  3.教师谈话:今天,我们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东西的另一种方法.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1)出示例4,移动例1的板条得到例4

  8个正方体,每2个放一堆,能分成几堆?

(2)师问:这道题跟刚才的题目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3)请同学们试着按要求分一分.(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4)教师找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说边摆分的过程.(有8个小正方体,每2个放一堆,也就是每2个正方体为一份,每次就拿出2个小正方体,没分完,再拿出2个正方体放1堆,直到分完为止.)

(5)问:8个正方体,每2个放一堆,能分成几堆?

  8个正方体,每2个放一堆,能分成4堆.(板书:4)

  2.教学例5.(1)出示例5,移动例2的板条得到例5

  有6个桃,每2个放一盘,能放()盘?

(2)师问:这道题跟刚才的题目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3)提问: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2个放一盘,就是说每份是2个,每盘要放得同样多.)

(4)请同学们试着按要求分一分.(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在分桃子之前教师让学生回想刚才分正方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应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然后再动手实际的分一分.(5)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演示.(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再让1个学生边说,边操作一下分桃子的全过程.)

  师生小结:6个桃,每2个放一盘,放了3盘.(板书:3)

(6)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均分用除法表示,谁能把刚才我们分桃子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生:62=3(盘)]

(7)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先叫几个学生试着说一说)

(8)教师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同时板书:有6个,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3份.3.对比感悟

(1)师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种分东西的方法,也就是一个一个分的方法.题目的特点是已知要分的总数是多少,要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谁能简单说说今天学习的这种分东西的方法?

(今天学习的是第二种分东西的分法,也就是一份一份分东西的方法.题目的特点是:已知要分的总数和一份的数各是多少,求能分成多少份.)

(2)问:这两种分东西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4.师: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教师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二种分法.三、巩固练习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2.看一看这两道题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知道:

(1)要分的总数不变,每一份的数越小,分得的份数就越多;

(2)反之,要分的总数不变,每一份的数越大,分得的份数就越多少.)

  四、归纳质疑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以上就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提供的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 》教学设计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教学设计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内除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内除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讨论归纳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语言说出计算过程。

  3.情感与交流: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7~9的乘法口诀求商正确的求商方法。

  难点: 进一步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引导相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相结合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生对口令(7、8、9的乘法口诀)

  2、开火车游戏

  师:我们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

  3×6 5×7 30÷6 7×9 24÷6

  15÷5 6×7 15÷3 4×5 8×6

  教师任指两道除法算式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小结:你们根据乘法解决了除法。其实这也是根据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你们真善于思考!。同学们,刚才我们做的这些题都是运用乘法口诀求出来的,乘法口诀真神奇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步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孕伏和铺垫。这个练习让孩子再次感受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出示主题图

  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起解决吗?(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主题图

(1)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一共有几个画面? 这些画面分别说的是什么?

  第一幅画:做了56面彩旗,要挂8行。

  师板书出示: 第二幅画: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幅画:带来27个彩球,每9个摆一行。

(2)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指名说)

  板书:平均每行挂几面?平均每组分几颗?可以摆几行?

(3)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2、学习例1

(1)解决第一幅画:做了56面彩旗,要挂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①提问:要求平均每行挂多少面,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如果学生想到了除法师给与肯定。

②学生独立列式计算:56÷8=7(面)

③汇报交流:说清是怎么算的,师板书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第一种:因为

(七)八五十六 所以56÷8=7(面)

  第二种:因为7×8=56 所以56÷8=7(面)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以上两种方法得出:都可以,今后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商。

④出示问题:要挂成7行呢?

  学生口头列式计算:56÷7=8(面)

  指名说一说求商的思路,用的哪一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2)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答师小结:这两个算式都用“七八五十六”这一句口诀来求商的。

(3)独立解决第二幅与第三幅画面的问题。

  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并说说思考过程。

  3、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为了方便今后同学们计算,老师送你们一首《乘法口诀求商歌》(出示: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就商几)齐读。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三、巩固运用,内化提高

  师:用7、8、9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太好了,到这节课为止用乘法口诀求商这部分知识我们就全部学习完了,接下来老师想检测一下你们学习的效果。

  1、课件出示P49页“做一做”,看哪个小组的青蛙跳的最高。

(设计意图:这是P49做一做。这道题是针对主题图的内容而采用的练习。因为题型的限制,所以我用了“跳高”这一运动项目来解决。题附在台阶上,做对一道跳一格,全做对了小青蛙会在孩子们的胜利欢呼中成功的跳跃到最上面。孩子们一定会被成功的跳跃所感染,课堂气氛会逐渐上升,为下面的练习打好基础!)

  2、分组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男女生比赛:男生完成左边9题,女生完成右边9题,看哪组完成的又对又快。然后交换再比一次。

  3、兔子过河采蘑菇(练习十一的第2题)

  让学生先看图说图意,再连一连,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理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强化知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再次重现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强化对应掌握的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平均每行挂几面? 平均每组分几颗? 可以摆几行?

  56÷8=7(面)49÷7=7(颗)27÷9=3(行)

  想

(七)八五十六 想

(七)七四十九 想

(三)九二十七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教学设计3

  表内除法 认识除法(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学具准备】:小棒、圆片等 【教学设计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师生合作进行实物演示,揭示“同样多”的含义.教师和3名同学做分铅笔的游戏.教师先说明游戏的要求: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

  2.让学生观察教师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笔分完没有.使学生知道:老师一个一个地分,每人又分给1支.手中的笔分完了.

  3.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观察: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怎样?引导学生明确: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两只小松鼠分10个松果,每只小松鼠可能分得几个松果?

(2)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刚才分铅笔的方法把10个花片分成2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3)教师请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每份分得的正方体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通过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这里让学生经历任意分的过程,为下面的平均分铺垫。)

(4)教师出示“10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

  教师让学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几个?”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议一议.使学生明确:(1)平均分成2份就是指把10个花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2)把 10个正方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5个.

  2.说明:这样一个一个地分,每份的数量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

  3.说一说:“平均分”要注意什么? 4.判断.

  投影出示一组图形.

(1)指出图中哪些是“平均分”?

(2)为什么第二图和第四图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变成“平均分”?学生回答后,教师抽动投影片成下图.

(3)说出各图是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

  5.演示并提问: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怎样分?

(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

  二、完成63页练一练。1、2、3题。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课后反思:

  除法含义这一数学难点,教学时在知识点上,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