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5篇(苏教版三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2022-11-02 05:16:00教学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5篇(苏教版三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5篇(苏教版三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5篇(苏教版三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

  一、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星期天,小军到小明家去玩,小明热情地拿出了一盒400ml的果汁倒了两杯,不一样多。怎样使它们变成一样多?

  变成

  板书: 原来 现在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1)现在两杯各有多少果汁?(学生解答,追问原因)(2)原来两杯各有多少毫升?(课件出示)

  2.填表交流,寻求策略

  你能求出原来两杯各是多少毫升吗?

  先想一想,再填写在表格里。填完后小组内交流。

  交流:现在甲乙两杯各有多少毫升?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想法。

(课件演示)要求原来两杯各有多少果汁,只要把40毫升从乙杯中倒回去就可以了。

  3.整理反思,感悟策略

  回想一下,从原来的不一样多变成现在的同样多,甲乙两杯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推算的过程与变化的过程正好相反。

  板书: 变化

  原来 现在 相反

  倒回去

  小结:要求原来两杯果汁各多少毫升,我们是从哪里想起的?像这样从现在的结果出发,沿着变化过程倒回去推想出原来数量,这种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我们简称为倒推的策略。出示课题。

  4.回顾练习,体验策略

  其实,我们以前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也用过倒推的策略。

( ) +40( )-30=20 原来的数是怎样变化的?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是怎样想的?

( ) ÷7 ( ) ×9 = 54 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这两个问题都是从哪里想起的?运用什么了什么策略?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通过倒果汁让学生初步感知倒过来推想的思维要点,根据现在的数量,沿着变化过程倒回去推想,得出原来的数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既让学生理解了新知又体验到策略的应用,同时也为后面理解策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理解策略

  喝完果汁,小明请小军欣赏他收集的邮票。

  1.自主探究,体验策略

  出示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谈话:想不想自己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先整理信息,然后再列式解答。

  可能出现的方法是:(1)52+30-24=58(张)

(2)30-24+52=58(张)

  2﹒讨论交流,丰富体验

  引导学生按照解决问题的思路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结合整理的信息交流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想知道我们做得是否正确该怎么办呢?(检验)根据求出的答案,再顺推过去。生检验。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用摘录条件或流程图等方法,整理信息,理清数量变化过程,让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办法,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3.总结反思,整理思路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先干什么?(整理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有哪些?(摘录条件、画示意图、列表、画线段图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整理。第二步是什么?(确定策略)什么样的问题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答呢?如果某种数量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已经知道了现在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数量,就可以从结果出发一步一步往前推。第三步呢?(列式解答)。最后一步是?(检验答案)。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就可以用顺推的方法来检验。

【设计意图】在充分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倒推”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总结反思解题思路,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深刻理解策略。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三)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自己解决了问题,还总结出了解题思路。

  1.进行发奖品送卡片活动。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不错,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学习非常主动小组合作交流地很好,老师要奖励他们。看,老师有一些漂亮的卡片,我拿出这些卡片总数的一半送给这个小组的同学。你认为在这节课中哪位同学表现最突出?老师再拿出剩下卡片的一半,送给他,老师还剩下两张卡片。你知道老师原来一共有多少张卡片吗?

【设计意图】用发奖品的形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提供生活场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数学回归生活,体现生活化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件出示练一练

  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一生读题。“一半还多一张”是什么意思?你能按照前面总结的思路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想法,说明倒推的过程。

  展示学生画线段图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题目灵活的选择整理信息的方法。

  出示错误方法,分析原因。强调:在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变化的顺序。

【设计意图】题目与例2相似,但数量关系稍有变化。需要学生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利用初步掌握的策略进行有条理的思考。重点交流画线段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总结,提升策略

  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本节课学习内容谈收获和体会。

  拓展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应用了倒推的策略。比如公安人员破案,考古学家考古等等,牛顿就是根据苹果落地推想出地球吸引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所以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事情,也要正过来想想,再倒过去想想。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你也会产生创造的灵感。

【设计意图】倒推的策略不仅适用于解决数学问题,而且适用解决生活问题,体会策略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第二自然段,品味词句;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2、想象荷花图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荷花。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观激趣,进入课文情境。?导语: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齐读课题《荷花?》。?想不想亲眼看看荷花?看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你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身边的伙伴讨论交流,看完后,请你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那朵荷花。

  1、看挂图

  2、描述自己最喜欢的那朵荷花。

  二、读悟结合,突破重点,学习第2小节。?是啊,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简直就是一大幅画,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这幅画是什么样的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1、自由读第2小节,划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

  2、分小组讨论,交流收获,结合指导朗读。?a、板画理解“挨挨挤挤”。?b、换词,体会“冒”。?师:大家想想“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探、露、?冲)?(看荷花图片,想像: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干什么呢?)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什么??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丽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地美!?c、表演品味荷花的三种姿态。?课文中一共描写了几种姿态的荷花?连起来读一读。?3、指名读书,其余同学合上书,用心倾听,边听边想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

  三、以演促读,读中想像,学习第4小节。

  过渡:听着听着,想着想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配乐范背第四自然段,美吗?想读吗?那就美美地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1、指名个别读。

  2、数人齐读,边听边配以动作。

  3、语言训练:?蜻蜓蜻蜓,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小鱼小鱼,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还有,其它的小家伙都躲到哪儿去了,你不想跟荷花姐姐说些什么吗??四、学习第三段,挖掘文旨,实践中求发展。?过渡: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哩。看,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你知道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吗?

  1、说说画家是谁?

  2、展示数幅各色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说说你还有哪些好办法来夸夸荷花,夸夸大自然。

  3、交流。

  五、抒情表达、总结课文

  1、师: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荷花、动人的荷花。?可按句式:“荷花!?”。?例如: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2、师:同学们,当荷花的美丽永驻我们心房的时候,让我们根据课文内容来吟成一首小诗,将美丽多姿的荷花,无私奉献的大自然,忘我陶醉的作者一起融入我们的情感,一起享受美丽!?六、拓展练习?站在荷花池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歌唱家,你会唱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假如你是……你会……?板书设计?闻??香?荷?花???看(像一幅花)(美)?????????????变?翩翩起舞

[《荷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3

  本节课是解决问题中的一种策略——倒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倒推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是有价值的。同时,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现代心理学》,我知道人们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搜索策略,即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即指按照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逐个去尝试,最终找到答案的方式。这种不依赖已有知识,通过尝试错误找到答案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弱方法;启发式,即指人们根据规律或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窍门解决问题的方式。该种方式只是进行选择性的搜索。虽然冒着不能解决问题的风险,但可把尝试的次数减到最小,而迅速、经济地解决问题。

  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我更明确地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材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编入,我们的教学也不可能把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一讲全,把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教给学生,让学生一一认识。教学的功能是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并引导他们灵活应用这些方法,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这就涉及到“策略”,所以我们把教学生会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在读书中,我了解到,教学的真谛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当今学习的一个根本问题,“学会学习”的达成应该是衡量一个教学好坏的重要指标,而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实践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途径,我下大力气于于小学数学学习策略的培养,收到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合理运用。如课前谈话,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揭示了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新知学习层次分明,由易到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例1让学生理解倒退策略的要点是从现在出发到推出原来;例2让学生掌握倒推的方法;发奖品送卡片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练一练巩固新知并强调倒推的次序。本节课最后环节,告诉学生生活中许多地方应用倒推策略,让数学回归生活,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素养。使学生学会运用“倒推”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并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4

  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认识相对比较少,必须借助媒体,让学生通过感觉器官进行观察,感知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征。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气球,塑料袋等,用手,鼻,眼,耳感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它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物体,借助媒体感知它的存在。

  3.使学生明白, 对科学的结论,需要证据加以证明,对学生进行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看不见,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是什么东西?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描述空气。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寻找空气

  1.你能找到空气让大家摸的到,看的到吗?现在小组内讨论,看谁的方法最多。

  2.学生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三、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

  1.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为了奖励同学们,请看视频。(播放空气存在的现象)

  2.同学们开始用自己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3.小组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到空气的?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体会到了什么?

  6.小结: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四、描述空气,了解特征

  1.刚才大家用多种方法验证了空气的存在,大家对空气肯定有不少的发现,说说你观察到的空气是种什么物质吗?

  2.学生说,补充,描述。

  3.小结: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五、拓展延伸,净化空气

  1.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我们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空气,但被污染了的空气很补利于我们的健康,说说你发现的空气被污染现象。

  2.我们这样才能保护空气不被污染,净化空气呢?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你们通过自己实验,验证了空气的存在,了解了空气的特征。希望大家课后继续观察空气,研究空气,争当净化空气的环保小卫士。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5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是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3、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

  4、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姿态,图文结合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2、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三.教学准备:配乐带、三幅不同姿态的荷花图、幻灯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丽的荷花。

  1.(看荷花图片)让学生自由说说看到的美丽的荷花。(学生自由说.)

  2、听课文配乐录音,出示课文荷花图。

  2、听完了,你最深的感受是--“美”

  3、你觉得荷花哪一方面的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味、形、姿态)原来荷花的美是因为它味美、形美、姿态美,你们读课文真仔细。

(二)、精读感悟美文

  1、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问:你从“一……就……”知道什么?所以就把我们吸引到荷花池去欣赏荷花。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荷花的美给你留下了深深的美的印象,我们来细细研究研究叶圣陶爷爷是怎么把这些美表现出来的。(分组:重点研究味美的同学组成一组。重点研究形美美的同学组成一组。

  重点研究姿态美的同学组成一组。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点拨,和他们一起体味。)

(2).生先自由朗读课文,美美的品(做好读书记号)

(3). 作者用比喻句写出了荷叶绿、大、密,用三个“有的”写出了荷花姿态美。那么,他是怎样从写荷叶过渡到写荷花的呢?(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重点点拨

  荷叶:形--荷叶多、大、挨挨挤挤像大圆盘

  荷花:全开、未开、含苞欲放色--白、嫩黄

  味--清香

  长势--冒

(4)、学生按顺序汇报交流。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5)、你们说的非常好,能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吗?

  看着这一池的荷花,我们陶醉了,觉得眼前这池荷花简直就像是一大幅──活的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导语引入情境。

  2、⑴ 什么是翩翩起舞?现在我们也变成一朵荷花,当风吹来时,我们轻快地舞蹈,好不好?(全班一起随风起舞)

⑵ 问:看着这池荷花,你为什么会翩翩起舞?

  3、看着,看着,人和花已经融为一体了,开始一起舞蹈,一同欢乐了。这时──

(出示句子“不光……好梦……”,齐读)

⑴ 问:蜻蜓在荷花上空飞行,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⑵ 问:小鱼在这么美丽的荷花池中游过,它会梦见什么?

  4、指名配乐读第四节,分角色再现课文情境。

  5、让我们满怀爱的感情来配乐读第四节。(配乐齐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我们迷醉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清醒过来。一齐读第五节。

  五、拓展练习

  刚才共同体会荷花的美丽,了解作者是如何表现荷花的美的。那我们也来用诗句赞美荷花吗?(学生自由讨论,师点拨。)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六: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荷花(清香)

  叶:挨挨挤挤像大圆盘? ??活的画

  花:有的……有的……有的……

[荷花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6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P99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学会根据相关问题选择恰当信息,进一步感悟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和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前看视频:建国六十周年阅兵式(感受什么是方阵)

  课前谈话:今天我第一次来到你们学校上课,你们认识我吗?那你从哪些方面了解我呢?这些信息对了解我有帮助吗?

  一、 教学流程:

(一)、课上谈话,获取信息: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什么?(水笔),想作为奖品给上课表现好的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得到这些奖品啊?但是,想得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表现要好,(大屏幕显示得到奖品的途径:1、看要看仔细:仔细寻找数学信息。2、说要说清楚:上课大胆发言,说出你的想法;3、听要听明白:集中注意力倾听同学的发言;

  现在的问题是:购买这些水笔得花多少钱?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要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信息:(贴纸)

①、每支水笔多少钱?(2元),

②、买了多少盒?(3盒)

③、每盒多少支??(10支)

(二)、根据信息?,解决问题

  A、你能帮我算一算,得花多少钱吗?

  B、独立完成,和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C、汇报,板书

  预设:方法一:2×10×3??????方法二?3×10×2

  比较两种方法,先算什么,在算什么?和同桌再次交流方法,给今天的课题取名(连乘解决问题)

  总结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先求的问题也就不同。

(三)、收集信息,解决交流:

  解决:方阵中的数学问题。(多媒体)

  1、理解:方阵,行,列

  2、小组合作:操作学具,相互说出解决方法

  3、汇报、交流:解决思路

  4、小结

(四)、实际运用,深化理解

  1、解决立方体中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立方体组成的?

  2、提供多余条件的数学问题:解决春游中的数学问题:每组8人,有4组,每组分发面包16只,矿泉水1瓶,垃圾袋1只,苹果3个,每瓶矿泉水2元,面包3元一只,请问老师要准备多少瓶矿泉水?

  3、提供隐含条件的数学问题:

  A、分水实验小学第二届数学手抄报“评比活动开始了,(链接:桐庐县分水实验小学网站教导处通知)要求是:三至五年级,每班上交3副,请问按要求,我们学校应上交多少副?(你还要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B、解决上下班中的数学问题:徐老师家到学校约3千米,我一周上下班一共要行多少米?

  小结:解决问题还得看具体情况,如这里的班级数,具体到一所学校就有所区别,需要选择合理信息才能正确解答。

(五)总结提升,把握关键

  谈话: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研究什么数学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关键要抓住什么?

  小结: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7

  教学目标:

  1、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 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 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5、 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对动植物的季节变化进行比较并记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难点:长期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双面胶、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自从老师教科学课以来,就养成了一个观察自然、记录自然的习惯,下面给大家欣赏几幅老师在观察过程中拍摄的照片:(课件1:杏树开花图)这是老师校园里的一株杏树,通过观察,老师发现:它于的4月15日已经盛开; 4月15日,它虽然没有怒放,但也悄悄地绽开了花蕾;的4月12日,一场春雪不期而至,将绽放的杏花掩藏在团团的白雪下;今年的4月17日,这株杏花又如期开放了。

  2、看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它们为什么会在每年的4月中旬开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气候与季节”【板书:气候与季节】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气候特征和季节

  1、对呀,它们为什么会在每年的4月份开放呢?

【(气候、天气)气温升高了,风也小了,有时还会下些小雨来滋润它,……】每年4月份的天气都会这样变化吗?【会】

  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这株杏树在夏天会怎样变化?是什么让它这样变化?【茂盛并结果、天气】秋天呢?冬天呢?【边回答边播放课件2——杏树的四季变化】

  每一年都会这样变化吗?

  2、像这样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是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征【板书:气候特征】。

  3、具有特定气候特征的时间段叫季节【板书:季节】比如说,能让百花盛开的时间段,就被称为春季。

  一年有哪几个季节?【板书:春夏秋冬】

(二)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以下几幅图反映了我们喀左地区春季的气候特征:【课件3:喀左春季的气候特征:冰消雪融、春雨、植、动、人、春耕等】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一下这幅图所反映的气候特征?

  5、小结:大家看看这些图片,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春季的气候特征?【板书:气温、降水、动植物变化、人的服装变化等】

  6、春季里有这样的气候特征,其它季节也有自己的气候特征,现在请各小组自由选择一个季节,来找一找它的气候特征。你们小组选择哪一季节进行探究?(小组汇报,力争使夏秋冬三个季节都有研究)

  7、你们想怎样把这些气候特征记录下来呢?画简图?写词语?还是采用其它的记录方法?【汇报:写词语、画简图、二者结合等】

  8、探究前,老师先给大家一些温馨提示:【课件4】

(1)先想一想,你们选择的这个季节有哪些气候特征:可以是你看到的,也可以是你想到的,还可以是从资料中得到的……

(2)选择你们喜欢的记录方式,把自己手中的“ 季气候特征记录”完成后,及时交给记录员粘贴在“气候特征展示栏”内。

(3)粘贴后请先在小组内交流,有新的认识及时补充,然后推荐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

  9、请各小组成员商议一下,每个成员都从哪方面去寻找气候特征。

  10、发放记录单,学生合作探究,寻找并记录气候特征。

  11、小组汇报交流。

  三、拓展延伸,巩固创新

  11、我们知道了一年四季中有不同的气候变化特征,也知道了杏树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其他植物也会这样变化吗?(学生举例说明)【课件5示柳树的四季变化情况】)

  12、动物会怎样变化呢?(学生举例说明后,【课件6示青蛙、大雁、熊的四季变化情况】)

  四、课上反思,总结升华

  1、一节课快结束了,在这节课里,大家都有什么收获?

  2、一节课里,有让你感到高兴快乐或不高兴的事吗?

  五、作业布置

  大家种过植物吗?你对它做过观察记录吗?希望大家能像老师一样,对同一种植物或动物做长时间的观察,并记下它们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我相信只要你坚持这样去做,一定会有很多的的科学发现,说不定还能发现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发现的科学,那时你就成了真正的科学家了!大家能坚持吗?希望你们能经常把你们的观察记录给你们的科学老师看,比一比,看谁做得最好,行吗?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附板书

  气候与季节

  气候特征:气温 降水 动植物变化 人的服装变化

  季 节 :春 夏 秋 冬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8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

  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

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3)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①最多用去多少元?24×3=72(元)

②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

  2.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出示问题(1),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教师强调: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

  提示: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再将总人数减去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

  3.完成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

  师提示:这两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第?2?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身上穿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你有自己去买过吗?今天,我们就去商场看看。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的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画线段图。

  提出问题: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追问: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引导: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①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

  48元

  裤子

②上衣价钱的线段该怎么表示?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引导: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要画这样的3份。(指名板演)

  48元

  裤子

  上衣

(3)列式解答。

  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怎么列式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①方法一:先算买一件上衣要用多少元,48×3=144(元);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144+48=192(元)。

②方法二:先算一套衣服一共有几个48,1+3=4;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48×4=192(元)。

  2.想一想:如果求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应该怎样解答?

(1)提问:你能说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讨论,说出数量关系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上衣的单价-裤子的单价=上衣比裤子多用多少元

  引导思考:在这个数量关系里,哪一个量是直接告诉我们的?(裤子48元)要先求的是哪一部分?(上衣的价钱)和上面一题相比,什么不变?(已知条件)什么变了?(所求问题)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能指出所求问题是哪一部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48元

  裤子

  上衣

(2)追问:现在你能解答这道题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反馈回答,教师板书。

  3.比较:上面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解答的过程呢?(学生讨论)

  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相同点:(1)已知条件相同,问题不同。(2)都可以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3)题中的数量关系不同,解题的方法也不同。(4)上衣的价格不知道,都要先算买一件上衣多少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读线段图,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各可以先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阅读小芸和小力的话,并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独立填表,完成后可以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师巡视,适时进行引导。

  3.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指名说说所求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练习四??第?3?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2.通过观察、交流、迁移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借助从问题想起和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

  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分析:①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已修的米数;②求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8天修的米数。

  指名列式解答,师板书:

  已修的米数:45×8=360(米)

  还剩的米数:520-360=160(米)

(2)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说出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指名列式解答。

  面粉的袋数:60-22=38(袋)

  一共的袋数:60+38=98(袋)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2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的已知条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列式解答。师板书。

(3)提问:要求楼下比楼上多多少个座位,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你能将上题的线段图改一改吗?师板书。

  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数量关系变了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7题。

  提问:从问题想起,要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缺少什么条件?

  出示两幅情境图,让学生讨论:

①你能看懂两幅图吗?小宁走到的地方一样吗?

②小宁走了多少米?

  600-300=300(米)

③怎样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300÷5=60(米)

  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8题。

  出示问题(1),并提问:从问题开始,要求一共缴纳的水费,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问题(2),让学生仔细读题,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4题。

  解决问题(1):让学生先读题,从问题想起,说说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再列式解答。

  解决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说出数量关系,更改线段图,再列式解答。

  2.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5题。

  提问:这两题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解题过程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并反馈交流:

(1)32×3=96(页)????150-96=54(页)

(2)40+32=72(页)????150-72=78(页)

  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怎么比?(求出每袋多少元)

  让学生先计算,再汇报交流。

  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并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岁

  小芳

  妈妈

  师讲解:从线段图中分析,妈妈比小芳多出的27岁,正好是小芳岁数的3倍,小芳的年龄是27÷3=9(岁),妈妈是9×4=36(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补》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9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0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案

  一、激趣导入

  1.我先来问大家两个问题,谁愿意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本学期我们在哪一篇课文中欣赏到了碧波浩淼的南中国海;(今天我们的教室很大,我们发言的声音也要??)第二个问题谁来回答?我们又在哪一课中感受到了大海退潮时的乐趣呢。这节课我们还要去看海,去探索那奇妙的海底世界!

(齐读:海底世界)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回答

  出示齐读:“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为什么说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呢?我们一起去海底看看吧!

  二、学习课文2自然段动物的声音

  1、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写了海底的什么?(学生读书,回答:海底的声音)

  先让我们听一听海面上的声音吧!你们看(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海面),这时候海面上是?--(波涛汹涌),什么是“波涛汹涌”?你能换个词吗?(波浪滔滔,惊涛骇浪)海底却依然是那么?--(宁静)那“依然”又是什么意思呢?它还可以换成?(仍然,依旧)

  它们之间的差异可真大啊,谁来读一读,读出它们之间巨大的差异呢?(生读)

  出示: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呢?(也不是)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做?(设问句)这样的句子你会说吗?(学生回答)

  2、既然海底有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呢?

  A(因为声音很小)哪个词语告诉我们它们发出的声音很小呢?(窃窃私语)这很小的声音我们有没有办法听到呢?(有,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

  B(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呢?(悄悄地说话,声音很小)这很小的声音我们有没有办法听到呢?(有,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

  3.让我们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去海底听听动物们的“窃窃私语”声吧!

  课件出示:?“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

(找学生读)

  4.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呢?(学生回答)

  这么有趣的声音,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读一读(指名读)

  6.细心地同学会发现,这里有个省略号,说明了什么?(指答)除了这些声音,海底还会有什么声音呢?用上课文中的句式和同桌一起练练吧。(出示课件)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一样????????,有的像???????一样??????????,有的像??????????????……

(学生说)

  7.(引读)是啊!出示:它们吃东西的时候--行进的时候--遇到危险的时候-

  8.小结:这么多有趣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真象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原来看似宁静的海底是这样的热闹呀,现在让我们一同再来奏响这美妙的海底乐章。(齐读第二自然段)

  9.在宁静的大海深处,我们能听到这么多有趣的声音,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三、学习课文第3节

  过渡:海底的声音真是太有趣了。不过,海底还有更让人称奇的地方呢!

  1、接下来我们学习第3段。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学生自读课文,回答

  3、在这段话中,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动物们哪些有趣的活动方式呢?(学生回答)

  3、你对哪一种动物的活动方式最感兴趣呢?请你找出来,再认真读一读。(学生自读)

  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用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动物活动方式。

  出示:“我是……”??小组交流

  学生回答

(1)我是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四米大约有多长,谁知道?(大约有教室这么宽)这么长的距离海参需要爬行多长时间?(一个小时)谁知道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据)A海参爬行的速度真是太慢了,老师还知道海底有一种鱼,它的行进速度是非常的快,谁知道是什么鱼?(梭子鱼)谁是梭子鱼?(学生读)B海底动物还有什么有趣的活动方式呢?

(2)我是梭子鱼,我的身体象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其他火车还快。

  每小时能游多远?(几十公里)几十公里有多远?盐城市区的大铜马大家见过吗?几十公里就有从这里到大铜马那么远!当它攻击其它动物的时候,速度还要快,有多快?(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谁知道这句话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列数据,作比较)A梭子鱼的行进速度快的惊人,可并不是所有的海底动物都能游得这么快,老师知道有一种海底动物行进的速度可慢了,谁知道是什么?(海参)谁是海参?B海底动物还有什么有趣的活动方式呢?

(3)我是乌贼,我可以向前方喷水,靠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这种动物的运动方式真的很特别。大家见过乌贼吗?(师示范乌贼的运动方式)谁来一边自我介绍,一边试着模仿它的运动方式呢?

(4)我是贝类,我自己一动都不用动,但是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巴”是什么意思呢?

  生:吸、粘。

  师:贝类聪明啊!

(5)海底的动物可丰富了,可不止这么几种,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他们的活动是怎样的?(指名)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些美丽的海底动物呢?(看屏幕)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多有意思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6)此刻我们更能感受到-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四、学习课文第4、5节

  1、我们听到了海底各种奇妙的声音,看到了海底动物不同的活动方式,那么海底还有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读第4、5自然段。

  2、第4自然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呢?(学生回答)从哪两个方面介绍海底植物的呢?(颜色、形状)哪一句写的是颜色?(学生读)

  3、出示:植物的差异很大,色彩多种多样,有……有……还有……,这么多的颜色真叫人眼花缭乱,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吗?

  哪一句写的是形状?(学生读)

  4、出示:它们的形态也各不相同,就拿海藻来说吧,最……最……海底植物的形态也多种多样的。

  海底的植物色彩五彩缤纷,形态各种各样,难怪人们会说:(出示,齐读)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5、海底植物的差异真是很大,那除了植物动物海底还有什么呢??(齐读第5自然段)

  是啊,海底还有山峰、有峡谷,有丰富的矿物。

  五、总结提升。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在你眼中海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呢?

  2、你们说得都非常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面对这样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你们有什么想法或愿望吗?

  六、激趣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相信你们对海底世界一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关于大海,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老师相信,只要你们现在好好掌握本领,这些奥秘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你们揭开!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海底美妙的世界吧!(课件视频)

  看到这里,我们真想说:(出示,齐读)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七、练笔

  围绕“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写一段话。

[海底世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1

  一、课题名称:《掌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①正确理解“小儿麻痹症、忧郁、文静、”3个词语。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英子的内心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感受语文的魅力和朗读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①知道“小儿麻痹症、忧郁、文静、”等词语的意思②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英子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课文情感走向,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PPT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听课,林老师真是好紧张啊!同学们能不能用掌声鼓励鼓励我呀!同学们热情的掌声,使老师充满了自信,那你得到别人给你的掌声,心情怎么样,会怎么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掌声》。

  1、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注意“声”字上横长,下横短。

  2、齐读课题。

  3、说说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师:哦,对呀,是谁在鼓掌?为谁而鼓掌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一看课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阅读课文之前用PPT展示出读课文的要求)

  师:我们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谁愿意来说一说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出“文静、小儿麻痹症,用“造句”强化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②?学习词语后,再请一位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进而引出“英子是个忧郁、自卑的女孩”。(板书?忧郁、自卑)

  4、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通过朗读大家知道了这是一个忧郁的小姑娘,那忧郁是什么意思呢?(引出忧郁,并用“造句”强化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前面我们知道了英子是一个忧郁的小姑娘,那请思考这一段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文字)

  师:谁愿意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这一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课堂小结

  师:是什么令她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六、板书设计:

  29掌声

  忧郁、自卑???-?-?????开朗、自信

[《掌声》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2

  说课人:陈全

  地??点:明光市紫阳中心小学

  时??间:/11/10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

  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提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画图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的基础。

  本人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同学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分析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方法、决策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处理好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你才能决的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六)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及打印好的表格。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列表法筛选、整理有用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对同学们在面对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如何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利用同学们的已知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采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直观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本人在这节课中尽量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中锻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同学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谈话询问同学们生活中遇到问题怎么办?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自然地引出课题。】

  2、ppt出示同学们的英语两次考试成绩草表,让同学迅速找出宗加豪的两次成绩,引出用表格整理混乱的数据思想。

【设计意图:成绩是同学们最在乎的,一提到分数,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找出本班同学的成绩,大家热情一下调动起来了。同学们参与体验,通过比较,大部分学生化很长时间才找到宗加豪的两次成绩,而老师一张表却能在找到宗家豪的名单后,分数全出来了,分数一目了然,花费时间简短。为引出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课题作铺垫。】

(二)出示学生学习场景图,激趣引新

  ppt出示情境图:迈克在面对只有31分的试卷,担心自己的屁股而嚎啕大哭起来。陈老师安慰迈克,只要你每次进步5分,你一定会考及格的,甚至是优秀的。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试不及格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是再平常不过了,让同学们感受到事情好像就发生自己身边,自己就是“迈克”,面对此景怎么办?下次能考及格,甚至能考到优秀是“迈克”的心愿,也是稳定情绪的良药,同时也为问题的提出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问题产生:假设迈克按照老师的要求进步,那么他第三次多少分?第五次?

【本例题是把猴子摘桃改成考试分数,是一种借鉴和创新,同学们对考试成绩最感兴趣,对提高学习成绩最有期待,从而抓住儿童内心世界】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整理筛选信息,小组合作交流。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条件分析问题,借助表格整理有用信息,关于如何画表格,由于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时间关系,表格都是由本人课前制作好的。后面的练习题所用的表格也是由本人提前制作的。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每次都比前一次多考5分是什么意思?利用题目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迈克第三次、第五次考多少分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集体反馈。

(2)引导学生用列式法进行计算对列表法进行检验,并比较列表法与列式法。通过不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反馈,教师随即板书本题解法。

【设计意图:列表法是整理筛选数学问题的信息的,在获得问题的解决时,对于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可以直接做出来,可以借助列式法进行检验。对于数量关系复杂的要借助列式法求解。其实列表得出的答案也是借助列式法,哪怕是口算的,而列式法可以单独作为一种方法】

  3、考试及格是每位同学的希望,那么迈克第几次才能及格?及格时的分数是多少呢?组织学生继续借助表格整理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考试及格是同学们所期待的,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可以沿用之前的表格,也可以借助表格进行观察、比较、讨论思考其中的规律。即每次比前一次多考5分,第六次比第五次多5分,第七次比第五次多考两个五分、、、、、、】

  4、成绩差不要紧,只要不断进步一定能提高成绩,大家从陈老师对迈克的教诲中,悟出什么样的学习道理?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启发式教学,人文教学,德育培养,培养同学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改变落后的局面。

(四)练习巩固

  1、“轻松练习”:本题是个开放式的题目。同学们平时大多是解答,这次是自己做主提问,发挥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散了学生思维。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最后出示预设的问题,学生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本课在求解一小时行驶的路程,如果改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会更科学,更易理解。学生通过分组交流,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巩固列表法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意图:本题数量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学生刚接触到列表法,通过简单题目来锻炼同学们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

  2、“更上一层楼”:细菌大多是肉眼看不到,大家对此有点陌生,图片的插入是及时且必要的,增加同学们的感观认识。对后面解题压力的舒缓有一定的帮助。

  细菌繁殖这道题也是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不要列表也能解决问题,但是巩固列表法练习以及例题讲解,本人都是列表法与列式法分别出示,在讲解时加以联系、对照。本题数量关系是已经变为倍数关系,难度加大了,而且解题思路是倒推法,同学们在刚开始有点无所适从。通过简单的引导,同学思路打开。

  本题最后提出的问题:从细菌繁殖的速度,我们平时应该注意什么?主要加强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包括个人卫生,公共卫生。渗透科学知识,人文关怀,进行健康教育。

  3、“能力提升”:求第三堆水泥有多少包?此题的条件有两个。要想求出第三堆,可以通过条件1(第三堆再用去12包就与第二堆同样多),怎么理解此条件是关键,让同学说出。那么现在就要求出第二堆水泥的数量,而第二堆水泥的数量需要根据条件2(第二堆是第一堆的2倍),通过此前知识的学习,此条件比较好理解、运用。而第一堆水泥数量是已知的,因此运用条件2就能求出第二堆。求出第二堆,第三堆水泥数量就迎刃而解。

【设计理念:本题数量关系是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性很强,单纯列表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探讨,小组交流合作,实践创新才能解决。】

(五)小结

  您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理念:开放式题目,启发式教学,让每位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总结。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六)作业

  迈克需要通过几次考试才能考到优秀(80分及80分以上)?如果考到100分呢?

【设计理念:考试及格了,大家都想优秀,,甚至100分,这抓住学生上进的心理,提高同学们探究热情。可是本题如果通过常规列表法会很麻烦,表需要很长,同学再做题时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老师的提示:还能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吗?这是打破常规,破除思维定势,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好题】

  五、说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列表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31分

  列式法

  第二次 ??????????31+5=36(分)

  第三次????????36+5=41(分)

  第四次????????41+5=46(分)

  第五次????????46+5=51(分)

  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设计理念: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清晰明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3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有条理的列举分析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列举法解决问题,体会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列举法解决问题,得到解决问题的全部答案,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P94~95例1及“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回想:过去我们学习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你们说到的列表、画图这两种策略都是用来整理问题中的信息,便于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最后还是通过列式计算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策略则不然,运用这种策略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不需要再列式计算。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体验吧。

  二、探究策略。

  1、教学例1。

  王大叔在围花圃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他究竟碰到了什么困惑?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出示例1: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你愿意帮助王大叔解决困难吗?

①提问:从题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要确定围成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我们要考虑的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知道长和宽。)

  怎样才能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呢?

  C=2?(a+b)??????(a+b)?=?C÷2=?22÷2?=?11(米)

  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和是11米,你有信心把不同的围法都找到吗?把你找到的围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指名回答。

②大家这样有条理地表达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但是都写下来,似乎也比较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能很好地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③出示表格:请你把刚才所找到的所有围法都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各自填表,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列表)

  出示学生表格:

  长方形的长/米 10 9 8 7 6 5 4 3 2 1

  长方形的宽/米 1 2 3 4 5 6 7 8 9 10

  长方形的长/米 10 9 8 7 6

  长方形的宽/米 1 2 3 4 5

  提问:这两张表格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你认为哪张表格是正确的?为什么?

  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对比你认为在“列举”时最应该注意什么呢?

  板书:有序

  这样有顺序的一个一个排列出来有什么好处?

  板书:不遗漏??不重复

④小结:像这样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条理地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答案的策略,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策略--“列举”。

  板书:列举

⑤在大家的帮助下,王大叔知道了花圃一共有5种不同的围法,可这会他又在纳闷该选择哪种围法?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给王大叔?指名回答:为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加入面积一栏。学生口算,教师填入面积。

  提问:观察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发现了什么?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⑥小结:看来有顺序的列举,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数学规律。

  2、讨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1)一组一组地写出10可以分成几和几。

(2)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3)有序地写出3张数字卡片能组成的所有三位数。

  三、巩固练习。

  谈话: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都不错,现在到了检验大家学习成果的时候,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1、做“练一练”第1题。

(1)出示题目:有一种音乐钟,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就发出铃声。已经知道上午9:00??9:40??10:20和11:00发出铃声,那么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

  13:00????14:40????15:40????16:00

(2)学生先尝试完成。

(3)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教师主要掌握学生列举时的顺序。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各自做题,指名说结果(12种)】

  3、做“练习十七”第2题。

【学生各自做题,集体交流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可以用哪些方式列举?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在用列举策略的同时,我们还用到了其他策略,你知道用到了哪些策略吗?(列表、画图)随着你们知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课堂作业。P97第1、3、4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

  长方形的周长=22米

  长方形的长+宽=22÷2=11米

  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

  教学内容:教科书P96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继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出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策略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列举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列举”的策略特点,提高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可以用哪些方式列举?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南山中心小学举行小学生足球赛,有4支球队参加分别是红队、黄队、绿队和蓝队。如果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指名读题(题中告诉了什么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是什么意思?(每两支球队只进行一场比赛;每支球队要分别与其他3支球队赛一场。)

  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2、谈话:这道题确实可以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我们知道列举时要有序。(想一想,按怎样的顺序列举会不重复、不遗漏?和同学讨论)

  3、全班交流。

(1)分别列举各场比赛,排一排:

  红-黄??红-绿??黄-绿???红-蓝??黄-蓝??绿-蓝

(2)可以通过画图列举:

(3)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列举时,可以列表;可以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列举方法;列举出全部结果后,要进行检查。)

  二、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集体交流算法)

  2、做“练习十七”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指名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6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交流算法)

  4、做“练习十一”第7题。(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集体交流算法)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课堂作业。P98?“练习十七”第8题。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P98“练习十七”第9~14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对“列举”方法的了解与使用,进一步掌握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感受使用列举法时的有序性,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练习。

  1、做“练习十七”第9题。(学生独立练习,老师巡视给予指导)

  全班交流:9+4+1=14(个)

  2、做“练习十七”第10题。

  学生在书上列表找出答案,请你圈出第一次同时发车的时间。

  全班交流。(第一次同时发车的时间是6:40)

  3、做“练习十七”第11题。

  学生读题后,问:这题的什么是不变的?(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什么不变?(长乘宽的积都是等于48。)

  怎么才能做到有序思考?(从宽是1开始依次考虑)

(学生填写表格,检查所填的情况)

(在填对5种情况后,学生分别算出周长,指名交流)

  指出:(1)面积一样的时候,周长不一定相等。其中宽是1的时候周长最大。

(2)表格中如果有多余的格子,一般要用线划掉,不要空着。

  4、做“练习十七”第12题。(学生独立练习后全班交流)

  5、做“练习十七”第13题。(学生读题,说明题意)

  2人一组合作完成,在书上画线完成。指名说说解题思路。(6种)

  6、做“练习十七”第14题。

(同桌合作,每人拿出一张,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那法?)

  二、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课外作业。

  补充题。

  1、如果3a+b=20,有几种可能性?(怎样有序思考?依次写一写。)

  2、用20米长的栅栏围长方形,有多少种可能性?如果有一面靠墙呢?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4

  教学目标:

  1、 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 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上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1、 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 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称量瓶,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为什么喜欢它?

  教师总结:许多小动物不仅长相可爱,而且性情温驯,所以小朋友都喜爱小动物,对吧!

  今天我请来了一种小动物,大家欢迎它的到来吗?它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让我们来猜猜它是谁?

  师:出示PPT猜谜语: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

(打一小动物)

  师: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蚂蚁的种类繁多,在我国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大家观察过蚂蚁吗?今天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选择观察哪一只蚂蚁。

  1、你会选择观察放在杯里的蚂蚁,还是选择观察放在白纸上的蚂蚁?为什么?

  2、我们有办法让蚂蚁活动范围更小些,更方便我们观察蚂蚁吗?

  师:我这里有几个称量瓶,用它来限制蚂蚁活动空间怎么样?

  三、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蚂蚁个头小,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们清楚的观察到蚂蚁?

  2.小组交流一下观察蚂蚁时要注意什么?

  生汇报:

①按一定的观察顺序。

②观察要仔细。

③要有目的观察。

  3.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

  师:请同学们边观察边讨论:蚂蚁的身体有几部份?通过观察蚂蚁身体每部份各有哪些特点?

  四、汇报蚂蚁身体的特点。

  1.生:蚂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份。头部有触角、眼晴、口器等,腹部有三对足。

  2.播放视频:蚂蚁的身体结构

  师:看完这段视频,你发现了蚂蚁的哪些小秘密?

  五、动手画蚂蚁。

  师:小组长将蚂蚁和放大镜收放在抽屉里。

  请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画一只你印象中的蚂蚁。

  师:学生作品展示。

  六、大家想不想了解蚂蚁更多的秘密?请大家认真观看视频。

  播放蚂蚁视频资料

  七、送蚂蚁回家。

  同学们,今天我们观察蚂蚁,发现了小蚂蚁的一些小秘密。蚂蚁更多的秘密还等着我们去发现,希望大家带着问题去观察,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大家一定要注意:观察研究完蚂蚁后要送蚂蚁回家,让它们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去快乐的生活!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5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发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了27元,小军买了5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少元?

(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

  小明 3本 27元

  小军 5本 ?元

(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先算出一本故事书多少元,再计算出5本故事书多少元。

(3)学生独立解答。

  一本故事书:27÷3=9(元)

  5本故事书:9×5=45(元)

  2.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除了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题1。

  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已知条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

  所求问题: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2.交流解题策略。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分析,能找到解题思路吗?

  学生交流得出:由于两人的邮票数量都是未知的,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分析,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引导: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这道题。

  3.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1)提问: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小宁:

  多(??)枚???????(??)枚

  小春:

(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教材的线段图上填一填,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

  小宁:

  多(12)枚???????(72)枚

  小春:

  4.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汇报预测:

  解题思路一: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邮票。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

  解题思路二: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两人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

  5.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6.组织检验。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7.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组织全班交流。

  8.交流讨论。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1相似,只不过要让学生自己从线段图中获取已知条件,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1题。

  这道题也和例题1相似,但题目要求先把线段图补充完整,组织练习时要把重点放在线段图的画法上。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3题。

  这道题练习的重点应放在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上,引导学生从线段图上看出下层图书的2倍就是60×2=120(本)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二)??第?2?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

  教学难点: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提问: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提问:知道长方形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y求长呢?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方形面积÷宽=长)

  2.初探:

  一块长方形土地,长16米,宽14米;另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14米,这两块土地的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

  摘录信息:

  长方形

  正方形

  学生摘录信息后列式解答。

  16×14+14×14

(16+14)×14说说你是为什么这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列表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交流共享

  1.出示例题。

  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修建时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提问: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1)指导学生画图:先画什么?可标出哪些数据?

  再画什么?比划一下朝哪个方向画?可标出哪些数据?

  最后画什么?可标出什么?(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画,然后用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

(2)分析数量关系:增加部分是什么图形?与原来长方形有联系吗?要求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告诉我们了?怎么求?

(3)列式解题。18÷3×8=48(平方米)

  提问:18÷3求的是什么?

  2.小结:提问:画图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帮助看清小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长方形的宽,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变式:如果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两种方法:(8+3)×(18÷3)或者18÷3×8+18??(8+3)?求的是什么?)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

(1)课件出示“练一练”题目的文字部分。

  学生阅读题目,了解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提问:你打算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启发学生想到用画示意图的策略来解决。

(3)画示意图并解答。

  要求:先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并列式解答。完成后,再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小组里的同伴交流。

(4)组织交流。

  展示学生所画的示意图,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解题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6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分别在图中画出增加或减少的部分,再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练习八??第?3?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线段图和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进一步体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懂得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运用这一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完成一些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同学们将再次感受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

  观察线段图、分析解题思路,发现:2本笔记本的价钱刚好就是12元。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10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将教材上的线段图补充完整。

  这里比较困难的是弄清楚线段图中,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表示的是不是8张。

  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如果多出的这一段是8张,那王晓星就要把这一段都给张宁;这一段都给张宁后,两条线段会一样长吗?

  引导学生发现:只能把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的一半给张宁,这样两条线段才会一样长。因此多出的那一段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是8张。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1题。

  组织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补充线段图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综合练习

  用画示意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8题。

  这道题画示意图时,引导学生可以用一个小圆点表示一个人,画出下面这样的示意图: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计算出每个方阵需要两种颜色的运动服各多少套,再算出一共要准备多少套。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3题。

  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将长方形扩大成正方形。

  组织学生观察图,思考:扩建部分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其余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