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23-02-14 18:13:00教学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我与地坛》教学设计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供大家赏析。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品味散文语言,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品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人的生命是异常的脆弱,人生路上又不可能始终艳阳高照。所以,当病痛、甚至是残疾等不幸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之神对你极尽捉弄时,你将作出何种选择?因为我们还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还很难作出抉择。那么,就让经历了风雨的史铁生来告诉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我与地坛”,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可能写“我”与地坛的一段经历、一种关系、或由此而来的一种感悟。因此,我们对本文的研习大致可以由此而展开。

  三、初读感悟:(学生带以下问题快速阅读文章)

  1、“我”去地坛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教师补充关于史铁生的经历: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黄金年华,正是生命力旺盛之时,却不幸残疾了,这打击有多大啊!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他的精神几乎完全崩溃,是否生存下去成了他不能回避的严峻问题。

  因此,他当时的心态应该是痛苦、消极、颓废。去地坛的目的就是逃避。

  2、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地坛?

  明确:

  ①“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荒芜、破落)

  ②“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③“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3、作者对地坛总的感受:(学生总结)“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4、这种感受显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明确:同一景物在同一人眼中有不同的感受,其主要的原因是他看景物时的心态不同。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荒芜”是因为当时作者正遭受沉重的打击,一下子还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心情极为悲观失落,用作者的话就是“失魂落魄”的状态,“他在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样无论如何眼前都不可能有美景、有生机。正像杜甫的“感时花溅泪”。

  后来,随着时间的过去,思考的深入,同时由于园中景物对他心灵的启发:地坛也有创伤,地坛昔日有何等的荣华,连皇帝每年都去祭拜!现在无人关注,而且还有一些肆意雕琢它的人,可它仍然沉静、安详的呆在那里。这能让作者联想到自己,他并不是唯一的受苦者。他终于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问题是怎样活的问题”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这样他于园子中的“荒芜”重新看到了生机。他的生命也重新迎来了新的春天。(补充)他成了20xx年“感动中国”的侯选人。原因在于他在过去一年发表的一组散文《病隙碎笔》。作者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时间写点文字。”这组散文写于作者在患了肾衰竭后生活于一个又一个的手术之间。而在两个手术间的那一段空隙,是作者清醒的,真正能控制自己大脑的时段,于是他写下了一些文字,关于生活,关于命运。这就是史铁生,一个敢于与命运不屈抗争的史铁生。

  四、课外拓展:通过回顾已经学习过的海子和川端康成,由学生自由阐发对生命的认识,尤其是对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和重新定位。

  五、精读品味语言:

  1、地坛对作者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刻的。目前,作者显然已经感受到了,那如果你是作者,面对此景,你能感受到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地坛的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感受。(示例如下)

  ①“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像小雾一样,给人以一种美感,给人以希望。

  ②“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这对作者启发很大,今后他也要去做了。

  ③“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蝉脱皮的时刻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坚持住,于是它完成了再生,于是它得以飞翔,这会对作者摆脱旧我走向新生有启示。蝉蜕皮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有纪念意义的,但它并不留恋过去,而是勇敢地飞向新的高度。

  ④“露水在草叶上流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其它内容略)

  2总结品味语言的原则:结合作者的心境和描写对象的特征,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当然,我们自己写文章,尤其是借景抒情的文章,也同样如此。

  六、作业布置:预习本文第二章节,注意对语言的品味。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理解作者对生命感悟的内容;

  2、学习本文寓情、理于景的写作方法;

  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在景物描写中所传达的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命的逐步理解。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2、媒体设计:powerpoint课件演示

  3、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

  引入: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已经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生活中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作者简介(幻灯片)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3、解题

  介绍地坛(幻灯片)

  (1)有关地坛的图片:方泽坛

  (2)文字介绍: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整个建筑群呈方型,象征大地,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课文第一部分写了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过渡:他有什么见闻?

  生找出集中写古园风景的段落(3、5、7)

  4、研习课文

  (1)出示“曾经”的地坛和“现在”的地坛,请学生概括各自的特点。

  曾经:浮夸的琉璃 炫耀的朱红 高墙 玉砌雕栏

  现在:剥蚀 淡褪 坍圮 散落

  明确:辉煌→荒芜(幻灯片)

  (2)“我”第一次来到地坛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失魂落魄。地坛的变化就像作者从“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而地坛外形的“荒芜”刚好与作者“失魂落魄”的心情相吻合,所以“我”与地坛一见如故。

  (3)进入地坛以后,作者发现它除了“荒芜”还有什么特点?(原文回答)

  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4)哪些景物体现了“不衰败”?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明确: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叶;作者写了它们的动态。

  (5)当时的“我”处于怎样的状态?

  明确:“几乎什么都找不到”——被社会遗弃,生存面临危机,这样的时候最容易想到死,他为了“逃避”而来到地坛,但地坛让他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

  过渡:以后15中他常常来,发现地坛对他的意义远不止这些。请学生朗读第七段。

  (6)“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有些东西”指的是什么?

  明确:与“形体”相对的古园的“神”——永不改变的、生生不息的精神。

  (7)是哪些东西体现了古园的“神”?(朗读有关内容)

  明确: 落日的灿烂

  雨燕的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幻灯片)

  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

  秋风里落叶的味道

  配音朗读相关内容。

  教师概括:人们可以改变古园的外形,但它的精神不能改变;命运可以夺去“我”的双腿,但不能夺去“我”的意志。古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地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的灵魂已皈依地坛,地坛成为一个精神的家园。他说,“所以我常常要到园子里去。”(幻灯片)

  (8)由上述内容整理出作者“对地坛的感情”和“对生命的态度”两条线索:

  亲近→喜爱→皈依

  颓废→豁达→顽强

  (9)在这样的一个古园中,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幻灯片)

  明确:为什么生?怎么活?

  (10)双腿的残废,使得史铁生一切的理想、一切的前途都化为泡影,所以他一心想死,但这个时候,地坛勃勃的生机冲散了他想死的念头。史铁生说,他还要感谢卓别林大师,“卓别林”在电影《城市之光》中救起一个要自杀的少女时说了一句很棒的话:“你着什么急呀?”这句话史铁生一生都忘不了。用幻灯片出示该材料,请一生模仿卓别林的语气——喜剧大师对死亡的幽默感。史铁生也具有这种幽默感,请学生找出类似的表述并齐声朗读:

  “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1)请学生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讨论明确:不必急着死;不必害怕死。

  (12)第二个思考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了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人伴随,原文的二、四、五三部分作者超越自身,写来到地坛的其他人。他发现这世上有许多人在受命运的捉弄,在承受不同的苦难,而不仅仅是他一个,特别是苦难而伟大的母亲,教会了他怎样去面对苦难,怎样去生活。

  (13)请学生自读读本中的相关内容,讨论地坛人物及他们对作者的影响。

  5、总结:放音乐《命运》

  和史铁生相比,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幸福的,因为我们都是完整而健康的人,所以,请珍爱生命,珍爱健康。假如有一天你遇上了苦难,也请记得史铁生曾经说过:“无论多么痛苦,也要勇敢地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幻灯片)

  6、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对地坛亲近→喜爱→皈依

  对生命颓废→豁达→顽强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2、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

  教学重点:

  地坛、母亲给我的生命启示

  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领悟、鉴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地坛与我。行不行?不行。这篇文章写的是我与地坛及人和事,“我”是主动的,生命遭到厄运,是“我”主动到地坛这个“宁静”的地方去,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整整十五年,是地坛给了“我”关于生命的启迪,这篇文章后面部分写到其他人和事都与地坛有关。写这样题目的文章一定要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简介作者:(多媒体显示)

  三、检查预习:

  指名学生解释词语:宿命心魂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解释)

  四、课文研读:

  1、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地坛。请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地坛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荒芜但并不衰败”。

  哪些文字揭示了故园的特点,指名学生朗读第3节,第5节,第7节有关文字,体会语言的特点。

  2、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联系?(第2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

  地坛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接纳了我。荒芜不衰败,生命永恒。

  2、作者从荒芜的地坛得到了生命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可以辩论的问题……)生不该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应顺从自然。我虽残疾了,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即热爱生命。

  请学生回忆有关生死的名人名言。例: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地坛这座历经400年沧桑的古园,馈赠作者的是如此丰厚,使他从不幸中走了出来,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去寻找生命的感悟,吸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作者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激:“哦,地坛,我的古园,你是我的精神家园。”地坛——精神家园。

  3、怎样面对残酷的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的解答,也不是史铁生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有关文字

  讨论:(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是什么样的难题呢?(指名朗读第3节开头一段文字)明确:儿子残疾,又沉默寡言,独自上地坛,情绪变化无常,使本已痛苦的母亲更增了悲伤和恐惧,却又不知道为儿子做些什么。

  (2)母亲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默默的爱,痛苦忍耐)

  (3)史铁生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范读第8节(多媒体显示答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痛悔自己的倔强、羞涩)

  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所以母亲是史铁生生命的航标。

  4、为什么写母亲写得这么感人?设想母亲的心理,“空落的,不眠的”等语句形象的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因此,“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他回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这样沉痛的文字,叙议结合,自然渗透深沉的感情,写得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对母亲的最深切的理解。

  六、母爱感言

  1、《懂你》(多媒体播放),2、联系课文、歌词,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认识。3、(多媒体显示)歌颂母爱的名人名言。示例: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作家刘墉告诫中学生说,中学时期是孝顺父母的最好时期,等你功成名就再来孝顺父母时,已经来不及了。

  七、总结课文(多媒体显示)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地坛——精神家园,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母亲——生命的航标。母亲与地坛合二为一。因此,题目只能是“我与地坛”。

  让我们在史铁生对生命感悟的昭示下,充分利用我们的优越条件,用我们的辛勤努力,碰撞开一条通向幸福的人生之路,让我们的母亲都为我们感到骄傲。(下课)

  教后感: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一课时教完是完全可能的。本教案考虑两点: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二,营造一种感受亲情的气氛,让学生情感得到一次陶冶。因此,第一部分着重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从母爱与爱母的层面上引导学生体会生存的意义。这样设计容易操作,从教学实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