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古诗微课教学设计范例2篇 小学古诗微课设计

2023-04-26 17:49:04教学

古诗微课教学设计范例2篇 小学古诗微课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古诗微课教学设计范例2篇 小学古诗微课设计,供大家参考。

古诗微课教学设计范例2篇 小学古诗微课设计

古诗微课教学设计范例1

【课前透视】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练。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示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同学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同学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小朋友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协助同学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同学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知“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同学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研究法、朗读感悟法。

【课前准备】

1、每个同学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资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

  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同学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身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所见》。

  一、初读

  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

  让会读背的同学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

“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思路: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同学领读,充沛尊重了同学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二、细读

  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同学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同学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同学可能有出的问题,如:

“樾、意欲”的.含义等。

  教师应在充沛引导同学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同学结合插图和自身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思路: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同学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同学心理需要,有利于同学的发展。

  三、诵读

  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同学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

  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同学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思路: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同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理解感悟。

  四、写字

  自主写字,提高同学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1、重点指导同学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同学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

“木”字旁的写法等。

2、同学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小池》。

  一、回顾

  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俺们是怎样学习的?

  思路:激发同学,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

  二、自学

  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同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协助同学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思路: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置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同学为主,引导同学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时积累,不时迁移。教师则根据同学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沛调动同学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汇报

  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说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同学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

  字音“柔”应为róu不是yó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同学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

“终究”“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协助同学理解。

3、让同学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身的感受。

  四、诵读

  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同学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扮演读等方式,引导同学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同学读背:

  特别要注意指导同学读出诗的韵味。

  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五、实践

  创意表示,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同学结合着自身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表示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六、写字

  自主选择难点字,提高书写能力。

  重点指导“黄、立、闭”,教师大胆放手,相机示范,引导同学评价。

  古诗微课教学设计案例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英语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 生物教学设计

古诗微课教学设计范例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⑶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

⑷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⑴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⑵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⑶朗读诗句:

  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⑴介绍作者辛弃疾。

⑵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⑶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

(居住。)

“村居”呢?

(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

  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

  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⑴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

(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学生朗读。

⑵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⑶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⑷追问: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⑸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⑹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

  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