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精品7篇)

2023-07-08 08:03:37教学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精品7篇)

  【导语】在教学反思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西沙群岛的富饶之美,同时也体悟到教师的教导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以下是会员“w68685”收集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共7篇),欢迎参阅。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篇1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2课,描写了我国南海西沙群岛优美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课文语言优美,条理清晰,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好教材。教学本课,我主要抓住中心句,让学生通过读、看、说、想,从两大方面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注重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积累词语,练习说话。回顾课中比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西沙群岛的距离,我在整堂课上创设了去西沙群岛旅游观光的情境,以生动的导语贯穿整堂课。如开头“今天我们要去遥远的西沙群岛游玩,作好准备,我们出发了”,初读课文时,指出“下面我们该去了解一下西沙群岛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了”。学习“海水”部分时,我说:“ 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西沙群岛的大海边,这就是西沙群岛的海水,你感觉海水怎么样呢?”学习“海底”部分时,我又说:“每个地方都很美,让我们穿上潜水衣,潜入那五光十色的海水中,去寻找那些有趣的海底生物吧……”这样的情境创设很能吸引三年级的小学生,课堂上他们对西沙群岛始终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学习积极性很高。

  二、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拉近学生与西沙群岛的距离

  课堂教学中我从解题入手,在祖国的南海边有个西沙群岛,你们想了解它吗?随后我先为同学们播放一段事前准备好的西沙群岛的风景视频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接着我又借助网络资料将西沙群岛的位置和大小呈现给孩子,这是怎样的一个群岛呢?于是让孩子在老师的充满激情的范读声中初步感知西沙群岛,随后是初读,总体感受西沙群岛的特点,找出课文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三、深入研读3、4两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学习3、4两段,所以我就对学生说:“这节课就让我们潜入神秘的海底,去感悟西沙群岛的富饶。说说你在海底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文后找出:珊瑚、海参、大龙虾、鱼。我又说:“再去读读你看到的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它的特点吗?”这一板块通过学生的不同形式的读,来表达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让学生研读的同时,我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重点展现西沙群岛海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以及那些没见过甚至是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始至终地调动着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问难。例如,学生提出:我不明白渔业工人为什么要把海龟翻一个身?为什么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我都巧妙地通过呈现多媒体,机智地使问题由难变易了。

  五、抓住语言训练点

  语文课除了要注重学生的体会感受外,语言文字的训练也非常重要。所以,在本堂课中,我利用文本的特点抓了几个比较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如第二小节中我安排了 “因为 ……所以……”和西沙群岛的海水色彩不同,“是因为……”句式训练以及其它的语言训练点。如学习海岛这一部分的时候,顺势进行保护鸟类的环保教育。最后让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最后一段,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采用适当的手段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永恒的主题。因此,在教学中,我很注重课件的适时使用,注重不能用过多的形象的画面代替学生的想象,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学习海滩一段,我让学生闭眼想象,想象海滩上有什么,有的孩子说看到了美丽的贝壳,有的说看到了渔业工人在翻庞大的海龟,有的说看到了一群小朋友在海滩上捡贝克。当我让孩子想象千奇百怪的贝壳是什么样时,孩子们的回答又是让我一阵惊喜。有说像喇叭一样的贝壳,有说像蘑菇一样的贝壳,有说像花裙子一样的贝克。孩子们在放飞自己想象的同时,感受到了无限的快乐。

  七、注重知识点的渗透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这句话时,我告诉学生:这一句话放在整段的开头,我们叫它总起句,又叫中心句。这四段文字,语言美是一个特点,在写作上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围绕中心句把话写完整,写具体了,接下来,我们就仿照这种写法来个小练笔。

  整堂课我和学生配合得比较默契,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引领者。我让学生自己来读。从不断的读中,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然后自己来讲,把自己读懂的拿出来跟大家一起来交流,这样可以取长补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也还存在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教师的课堂组织语言不够精炼,时间的把握不够好,出现前松后紧现象。语文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朗读,以读促悟。而由于自己整个教学安排时间不够合理,以至于到后来有些朗读内容只能一读带过,没有真正起到读的作用。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篇2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对西沙群岛优美风景和丰富物产的介绍,表达了自己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文章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方位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由于本文语句优美,所以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想通过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但由于对文章处理的不够用心,对文章的理解不够透彻,对课堂的调控未能得心应手,以致今天的课堂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细细思量,把所有问题归纳为一下两个方面:

  一、自身条件

  (1)书写不够规范。教师自己的书写,其实就是最直观的课堂教学资源。小学生都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老师当堂书写,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对小学生是最好的示范,而且是最真实、最亲切的示范。可作为语文老师,我的字真的对不起学生,今天从板书的第一个字“岛”开始到最后完成歪歪扭扭的板书,学生们便开始议论纷纷,对我的字很不满意。记得曾读过这样一段话:语文老师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当堂书写,而且写的字形规范、间架匀称、富有神采,给小学生以美感,那么他们就会非常倾慕敬佩老师,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对写字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今天从一开始便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致,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书写将是今后最重要的的任务!

  (2)语言拖沓,不简练干脆。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词语,能让听众心旷神怡,到位的总结、及时的评价,也会让学生们振奋无比。而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我觉得自己的语言实在匮乏,对于学生的评价只能是“你真棒”、“嗯,不错”、“你真厉害” “真不错,你真聪明!”等一些单一的句子,使得一节课上得干巴巴的,毫无生趣。不仅如此,在课堂上,我还特别喜欢用“如何”“好不好”“怎么样”等一些看似民主实际上毫无用处的语句,使得自己在课堂上很是被动!正像金老师等几位老师说的,我那啰嗦的话语就像催眠术,孩子们的积极性无法调动,更让他们对我的课堂失去兴致,甚至是偷偷跑去和“周公”玩耍。最重要的是语言的拖沓导致课堂教学不能完整呈现!由此可见,一堂课的成败,与教师的语言有着的极大的关联。可是,怎样才能将自己的课堂语言丰富起来呢?我觉得接下来首先要改掉自己语言拖沓、啰嗦、匮乏的毛病,这就需要平时多去学习积累,如揣摩名师的教案实录和课堂录像,并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以求不断规范自己的课堂语言。

  (3)教态不够自然大方。在今天的课堂上,这也是我比较欠缺的地方,特别是手势。正向有位老师说的,我总喜欢将手交叉放在前面,给人过于拘谨的感觉,很像一位老大妈。这是我一直没有在意的地方,也许是学生时代演讲时留下的习惯,仔细想想,富有感染力的手势的确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一个手势就是一个无声的命令,而富有感染力的手势,才能更好的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另外,课前准备也不够充分。如当学生讲出珊瑚、海面、海岛等地方的时候,我却因为事先没有将板贴按顺序放置好,导致未能及时将其贴于黑板上,实在是很不应该。

  二、教学设计

  (1)问题指向性不够明确。如上课开始时出示有关“海防前哨”的图片的时候还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这句话中给刚才的图片找个名字吗?”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到底是给谁找名字,而我已经急于出示“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让孩子们去给图片找名字,以至很多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

  (2)生字教学没有体现层次和梯度。在设计生字词教学环节时,我为图方便随便从网上借用了这部分课件,却没有及时发现所出示的词语和教案有所不同,而且没有拼音,更没有系统的分类。如:几个比较难理解的词语“栖息”、“海参”没有出示,“参”字作为多音字也没有说明,而类似“风景优美”这样学生已经在《黄山奇石》,《日月潭》等出现过的词语却归于其中。听了金老师的指导我才深刻明白,字词教学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章可循的。比如这课的生字,在教学时可以按照“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分类归纳。

  (3)课前图片呈现过多。在初读伊始,我找了很多优美的图片打算以此吸引孩子们注意力,而运用于课堂才发现,这些美丽的图片并无法为我所用,反而使我原本平淡的课堂更加苍白!通过这节课让我明白:作为课件中的图片,应该做到删繁就简,达到随图识文的目的,应该让每张图片都发挥最大的用处,为文所用,做到不可取代。

  (4)细节问题处理不到位。

  a、从上课的那一刻开始,我一直就只顾着自己讲,一切都显得那么突兀,以至于孩子们被我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带领孩子潜入水底,打算讲解第三第四自然段时,孩子们还没有弄清楚“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在哪几自然段,我就已经安排任务让他们去读读海底美丽的小动物了。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在悄悄低估:“读哪里啊?”

  b、再如讲解四种小动物时,没有抓住语言特色:就像比喻,它是本课运用的最多的修辞。教学比喻句时我没有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美丽的珊瑚各种各样,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教学时,我没有抓住重点词语“绽开的”“分枝的”这些特点,没有在语句训练中让孩子们得到提升,反而以“有的像……有的像……”这种简单的句式降低了学生对语句训练的难度。

  c、指导朗读时没有抓住关键词,如在指导大龙虾威武气势的时候,没有抓住“划过来,划过去”这组形象的词语让孩子们去体会“威武”的气势。

  (5)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新课程最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而我却以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贯穿始终,以至于有一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的感觉。使得孩子们的手脚被束缚住了,思维没有完全打开,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那充满童趣和想象的话语。

  总之,对于这堂课,我觉得自己存在着很多很多的问题,虽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自以为这不仅仅是一堂有问题的课,更是一堂是失败的课。而失败的原因除了心理紧张放不开以外,最重要的是自己平时太过荒废,才有了今天无法驾驭课堂、漏洞百出的丑态。今后,我一定要不断找出不足,加以改进。我知道,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也将会是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相信在金老师的指导下经过慢慢的积累,我的课堂也一定会充满勃勃生机。

小学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篇3

  这是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文章无论从写作手法、遣词造句还是文章结构上都写得非常好,对于学生积累词语、学习写作很有借鉴,而且读起来也很美,所以想挑战一下这篇课文。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上三年级的研讨课,星期五接到任务心里就打怵!赶上开运动会,大家没法凑在一起商量,所以只能自己摸索、闭门造车了。周六、周日两天在家埋头备课,好在这是一篇经典课文,有一些网上资源可以借鉴,所以课的大体思路算是理清了,周一研讨时大家又在一起交流了一下,就这样匆忙上阵。

  首先要感谢孩子们,一节课始终情绪高涨、积极参与,无论是读书、还是回答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热烈,看来前段时间的课堂常规管理有了一定成效,我和孩子磨合得还不错。

  其次,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有进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指导朗读的重点。我通过让学生理解“五光十色”这个词语,进而体会出海水是有光泽的美。并且通过指导读表示颜色的词语和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读出了海水的美丽,感觉比刚开始的朗读进了一步。

  但是,整堂课还存在很多欠缺和遗憾。首先上课节奏拖沓,课堂语言不简练,每个环节不紧凑,而且对于课堂容量把握不准,导致时间不够,整堂课前松后紧。本来设计的很多知识点都没有讲到,比如:再给学生出示几张有特点的鱼的图片,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来仿写句子,还有在课的最后总结“课文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因为时间原因都遗漏了。

  另外在教学中,我仍然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总是不放心地“抱着”学生走,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迫不及待地想让学生顺着我的思路,甚至不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就直接把“答案”硬“塞”给学生。这源于自己对学情的把握不足,对备课的不自信,看来,要想游刃有余、从容淡定地驾驭课堂,真要下一番功夫才行。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篇4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是学生学习构段知识的好例子。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海底动物我来演

  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高效、有趣,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本课第三自然段介绍了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文,画出这些动物以及活动特点,接着播放这些动物的活动视频,使学生有真切的感受,最后运用了学生对海底动物的喜爱,小组合作,开展了这样一项活动:海底动物我来演,看谁表演得准确、有趣。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活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活动中,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通过表演、介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过程也非常到位,

  2.“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

  近义词辨析,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本课有这样的一句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其中“五光十色”的近义词是“五颜六色”,对于三年级学生,这两个词辨析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辨析近义词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这两个近义词不同之处就是“五光十色”有“光”,而“五颜六色”没有。然后总结:“五颜六色”强调的是复杂的色彩或繁多的花样,比如鲜花、服装、云彩等等……哪里颜色多,哪里就有它的身影。而“五光十色”不仅强调了繁多的花样、鲜艳的色彩,并且常常要与发光的事物相联系。比如霓虹灯、极光……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识字教学。

  三年级正是大量识字的关键时期,识字量大,同音字、易错字相互混淆,学生要学习阅读方法,学习习作,更不能丢掉识字,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本课“我会写”汉字共有12个,首先要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识字时,我大胆提问:“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学生兴趣盎然,有的用猜谜语方法:“一横一撇长,日子里面藏”(厚);有的采用熟字换部首“庭”——“挺”;有的采用“加一加”如“山+石=岩”,真是百花齐放。这样掌握识字方法,就能举一反三,提高识字效率。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课后“小练笔”部分要求学生能从给的四幅图中选择一幅写一段话,学生只能把书中原句翻来覆去说说,不能加入自己的想象,这时我没有教给小学生从远到近来写,也没有要他们加入一些想象到的声音的词,只是强调学生要运用总分关系去写,方法不够多,效果不明显。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对于课文第四自然段,在教学时,要抓住总分关系,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抓住“成群结队”这个词语,然后品味排比句,体会西沙群岛鱼“多”是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多。最后拼读“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就水到渠成了。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篇5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2课。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课文条理清楚,表达方法鲜明,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下面,我主要对执教中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表达方法进行反思总结:

一、领悟布局谋篇的表达方法

⒈领悟课文“总起—分述—总结”的记叙特点。全篇文章可按“总、分、总”的记叙顺序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述,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第二段是分述,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描述,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第三段是总结,写守卫在岛上的英雄儿女必将使西沙群岛变得更加美丽和富饶。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⒉领悟作者表达方法上的构段方法。

①第二自然段为“因果段式”,也即“因果结构段”。这一自然段先讲结果,后讲原因,即一、二和三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小段,一般分为两层,一层写原因,一层写结果,概括段意时一般应抓结果部分。

②第三自然段为“并列果段式”,也即“并列结构段”作者用三句话分别描写了珊瑚、海参、大龙虾。每句话都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海中生物,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排平列,不分主次,共同表达一种意思,这种构段关系叫“并列式结构”。

③第四自然段为“‘总→分→总’段式”,也即“‘总→分→总’结构段”。 这一自然段介绍海底的鱼,先总述鱼“成群结队” 突出鱼多,再分别叙述各种鱼的样子;最后总述“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④第五自然段构段方式同第三自然段。

⑤第六自然段为“‘总→分’段式”,也即“总→分’结构段”。这一自然段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几句话的顺序是:“鸟的天下” →树多[这是成为鸟的天下的原因] →鸟多[树多必然鸟多] →鸟蛋多[鸟多必然鸟蛋多] →鸟粪多。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的“鸟的天下”。

⒊本文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首尾相呼应。第一自然段写出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第七自然段则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二、领悟生动准确的表达方法

⒈修辞方法的形象贴切。①比喻,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②拟人,如:“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③夸张:“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讲西沙群岛海里的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一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使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⒉关键词语的准确运用。如:写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写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写大龙虾“全身披甲”“威武”等。再如:第四自然段主要抓住了鱼的种类多、数量多、形态美等特点来写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多得数不清;数量大:成群结队、一半是鱼;形态美:不满色彩条纹、头上长簇红缨、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眼睛圆溜溜、身上长满刺儿、像皮球一样圆。

  总之,本课执教时,能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充分运用好《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例,让学生习得写作地方法,并让学生运用到《语文园地六》习作练习中去,且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篇6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的好文章。特别在当前,更是对学生进行“热爱蓝色国土”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底”几个方面描写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富饶的特产,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具体感受、欣赏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了解文章构段上的一些特点。本文所描写的南国风光虽然很吸引人,但毕竟西沙群岛离我们这儿太遥远,如何使学生对西沙群岛特有的风光和物产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了解,而有更深的感受与体验,同时,在理解课文与积累语言方面做得更扎实?这成了我备课前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刺激物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因此,上课开始,我就播放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西沙群岛的风光片,并配以课文的范读,让学生对本文的故事情节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这样,既为全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问学生:你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这既是对学生了解情况的反馈,又自然的补充了课题,找出了文中的两个中心词“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自然地引出课文第一段。

二、运用多媒体,加强视觉感受,加深体验。

  课文中所描写的海龟、贝壳、鱼类、海鸟等生物,作为远离海洋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但他们又对这些充满了好奇,多媒体的运用帮助学生对这些生物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使得他们对课文抓住生物特点写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整体朗读,感知大意

  在这个环节中我把词语按照它们课文中的位置分成四块内容,检查了词语的朗读情况后,然后让学生猜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分,答案在课文中找,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反馈时学生就较为容易的找到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理清了课文的条理。

四、渗透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 教学比喻句不要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这样的教学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形状,而把“西沙群岛”比喻成“南大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意义和作用。

  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情达意。“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时要指出:两句都从“密度”的“高”进行夸张,说明数量的多。同时,要告诉学生,夸张要注意可信的“度”。对以上重点句的教学,要讲清特色,教给方法,引导灵活迁移,切不可只满足于机械的模仿。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 篇7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写景的文章,用词非常优美,生动,鲜明。作者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说明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本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及物产的丰富,学习优美的句子,积累好词佳句。

  我把本课分为两课时,上的是第一课时,本课以朗读和学生理解为主,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西沙群岛海面美丽的风光和海底丰富的物产,对西沙群岛有个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件,使学生直观看到西沙群岛海水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感叹美的同时,引出海水为何五光十色的原因。然后出示海底海洋生物的图片,根据学生喜好,逐个讲解珊瑚,海参,大龙虾,鱼的美及多,请全班女同学带着愉悦的心情读出珊瑚的美,男同学展示大龙虾的勇猛,威武,全班一起做懒洋洋的海参的动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西沙群岛丰富的物产。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领读,学生自渎,个别读,同位互相读,男女生结合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仅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让大家感觉自己仿佛身处西沙群岛那么美的地方,引出对西沙群岛的喜爱,延伸出为什么喜爱,拓展出自己的感叹之情,增加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整个学习过程,教师都是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引领着学生自己去欣赏,去朗诵,去体会,去感悟,给学生自由感受与发挥的空间。

  在讲课过程中,我也存在一些失误。

  第一,在设计"鱼"和"渔"的区别时,感觉没有讲透彻,讲明白,只是让学生看了解释,然后找学生填了空,没有及时把学生的反馈再加以解释,使学生更容易明白,更容易理解。讲完区别后,没有把查字典的好习惯告诉同学,希望同学以后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词,可以先查字典解决,自己当个小老师。

  第二,领读设计比较少,领读时激情不够,声音不够洪亮,语调抑扬顿挫不明显,无法引起全体同学的共鸣。

  第三,在讲第四段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时,应该找出比较好的句子大家一起齐读,让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积累好句。

  第四,板书前没有很好的预设,致使板书有些拥挤,不够美观,而且字体有些小。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