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课型教学设计共3篇 教案设计中的课型是指什么

2022-06-22 00:07:55教学
  • 相关推荐

课型教学设计共3篇 教案设计中的课型是指什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课型教学设计共3篇 教案设计中的课型是指什么,以供参考。

课型教学设计共3篇 教案设计中的课型是指什么

课型教学设计共1

阅读教学课型的和设计实践

  一.指导思想

  语文教材的文体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作家个性的差异性,奠定了语文教学丰富性的理论基础。于漪老师曾说:“进入语文织就的宝藏,能开阔视野,提升精神,净化感悟,增添智慧,认识社会,品尝人生,其中的快乐,难以言表。当老师在阅读教学时,陶醉于文学作品的意境中的历险与奇遇、交融与顿悟,快乐与憎恨,确实难以言表。因此,千差万别的文本个性和各不相同的学习个性,决定了我们在实施阅读教学中,必须灵活多变、追求个性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北大钱理群教授曾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在育人方面是有特殊的功能与意义的,文学作品中积淀着丰富的内涵与人文精神,阅读教学的精神滋养,文化熏陶是影响终生的。”可见,在我们的课型设计中要体现以“学生自我发展为本”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环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思想情感交流的碰撞中,激起智慧的火花,在共同探疑解疑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要体现这种理念,在课型设计中牢记两点:

  1.、把学生当成朋友

“有朋从远方来,不亦乐乎”。应始终把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当做自己的亲密朋友,而不是机械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要经常观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注意力、情绪、兴趣、爱好,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及各自的差异,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学生的世界”,从学生容易理解的角度来设计我们的课型,所谓备课要备学生的精髓也在这里。同时,要调整好心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而不是自我神化,高人一等。其实,教学相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 比老师差,更何况语文教师本身是一个社会的一员,那么课堂中师生之间就应具有诚实、友善、守信、宽容、合作等精神。另外,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也告诉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因为读者是作品的最后完成者,我们在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作家作品的文意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见仁见智”地从文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例如:我在教读《故乡》时,要求学生对闰土从阶级性、人性、社会性等不同角度去评价,在涉及到个人情感世界时,让他们畅所欲言,并允许保留自己的不同看法,从心理角度看,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要求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借助人的思维、感觉等生命活动形式,通过师生双方融合、扬弃、互动、发展来完成,使学生有所得。

2、让学生心中有“佛”

  阅读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就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那种忽视语文教学自身的情感力量,只要求学生应付考试的练习,是不人道的。北大教授钱理群对大一学生讲“语文”时说:“这门课程将打破时空的界限,克服个人生命有限范围,把你们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万年之远、万人之遥的大师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情感的交融你们将触摸到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贵头颅,融合人间大欢喜、大悲悯、大憎恨的博大情怀的颗颗大心。”语文阅读教学如果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的人本性就不会空泛,健康、高尚的情操、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心中潜滋暗长。在课型设计中,我十分注重对作者的思想感悟,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带动学生利用教材的语言细心品味、联想感悟,师生间不断交流,互相传达自己的感受,最后达到与文中人物情感上的共鸣。由于情感对人事评价有关,所以在课型设计中经常注意相关性和相似性的联系,如设计《春》联系《西湖的绿》、《匆匆》,设计鲁迅的《故乡》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先最后》,尽可能让学生全面完整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反馈,这种情感交流是双线型的,是彼此心灵相通,情感相融,课堂情境将充满了一种人情美和谐美。

二、课型的实践探讨

  对课型的设计,是以教学最优化为目的,它的意义在于教师以新型的设计构建阅读教学过程的新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地说,教师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和教师的教学个性来设计各种教学方案,它是教学模式的雏形,它具有三个特点:①整体性,使教材、教师、学生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设想中。②灵活性,教学进行的顺序不受教材的限制,而是以学生认知顺序为出发点,可以交换教师原定的设置的顺序。③民主性,师生平等交流、研究课文意义,达成共识,也可保留自己的意见。经过多年的实践,初步有以下的一些课型设计:

(一)课型的常式设计

1.通读式的课型设计:文中一些文句优美、直抒胸臆的抒情散文和诗歌,我们可以通过从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音、语调的变化,语气的模拟来显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使文章中的人物、景物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例如,我在教《海燕.》一文的设计中,抓住海燕在不同情境中飞翔,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段海燕应有的心情,由“接迎 ”到“渴望”再到“热烈呼唤”,当学生逐渐用声音把形象表现出来时,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内容已经掌握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无比快慰兴奋。

⒉、品读式的课型设计:对一些含义隽永、思想深刻的文章,可采用品读方式,就如品茶、咖啡一样,需要提供一定的环境。例如《西湖的绿》等名篇,我常常提供一些名家的评论、与作者同时期的作品和背景材料、提供音乐、图书等,让学生进入文中境界。在作品的意境中,细细品味化诗为文的特色,力求有所感、有所悟。例如,我在设计《白杨礼赞》时,为学生选择了历代名家有关杨柳的诗文名句,让学生在树形、树色、树神上比较不同的表现手法,并立足本文,仔细品味白杨树形神皆备的特征,以及由树及人的浓浓的赞美之情,使课堂教学有一种诗艺美。

⒊、探读式的课型设计:有些作品,由于作者创作年代、地域与我们相距较远,作者的生活感受和世界观与学生差异大,课型设计可采用问题形式进行,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段落及主要问题,进行设疑---析题----解题的探究。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课,抓住醉中的乐在何处?让学生讨论探究,揭示其中是“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乐中有悲——借酒解愁——酒醉自娱,从而推断作者世界观的矛盾和内心的痛苦。

⒋、研读式的课型设计:加大课堂阅读容量,让学生通过阅读,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我设计了一种比较研读课型,如教材中选自李白《与史郎中炊听黄鹤楼吹笛》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品串联起来,进行比较阅读,了解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所引起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李白奇异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以“五月落梅花”表达内心的冤情之深悲愤难抑;杜甫以写实手法写家人和自己的“喜”态,表达难以自禁地喜悦之情。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两位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

㈡课型变式的探索

  为了使阅读教学的课型能体现教师的个性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突出灵活性,而不致于“模式化”,我还进行课型变式的实践探索。

1.教法的变式:在教学时,应经常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课型,

  在施教时,可采用一文二教或多教的方法进行,例如,我在教《为学》时,抓住 课文以事喻理的写作特点,对两个和尚物质条件和主观态度不同进行析疑、解疑,对两个和尚的心理进行探微,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精神美。 在另一节课实施研读课型教学,把《为学》和《谈骨气》联系起来谈,讨论分析中国人民在危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穷和尚知难而进的处事态度,学生分小组进行课外阅读,查找资料,写出读后感,并由学生自由组织讨论,看看那些学生能联系实际谈感受?

1.课堂结构的变式:在实施常式课型时,课堂结构也应灵活多变的。例如,同样是品读课,学习《苦练》,我就设计为“顺读式”,按作者作文思路,圈出一连串的动词,与学生一起品赏人物精神及内心情感变化。学《难忘寄园情》,我采用“中间开花”的形式,先解题眼“难忘”,后品读寄园里哪些事,使我难忘?哪些词画出了老师神态?然后对比我的心情变化。学习《晋祠》,我设计为逆读式,先学习结尾,“为什么成为一颗璀璨采参的明珠?”然后往上推,这种结构的灵活多变,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珍珠鸟》,我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把我和鸟相互信赖的过程,我对鸟的爱护和鸟对人的变化,以格式形式列在黑板上,学生通过阅读,选出关键词填表,然后教师作评定说明。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也丰富了课型。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最为基本的,它是学生求知释题的学习生活,而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用热情和智慧设计和实施精彩纷呈的阅读课型,改变教学形式的单一现状。

  阅读教学课型的设计和实践

  周

  立

  仁

  诸暨市岭北镇中

  2005年11月

  日

  25

课型教学设计共2

“识字”教学的大致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可以请教同学、老师等,争取把课文的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三、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1、小组交流。(或自学生字词)在这一环节中,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以直接在小组内或同座俩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没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如: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反复认读等。

2、全班交流。(或多种形式认读)此环节中,预习充分的班级,教师在掌握预习情况后,可抓重点强化。即抓住学生没学会的生字反复认读,说说好的记字方法,组组词,造造句,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识字等。预习不充分或没有预习的班级,可按以下程序操作:

①出示带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②出示去掉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③出示单独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

④交流与生字相关的内容。如: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交流好的记字方法,组词,造句等。

四、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教师要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文,并结合理解,相机抓好朗读指导。争取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自读思考,了解大意。

3、细读理解,感悟内容。(具体做法可参考阅读教学步骤)

4、重点品读,体会感情。

  教师要抓住有特点的句段,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受,读出韵味。

五、交流体会,加深感受

六、质疑释难,拓展延伸

  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解决。还可根据课文特点,将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或布置课后收集资料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内容可以是读字、扩词、说句子,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二、阅读理解

  把第一课时余下的内容完成。(参考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步骤进行)

三、仿说仿写(此环节时有时无,要根据课文内容来设计。) 抓住文中有特点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是文中的插图等,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或进行小练笔活动。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书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及主笔的位置。

(2)学生交流字形特点,教师抓难写的字范写。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作品展评。

  教师把书写特别好的作品给大家看一看,互相学习。

五、自主选学

  写完生字后,如果还有时间,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可选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可以读《新阅读》和课外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内容。

六、课堂总结

  阅读课教学模式

  精读课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

  第二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

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2、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若时间紧,背诵可放在第二课时,最好能在课堂上解决。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课外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的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可利用不同形式激情或激趣导入,也可总结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法

1、回忆主要内容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

(在这一环节要解决掉第一课时没解决的课后问题)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领悟作者主要的表达方法,即弄清“为什么这样写”。

4、进行读写训练,或课后题,或自己设计的读写训练。

5、读、背、积累。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略读课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读连接语的提示,明确要求

  从连接语中梳理出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抓住此切入点学习课文,独立地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切入点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面的,一两个重点问题即可。

四、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形式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边读边体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精读课文的主要区别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主要要求。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也可在品读感悟阶段加入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加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六、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古诗教学策略

“厚”读诗词,了解作者,读通字句,理解诗意;“薄”读诗词,抓住诗眼,创设情境,想象画面,吟咏成诵。

  古诗语言精练,但简约而不简单。因此,我们要将诗词读“厚”。所谓“厚”读是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运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诗意词意,丰富古诗词的语言。而“薄”读诗词,是指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眼,(诗眼即诗的主题)展开想象,理解诗歌意境。

二、古诗教学模式

  解诗题——明诗意——抓诗眼——品诗情——诵诗韵。

(一)解诗题。

  在解诗题时要灵活处理。

(二)明诗意

  十分诗词七分读,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但除了通过读让学生明白诗意之外,还应教给学生解惑古诗的方法。 如高年级,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解惑。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评议,从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看插图、问别人??总之通过由学生质疑讨论,达到初步理解古诗词之目的。而在低年级明诗意的过程中我们孩子们的解惑明意大多需要老师的引导。如可以抓住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的编排特点,充分发挥课文插图、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明朗诗意。

(三)抓诗眼

  诗眼一般可以从人物行为、情感和炼字用词的艺术两方面来确定。有时一首诗可以找到两个诗眼,那就要从有利于教学的角度来确定。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

(四)品诗情

  品诗情有很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渲染气氛、理解诗人的创作的背景把握诗意诗情、借助联想想象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等。

(五)诵诗韵

  诗歌句式整齐、音乐性强,极其便于诵读。而这种“读”并不是单纯的将书面的字形付诸于物理的声音,它要求通过声音表达出诗歌内在的韵律和附着其上的情感。这一点学生自己很难把握,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加以指导。比如教师配乐朗诵、听名家录音、课堂个别或集体指导,散读、齐读、鼓励学生朗读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式。

课型教学设计共3

  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课型教学设计

  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赵丽琴

一、美术学科课程教学目标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学生要学习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了解美术基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学生要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学生要努力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我区美术教学和大连市统一使用的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教材。教材内容按照美术学科的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分为四种基本课型。

二、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的特点和现状

  作为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学生更多注重的是考试学科的知识,对美术作品知识的了解堪称贫乏,甚至是一个空白,很多学生对于基本的美术作品知识一无所知。学生上欣赏内容的课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得漫不经心、溜号。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述的语言也只停留在“很美”“很好”,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欣赏课教学特点和现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行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培养他们对欣赏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自然和美术作品的造型与色彩,鼓励学生能用简短的话语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行为设计

  我区美术教学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为载体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教材内容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第一类是造型表现领域。造型与与表现可以看成学习领域中的两个维度,造型是指与视觉造型有关的一切活动,表现则是指与造型活动有关的全部过程。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则是造型的过程。

  第二类是设计应用领域。此领域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第三类是欣赏评述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以逐渐形成,进而促使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的提高。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的欣赏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欣赏,一是以理性的方式进行鉴别。评述,指的是美术评论。严格地讲,评述本来就是属于欣赏活动的一个部分。 第四类是综合探索领域。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以上四类课的教学各有特点,其教学行为应分别进行设计。

  下面是第三类课的教学行为设计。

  美术评述意味着学生要从美术形式语言方面探索作品的特点,还要从美术史的角度和美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研究作品的意义。从美术教学的角度讲,探索形式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所谓的探索作品的意义、对观众的启迪和个人意义,都是由学生来做的,而不是以过去欣赏课常用的完全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来完成的。探索性内容包括五个环节: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尝试评述、得出结论和知识迁移。学生学的行为和教师教的行为是: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一、创设情境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作品、欣赏作品,并产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欲望。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作品情境中感知欣赏,并产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欲望。

二、启发引导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参照自己原有的美术作品知识和作品评述经验,对新接触作品进行分析。 根据学生原有的美术作品知识基础和作品评述经验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使学生积极思考。

三、尝试评述 制定欣赏和评述方案后尝试对作品进行评述。 为学生提供欣赏的作品素材,帮助学生制定评述方案,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大胆评述。

四、得出结论 将分析、评述的要点进行处理(分析、总结和归纳等),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收集作品欣赏评价的素材,并对其进行评述(口头表述、文字内容),进而得出结论。

五、知识迁移 根据教师提供的作品资料或通过寻找到的作品素材,运用新知识和新的评述经验解决新的作品评述中的问题。 创设新的作品评述的情境或引导学生寻找新的作品素材,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四、教学行为设计的论证

1、创设情境

  选取有代表性、有价值的作品,提出赏析评述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培养他们对欣赏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自然和美术作品的造型与色彩;鼓励学生能用简短的话语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表达方面,有两个新的要求:第一,不只是用口头语言表达,还需用书面语言如用短文或短句表达。第

二、不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能“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要求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内容等特征有所认识。应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作品的内容,联系有关的背景做出自己的反应。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进行美术欣赏,是一个更高的要求。

2、启发引导

  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他们——例如对画面一些出色的描述,或者给学生找一些书刊、儿童读物中对美术作品的描述,让他们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是非常必要的。像“构图”、“色彩的冷暖”、“形象”等名词,就可能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讨论、描述和分析之中,恰当的运用美术术语实际上也体现出学生的美术素养。启发和引导,是探究作品的一个重要能力,也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启发引导”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大胆对作品进行评述的前提和铺垫。

3、尝试评述

  美术作品欣赏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而非一蹴而就的过程,但只要经过一番对比就会发现所取得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美术作品知识的兴趣,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积极地思考、发言。欣赏内容课上的教学效果将大为改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多角度的评述,学生主动评述作品,对美术作品的评述才能言之有物、而且有理、有情,一方面源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知识的贮备与积累,另一方面来源于勇于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尝试评述”这一环节是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

4、得出结论

  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述的语言由过去的“很美”“很好”;到现在的多角度的评述,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世界地理、历史的知识,也可以适当地学习国外美术史的知识,进行中西艺术对比的分析,即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搜集、开发、整合、运用的能力。所以,安排这一环节是十分必要的。

5、知识迁移

  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按照教师的要求,对一幅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并加以评述。学生由过去被动地听讲到现在自己去组织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地搜集和整理接触过的知识,并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地加以阐述。学生由过去的只注重考试学科的知识,到乐于接受多元文化的浸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且使学生乐于参与相关的欣赏评述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校园文化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使用说明

  在具体运用于“行为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处理好每一个环节。

1、“创设情境”这一环节应注意的是:

  对于收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对光和色彩独特的感受;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根据选择的作品素材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

(1)运用挂图、投影、幻灯、影视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与美术作 品“全接触”。

(2)可利用音乐、表演等手段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3)画家小传、趣闻佚事和讲故事等,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 (4)开展“读书月”等活动,画册和绘画书籍向学生开放

2、“启发引导”这一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

  必须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发表对作品的独特见解,教师只起到引领学生的作用。要交给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并把它们运用到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当中。。

3、“尝试评述”这一环节应注意的是:

  对学生进行的作品评述,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导,如对艺术家的生平、历史背景的介绍。作品的素材资料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也可以由教师提供。

  为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建议教师对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摸底、验收测试,并且进行不定期的调查问卷。做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

4、“得出结论”这一环节应注意的是:

  引导学生要尊重作者的生平和艺术家做出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不能脱离事实进行欣赏和评述。如果学生偏离了作品所表现的形式内容和情感内容,教师应给予适时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学习美术离不开观察、比较、归类,否则便缺少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美术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以上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5、“知识迁移”这一环节应注意的是: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运用“结论”能分析和评述作品的素材。教师 要引导学生自己寻求到运用“结论”能解释的作品内容。

  另外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艺术才华、艺术见解的舞台,如美术作品知识竞赛等活动,对丰富学生的美术作品知识和校园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