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心得体会 > 正文

《基地》读书笔记个人领悟3篇(《基地》读书心得)

2023-02-26 06:21:00心得体会

《基地》读书笔记个人领悟3篇(《基地》读书心得)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基地》读书笔记个人领悟3篇(《基地》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

《基地》读书笔记个人领悟3篇(《基地》读书心得)

《基地》读书笔记个人领悟1

  一个人要在60岁依然热爱20岁热爱的东西,但不要反对相同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既能变成熟的同时,也能保持童心。阿西莫夫做到了,他的方法可以总结成“执着地爱,健忘地厌”。同时,用一生的时间,认真选择一条趋势,和趋势做朋友,它能帮你超越所有那些你厌恶的东西,给你带来所有新鲜的美好。

  过年期间因为不停的值班,所以第三次重温了这部小说(因为一个人怕黑,所以值班一直是开着灯睡觉的,而且还睡不着)。读完最后一章,仰天长叹,这真是一部有毒的小说,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三观。不得不写一篇读后感纪念一下。

  初识《基地》系列小说是在自己初中的时候,那时自己还是一个青涩少年。语文老师的办公室里有一个书架,里面放着她爱读的所有小说,有一次上课看《卫斯理系列》被叫到办公室谈话,批评我看的书太low了。她强烈安利了这本《基地》,如果我答应不在她的课上看书就借给我读,而且还和我打了个赌“如果这本书没有卫斯理好看,以后上课随便我怎么样。”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我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

  这本书真的有毒,当时还没有出系列丛书,小说是在“译林”杂志的每季度特别期刊上刊行的,只有前三部。捧着两本杂志,看了三天三夜。看完之后,我直接去邮局订了一年的译林杂志,可是后来再也没有看到比这本书更好看的小说了。

  这是一个肯定会输的赌。

  他是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一生著书500本,是一个真正的写书狂魔,至今没有人打破他的记录。他1920年出生在德国,3岁的时候和爸妈移民到美国,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投稿,唯一的爱好就是写作,又有热情又有才能,大学之后阿奇莫夫就进入了写作的喷涌期,这个喷涌期持续了一生。在72年的人生里面,阿奇莫夫平均一年写9本书(我连一篇综诉3个月都写不好),这个记录至今没有人打破。

  阿西莫夫开始是为了兴趣写作,30岁之前,他发了很多文章,在科幻界很有名,却没有赚什么钱。下班之后咬着牙写作,直到1961年,当时有一个出版社把他写的零散的故事整理成三本书,同一起名叫《基地三部曲》重新出版,这一下轰动世界,名利双收,从此辞职回家专心写作。

  阿西莫夫写科幻小说就跟我们吃饭这么容易,有一次综艺节目阿西莫夫为了证明自己有才,就拿来打字机,三十分钟现场写了一部小说,写完之后看看质量不错,就直接发表了,真是努力过才知道天赋有多么重要啊。

  1988年的时候阿西莫夫已经是世界科幻界的最著名的作家了,他一共得了六次雨果奖,也得了星云奖终生成就大师,这两个将是世界科幻的最高奖项了,当时人们用阿西莫夫的名字来命名杂志,用阿西莫夫模块来命名机器人的人机安全性,还有阿西莫夫在小说提出的人机三大定律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概念。但这时他的身体已经越来越不好。但在这时他宣布开始续写基地,阿西莫夫表示留给我的时间不多,希望我能写到最后,他希望自己在停止呼吸的时候仍然在写作。如果死的时候能胖的一下倒在打字机上,头卡在键盘上就好了。遗憾的是阿西莫夫没能实现他的愿望,最后还是因为身体虚弱被送到医院,不久就离世了。

  阿西莫夫的一生都在写做,早年是靠兴趣写作,中年被读者和社会推着写,老年是自己主动要写。阿西莫夫把最后时间留给了基地这不小说,是因为伟人在老的时候都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著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如爱因斯坦追求统一场论,孔子追求一以贯之,在文学上,阿西莫夫也在追求自己的同一场论,阿西莫夫一生著作无数,但有三个系列是最重要的“机器人系列”“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他希望用最后的故事把这三个故事变成一个整体。公元30世纪到公元2000世纪的故事连接成了一个宏大整体。

《基地》读书笔记个人领悟2

  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通过严密的数学模型,计算出银河帝国将在未来遭遇毁灭。既然帝国的毁灭势不可挡,谢顿打算将毁灭后进入的蛮荒时期尽可能缩短,让新的文明在一千年之内孕育,接替成为下一个银河帝国。虽然领导人们对帝国的毁灭有所感知,因为文明实际上在近些年来没有大的发展,甚至在退步,但是考虑到社会政治因素,他们对此秘而不宣。为了不让谢顿预言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他们让谢顿带领十万科学家,迁移到银河帝国的一个边缘星球——端点星,去编纂银河帝国百科全书,美其名曰寻找拯救银河帝国的方法,并确定能找到,以此来安抚民心,实则是流放,使其远离权力中心。

  三十年过去了,端子星(基地)上的科学家们矜矜业业地执行谢顿的计划,即编纂银河帝国百科全书,将科技记录下来。端子星附近的四星球却是完全不同的局面,他们不断地发生军事冲突,想要成为当地的强者,而他们的文明已经退化到失去了核能。其中的较强者——安纳克里昂星球——则对端子星上的高科技虎视眈眈。但基地上的科学家却对这种威胁视而不见,他们依仗银河帝国的保护,觉得安纳克里昂星不敢对他们如何。但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身处帝国边缘的基地显然对于自顾不暇的银河帝国来说,已经脱离了他们的管辖范围。时任市长哈定看出基地来到了生死存亡的第一个危机点,基地需要从编纂图书的老本行中解放出来,进入下一个阶段,但这种主张遭到了星球上的科学家们的强烈反对。

  基地的奠基人谢顿,修建了穹窿。他曾跟后来者有过一个约定,三十年后,他将以影像的方式出现在穹窿上,揭示他的预言,或战略部署。谢顿在危机时刻出现了,他说已经预料到这将是基地面临的第一次危机,危机的出现让基地目前只有一条路可走,这条路是显而易见的,必然按照他的预计进行下去。而当初编纂百科全书的任务,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手段,现在基地需要正式进入一千年建造下一个银河帝国的计划中。谢顿的影像结束之后,哈里成为无可争议的当权者,即便没有谢顿的话,他也做好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准备,按照谢顿预计的那般,未来势不可挡地进行下去。

  哈定利用四星球之间对于端子星的技术野心,通过星球间的游说,让四星球进入了一种互相制衡,谁也不敢擅自占有端子星的状态。端子星在这种平衡中获得了生存空间。而且他们利用科技差距,创造了科技宗教,即以一种宗教的方式,向四星球输出科技,让星球上的居民对科技宗教的神秘力量深信不疑,端子星与谢顿对他们来说,分别是天堂与上帝一般的存在。端子星对四星球的教育,建立在错误的科学基础上,即以一种混乱的方式掌握最终的结果,却始终无法参悟科技真正的原理。

  又三十年后,端子星迎来了第二次危机。安纳克里昂领导者的野心一直未曾泯灭,他想要将端子星占为己有。一次安纳克里昂星收获了一支装载高科技但受损严重的银河帝国星舰,他们想让端子星来修星舰。假若基地不肯修,他们便发起战争;假若基地修了,他们便借助这艘强大的星舰向端子星发起战争。哈定已然年迈,他同意给他们修星舰。但这一行为引起了国内某些势力的不满,怀疑哈定已经倒戈向了安纳克里昂星,打算从他手里夺取政权。在内外夹击下,一场战争似乎不可避免,修星舰不过是延缓了战争开始的时间。

  星舰修完后,哈定奔赴安纳克里昂星祝贺其国王成年。在安纳克里昂星,哈定被星球上的当权者软禁了,而侵略的星舰已经开赴端子星。哈定利用之前埋下的科技宗教的力量,让安纳克里昂星国内民众对当权者充满不满,认为此举是忤逆神权。而操控星舰的都是曾被派向端子星学习的传教士,他们对端子星天赋神权的意识更加强烈,星舰被控制在了宗教掌有者的手中,安纳克里昂星也被掌控在信教的民众手中,而宗教的掌有者就是端子星的当权者——哈定,一场不流血的战争结束了。谢顿的影像在这次危机结束之后再次出现,大概就是说,地基在每次危机出现时,都会按那条唯一的路走下去,直到千年计划实现,建立新的帝国。

  哈定的年纪已经等不到第三次危机了,下一任出现的基地英雄是马洛。当时,基地已经发展出了行商的行业,即向其他星球兜售技术。马洛是行商长。基地一直沿袭的是哈定的科技宗教控制的方式,控制其他星球。等到了马洛这一代,他决定摒弃宗教控制的方式,将本来以赚钱为目的的行商,转变成用经济贸易来控制其他星球。(文明的进化史?)新事物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总是容易遭受质疑的。果然,马洛的主张受到了政治对手的反对。

  这时候,第三次危机也悄悄到来了。科瑞尔星球是一颗跟端子星存在众多冲突的星球,他们严格限制行商活动,甚至严禁传教士入境。但在行商的不断努力下,端子星还是将核能销售给了科瑞尔,用核能包装了他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科瑞尔星球的居民们过上了更便捷的生活,端子星也在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科瑞尔跟基地的矛盾始终是存在的,他们在银河帝国的军事援助下,发动了对端子星的攻击。此时利用各种手段已经成为了基地领导人的马洛,对科瑞尔的攻击一直采取了退避的策略,目的是不想正面迎战引起银河帝国的注意。当然这种消极应战的方式引起国内的不满,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当然,马洛对结果早已胸有成竹。因为前几年对科瑞尔的贸易输出,早已宣告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在战争期间,端子星停止了对科瑞尔的技术支持,科瑞尔星球上的居民刚开始能够为了战争忍受各种不方便。但随着战争的持续,科瑞尔国内的反对声音将越来越强,最终本国民众将会施压,今早结束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之后,马洛的领导地位已然稳固非常了。

  至此,谢顿、哈定、马洛,成为了基地人民的三位英雄。

  听说阿西莫夫在写基地系列时,借鉴了《罗马帝国衰亡史》。读这本书,似乎能瞥见世界文明的发展史,那些各国利益的角逐、社会的变革、经济的演变,读来感觉跟生活都很贴近。架构是虚空的,发生的事件又是“真实”的。诶,读完只觉得任重而道远啊。

  最后是摘录。

“观看繁星闪耀的光辉,欣赏星团展现出难以置信的朦胧,好像一大群萤火虫永远禁锢在一处。”“帝国的覆亡是一件牵连甚广的大事,可没有那么容易对付。它的原因包括官僚的兴起、阶级流动的停滞、进取心的衰退、好奇心的锐减,以及其他上百种因素。”“我们见到的只是表面的强盛,仿佛帝国会延续千秋万世。然而检察长大人,腐朽的树干在被暴风吹成两截之前,看起来也仍旧保有昔日的坚稳。此时此刻,暴风已在帝国的枝干呼啸。我们利用心理史学来倾听,就能听见树枝间的叽嘎声。”

“每个人学到的都仅仅是极零碎的片断知识,无用又无益。知识的碎片起不了作用,也不可能再传递下去,它们将遗失在世代交替的过程中。”“为什么科学家都是九流的行政人员。或许只因为他们惯于处理弹性较少的自然现象,而不懂得如何应付善变的人心。”“从头到尾,你们不是依赖权威就是仰仗古人——从来没有自立自强。”“这无异于一种病态——一种条件反射,遇到需要向权威挑战时,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完全关闭。”“光明磊落总有好处,尤其对那些以卖弄玄虚著称的人。”

“每次遇到危机时,我们的行动自由便会受限,只剩下唯一的一条路可走。”“只要在战略性的地点,实施战略性的销售,就能在宫廷里建立起拥核的派系。”“任何宗教,出发点都是诉诸信仰和感情。

  如果将宗教当成武器,那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这种武器不会反过来伤到自己。”

《基地》读书笔记个人领悟3

  仰望星空,天外那浩瀚的银河曾引起无数人的遐想;仰望未来,人类那未知的前途唤起许多人的猜测。而艾萨克?阿西莫夫所著的“银河帝国”系列便是其中最明亮的结晶之一。

  虽然我只读了其中的一本——《基地》,但已经被它那宏大的世界观和层层推进的剧情所吸引:这本书讲述的是人类开启了星际殖民运动进而统一了银河系,建立了银河帝国。一万年后,哈理?谢顿开创了能够精准推演未来的“心理史学”,从而预言出帝国即将覆灭。为了让覆灭后的文明尽快获得新生,他在帝国流放自己的“端点星”上建立起基地,正式启动了一个伟大的拯救计划。

  实际上,我一开始读时是有点失望的,因为这本书虽美其名曰“银河帝国”,但作者对帝国和宇宙的宏观描写着墨其实很少,而更多是以许多个人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作支撑来讲解帝国的政治和科技。我习惯了《三体》这种通过猎奇想象震撼心灵的硬科幻,《银河帝国》这样主要讲述人文世故的软科幻确实有些不合胃口,但是,当我深入阅读进去,发现了它的超凡魅力。

《基地》通篇是以基地的起源和经历的三次危机为线索,串联起许多中短篇小故事。每篇都是从一个人物的视角讲述他的事迹和思想,和其他小说常用的“上帝视角”相比,这种方法表达的内容很有限,也让我初读时倍感困难。但每当里面的人物以个人的口吻、平淡的语气讲解那令人赞叹的计划,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时,这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荡气回肠,却让我领悟到一种与上帝视角截然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的剧情就是基地与周边王国产生冲突,以及基地的几位英雄力挽狂澜。第一次危机起因是周边四王国对基地的科技虎视眈眈,而基地军事上的弱小而难以反抗。基地的一位英雄塞弗哈定游说各国,使得他们相互猜忌进而相互制衡,谁都不敢将基地占为己有。基地又将科技以一种宗教的形式教育王国国民,于是在第二次危机,其中一个王国的执政者试图发动战争,结果尚未开战就被疯狂的教徒们瓦解。第三次危机时,一个禁止传教、售卖技术的科瑞尔星球向基地宣战,但此前基地一直与其进行科技贸易,贸易的中断使得科瑞尔星球民不聊生,于是只得结束战争。

  威慑平衡、宗教统治、经济制约,仔细一想,这些危机的解决方案都影射着现实世界,且每一个都印证了塞弗哈定的一句话:“武力是无能者的最后手段”。确实,在联系了现实中两国之间的碰撞,我明白了有时动用武力的确未必是最佳的选择,这也让我坚信《银河帝国》是一本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作品。

  虽然目前我仅仅读了《基地》,即便它的世界观和主旨还未完全展现,但是其中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绝妙的剧情发展已经深深吸引了我,这软中有硬的科幻小说也让我体会到不同凡响的快感。

  我期待着去看这一系列的其他十四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