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构建全面财务管理体系3篇(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2022-10-08 12:47:12综合
  • 相关推荐

构建全面财务管理体系3篇(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构建全面财务管理体系3篇(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供大家品鉴。

构建全面财务管理体系3篇(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构建全面财务管理体系1

  构建中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导读关键词:国内风险管理风险理念战略管理内部控制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

  2003年前后,伴随着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中国铝业等在美国上市,中国企业掀起了一股关注全面风险管理的热潮。如何有效识别、分析和评估风险,从而制订相应的风险利用方案和风险应对举措,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被称作是“90年代及网络革命后的第二件大事”。全面风险管理的产生,一是来自企业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跨国寻求发展等导致企业经营的风险程度不断增加,企业必须考虑增强自身对风险的控制力,增加决策的前瞻性。二是企业风险管理方法、工具和手段的发展创新(如企业内控和危机管理理论的产生、衍生金融工具和保险市场的发展等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一方面增加了企业面临风险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管理风险的新手段。四是对风险评估方法、技术、战略性价值的日益认同。五是风险管理全球性标准的发展。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96年推出风险管理标准后,加拿大于1997 年、英国于2000年、美国于2004年等陆续推出风险管理标准。六是证券市场上一系列财务丑闻的发生导致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证券市场监管的一系列法案的出台,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

  二、中国企业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风险理念。风险理念是指对风险的态度和认识。正确的风险理念既不是对风险的刻意回避,也不是片面为高回报而刻意追求;既不是对风险视而不见,也不是对风险过分强调。风险理念应该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的资源状况以及企业战略相适应,应该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

  2、有待从战略高度认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中国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大都停留在职能管理的层次上,无论是事前风险应对,还是事后危机处理,都仅仅是从流程、技术层面去把控,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高度,也没有得到企业高层的必要关注。实际上,风险分析应该是战略管理的必要内容,也是企业高层的一项重要工作。

  3、缺乏系统性风险管理手段。一方面,中国企业的风险管理相当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管理,缺乏风险分析和度量手段,缺少专门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另一方面,风险管理往往按职能被切分到财务、运营、市场等多个层面,缺乏全局性的整合框架和主线。

  4、还未渗透到组织和流程的各个层面。组织的风险理念往往缺乏清晰的表达和内部贯彻,并没有为大多数员工理解和认同,也无法落实到具体的日常工作中。

  三、积极构建中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统一、分层次的全面风险管理社会标准体系。2001年起,财政部致力于同风险管理直接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指导和规划工作,先后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6项具体控制规范,并印发了5 项控制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财政部正在酝酿构建起以控制标准为基础、以评价标准为配套的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标准体系。2006年7月,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暂行办法》等内控管理规范也都在制订之中。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也分别针对金融企业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标准。各部门在风险管理标准的制订过程中,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要体现部门监管需要,使当前的风险管理社会标准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标准制定过程中各部门缺乏必要沟通和交流,标准之间也缺少明晰的接口,并出现了一定的重复和雷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标准体系要求在现有各部门标准基础上进行有机的整合。首先,需要明确的全面风险管理统一理论框架。目前各标准都在向美国COSO委员会的ERM框架靠拢,理论基础统一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其次,需要各部门的有机协同,明确标准体系的基本主线,做好标准制订部门的分工和侧重,在统一的原则和方针下对现有多个标准体系进行梳理和整合。

  应建立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等部门的联合风险管理标准整合机构,最终推出包括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和评价办法、特殊行业全面风险管理实施办法在内的三层次互为补充、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标准体系。其中,“指引”重点解决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原则和方针问题;“建设和评价办法”主要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运作提供实施办法,解决各类企业的共性问题;“特殊行业实施办法”主要解决特殊行业,如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问题。

  2、建立全方位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运作体系。首先,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应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与本企业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对收集的初始信息应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形成风险信息数据库。其次,建立风险评估系统,针对收集的风险初始信息,结合企业的重要经营活动和重要业务流程,利用成型的风险管理工具手段,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对各项风险进行比较,确定对各项风险的管理优先顺序和策略。再次,建立健全基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系统,围绕风险管理策略目标,针对企业战略、规划、产品研发、投融资、市场运营、财务、内部审计、法律事务、人力资源、采购、加工制造、销售、物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根据风险管理策略,通过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程序和措施。最后,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 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

  3、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的法律支撑体系。针对安然、世通等财务欺诈事件,美国国会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即萨班斯—奥克斯里法案。法案的核心在于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加强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并对公司管理层提出了明确的责任要求。法案还将影响到公司的各项管理行为,公司的财务、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公司治理等诸多方面。该

  法案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在年报中披露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情况,并聘请专业机构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合理性、完善性发表评价意见,这一法案可视为对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第一部强制性的法律条文,也正是这一方案的颁布,使全面风险管理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中国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选择中国企业的特殊群体,例如上市公司或者大型金融企业,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做出强制性规定,督促高风险企业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针对企业的高风险业务,例如大规模海外并购、衍生金融交易等,设定强制性的披露业务和审查制度。

构建全面财务管理体系2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促进我行持续健康发展

——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方式和难点

  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王华庆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说:中国银行业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最近,我又在重庆大学聆听了陆静博士关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两次讲课,因而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商业银行实际上是一种风险管理行业,其价值的创造必须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因此,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那么,结合实际,在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方式和难点是什么呢?下面我分三个方面回答如下:

  一、必要性: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既是我行自身控制风险的需要,又是当今金融监管的最高要求。

  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是我国金融监管最高当局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要把我行建成“百年老店”,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在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支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无处不在,我们的每一项业务都具有一定的风险,银行业务的任何变化,无论是推出新的业务还是对现有业务的改良,都会引起相关业务流程的变化。比如我们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发生变化,对我们的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就应随之进行调整。然而,传统的、单一的风险管理模式解决不了类似的整体风险控制问题,所以我认为,在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风险控制水平和能力。

(二)有利于防范各种金融风险

  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任何环节都可能出现风险,但只要我们针对战略规划、产品研发、投融资、市场运营、财务结算、内部审计、法律事务、人力资源、物资采购等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支行负责人、客户经理、会计、出纳和守库员等重要岗位人员等关键岗位和重要人员的管理,加强银企对账工作,就能有效控制风险。所以我认为,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有利于防范各种金融风险。

(三)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

  从金融行业的普遍情况来看,凡是问题出得多的地方,都是忽视风险管理、不求质量的盲目发展造成的恶果。而一些发展较好的银行,则是那些一直坚持稳健经营、时时能够把握风险的银行,他们普遍具有健康的风险意识,所以,我认为要搞好一个银行,信贷风险文化必不可少,除了必须具有清晰的信贷管理理念、完善的信贷管理手段、健全的信贷操作规范和自觉的风险管理行为外,还要有高度的风险管理意识,如:银行是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的;任何收益都不能弥补本金的损失;最大的风险是缺乏风险意识;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信贷标准不应因追求规模、短期利润和外部压力而降低。然而,要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文化理念,必须依赖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就是说,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

  二、方式:把内部控制机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八大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xxx支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从方式上讲,我支行建立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把内部控制机制与全面风险八大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方式如下:

(一)按照横向平行制衡、纵向权限制约的原则,完善内部管理组织架构,如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下列内部组织架构:

  1、授信审批小组;

  2、财务审批小组;

  3、反洗钱管理小组;

  4、案件专项治理小组。

(二)进一步完善各项业务的规章制度。比如:

  1、保证金帐户管理制度;

  2、风险识别与监测制度;

  3、违约客户跟踪管理制度;

  4、信贷责任追究制度;

  5、客户进入退出制度;

  6、会计交接与授权管理制度;

  7、待销毁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制度;

  8、公章管理制度;

  9、atm机管理规定;

  10、其他应收款管理制度。

(三)对印章和重要空白凭证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印押、证分管制度,印、押、证的领用、使用和交接要做到手续完整、登记记录齐全,同时,印、押、机要做到人离加锁,营业终了入库保管。重要空白凭证要设定专用库房,指定专人管理,出、入库要手续齐全,出售、使用重要空白凭证要坚持按规定的制度和程序操作。

构建全面财务管理体系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企改革逐步深入,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崭新的企业形式开始在我国建立和完善起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已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财务管理恰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最大保证。由于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较多,就财务管理方面来看,仍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滞后于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要求,监督功能弱化,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核算失真,致使企业效益滑坡,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现象严重。由此可见对现有财务运作方式进行全面改革,建立新型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要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这就要转变管理观念,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在市场体制下的作用,改变“财务就是记帐”的错误认识;积极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探索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机制,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产,解决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全面高效地建立以财务预算为前提,以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为重点,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财务管理机制。

  一、积极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经过多年运用发展和完善,已形成了以财务管

  理目标为核心的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和以筹资、投资、资金运营和分配为主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而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套用,而应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内容和方法,吸收利用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中先进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二、建立财务预测系统,强化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当今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能否获得信息抓住机遇是企业驾驭市场的关键。目前许多国有企业掌握信息滞后,信息反馈能力较弱,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显得被动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在预算上下工夫,根据企业特点和市场信息,超前提出财务预算,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财务决策,使财务管理从目前的被动应付和机械算帐转变为超前控制和科学理财,编制出一套包括预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在内的预算体系。由此要充分重视以下几项工作:

  1.搞好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增强财务预警能力。企业应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尽可能做到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强化信息反馈能力,并根据市场信息地变化安排企业工作。

  2.着力于做好预测证券市场价格变化和企业现金流量变化预测工作,为企业融资和投资提供决策依据,使企业财务活动在筹资、投资、用资、收益等方面避免盲目性。

  3.搞好销售预测及目标利润预测。销售预测是全面预算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开展正确经营决策的重要前提。只有搞好销售预测,企业才能合理安排生产,预测目标利润,编制经营计划。

  4.围绕目标利润编制生产预算、采购预算、人工预算及其他各项预算。企业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利润及编制全面预算,有助于企业开展目标经营,为今后的业绩考评奠定基础。

  5.围绕效益实绩,考核预算结果,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积极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工作记录和考核责任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系统,并将实际数与预算数相比较,借以评价各部门的工作实绩,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强化会计控制。

  三、加强企业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

  风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社会中,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市场供求变化莫测,特别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用户需求和竞争对手等情况,对企业来说都是难以控制的因素,因而我们应重视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分析风险性质,制定风险对策,减少和分散风险的冲击。为此,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筹资决策上应慎重分析比较,选择最适合企业的筹资方式,以避免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如果财务杠杆率过高,借入资金过多,一旦投资利润率下降,利息负担过重,就会威胁企业财务的安全。因此,国有企业要加强销售客户的信用调查,合理确定赊销额度,避免呆帐损失;避免随意决定赊销额度,盲目贷款,损害企业形象和信誉。

  2.对风险的信号进行监测。我们不仅要对未来的风险进行分析还要对风险的信号进行监测。如果企业财务状况出现一些不正常情况,如存货激增、销售下降、成本上升等要密切关注,弄清情况及时向企业有关部门反映,以便采取措施,防止严重后果的出现。

  3.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对策,不断增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防止风险,分散风险,把风险损失降到最小。

  四.强化资金管理,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体系,挖掘内部资金潜力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安全高效地管理和使用资金,就要重视以下几点:

  1.实行资金管理责任制,抓好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企业在财务收支上要实施严格的财务监控制度,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合理安排资金调度,确保重点项目资金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挖掘内部资金潜力,狠抓货款回笼,调整库存结构,压缩存货资金占用,增强企业支付能力,提高企业信誉。

  3.建立自补资金积累机制,防止费用超支现象。对企业按税后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金,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合理制定税后利润分配政策,促进企业自我流动发展。

  五.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完善目标成本责任制

  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薄弱,费用支出控制不严等问题,为此,提高财务部门对成本的控制水平,搞好成本决策和控制,提高资金营运效益,确保出资者的资金不断增值就显得尤为关键:

  1.树立成本意识,划分成本责任中心,明确各部门的成本目标和责任,并与职工个人利益挂钩,提高企业成本竞争能力。

  2.对企业实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管理。通过研究市场变化调整成本管理重点,把降低成本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3.建立严格的内部成本控制制度和牵制制度,切实加强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成本管理,建立成本报表和分析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反馈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拓宽成本考核范围,改变目前的定额成本法为目标成本核算法。企业不但要考核产品制造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还应考核产品的售前成本,售后的后续成本。真正把成本管理中心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上来。

  六.实行企业财务公开,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为了适应建立规则健全,运转有效的市场体系,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财务会计面向市场,由财务秘密转向财务公开,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市场和投资者服务,确保投资者利益。同时建立会计报表社会公正制度,加快建立以强化注册会计师制度为核心的财务社会监督体系,按惯例向公众公布经营状况。

  七.强化内部监控职能,增强财务基础建设。

  为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运行,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无误,应该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并使之有效运行。因此,首先要强化对企业法人代表的管理,真正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约束其行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加强任期审计和离任前审计,防止其违反财经政策,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其次,要调整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加大建设管理会计的力度,形成会计实务系统和会计管理系统两大部分。财务部门要监督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是否符合企业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以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再次,要建立快捷灵敏的企业信息网络。企业应逐步建立起以会计数据处理为核心、与销售和财务报表分析等信息系统相连接的信息网络,及时反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