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初中语文“还原”原则例谈6篇 初中语文文本分析技巧

2022-10-15 09:58:00综合

初中语文“还原”原则例谈6篇 初中语文文本分析技巧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还原”原则例谈6篇 初中语文文本分析技巧,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还原”原则例谈6篇 初中语文文本分析技巧

初中语文“还原”原则例谈1

  例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例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时 云

  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韩愈提倡启发兴趣、生动活泼地教学。他说:“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他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打动学生心弦。他讲的“恢笑啸歌”就是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创设各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一、巧设“语言”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用特定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从而形成特有的情感氛围。

  如讲授《桃花源记》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请同学们慢慢地闭上眼睛,全身放松,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周围好像白茫茫的一片,大家飘飘悠悠地漫游着,忽然飘来悦耳的泉水叮咚声,眼前出现一条曲折迂回的小溪,溪水边是青青的小草,赏心悦目。小溪的尽头是一片缤纷落英的桃林,桃花争奇斗艳,实在是美极了。”这段导语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它把学生引入这一情境,既诱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深刻领悟世外桃源的真正含义奠定了基础。

  笔者看过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上《十则》时的录像,他设计了这样的“语言”情境:“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他让学生们稍微议论一会儿,接着说:“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魏书生的这个情境导入,像磁铁石一样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学生们感到很惊奇,议论纷纷。由此,学生学习《十则》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二、巧设“操作”情境

  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心不乐学。”根据初中学生思维虽然活跃但不能持久的特点,笔者经常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设计一些初中生较感兴趣的“操作”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接受美的陶冶,并从中汲取知识。如在教学鲁迅的《风筝》时,笔者就布置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做风筝,第二天回来在班里进行评比。学生做的风筝各种各样,有的很有创意。同学们对彼此做的风筝进行了讨论、交流,气氛热烈。这样的“操作”情境不仅很好地导入了新课,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从中能够获得成功的愉悦。

  在讲课的时候,讲到文章的精彩之处,笔者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要求能够读出形象,读出画面,读出意境。有时,笔者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把文字变成画面。如讲授《核舟记》时,笔者问:“桃子核做的坠子有多大呀?”学生回答说:“长五分许,横广四分。”“请同学们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了,像三分之一根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两支扮笔的直径。“请同学们在这上面画上一个有八个窗户的小船,五个神态各异的人,六件用具或器具,再写上三十四个字。”同学们怎么画也画不下,但古代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雕刻得形神毕备、惟妙惟肖,真可谓巧夺天工。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动手实践,自然为我国古代艺术家高超的技艺所折服。

  三、巧设“音乐”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遵从诉诸感情的原则,以主体的审美情趣为背景和内驱力。有些课文,我们可以引入音乐和图片资料,利用它们创造情境,以此来叩击学生的心扉,陶冶他们的`性情,并为老师讲读课文、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如笔者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先播放根据唐代大诗人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而创作的同名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音质柔美,细腻流丽,形象真切生动,很好地导入了新课。再如讲授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笔者先播放录像片《黄河》,音乐悠扬婉转,继而呜咽悲泣,随即又铿锵高昂,犹如雷霆万钧,震撼人心;配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以及船工奋力划桨力挽狂澜的动人画面。这一审美氛围的设置,让学生进入了诗歌所特有的意境之中。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学生就能较准确地领会诗歌的主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适宜采用音乐来导入,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可以用他的激昂的《生命》交响乐来导入,《羚羊木雕》可以用婉转优美的《友谊天久地长》来导入等等。在新课教学导入时可以使用,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段落适时地使用。通过音乐的情境设置,可以让学生在情绪情感上被打动、被感染,这样,学生也就能自然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受到情感熏陶,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使用“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因人因课而异的。教学情境创设得当,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云 江苏省新沂市时集中学 221418)

初中语文“还原”原则例谈2

  也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课型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功能体现在:培养认识能力的功能、丰富知识的功能、陶冶情操的功能、写作示范的功能等方面。有此功能,阅读教学课堂必将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搞好阅读教学,不仅意义重大,进而可以认定是教师的责任重大。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要求语文阅读课堂能创造生机和活力,提倡阅读课堂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的方向发展。在此,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理念没错,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自主、人文、活跃、开放”首先要有度,即尺度,绝对不是“放羊”式的阅读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下面我简要谈谈这方面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供商讨。

  一是阅读课堂必定要关注学生基础积累,那么,首先要求教师有相当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运用知识驾驭教材的能力。

  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到一定水平,学生必然要提出相应的问题,此时就是考验教师运用知识驾驭教材的关键时刻,在此举一例:曾有一位教师指导评析苏轼的《题惠聪》时,一位学生向老师询问“为什么‘春江水暖’不是鹅先知而是鸭先知呢?”,此位老师一时懵了,无奈之余,只好用作者是写的“鸭”先知而不是“鹅”先知敷衍过去,我想这样解释是不适宜的,也没有解决学生的疑问。若老师知识积累丰富,这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各位仁者不妨从“题画诗”的角度去考虑,“题画诗”的特点是按画的内容题诗,因而惠聪在画中只画了“鸭”这种家禽,没画鹅,已不存在争议,苏轼当然就说是“鸭先知”了,到此问题已得以解决,那么有关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的拓展就靠老师自由发挥了,比如可以趁热打铁,把“赠别诗”、“干谒诗”的特点简要评析一下未尝不可。

  二是要关注语言探究,通俗易懂的语言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我认为普通话标准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通俗语言的运用,这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

  以普通话为基础,把语言通俗化,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阅读理解效果。众所周知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通俗易懂的语言是探究的内容之一。如我在教读《中国石拱桥》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依据数据和内容理解画出赵州桥的简要图形,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五分钟后,大部分学生主动请缨,我有意让阅读基础好的三位学生上黑板展示,结果是“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三位学生没有一人能画出28道拱圈的准确位置,这充分说明了学生阅读的“不理解”。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帮扶,承接学生渴盼理解的欲望,我用通俗语言提问:你们吃过猪肉吗?大部分学生高呼“吃过!”,一小部分故意“刁难”说“我不吃肉!”我补充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路嘛!’谁敢说没见过‘猪排骨’(肋骨)哇?”全体高呼“见过!”,我伴随着反掌手势说“那么,反扣的整边排骨像什么?”学生齐答“像拱桥!”,我说“假设整块排骨有28根肋骨,那么每根肋骨就是一道拱圈!其中一根断裂,其他的能不能独立支撑?”,学生齐答“能!”。然后,我让另外三位阅读基础较差的学生画28道拱圈的位置,其结果是全部完成了任务。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教师自己也恰当地运用通俗语言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的提高。

  三是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情感体验的阅历,那就是能在一定程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此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我曾多次向学生阐释“情感共鸣”的含义: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高老头》中高老头的结局是凄凉地死去,作者是在泪流满面的状态下完成的,当作者面对朋友时也失态地默念着“高老头死了!高老头真的死了!”以至于朋友以为巴尔扎克神经出了问题。这实质是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情感共鸣。那么,一般情况下,对于我们读者而言,不仅仅要达到与作品中人物共鸣,还要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若这样就属于高水平的阅读了。实现这一目标固然很难,但长期培养也可在一定水准内达到些微目标。比如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当遇到文中的'情节和事物的再现与我们的经历和生活接近相仿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和表达。当然最捷径的方式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采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读出正确的节奏、感情、韵味。再者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到理解,只要不是知识性错误,均要适当给予肯定,退一步而言,就算学生的认识有知识性错误之处,教师也只能引导纠正,不能用标准答案去评价和强迫学生接受。只要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就不会破坏,潜在的情感体验的激情就会被激发出来。

  四是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取得阅读效果的力量源泉。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因此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重要。若用“放羊”式的方法,而放弃必要的激趣手段,那将会严重损伤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那么该怎样做呢?首先,要正确认识“自主、人文、活跃、开放”的理念,把握住“度”,把一定的时间空间牢牢地掌握在老师手中,以便激趣有机可乘,如留有机会进行课前导语设置激趣等等。其次,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班班通”课件教学)要灵活多变等。第三,教师在不断锤炼自己语言的同时,要积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到声与形有机结合,努力把肢体语言运用到课堂中,达到有形体而又不庸俗的激趣效果。老师可以围绕阅读主题侃大山,讲故事,变枯燥内容为兴趣课堂,努力达到消除学生阅读疲劳的目的。第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一些鼓励性语言,少一些否定言语,杜绝讽刺挖苦语言在课堂中出现的现象,努力创造快乐阅读的课堂气氛和环境。总之,教师要想千方设百计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五是阅读教学要追求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写作。阅读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

  终极目标则是培养写作经验。因而,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强调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就是不强调,教师也要明白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并有意识的去追求这一目标的实现!具体做法要求教师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精心合理安排的写作训练。比如把学生的习作做为阅读教材当堂展示,采用教师随堂评价或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以求达到学生阅读后的成就与反思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比如:在阅读了《小桔灯》后,合理想象和联想十年后,当文中小姑娘读到《小桔灯》一文时,知道作者冰心还心系着自己一家的命运,就准备给冰心写一封汇报家境的信,请代替小姑娘完成此信。这的确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的科学设题了。

初中语文“还原”原则例谈3

  初中语文谈骨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案-谈骨气。

  二、教学内容的重组和加工

  本节课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二篇议论文。所以重点应让学生发现掌握学习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本着重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我首先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吴晗的材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材料能力。关于论文内容,读懂、读透是理解的前提基础,所以先组织学生感情朗读,整体感知,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汇报结果。教者适点拨、引导、突出教学重点。教材本身是一例子,为了开拓学生视野,组织学生谈历史上还有哪些能体现谈骨气的事例?并结合课后练习三谈体会,认识。这样训练学生选择事实论据,提练观点能力,为今后写作议论文打下坚实基础。教学内容的重组和加工有利于课堂学习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强。逐步使学校教育的功能由传承文化转向创新文化。

  三、教学方式的构建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来辅助课堂教学。在《谈骨气》一课的导入这一环节,我播放几部表现中国人有骨气的影片片断,学生欣赏后谈感受,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谈骨气》。引入新课。同时关于作者

  的介绍由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课堂展示,这样,媒体的使用,创设学生共同学习的情境场,也提高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上的作用以及体验的意义。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的情感调节到适合本课教学的最佳状态,实现情感体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本课中,无论是影片的欣赏,还是课文的朗读,学生的.体会,我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亲自体验,使学生过程成为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选择议论文的三大素为切入点。我出统领全篇的中心论点后,分析论证过程中体会论据的选择及作用。这样既可使教学内容清晰,又可使学生了解学习议论文的规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本课堂教学中,我本着“关注”过程,促进“结果”的理念。加强学生自评、互评,实行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肯定度,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

  1、 播放表现中国人有骨气的影片片断,引导学生看屏幕,谈感受,导入新课。

  2、 学生展示所搜集的关于作者吴晗的资料。(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情境,同时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

(二)引导扶植,探究交流

  1、 配乐,教师范读课文,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创设氛围,感染学生。

  2、 组织学生,探究学习。

  由于初学议论文,教师可先做适当引导关参与学生之中。

  例:(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文章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3、 汇报学习结果

  以上两题只是教师抛砖引玉,启动学生思维,学生可能还会有其它学习所得,教者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在谈举三个事例论证中心论点时,教者要适当点拨,事例的选择及作用,为学生写议论文时,事实论据基础。

  4、 汇报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赏识性评价。

  5、 组织学生质疑问难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发资源,拓展迁移

  1、 组织学生谈历史上还有哪些能体现有骨气的事例。(可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来谈,注重语文学习过程中跨学科的学习。)

  2、 组织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三谈体会

  此设计主要培养学生提练观点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教者订正、补充。这样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六、作业:

  请列举一两句名言来说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七、板书设计: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1、 文天祥拒绝降元

  2、 贫者不食嗟来之食

  3、 闻一多怒对枪口

初中语文“还原”原则例谈4

  文本语言问题设计原则例谈(网友来稿)

  杨延涛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须教有疑”需要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考,方能撞击学生的大脑,引发和点燃智慧的火花。课堂问题设计的基础则是教材文本语言问题的设计。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我认为文本语言问题设计的原则有这样几点,一要于无声处听惊雷;二要抓“非紧要处”动全身;三要激发“矛盾”意识。

  一???于无声处听惊雷

  学生在研习小说的过程中,关心的往往是热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结局的喜怒哀乐,忽略了作者展现故事情节和揭示人物命运的文本语言的体会。而对文本语言的深入咂摸探究则是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也是进一步激发学生搞好语文学习的一个杠杆。

  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和学生一起读文章,二者的读书感受常常很接近。如果在这个基础上来教授学生,他们听课会乏味的很,因为你讲授的东西是大家咀嚼过且大体明白的问题,没有认识的新奇感和思维的挑战性;如果再浅尝辄止硬套教参,效果只能是乏味且僵化,结果是语言产生后就有的多层面的思维性没有了,语言体会的个别差异性没有了,语言内涵的丰富延展性没有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也要终止了。教师要超越与学生共有的思维层面,必须深入研读大家没有注意的地方,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方能打破平庸,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鲁迅的文章向来以深刻著称,但这种深刻如果停留在教参解说的层面上,如果停留在阶级思想意识的空洞剖析上,如果停留在人物命运、主题结构的结论性教授上,学生听来也会感觉“深刻”,但此处的深刻其实是“一头雾水”。原因就在于学生缺少主动深入地研读文本语言的感性认识,这与教师研读文本时有无深层次的思考和独到的问题设计有很大关系。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华小栓得了痨病,老栓拿蘸有夏瑜鲜血的馒头让小栓吃下以后,对儿子的病报有愈加殷切的希望。但是小栓吃下以后依旧是一阵紧过一阵的咳嗽,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满清爪牙、刽子手康大叔的一声高过一声的“包好!包好!”。儿子小栓病症的剧烈发作和康大叔“包好!包好!”的承诺声是对立的、是矛盾的,但这种对立和矛盾又能说明些什么哪?

  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因为这个问题视角独特、新颖。拿一般的对课文的认识不好解答,我接着点拨,面对现实华老栓又是如何表现的?大家有了回应“只是恭恭敬敬的垂着手,笑嘻嘻地听。”我说,难道就没有一点对康大叔“包好!包好!”结论的疑惑吗?“没有。”同学们很有把握的回答。我说,那就怪了,蘸有夏瑜鲜血的馒头对小栓痨病很明显没有疗效,小栓一阵紧过一阵的咳嗽就是明证。面对“馒头治病无效”的事实,老栓对康大叔的话语权没有一丝的疑问,这不奇怪吗?一位同学紧接着就说,这说明了华老栓的愚昧、麻木。对于华老栓的麻木、愚昧是一个普通读者都能感知到的,而上面的几个问题则展现出了一个同学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明确感受到了“麻木、愚昧”这样的词语是何等的生动、何等的可怕,因为它是以漠视人的生命的为前提的。

  这时大家的思维和感情都已活跃起来,纷纷发言。从中学生表现出了对华老栓一类国民“愚昧、麻木”的怒,表现出了对康大叔杀人于无形的“包好!包好!”的恨,也有对鲁迅行文构思、用语精妙的无限叹服,纷纷说“深刻,确实深刻。”

  此时,大家对鲁迅的“深刻”不再怀有畏惧,倒是一种愿意研读探究的读书态度了。

  我说,在文本语言中,你也能找出一处你认为有内涵的语句吗?

  一会后,大家都划出了自己认为较有内涵的语句。我就尝试着让他们自己说,自己探讨补充。同学们的发言较先前有了很大的深入,知道了研读文本语言要“于无声处听惊雷”。其中,一位同学的疑问是,在文章的第四节的第一段中,“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庾毙的人,右边是穷人家的丛冢。两边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为什么要把这层层叠叠的丛冢比做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看到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一愣,原因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意识到这里面的“为什么”,紧接着却是兴奋和高兴,学生在拿自己的“于无声处听惊雷”来向施教者“反击”,多么可贵的疑问啊!

  经过师生热烈的讨论、释疑和总结,大家再次强烈感受到了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本质,于细微处又一次品味了作品语言的魅力。

  接后的自主研讨中,还有很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比如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小说最后一段对乌鸦飞离枝头的描写为何如此生动和具体,这中间有没有隐含作者本人的感情?”还有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康大叔对人血馒头能治痨病是不是真的坚信不疑?”这些问题教参均没有涉及到,但都能触及文本语言的内涵,很有见地。

  我们的学生在“于无声处听惊雷”问题设计的.引导和点拨下,也能尝试深入地去思考,去倾听文本语言无声处的惊雷声,难能可贵。在研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的“于无声处听惊雷”仅二三处,却引爆了同学们自发寻出的众多的“于无声处听惊雷”。其实,施教者“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问题设计(中间包含有读书方法、态度的养成和对文本语言鉴赏兴趣的培养)目的就在于使学生也能养成“无疑处生疑,有疑处必疑”的读书习惯和阅读文本语言时的能“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鉴赏能力。

  二???抓“非紧要处”动全身

  此处所谓“非紧要处”是指淡散在行文之中,看似平常实则关键的文本语句。抓住并体会这样的语句可以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可以引导学生浅入而深出,进而把握住文本的整体蕴涵。在研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我提到这样一个问题:“祥林嫂两次来到鲁镇做女工,人们对她的称呼怎样?

①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②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③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同学们很快找到了这三处语句。

  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三个句子的相同点?一位同学说,这三个句子都是普通陈述句,主要意思是说镇上的人们对她的称呼没有多大的改变。我说,这个问题大家比较容易地解决了,但是文本中的“她”无名无姓吗?祥林指的又是谁?这样的问题设计相对于文本结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总体把握而言,确是一个细小的“非紧要处”。从大家的表情和反映上看,同学对这个问有兴趣,很快大家齐声嚷嚷道,“祥林”应是“她”的第一个丈夫的名字吧。我说,为什么要以她的丈夫的名字来称呼“她”哪?

“这体现了在旧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学生的回答切中了问题的要害。

  接着诱导,祥林嫂再嫁的是深林山坳里的贺老六,再次死了丈夫来到鲁镇打工时,人们为何还称“她”为“祥林嫂”而不是“六嫂”或者“贺家媳妇”什么的?问题一提出来,一位同学就说,在封建社会里要求妇女“从一而终”,寡妇再嫁是很伤风败俗的事,依旧称“她”为祥林嫂是对其再嫁的不承认。紧接着又问,祥林嫂愿意再嫁吗?“不愿意,还有抗争哪。”祥林嫂被迫再嫁得不到鲁镇人们的认可,被认为是“败坏风俗”,“不干不净”,这固然说明礼教的可恶,那祥林嫂再嫁时的拼命反抗又说明什么哪?学生经过讨论明晓了祥林嫂对当时社会道德要求看的很重的心态,也明白“她”拼死抗争的目的不是觉悟而是被精神毒害的表现,并且可以看出同学们在个人情感上对祥林嫂有了命运层面上的理性把握。

  在课文语言的研习中,要让学生自己找找所谓的“非紧要处”,谈谈自己对文本语句的理解,加上教师的引导、点拨是可以收到浅出而深入的效果的。上文几处语句均淡散在文本行文中,处在情节衔接过渡处,实属不易觉察的“非紧要处”,但就是这样的几处语句也能使学生清晰地触摸人物灵魂的苦难。

  我常想,语文学习的难度不在于语文本身有多难,而在于我们的学生有没有掌握住一种或几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有没有养成一种要从文本语言中挖掘出金子来的兴致。事实证明,砸向同学们“半块砖”是能引出“一块玉”来的!

  三????激发“矛盾”意识

  思维的火花只有碰撞才能产生,真理也只有愈辩愈明的道理。在文本语言的研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需要辨证思考和认识的问题。其实,这样问题的出现是一个激发学生“矛盾”意识的有效切入点。抓住这样的切入点并善加利用,既能锻炼学生内在的分析文本语言的思维鉴赏能力,也能锻炼学生外在的语言条理表述的能力。

  在研习课文《失街亭》时,大家结合课后问题三“失街亭,谁之过?”进行了讨论。结果,有的同学认为是诸葛亮的错,错在用人不当;有的同学认为是马谡的错,错在刚愎自用。我说,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从文中收集支持你观点的句子,论据充足后再论。我把同学分成了两方,一方认为错在诸葛亮;一方认为错在马谡;此处不允许第三方的旁观,目的是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能持有立场分明的观点去研习文本语言,找清找足论据去驳斥对方,断绝他们思维妥协的后路。

  在水火不容的辩论中,有的同学声情并茂地结合课文阐述了诸葛亮用兵之谨慎,用心之良苦;有的同学则声色俱厉地从诸葛识人的角度阐述,不派我马谡,我尚可做一良谋,是你诸葛断送我的生命。

  有的同学反驳道,诸葛派将向来有根有据,是想给你一个锻炼实战的机会,谁知你如此不济,倒断送了诸葛先生一世英明。

  另一方则反驳道,我马谡离间司马懿、献计擒孟获,也是见识颇多,既用我为主将,应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确无实战经验,但亦有报国之志,在这之前为何不给我实战锻炼的机会?既知我不济,为何不驳回先前的请战要求,用王平为将哪?

  那是因为你立下军令状,用身家性命担保,方才信你,另一方的同学接着说道。

……

  两方的辩论确实是在深入研读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做到了言之有据,驳之含情;有些同学甚至还进入了角色,怀着一种千年的思考,纵横整个三国。

  给同学们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也能异彩纷呈。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设疑置问是一种启发和诱导的艺术,适当、适时、适度的文本语言问题设计确实可以逐步开掘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鉴赏表述能力。

  联系地址:山东郓城一中??(274700)

..邮件:qq11-22@??作者邮箱:?qq11-22@

初中语文“还原”原则例谈5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谈

  王自华

(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第三中学)

  摘 要:学生的作文必须经历了一定的场景后,有感想后自主、自愿地表达。作文写生活内容是基本的要求,因此作文要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生活的本质地位。教师可以先确定话题,然后选好仿写例文,接着是仿写重点,最后是仿写训练。

  关键词:作文教学;仿写经典;记叙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为初中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作文教学应该怎样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和思考。

  一、作文教学应该回归到生活中

  1.作文教学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曾经有位作家说过,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说明作文写生活内容是基本的要求,因此作文要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生活的本质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将来的不用学,今天的作文写作是为了明天的自主写作。所以回归生活的基础是回归学生本位。比如让学生写生活日记、写观察日记,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观察生活和描写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定期举办日记展示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坚持写日记。这样才可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回归生活的写作原则。

  2.作文教学应该源自生活内容

  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是基于对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有感而发的自主抒发和表达。同样的道理,学生的作文写作也是如此,学生必须经历了一定的场景后,有感想后自主、自愿地表达。因此,学生的生活经历应该成为作文的重要素材来源。比如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记叙下来,将自己读过的书的感想写下来;也可以用虚构的方式,通过想象一些内容将生活中的事情写出来。久而久之,他们会发现生活是美好的`,是值得歌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时政要闻、自然景色、四季更替、旅游见闻等内容,都可以进入学生的视野,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

  二、通过例文的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古人有“千古作文一大抄,抄来抄去有提高”的说法。这是说仿写也可以促进人的写作能力,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手段。教师可以先确定仿写话题,然后选好仿写例文,接着是仿写重点,最后是仿写训练。在文学的海洋中,有数不清的经典文章可供学生学习和仿照。所以教师应该将品读、感悟、仿写的教学结构应用在作文的指导课中。采取读读、议议、写写的路径,指定篇目进行仿写。模仿文本的结构、模仿文本的修辞、模仿文本的写作主题和思路,在自己的加工中实现提升,实现写作水平的提高。阅读教学实施完毕,学生对文本熟悉了,对文本的写作方法熟悉了,掌握了文本中关键的修辞手法,就可以实施仿写。因为经过阅读教学中学生讨论,对文本的写作特点、思想内涵都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所以再实施仿写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仿写不是抄袭,长久坚持,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作文的写作方式

  传统的作文写作,从模式和方式上对学生的写作思维都有束缚,教师应该注意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束缚,实现作文形式的创新。作文题材自由多样,是作文创新的一个标志。初中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写作。所以,学生写生活的悲苦、心酸、丑恶都应该得到鼓励和肯定,鼓励学生客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实现作文教学的创新和提高。比如社会上的坑、蒙、拐、骗行为,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惩恶扬善的心理品质。

  四、提高教师作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教师在作文指导中的教学语言要睿智幽默,这样才可以成为艺术化的课堂语言。我们都知道学生喜欢幽默风趣的教师的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幽默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同时还是密切师生之间关系的黏合剂。在作文教学的指导中,如果教师风趣幽默地进行指导,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和他们的平等,这种民主教学就不会使学生敬而远之,他们会非常愿意主动参与教学中,和教师一起完成作文教学的任务。幽默的品质可以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发挥出神入化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课堂,享受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对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提高作文教学效果,教师要给予精心准备。突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鼓励写生仿写、鼓励学生真实记录生活、鼓励学生创新文体形式、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和记录生活。

  参考文献:

[1]梁华。落实语文“双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现代阅读:教育版,(03)。

[2]雷永梅。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初中语文“还原”原则例谈6

  初中语文《谈骨气》说课稿模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我说课的课题是《谈骨气》。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育教学思想、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评价。

  一、 说教材

《谈骨气》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课书第五册”。第五册侧重于议论文教学,在现代文四个单元中,共有三个议论文单元。《谈骨气》是第一单元“议论的观点和材料”的第二课,就文体而言,也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的议论文。本文是一篇格式比较规范的短论,说理的脉络十分清晰:第1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2段用孟子的话来具体解释“骨气”的含义;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有骨气的人;第4段进一步从继承的角度指出不同时代骨气有着不同的含义。中间三段列举三个事例,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所选三个事例中的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很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最后一段才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本质特征,发出号召,要求我们“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以这样一篇观点鲜明、材料典型、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开首,有助于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议论文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议论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议论的三要素。议论问题,总要提出一个正确而鲜明的看法或主张(即论点),有了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还必须有确切而充分的材料(即论据)来证明(即论证)。议论的观点和材料要保持一致,观点能统率材料,材料能证明观点。根据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议论文中观点(论点)和材料(论据)两大要素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特点。

  2、理解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议论方法。

  能力目标1、概括文章中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比较,体会其典型性,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的思维能力。

  2、理解“骨气”的含义,认识当前我们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骨气,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过程与方法:

  以合作探究为主,利用多媒体搜集的材料辅助学习。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

  情感目标:

  让学生理解骨气的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的骨气,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考虑到学生初学议论文,本文虽然观点鲜明,材料充分,但三个事例论证观点的典型性,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确立本文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理解运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事例材料的典型性的分析。

  三、说教育教学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正像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了上课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败首先取决与师生关系的确立”在设计上我首先树立了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的思想。是否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了多少。初学议论文的阶段所选的文章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文体特点。《谈骨气》一文,论点集中鲜明,事例论据典型,结构简单,思路清晰,是篇很好的范文。对这样的教材,要引导学生学实、学活、学透,以激起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而兴趣是在对新知的顿悟中萌发的,因此,在本文教学时,应尽量避免出现大量的术语、概念,而应该用各种生动有吸引力的事例,引导学生接近议论文,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然后再因势利导,诱导出学生逻辑思维的积极性,寓学法指导于诱导、点拨之中,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比较阅读和能力迁移训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本文教学可采用教师点拨和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

  合作探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从题目推测课文内容,从探究材料和观点的关系,从而得出文章的主旨及我们学习议论文侧重点。不仅如此,在课程进行中,课外事例的佐证,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课外训练---材料的筛选,可以使同学们对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这一知识点又有深一步的理解。也可设计比较阅读和模仿写作练习,以达到学生能力迁移的目的。

  五、说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课文导人——整体感知——重点理解——自我小结——能力迁移,以下以此为纲进行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