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六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变化的教案12篇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2-10-15 14:42:00综合
  • 相关推荐

六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变化的教案12篇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六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变化的教案12篇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欢迎参阅。

六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变化的教案12篇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六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变化的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六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变化的教案2

  一、教材简析: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

“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的高度去把握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学生应掌握的学习方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学习方法:从观察现象开始,通过提出假设,寻求证据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是通过列举的方法进行讲述的,列举的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制作饮料”,是本课的动手制作内容,它既体现了物质变化和我们的生活,又是一项体验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定高涨,应希望学生课后继续探索。

  二、教学背景: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习的重点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从观察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开始,通过寻求证据,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进而确定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因此,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科学方法:概括整理 阅读 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核心价值观:热爱科学,学好科学,提升生活质量。

  教学重难点重点: 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难点:

  1。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2。理解人类所有生产活动和生活,都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

  简单(应包括茶叶溶解在水中的视频材料;烟花爆竹的生产与燃放)。学生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小组准备:糖、1—2种新鲜水果、柠檬酸、小苏打、杯子、开水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让学生把家里的简易榨汁机带进课堂。

  教 学 流 程

  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请罗列出来。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填表:

  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类型及特点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

(1)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2)综合分析:

  A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

  b物理变化改变了物体的什么?

  c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随机完成板书:

  物理变化→特点:不产生新物质物质 (改变物体的状态、形状、大小)的 化学变化→特点:产生了新物质变化 (伴随的现象:改变颜色、产生气体或沉淀物、发光发热等)

(3)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会伴随发生物理变化。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1。活动:观察:做茶叶溶解在水中的活动,观察物质溶解扩散的过程。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2。录像:烟花爆竹的生产和燃放。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物质变化的资料。

(通过收集、汇报,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物质变化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4。小结,板书: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板书课题:8 物质变化与我们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爱喝的饮料有哪些?你觉得它们是怎样做成的呢?

  想不想在今天的课堂上尝试自己制作饮料?

  2。打开课本第41页,阅读两种饮料的制作方法。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尝试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建议:也可以尝试制作草莓饮料、苹果饮料等其它水果饮料。

  3。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

  回家制作课堂上没有制作过的饮料,与家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板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变化的教案3

  一、教材作用及地位

《物质的变化》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第五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物质运动与变化的主要内容。教材从物质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出以,主要阐述了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及规律。整个结构安排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和构建主义教育论的认知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掌握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此外,本节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以前学过的简单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深化和拓展,启下是为以后学习酸碱中和反就等一些复杂的化学变化作好铺垫,同是也为深入学习高中、大学中的完整、系统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教学目标不是一维线性的,而是多维的,这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

  2、技能目标

  用语言描述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强化学生的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图文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情感目标

  通过科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好学的精神。

  体验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究的思想及对科学的热爱。

  通过对……的学习,树立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后的探究精神和小组合作意识,树立科学就在生边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本节课主要通过物质变化去讨论自然界的变化,重点是要学生掌握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由于初中生还缺乏一定的理性认识,对于通过硫酸铜晶体变化寻找物质变化证据,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分析硫酸铜晶体的各种变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已经具有物质变化这种思想,但由于抽象思维不够,感性认识占方导地位,学生很难自已去总结物质变化是有规律,此时教师要在课堂上加以点拨,使学生树立这各思想。而且此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思路较开阔,空易在课堂上提一些有意义或无意义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点,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五、教法及学法的选择

  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又与教学内容的特点相结合,该用启发则用启发,该用探究则用探究。而且现代课堂教学要实现四个转变,由知识中心-教学方法转变,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读科学-探知科学,独学-协作学习转变。本节课中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及规律可让学生自主讨论,教师进行启发,所以本节课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层层设疑,指导学生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化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直观,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穿插生动的图片和动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说学法指导。根据教法的设计,我们采取相适应的学法,主要安排学生的阅读技能的训练,讨论交流训练,和科学探究的训练,以及人的协调观念的树立和美好情感态度的养成等方面。从而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程序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小树长成大树、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火柴燃烧的多媒体动画。

  问:从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

  总结答案,引出物质的变化这个概念。

  问:如果万物是静止的,那世界会是怎样?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多媒体动画能引起同学的兴趣,且通过“如果万物是静止的,那世界会是怎样?”这一逆向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同学对物质变化的影响,还可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

(二)、引导启发,提炼知识

  展示:一组物理变化和一组化学变化的图片

  问: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明白化学变化是因为分中的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

  问:图片这些物质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图片,会回答说,这些物质分别发生了颜色变化、形态变化、形状变化、产生了气体、产生了沉淀等,从而得出物质变化的现象及证据。

  设计意图:这种通过多媒体途径和学生的自主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和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展开思考,以利于他们获取正确的知识,从而落实本节课的重点。

(三)、动手参与,强化思维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硫酸铜晶体、酒精灯、试管等实验设备。

  学生动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并记录相关的现象。

  教师在此时要强调安全操作,并对错误的操作给予指正。

  完成实验后,学生思考讨论,硫酸铜晶体具有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参与,可引起他们的兴趣,加深对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的掌握,从而突破难点。

(四)、反馈巩固,知识迁移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身边哪些发生了物质变化及其证据。

  教师补充,光合作用产生气体、电灯发光发热等一些生命变化和能量变化。

  问:怎样检验Pro?

  经过讨论,学生完成课本中蛋清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并观察现象,从而让学生明白,利用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可以鉴定出一种物质。

六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变化的教案4

  物理变化→特点:不产生新物质

  物质 (改变物体的状态、形状、大小)的变化 化学变化→特点:产生了新物质

(伴随的现象:改变颜色、产生气体或沉淀物、发光发热等)课外活动回家自制饮料,与家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生成预见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罗列本单元研究了哪些物质变化,有些小组可能感到困难,教师应适时提醒学生可以边翻阅课本资料,边整理。

  课堂评估能积极投入到整理概括单元内容的活动中来;

  能为收集资料付出努力,并乐意把收集到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六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变化的教案5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 小草和大树课题:小草和大树 教学背景:1、《小草和大树》是河北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生命存在,这个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是神奇而又美丽的,作为生命体之一的人,应该与其他众多的.的生物和谐相处,同时又了解人类是如何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它们为人类造福。 2、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积累,知识经验比较丰富,认识不少的动植物,这为教学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本课教学资源丰富,以实物为主的教学值得提倡,辅助以图片、标本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通过观察不同的植物。

六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变化的教案6

  六年级上册科学《假设》教案

  一、预期学习结果

  1 知道假设的含义,能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2.了解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 意识到假设需要验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懂得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测。

  难点:明白经验可能会造成假象。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段案情介绍(动画片、图片或者文字叙述)

  学生准备:每组两张同样的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过动画片《名侦探柯南》没有I?你们想不想也做一回小侦探?

  2看一段案情或(一个场景),想想谁可能会是凶手?

  3. 师:你们觉得谁是凶手?是不是瞎猜的?(不是,猜测要有依据。)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4. 师小结:刚才这些同学说的,都是他们的猜测,猜测也叫做假设。假设的

  提出,往往都要有一定的依据才行。

  5. 如果你是侦探,接下来你会怎么办?(接下来会寻找证据来验证猜测。)

  6. 奖励爱动脑筋的学生,公布案件的真正凶手。

  7. 师小结:其实,我们进行科学探究跟侦探破案很像。先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假设是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下面我们就开展一个与假设(猜测)有关的小游戏。

(二)活动1:猜猜我是谁

  1. 游戏规则;一名同学眼睛被蒙起来,通过触摸和声音,猜另一名同学是谁。

  2. 分别让几组同学上台游戏,猜的时候,要求说出自己的依据。

(生借助外形、声音等特点为依据,猜测出同学是谁。)

  3. 师生共同评价刚才的活动。

(三)活动2:进行书上61页的实验

  活动:把两张同样的纸,一张揉成团,同时从高处丢下,谁先落地?

  1. 学生假设,并说说自己的依据.

  2. 师:在进行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生讨论。

(同样的`纸,同样的高度,同时丢下,同一个实验要多做几次以求实验的准确性,实验中的变量是纸的形状,其它不能改变。)

  3.开展实验,寻找证据,验证假设。

  4.汇报交流

  5. 得出结论。

(四)总结

  师小结:在实验之前,大家的假设都很有依据,这些依据往往来自已有的经验,从刚才的实验结果来看,有的同学的经验是正确的,有的同学的经验却并不完全可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很多的假设,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用一些方法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六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变化的教案7

  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的教案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8、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类型及特点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六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变化的教案8

  教学内容:青岛版P22~P23

  教学目标:

  1、 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实验数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 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 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知道牛奶有哪些变化,牛奶的用处。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

  那你知道牛奶有什么好处吗?牛奶中富含维生素A,可以预防皮肤干燥及暗沉,使皮肤白皙,有光滑。

(二)猜想假设

  大家收集的资料真全面啊!那么关于牛奶,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呢?看来你们都是注意观察的好孩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三)制定方案

  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谁愿意把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们小组四位同学每人进行其中一种混合实验。一定要记录好实验现象。

(四)实施探究

  1能具体说说哪些东西能让牛奶发生哪些变化呢?

  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

  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有絮状物产生。

  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没有变化。

  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2、交流有关引用牛奶的知识

  有人习惯空腹喝牛奶,这不科学。

  牛奶不宜久煮或加热次数过多。

(五)展示交流

  用牛奶做胶水。

  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制作方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步:将40l的脱脂牛奶倒入一个杯子在,加入10l的醋,搅拌一下,使其充分混合。

  第二步:用纱布过滤上述混合物。

  第三步:用玻璃棒将纱布中收集的固体物质倒入杯子中。

  第四步:在杯子中加入适量小苏打,搅拌。

(六)拓展创新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让老师来听一听,你们都有哪些收获。那你知道这么好喝酸奶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下面老师教教大家如何做酸奶,好不好?

六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变化的教案9

  六年级科学物质的变化教案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其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3.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4.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5.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6.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7.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铁丝变弯)、(易拉罐压扁)、(糖在水里溶解)、(折纸)、(水结冰)、(加热水)、(豆子和沙子混合)等。

  8.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10.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如, (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 。

  11.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1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13.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小苏打

  1.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2.小苏打为白色粉末状固体,白醋为无色透明有酸味的液体,两者混合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无色透明的气体二氧化碳和醋酸钠。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铁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3.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4.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5.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

(1)制成合金;(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4)放入油瓶。(5)放入干燥箱中

  6.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铁钉能与硫酸铜发生化学变化,在变化中蓝色硫酸铜溶液会变成红褐色,产生红铜并伏着在铁钉表面。

  7.铁片和铁锈对比记录表。

  物质 ? ? ? ? ? ? ? ? ? ?铁片 ? ?铁锈

  颜色 ? ? ? ? ? ? ? ? ? ? ? 银白色 ?黄褐色

  质地 ? ? ? ? ? ? ? ? ? 细密 ? ?疏松

  韧性 ? ? ? ? ? ? ? ? ? ? 强 ? ? ? 脆

  导电性 ? ? ? ? ? ? ? ? ?强 ? ? ? 弱

  导热性 ? ? ? ? ? ? ? ? ?强 ? ? ? 弱

  是否与磁铁相吸 ? ? 是 ? ? ? 否

  淀粉

  1.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3. 含有淀粉的食物

  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

  4. 不含淀粉的食物

  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苏打,小苏打,大苏打的区别

  1.苏打

  苏打学名叫碳酸钠,俗名除叫苏打外,又称纯碱或苏打粉。食用碱通常指的是碳酸钠,在水溶液中,能强烈促进肉质软化,缺点是有股难闻的碱味和份量重时会对人体有害。

  是玻璃、肥皂、纺织、造纸、制革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冶金工业以及净化水也都用到它。在日常生活中,苏打也有很多用途,比如它可以直接作为洗涤剂使用,在蒸馒头时加一些苏打,可以中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

  2.小苏打

  小苏打的学名碳酸氢钠,又称重碳酸钠或酸式碳酸钠。俗名除小苏打外,还有焙烧苏打、发酵苏打和重碱等。小苏打是白色晶体,溶于水。在热空气中,它能缓慢分解,放出一部分二氧化碳;加热至270℃时全部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小苏打的这些性质,使它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在灭火器里,它是产生二氧化碳的原料之一;在食品工业上,它是发酵粉的一种主要原料;在制造清凉饮料时,它也是常用的一种原料;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3.大苏打

  大苏打是硫代硫酸钠的俗名,又叫海波,也叫做五水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是无色透明的晶体,易溶于水,水溶它可以作为绵织物漂白后的脱氯剂。类似的道理,织物上的碘渍也可用它除去。另外,大苏打还用于鞣制皮革、电镀以及由矿石中提取银等。

六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变化的教案10

  六年级科学《物质的变化》教案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其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3.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4.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5.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6.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7.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铁丝变弯)、(易拉罐压扁)、(糖在水里溶解)、(折纸)、(水结冰)、(加热水)、(豆子和沙子混合)等。

  8.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10.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如, (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 。

  11.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1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13.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小苏打

  1.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2.小苏打为白色粉末状固体,白醋为无色透明有酸味的液体,两者混合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无色透明的气体二氧化碳和醋酸钠。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铁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3.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4.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5.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

(1)制成合金;

(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

(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4)放入油瓶。

(5)放入干燥箱中

  6.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铁钉能与硫酸铜发生化学变化,在变化中蓝色硫酸铜溶液会变成红褐色,产生红铜并伏着在铁钉表面。

  淀粉

  1.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3. 含有淀粉的食物

  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

  4. 不含淀粉的食物

  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苏打,小苏打,大苏打的区别

  1.苏打

  苏打学名叫碳酸钠,俗名除叫苏打外,又称纯碱或苏打粉。食用碱通常指的是碳酸钠,在水溶液中,能强烈促进肉质软化,缺点是有股难闻的碱味和份量重时会对人体有害。

  是玻璃、肥皂、纺织、造纸、制革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冶金工业以及净化水也都用到它。在日常生活中,苏打也有很多用途,比如它可以直接作为洗涤剂使用,在蒸馒头时加一些苏打,可以中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

  2.小苏打

  小苏打的学名碳酸氢钠,又称重碳酸钠或酸式碳酸钠。俗名除小苏打外,还有焙烧苏打、发酵苏打和重碱等。小苏打是白色晶体,溶于水。在热空气中,它能缓慢分解,放出一部分二氧化碳;加热至270℃时全部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小苏打的这些性质,使它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在灭火器里,它是产生二氧化碳的原料之一;在食品工业上,它是发酵粉的一种主要原料;在制造清凉饮料时,它也是常用的一种原料;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3.大苏打

  大苏打是硫代硫酸钠的俗名,又叫海波,也叫做五水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是无色透明的晶体,易溶于水,水溶它可以作为绵织物漂白后的脱氯剂。类似的道理,织物上的碘渍也可用它除去。另外,大苏打还用于鞣制皮革、电镀以及由矿石中提取银等

六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变化的教案11

  课题

《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作者及工作单位

  韩城市新城三小 薛亚焕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经历做酸奶的实践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细菌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消除学生头脑中错误的认识。在做酸奶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一次耐心的等待,一次收获的喜悦。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认识乳酸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讨论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目标

  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教学过程:

  一、自己动手做酸奶

  1.谈话:你们喝过酸奶吗?你们能向大家说说酸奶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交流。

  2.猜测:你们知道酸奶是怎样做成的吗?

  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教师分别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空的酸奶瓶,并让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从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鲜牛奶、蔗糖、乳酸菌。学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学生可能会提出“乳酸菌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可以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随后在第二环节——认识细菌中全面地解决问题。

  3.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师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鲜牛奶(在电饭锅里刚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几分钟。每组发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鲜牛奶(放在罐子里)。

  学生自带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过)。

  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图,学生看图,制作酸奶。

  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人消过毒的保温杯中,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盖上盖子。

  测一测: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多少?

  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吃了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交流自己的制作感受,画好“心情曲线”。

  教师在坐标的横轴方向上设计几个时间段,让学生在竖轴方向上画出做酸奶前后的感受,即画出“心情曲线”。等学生的酸奶全部做成后,再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评析:做酸奶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愿望,让他们每个人都来做一做。在做酸奶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控制好鲜奶的温度以及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控制”是科学课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也是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技能,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控制是必要的。最后,学生利用曲线图绘制做酸奶时的心情,将活动延续到课后,关注自己做酸奶时的情感波动。“画心情”是一种新颖的评价方法。

  师:当你们听说这节课要做酸奶的时候,你们的心情如何呢?

  生:很高兴。

  生:很激动。平时都是自己喝酸奶,想不到今天自己动手做酸奶了。

  师:如果用一条曲线表示你做酸奶时的心情,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将曲线向上画,表示心情激动。

  生:画一条波浪线,因为心情激动时心跳会加快。

  师:这两种方法都行,大家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我们也可以在坐标的竖轴上画一些心情指数,用线条起伏的高低来表示自己的心情。

  师:开始做酸奶了,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生:我的心情反而放松下来了。

  生:还有一点点紧张,怕做不好。

  师:如果心情放松下来,我们怎么用线条表示呢?如果心情紧张又该怎样表示呢?请大家在记录表中的几个时间段里画出自己的心情曲线。

  评析:当学生们参与某一项活动时,他们的心情肯定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设计了心情曲线图(教学评价表附后),让学生在几个特定的时间段里画曲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变化。我们发现,当学生准备做酸奶时,他们的心情是激动的;当他们开始做时,心情趋于平和;等待时,心里有一点点的紧张与焦急;酸奶做好后心情又是高兴的;在品尝后,他们的心情是多样的,或是喜悦或是激动,证明他做成功了;失败时则表现为灰心丧气。当然,在具体评价时还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更好地发挥心情曲线的作用。

  二、认识细菌,解释酸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1.提问: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应保持在35~C。40~C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2.提问: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学生思考回答,提出酸奶中有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

  3.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

  4.教师小结: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细菌的种类;细菌的繁殖;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对人类有功也有过。自然界中的腐生细菌可以将动植物的尸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既净化了环境又为植物制造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肥料。生活中人们也经常利用细菌,如制醋离不开醋酸杆菌,做泡菜离不开乳酸菌,有的细菌还可以制药。但有的细菌也可以使人类得上这样或那样的疾病。 ,

  5.讨论:细菌的传播方式及预防办法。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病菌传染的一些传播途径以及预防的办法。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病从口人,病从鼻入,外伤感染。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预防传染病,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

六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变化的教案12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而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如何判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来作为判断新物质产生的依据。本课内容是继前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之后,从更深入更科学的角度继续研究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来对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经逐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有着较强的探知,而本课所要接触的是沙子、黄豆及白糖,这是他们所熟悉的物质,这就更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学习,同时这也符合“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这一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说目标

  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某些探究性实验。就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明确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白糖加热的变化。

  难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为了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我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

  各小组要准备两项实验的材料。实验一:一杯沙子、一杯豆子、两张白纸、一根搅拌棒、一个筛网、一份实验记录单;实验二:一盒火柴,一支蜡烛,一个小铁勺,一小包白糖,一杯清水,一个盘子,一份实验记录单。

  四、说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行为建构而获得的。结合这一理论,以及教材内容,我觉得本课应该采用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讲解示范为辅的教学方法,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并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预测――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这对他们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知识要点,构建知识框架。始终把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突破“教师中心”。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在交流中就探究的过程进行一定的阐述,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因为在寻求科学表达的同时,也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思考的过程。

  五、说教学程序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导入新课环节,实验探究环节,总结特点环节和拓展延伸环节,四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的。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我采取复习导入的方式开始教学: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并且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这种直接导入的方式简单明了,又能给学生留下悬念,学生的求知很快地被激发起来了。

  接下来进行第二环节:实验探究

  这个环节有两项实验活动:第一项活动是混合沙子和豆子,这个活动是铺垫;第二活动项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这个活动是重点。

  先进行第一项实验活动混合沙子和豆子。为了比较,我引导学生先从杯中取出少量沙和豆子,分别放在纸上进行观察,看看沙和豆子本来是什么样的。这里要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观察,例如沙和豆子摸起来感觉怎样?闻起来有什么气味?看起来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混合前的观察,是作为判断混合后沙和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的重要依据,所以要求学生要对观察的结果作简单的描述。

  然后,我会让学生猜一猜混合后,沙和豆子会发生变化吗?通过猜测活动,既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的习惯,也让学生知道了猜测要有事实作依据。接下来,我让学生把从杯子里再分别取出一些沙和豆子倒在空杯中进行混合、搅拌,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看看沙和豆子发生了变化没有?并将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接着我提问:“混合后,有什么方法可以检查沙和豆子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呢?”引导学生运用“用筛子筛”这个常用的分离方法来分离混合物。分离后,我会指导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比较。有些学生会纠缠于某些细微的变化,比如混合过的沙子里有一点豆子碎渣等,这是值得肯定的严密细致的态度。但我要启发学生,这些现象只说明沙和豆子混合后在形状、大小等方面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还是豆。我觉得,这种分析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认识。最后,我小结并板书:混合沙和豆子,我们观察不到它们有明显的变化,说明混合以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接下来,进行第二项实验活动: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我会用上一个实验的结果做引入:“混合沙和豆子,我们观察不到明显的变化,那加热白糖会怎样呢?”

  我先让学生观察白糖的特点,并记录在表格中;然后引导学生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将他们的预测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在这里,我会鼓励学生大胆预测,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实验观察服务。接着,我借助课件,讲解“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点,并作示范。由于这个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我的讲解过程要力求清楚明白。

  然后,各小组开始给白糖加热,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在活动当中,我会注意控制课堂纪律,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实验做完后,学生要交流观察到的白糖的变化。

  在这里,我要让学生以严谨的态度来表达、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交流时,引导学生从状态、颜色、气味三方面的变化来进行交流。观察白糖的变化过程,首先是固体的白糖变成了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变成有焦味的黑色固体。这时我会提问“黑色固体是不是原来的白糖呢?”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学生的意见可能会产生分歧,于是我会提醒学生从形状、颜色、气味上来判断。我可以启发学生白糖能在水中溶解,引导学生用“溶解”的方法来判断它是不是白糖。结果证明,黑色固体不能溶解在水里,所以它不是白糖,这说明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时我会着重强调,这种变化是特征、性质上的变化。而这种黑色固体,科学家也早就通过实验证明了是――黑炭。

  紧接着,我会将教学活动引入到蜡烛燃烧的变化上来。由于观察的局限性,我会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最后小结并板书:加热白糖,蜡烛燃烧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两个实验的有序展开,学生的探究兴趣层层递进,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热情。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有了很深的感性认识。

  这时,我便趁热打铁,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总结特点。

  在这个环节中,我要把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概括的阶段。

  我会先由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引入“物理变化”这一概念;再由加热白糖,蜡烛燃烧的实验,引入“化学变化”这一概念。接着,我会总结这两种变化的特点:物理变化只在状态、形状、大小等方面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而化学变化也常常在状态、形状、大小等方面发生变化,但关键的是它产生了新的物质。所以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行课至此,我已经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最后一个环节:扩展延伸。

  这个环节,我会组织学生讨论:在白糖加热和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仅仅发生了化学变化吗?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会认识到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随着物理变化;或者说,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为了加深学生对两种变化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些习题,让学生找出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变化中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最后,通过小结让学生知道自己身边到处伴随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和发现,就能在身边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这种结束语既巩固了新知,又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同时我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圆满达成。

  最后来我说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沙和豆子混合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物理变化

  加热白糖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

  以上,我从教材、学情、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