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鄂教版五下科学教案[推荐]3篇 五下教科版科学教案

2022-10-20 11:58:44综合

鄂教版五下科学教案[推荐]3篇 五下教科版科学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鄂教版五下科学教案[推荐]3篇 五下教科版科学教案,以供借鉴。

鄂教版五下科学教案[推荐]3篇 五下教科版科学教案

鄂教版五下科学教案[推荐]1

  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要求:

  1、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准备:

  1、图片: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如保护色、拟态、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

  1、出示教材上的第一组图片,让学生对照名称认识这些动物,让去过动物园的学生谈一谈他们所见过的一些动物,了解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动物分类,不要硬性给出标准的分类名称,只要学生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就行。

  3、教师:这一组图片里的动物大都是珍稀动物,甚至是濒临灭绝的动物。同学们都知道有“一级保护动物”、“二级保护动物”等。这是为什么呢?(教育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有趣的事情的前提是不同的动物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要避免学生出现偏离的情况。教师可在之前提出明确的要求,在第一个学生交流的时候给予评价,以便指导学生交流,便于后续教学。

  2、整理交流情况,用简明的语句记录下来,这一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

  3、学生交流不同的动物的有趣的事,不仅局限于书本提供的几 种动物,也可以是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的或熟知的动物。学生可能会涉及到动物的形态、饮食、运动、防御等方面,教师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对动物的重要,动物为适应环境发生的诸多改变,并组织学生把整理后的交流情况记录下来,便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课外延伸

  查阅资料,填写表格。

  四、作业 动物吃什么

  教学要求:

  1、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 些食物作为能量。

  2、知道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3、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收集证据。

  4、知道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完成一份“动物园里的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或“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吃什么”的调查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教材上的第一组图片,让学生对照这些动物,谈一谈这些动物,都以什么为食物。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分小组互相交流调查表。

  2、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动物分类,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如果一段时间没有食物的话就会饥饿。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3、家养小动物平时大多以什么为食物?(填写书上表格)

  三、课外延伸

  查阅资料,填写表格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四、作业动物怎样运动

  教学要求:

  1、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

  3、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教学准备

  1、影像资料:多种动物的运动方式。

  2、提供观察对象:猫和狗各一只,每小组蜗牛一只。盘子,墨水、放大镜、条形透明玻璃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

  1、出示教材上的第一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这些动物涉及了鱼、虫、鸟、兽及软体动物。既有天上飞的,也有地上跑的、爬的,水里游的,还有水陆两栖的。通过这些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运动方式给这些动物分类。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仔细观察,猫和狗是怎样运动的。

  这是一个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来认识身边熟悉的动物的运动方式的过程。教师提供观察对象,提出纪律方面的要求,提出观察活动的要求,既不要伤害动物,同时也要避免被动物抓伤或咬伤。

  对猫和狗运动方式的细节观察,即猫或狗在行走、奔跑时四条腿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2、整理交流情况,用简明的语句记录下来,这一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

  3、观察蜗牛的运动。

“蜗牛没有腿,它是怎样运动的呢?”以蜗牛为观察对象,进一步来认识特殊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为了便于观察,教材还提供了蜗牛的放大图片,并配上了身体个部分的名称。

  三、课外延伸

  动物还有哪些运动方式?

  四、作业 动物的防御

  教学要求:

  1、知道环境对动物形态、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2、知道一些动物适应环境、防御敌害的特点。

  3、能通过观察、查阅书刊等多种途径获得对动物防御敌害特点的认识。教学准备

  1、刺猬、蜗牛等小动物。

  2、学生自带(或教师准备)各种动物防御敌害的书籍。教学过程:

  一、导入

  动物要在自然界生存,必须要适应环境。

  二、探索新知

  1、老师出示教材上第一组图片。(青蛙、竹节虫、尺蠖)

  在自然界中,有些较弱小的动物,为了避免被猎杀,所以用颜色与形态将自己伪装成跟周围环境景物相似,来逃避被敌害发现、追杀。这叫做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

  2、动物除了利用保护色防御敌害之外,还有一些特点也是可以用来防御敌害的,比如利用身体特点。

  学生分小组运用感官观察刺猬、蜗牛等动物在危险的环境的反应。注意图片中的学生话语提示:刺猬身上都是刺,御敌时身体会缩成一个刺球……好臭啊!这些都是学生感官获得的结果,直接反映了刺猬利用身体特点防御敌害的特点。

  三、延伸

  刺猬、蜗牛是这样防御敌害的,那么还有些什么动物有防御敌害的特点呢?又是怎样的特点呢?老师希望学生查阅资料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

  四、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教材第11页表格,希望学生能根据本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来完成。

鄂教版五下科学教案[推荐]2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廖落华

  1.我们长大了

  教学目标:

  1.了解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征。

  2.学习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3.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4.从多方面长期观测身体的变化,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做好分项记录。

  5.能与同学合作测量,在总结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能利用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身高等。教学难点:

  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出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教学准备:

  1.教具:皮尺。

  2.学具:直尺,白纸,近期全身照。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项目。

  与三年级相比,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哪些明显的变化?这说明什么?生答后师归纳并板书课题。

  二、观测研究,搜集整理数据信息。

  1.介绍测量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2.小组进行测量,后讨论:身体的哪些变化证明我们长大了?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来获取关于我们身体现状的数据?哪些测量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哪些项目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如何记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哪些小组的方法最好。

  4.按照集体讨论确定的办法开展观测研究,并做好记录。

  5.自己测量后将数据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并自制一张身体生长记录卡。

  三、对照比较,归纳预测。

  1. 对照数据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你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课前的预测哪些是正确的?

  2.小组之间相互传阅个人资料,交流想法,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发育速度不相同。

  3.鼓励学生置疑,对自己的身体变化趋势作科学的预测。

  四、课后实践活动。

  1.测量其它的人或物。

  2.预测他人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2.升旗台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判断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位。

  3.能用感官感知自然事物,正确使用方位词句准确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4.能让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教学重点:

  正确分辨出东,西等八个方位。教学难点:

  让学生如何掌握好参照物。

  教学准备: 1.教具:学校方位的挂图。2.学具:白纸。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师问:升旗台在校园里的什么位置?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平时你是怎么认识的就怎么说。

  二、开展科学探究。

  1.以自己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指导每一生都认识前,后,左,右。

  2〉指派四位学生分别站在升旗台一侧附近不同的位置。每一位同学描述的一样吗?为什么?

  3〉让四位同学分别站在升旗台的四周,面向同一方向站立,根据自已站的位置,说一说升旗台的位置。

  4〉告诉学生什么是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为什么要选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上面两次活动中,各位同学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分别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2.任意选定参照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让学生以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试着描述一下升旗台在什么位置?想想这种描述准确吗?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2〉“东南西北”分别在我们的什么方向?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什么办法辨认“东南西北”方向?指导学生正确指出早晨太阳升起的位置,从而判断分辨方向。

  3〉让学生用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位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3.表达与交流。

  1〉由学生任意选定一个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再相互交流,整理成一种大家都比较满意的说法,记录在课本的P5。

  2〉教师选择一个参照物,这一个参照物的某个方向上有远近不同的两个建筑物,让学生讨论如何描述其中一个建筑物的位置,而不让听的人产生误会。

  3〉请一位同学在校园选择一座建筑物加以描述。

  4〉课外学习与实践。

①打听长辈,日常生活中他们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

②自编符号,绘制一张校园建筑方位图。

  3.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科学探究首先应提出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关于滑轮类别和作用的结果和科学结论作比较。

  3.能根据简单器材研究方案,有步骤地进行关于滑轮作用的研究实验。

  4.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5.关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滑轮产品及其作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作用。教学难点:

  能动手制作滑轮组。教学准备:

  1.教具:装有滑轮的升旗台模拟装置,图片。

  2.学具:每个学习小组准备铁架台1个,细线1根,滑轮2个,测力计1个,装有滑轮的窗帘模拟装置。

  第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想升国旗的情形,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能不能找到可以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旗杆上的滑轮装置)

  二、认识滑轮的结构。

  图片展示:旗杆顶上的滑轮装置。

  1.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装置,用语言描述一下:这个装置是什么样的?安装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的描述,教师归纳滑轮装置的构造:滑轮是由一个周缘有槽的轮子固定在一个支架上组成的机械。

  三、滑轮的分类。

  1.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滑轮的构造,可是滑轮是怎样工作的呢?(演示升旗和提重物的过程)要求学生在演示过程中观察滑轮的位置变化过程,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分类。

  2.出示一些滑轮让学生区分谁是定滑轮,谁是动滑轮。

  四、研究定滑轮的特点。

  1.在旗杆上,定滑轮将向上的拉力改变成了向下的拉力,能不能将向上的拉力改成向左的拉力呢?改成向右的拉力行不行?一共有多少种改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P6砌墙图。

  2.思考:为什么这工人要在这里设置这个定滑轮?这个定滑轮究竟有什么作用?

  3.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4.请一位学生口述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后动手实验。

  5.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工作更加便利。

  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既然定滑轮有这么个特点,那我们何不利用这个特点来帮助我们呢:

  1.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窗帘合上,又一拉将窗帘又拉开。

  2.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舞台上的幕布就会同时往两边打开,再用绳子一拉,幕布又能合拢。

  第2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动滑轮的特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动滑轮,看它又具有哪些特点?它能不能改变方向?能不能省力?请同学们猜一猜。

  2.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呢?

  3.学生口述实验方案,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4.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5.总结交流得出结论: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用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小华想把30千克大米提到二楼,可他的力气太小提不动,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帮助他一下?(指名回答)

  四、认识滑轮组。

  1.大家的设计很好,小华终于将大米成功堤到3楼上。不过他说用动滑轮虽然很省力,可是站在楼上往上拽不太好使劲,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吗?

  2.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像这样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使用的装置,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滑轮组。

  五、探究滑轮组的特点。

  1.我们知道滑轮组的装置,可它们组合后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能不能综合两种滑轮的优点?

  2.学生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3.总结交流得出结论,滑轮组综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它既可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六、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继续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大吊车用了哪些滑轮。

  4.旗杆的影子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好简单记录。

  3.能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

  4.研究影子的变化规律,明白自然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教学难点:

  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长皮尺,挂图,彩色粉笔,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提问:大家注意过学位的旗杆和它的影子吗?旗杆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影子?

  2.出示图片P9,让生思考并回答: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来说。

  3.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旗杆的影子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用什么办法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制定研究计划。

  1.小组讨论并制订出研究计划,制定时尽量完善,有效观察,测量,记录。

  2.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

  三、观察记录。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第一次关于旗杆影长和方向的观察,测量并做好记录。

  2.各小组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可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根据实际需要再修改方案。

  3.观察记录小组将观察记录数据通报给全班,所有学生可以定时参加。

  四、总结交流。

  1.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分析并预测数据的变化趋势,数据记录完后,看看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与同学交流,分析,并归纳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根据自己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的多少涂亮智慧星。

  5.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都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对影长和气温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和分析。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关系。教学难点:

  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对影子变化原因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直杆,米尺,直尺,手电筒,粉笔或铅笔头,挂图,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上一节课观察,研究的结果:旗杆的影长和方向有什么规律?把自己的发现结果真写在P10。

  2.教师利用录像再现物体影长和方向的变化规律。

  3.教师利用挂图展示,“早,中,晚的直立物体和影子”,让学生辨出早,中,晚来,并说明理由。

  4.学生思考并回答:“影子的变化为什么会有一定规律呢?”

  二、推测与验证。

  1.让学生带着思考题作出推测。

  2.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推测。学生若讨论不出,教师可做模拟实验来指导学生思考,实验,解释。

  3.学生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情况在P12图中画出。同学之间交流检查,如有意见不同可开展讨论,直到统一意见。

  4.小组讨论交流:旗杆影子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5.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师小结。

  三、观察记录。

  1.师问:“物体影长在变化过程中,气温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 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判断?

  2.分小组讨论观察,研究“物体影长和气温变化关系”的观测方案。

  3.小组汇报制订的研究计划和方案,相互交流和完善。

  4.实际观测记录,填P12空格。

  四、总结交流。

  1.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提研究,分析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

  2.课后继续进行观察记录。

  五、课后实践活动。

  每天正午影子最短时量出直立物体的影长,连续观测记录一年。预测一下,可能会发现一些什么自然奥秘?

  6.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里的动植物,能说出常见动物或植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给动植物简单分类。

  2.知道分类必须有一个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的分类结果也不同。

  3.能提出自己或者小组的探究思路,小组合作做出寻访动植物的书面计划。

  4.经理按照计划寻访动植物的活动过程,并能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

  5.小组合作,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从中体会到校园动植物的多样性。

  6.在寻访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教学建议

  本课的活动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进行。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新课。

  谈话:(播放校园环境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图片)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校园生机勃勃。你知道吗?还有好多动植物朋友和我们一起生活在校园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动植物朋友吧。

  2.交流关于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已有经验。

(1)把自己知道的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名称写在书上,熟悉但不知道名称的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2)学生交流,分享已有知识。(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充分发言,学生如对自己熟悉的动植物说不出名称,可以让学生展示该植物或动物的简图,同学之间相互答疑,教师也可以作适当指导。)3.小组讨论,制定寻找、观察校园动植物的计划。

(1)小组讨论,做寻访计划,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师指导学生完善计划。(在短时间里写出书面的探究计划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难度的,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学生逐步完善计划。)

①明确任务、确定路线图、确定观察工具和小组成员的分工等。

②观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怎么办?要不要记录?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些资料上的准备,也可以跟学校里的园工商议,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主动积极地寻求帮助。)

(3)师生讨论观察中的注意事项。

①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动物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②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的问题。(包括关注和爱护动植物的问题,保护观察地的环境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观察者。)4.小组按计划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

(此项活动所需时间较长,提醒学生需要利用一些课外时间完成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第2课时 1.交流。

  你们在校园里寻找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可采取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小组成果的形式。)2.给动植物分类。

(1)小组讨论:怎样给观察记录下来的植物和动物分类,填写植物分类卡和动物分类卡。(分类的方法不必拘泥于生物学上的科学分类方式,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给动植物分类。)

(2)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统计全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3.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1)讨论:怎样来表现校园里的动植物分布?(怎样将校园动植物分布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现,对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给学生一些启发。)

(2)学生观察:从图中看懂了什么?(学生可以直接画出实物图,也可以用平面图来表现学校的各个区域,用某种图标来表示动物或植物。)

(3)设计小组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4)交流并展示几个小组的作品。4.分析校园里动植物分布状况。

(1)观察动植物分布图,什么地方的动物最多?什么地方的植物生长得最好?

(2)你还有什么发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关系。例如,有的动物需要躲藏在植物中,有的动物要以植物为食物;动物为植物传粉,为植物提供肥料,为植物松土等等。明确动物、植物与人和睦相处的关系。)5.活动小结。

  各小组对自己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的活动进行小结和评价,然后采用涂亮智慧星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7. 观察一棵树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较准确、完整地知道一棵树的主要特点。

  2.能够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树的某些部分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对树的观察结果。

  4.用实际行动爱护树木,呵护它的成长。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对每个观察小组的观察对象做一个大致分工。

  2.学生准备:科学记录本、蜡笔或油画棒、白纸。

  3.小组活动材料:软尺、小尺子、放大镜等。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观察了校园里的动植物,让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最熟悉的一棵树,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棵树。然后,请几个同学来说说,猜猜他说的是什么树。

(2)学生思考,展开游戏。

(3)提出问题:怎样进一步观察这棵树?

  2.讨论观察计划。

(1)讨论:我们还可以观察树的那些内容?用什么方法观察?需要什么观察工具?怎样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2)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提出的内容和方法不要局限于教材列举的三个方面。适时评价,鼓励学生中有创意的想法。)

(3)实施完成观察计划,并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3.观察一棵树。(室外活动)

(1)划分观察区域,领取观察工具。

(2)提出观察要求和注意事项:

①观察时一定要做好记录;

②要尽量与组员合作观察;

③注意安全;

④不伤害树木。

(3)小组活动。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发现学生在观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4)活动情况交流。交流以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

  4.给树做张“身份证”。

(1)小组研讨:“身份证”上需要什么信息?如何制作“身份证”?

(2)小组活动:设计个性化的“身份证”。

(3)展示、评价各组的作品。

  5.认养一棵树。

(1)谈话:我们都是爸爸妈妈呵护的快乐宝贝,校园里的小树,谁来呵护它们呢?

(2)师生商讨认养小树的责任和义务。

  8.小动物的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动物都生活在它适应的环境里,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动物。了解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2.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小动物的生活环境。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生活的环境,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动物生活环境的实验,并坚持观察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4.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小动物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课前在校园里做一次调查活动,估计一下学生可能找到哪些小动物的“家”,设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划分好各小组的观察区域。(3)准备一些防蚊虫叮咬的药物。

  2.小组活动材料:

(1)工具:小棍子、放大镜、昆虫盒、小铲子。

(2)给动物做“家”的材料:纸盒、深色的布、土壤、小水壶等。

  3.学生准备:糖果、饼干、水果片等食物,手套,科学记录本。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在本单元第1课时画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谈话:在我们的校园里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访小动物的“家”。

  2.讨论探究活动计划。

(1)在校园里我们能够找到哪些动物的“家”呢?你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吗?(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2)明确探究目的:观察小动物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家”有什么特点。

(3)小组讨论、交流:我们打算怎样去观察小动物的“家”。(4)小组讨论:为了观察小动物的“家”,我们应该做那些准备?应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从工具准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注意事项三个方面思考。)(5)指导做观察记录的方法。

  3.小组活动:观察小动物的“家”。

(1)各小组领取观察工具,到活动场地,开展探究活动。

(2)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观察,了解小组活动进程,分享学生的快乐,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并注意安全。

(3)每组选择一种喜欢的小动物,用昆虫盒带回教室,然后整理观察记录表。

  4.交流观察结果,分析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1)小组汇报:我们观察了??动物的“家”,它的“家”在??,它的“家”周围是??,它的“家”的特点是??,我们还观察了??。(给学生一个描述的句式,帮助学生把表格上的内容变成有条理的描述性语言。)(2)比较:这些小动物的“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小动物的“家”也就是它们的栖息地,是它们生活、躲藏、休息的地方,虽然不同的动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3)讨论:为什么它们的“家”各不相同呢?能让它们交换一下居住地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4)小结: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5)小组讨论:你知道动物有哪些适应环境的办法?(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等。鼓励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5.课外拓展:给动物做个“家”。

  小组活动:根据小组选择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给小动物设计一个家。

(这个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活动,选择什么材料,如何设计,都交给学生自主去完成,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的时间,然后选择一个单位时间进行交流。)观察蚂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蚂蚁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2.经历探究捉蚂蚁、观察蚂蚁的过程,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3.经历观察蚂蚁生活习性的过程,感受到观察、研究小动物的乐趣。

  4.用材料制作蚂蚁模型,能准确地表现蚂蚁的外形特点。

  5.能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6.在活动中体会应该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说明蚂蚁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的课件或挂图。

  2.学具准备:昆虫盒或透明的瓶子、干净的毛笔、放大镜、羽毛、白纸、水槽、石头、水果、饼干、白糖、蜂蜜。

  3.制作材料:橡皮泥、牙签或火柴棒。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

  蚂蚁是我们的老朋友,它现在过的好吗?同学们想不想去看望这位老朋友呢?看望老朋友可别忘了带上它喜欢的礼物,蚂蚁喜欢吃什么呢?(把蚂蚁当做老朋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朋友的身份去探望使学生对蚂蚁有一种亲近的感觉,携带礼物既是日常礼仪又为后面的观察做准备。)

  2.你还记得蚂蚁的家吗?还能找着蚂蚁的家吗?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回忆蚂蚁的生活地点,寻访蚂蚁的栖息地,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

  3.蚂蚁的邻居住着哪些动植物?蚂蚁与它们相处得好吗?蚂蚁的家门口又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蚂蚁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了解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看,小蚂蚁正在家门口玩耍,它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拿出我们的礼物,看看谁的礼物最受蚂蚁欢迎?(让学生观察蚂蚁的食性及偏好。)

  5.我们的礼物太丰盛了,蚂蚁怎样享用这顿美食呢?吃不完的食物它们是怎样带回家的?(观察蚂蚁吃食物及搬运食物。)

  6.我听说蚂蚁最爱学习,特别擅长书法,我们请蚂蚁给我们题几个宇,好不好?(将事前准备好的白纸拿出来,放在蚂蚁窝边,白纸上事前用蜂蜜写上“点燃激情,传递梦想”。这一环节利用蚂蚁的食性写字,既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教育了学生。)

  7.我们已经看望了操场上的蚂蚁,老师想邀请操场上的蚂蚁陪我们一起到花坛上的蚂蚁家做客,好不好?怎样不伤害蚂蚁,并把它请到花坛上?(这一环节着重研究蚂蚁的种群关系,如果操场上的蚂蚁不受欢迎,别忘了将它们送回家。)

  8.快下课了,同学们邀请小蚂蚁到自己家里做客好不好?同学们想一想,请回去住在哪里?用什么去招待蚂蚁?(下课前捉蚂蚁,喂蚂蚁,一方面进一步深入观察蚂蚁,另一方面为下一节课做准备。)第2课时

  1.导入。

  小蚂蚁在同学们的家里做了几天客,它们住得习惯吗?请同学们谈一谈喂养蚂蚁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2.了解蚂蚁的外形。

(1)上一节课蚂蚁送给同学们一幅书法作品,这一节课蚂蚁听说同学们的画画得好,想请同学们给它画一张全身像,看哪位同学画得最像。(让学生凭印象给蚂蚁画全身像。)

(2)画画得像不像呢?我们与真实的蚂蚁比较一下,怎样才能看清楚蚂蚁的真面目呢?这个爱动的小客人怎么才能安静一会呢?

(3)学生交流,老师指导。(可以在水槽中央放置一块石头,让石头在水面上只露一个小尖角,把蚂蚁放置在石头的尖角上,用放大镜观察。)

  投影或实物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

(4)通过投影,让学生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通过与实物的对比看看哪里画得像,哪里画得不像?在点评中让学生认清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有几只眼睛?几只触角?几条腿?它们分别长在蚂蚁的什么位置?

(5)学生交流后,对蚂蚁的形体结构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后请一位同学再画一只蚂蚁,其他同学补充和修正。

(6)小组合作,做一个蚂蚁模型。(展示、评价作品,进一步认识蚂蚁的形体结构。)

  3.课堂小结。

  通过对蚂蚁的观察,你有什么收获? 更多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叫做昆虫。

  2.经历比较、分类、找共同特征的过程,通过比较给事物分类。

  3.经历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

  4.形成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各种小动物的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捕捉一些小动物供课堂上观察。

  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蚂蚁,谁能说一说蚂蚁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复习蚂蚁外形的特点,为学习新课打基础。)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能介绍你喜欢的小动物吗?

  2.比较蚂蚁和其他小动物。

(1)小组活动:观察课前捉到的小动物,把它们和蚂蚁进行比较,看看会发现什么。(这个观察、比较的环节也可以用图或者多媒体资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用实物观察。)

(2)交流。(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简单陈述理由。)

(3)分类。把与蚂蚁相似的动物分为一类。(在这个过程中,蚯蚓和蜗牛是很容易被排除的,可能出现的困难是学生认为蝴蝶、蜻蜓有翅膀,蚂蚁没有,它们不是一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更多的特点,例如,提示“除了翅膀,其他的特点呢?”)

  3.找共同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1)小组讨论:把外形和蚂蚁相似的动物和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外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2)学生交流,师生讨论,达成共识。

(3)教师讲述:像蚂蚁这样的动物,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样特征的动物叫昆虫。

(4)学生将结果记录在书上。

  4.运用概念进行判断。

(1)说一说,你们今天捕捉到的小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为什么?(学生做出判断时,一定要提醒陈述理由,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师出示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学生观察,找出其中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5.拓展。

(1)除了昆虫,你还知道哪些类别的动物?(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前三类学生已经学过了。)

(2)动物世界多种多样。你认为,这些具有不同特点、不同习性的动物对我们人类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人类和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动物。)

(3)课外观察:搜集更多的小动物图片,仔细观察并试着给它们分类;(鄂

  11.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气温.2.知道气象站是怎样测量气温的.3.会用温度计测量气温.4.能根据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5.在测量气温时能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温度计,卷尺,气温统计表(用于统计学生室外测量的气温),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用的表格.三、课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将故事:小明的学校原来决定星期三开运动会,没想到星期三那天却下起雨来了.小明对小红说:“真扫兴!今天的运动会被雨给搅了,明天的天气不知道好不好?”小红说:“我们要是会预测天气就好了!”

(2)教师提问:“关于预测天气,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引导,巡视)

(3)引入今天的课题,板书: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2.探讨,释疑

(1)提问:什么是气温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空气的温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温。气温常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气温是观测天气的重要内容。

(2)估计教师里的气温。

(3)出示温度计,讲解怎样使用温度计,教师演示。

(4)分发温度计,学生分组测量。

(5)交流测量结果,说说哪些同学的估计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接近。

(6)教师提问:“室外的温度与室内的温度一样吗?”

(7)教师讲解到室外测量气温的要求。

(8)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发温度计,卷尺,分别到操场上、走廊里、草坪上,树荫下,水泥地面等地方测量气温,教师巡视指导。

(9)学生表测量结果填入表格中

-----年-----月-----日-------时

  地点

  教室里

  树荫下

  走廊里

  草坪上

  操场上 水泥地面

  温度计离地面的距离

  温度(℃)

(10)比较用哪个气温代表学校里的气温更合适,说说自己的理由。

(11)阅读小资料。

(12)讨论:如果没有百叶箱,应该把温度计放在什么位置册气温?

(13)学生选择一个位置测量起问并做好记录。

(14)交流测量结果。

  3.学习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

(2)讲解制作曲线图的方法。

(3)学生绘制曲线图。

(4)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统计图比较分析:这段时间里,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平均气温是多少?

  4.总结与拓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提问:每天的同一时刻测量气温,做好记录,会绘制气温曲线图吗?

  5.作业:

  做一周内每天同一时刻气温曲线图。

  五、教学后记

  12.追寻风的足迹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以及八个风向的表示方法。

  2.知道风的大小用风力来表示及风力有十三个等级。3.能观察记录风向和风力。

  4.会制作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

  5.体会到观测风向和风力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电风扇,制作好的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

  2.学具准备:

(1)制作风向标的工具和材料:剪刀,卡纸,胶水,缝衣针,小木棍,指南针(2)制作风力计的材料:小铁钉,棉线,量角器,泡沫,大头针等。

  三、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除了学习观测天气外,还要学会观测风的方向和大小。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风的方向和大小呢?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追寻风的足迹,观测风的方向,探究风的奥秘。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认清风的方向

(1)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怎样感受到有风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2)出示八个方位图,提问:如果旗帜向南飘,会是什么风呢?(3)教师解释: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风从什么方向吹来就叫什么风。比如,从北方吹来就叫北风;从东北方吹来就叫东北风。

  3.制作风向标

(1)教师讲述:为了准确测量风向,气象台是用风向标测量风向的(2)出示风向标的图片------各式各样的风向标。

(3)我们能不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向标呢?指导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图片制作风向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制作)

(4)教师:同学们的风向标做得很漂亮,到底好不好用呢?让我们先测试以下。(教师将学生做的风向标在电扇风中测试)

(5)提问:为什么有的风向标灵敏度高,有的不高呢?与风向标兵后面的开叉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探究)(6)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了风来的方向,可是是什么风呢?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指导学生制作“米”字形的方位图,并用指南针确定方位)(7)提问:怎样才算一个完整的风向标呢? 4.测量校园里的风向

(1)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到不同的地方测量风向,记录下来。(2)汇报测量结果。

(3)教师解释,小结:

  测量结果不一样,是因为影响风向的因素很多(风遇到障碍物会改变方向),我们可以在开阔的地方或高处测量风向。5.课后实践活动

(1)测量某一天的风向,看看有什么变化?

(2)测量晴天和阴天的风向,看看有什么不同?

  四、教学后记:

  13是谁制造了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做风的形成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出自然界里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耐心实验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明白生活中人造风的原因,掌握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

  三、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得出太阳的能量使得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四、教学准备:

  风的成因实验器,火柴、蜡烛、蚊香、课件、中国地形图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研究问题

  1.引入。师播放风的有关视频,提问:这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你能提出什么科学问题?

  2.导入新课。风是怎样形成的?是谁制造了风?(板书课题)

(二)科学探究 1.生活中的人造风。

①教师:风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②学生猜测风的形成原因,全班交流。板书: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③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来证明。

  请同学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那些方法可以制造风?电风扇.电吹风.扇子扇.嘴巴吹?这些风是怎样形成的?(空气流动形成了风)空气为什么会流动?(利用工具推动空气流动或者人力推动它流动)

④想一想:大自然中是什么使空气流动起来呢? 学生自由讨论,形成自己的猜测。

  2.联系我国南北气温差异找出风的形成原因。①教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测是否正确?下面我们就以我国冬天的风为例进行研究。出示中国地图,指图提问:我们这里冬天常刮什么风?(北风)

②课件展示并分析:冬天,我国北方气温低,南方气温高,冬天经常刮北风,说明了空气是怎样流动的?(板书:气温低的地方

  气温高的地方)

  3.实验验证。(风的形成演示箱进行演示)①猜测:实验中空气会向哪儿移动?为什么?

②你看得见空气流动吗?用什么办法能看见?(用蚊香的烟来观察空气的流动)

③教师演示实验。④思考: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空气为什么会流动起来呢?各小组互相讨论一下。⑤小组汇报汇总。

  4.小结:燃烧的蜡烛放出能量,使周围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沿着“烟囱”上升,“炉口”附近的冷空气来补充,于是引起了空气沿水平方向的流动——形成了风。实验中的空气流动是由于受到箱内冷热不均匀的环境影响。

  5.提问:在自然界这个大范围中你能联想到自然界中谁能使地球上的温度不均匀呢?温度的高低是由谁造成的?根据实验并联系实际,你能分析出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交流自己总结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原因,师随机进行课件展示。

  教师小结:太阳发光使空气受热,由于各地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一样,各地空气温度就不均匀,空气由气温低的地方向气温高的地方流动形成了风。所以,太阳供给的能量使地球上的大气流动形成了风。

(三)交流评析

①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知道了那些知识? ②学生交流,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四)拓展延伸

  关于风,你还知道什么?(师课件随机展示龙卷风、台风、飓风?等等)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相关的资料,相互交流办一期关于风的知识展,去发现大自然中风的更多秘密。

  14云的观测

  一、教学目标: 1.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2.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二、教学重难点:

  1.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A.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B.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下雨啦

  一、学生分析

  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学生已经学过了刮风,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但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雨的形成和用雨量器测降水量是还不清楚的,也是很想知道的,所以学生对学习这一内容会很有兴趣的。加上顺德是个多雨的地方,理解雨的形成及对雨量大小的测量很有作用。

  二、教学理念及思路

  学生天生好奇、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对周围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肯探索,充满憧憬;也许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小科学家,在研究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相互依存;也许??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选取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科学学习的活动,所要研究的课题越贴近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鉴于以上,我从活动入手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下雨的活动和用雨量器测一次降水的降水量的活动,查看课本资料,紧接着又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家乡的雨量,让学生了解更多下雨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

(2)把实验现象与自然界的降雨对应起来,理解自然界降雨的简单过程。(3)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

(4)认识降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片、冰块、雨量器、有关云的资料。

  五、、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

  六、教学过程设计及反思

(一)导入

[多媒体投影]下雨的情景,引出核心问题“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让学生对看到的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引导到教学主要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教学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天上为什么会下雨”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可能会有一些神话和迷信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为后面的正确解释作铺垫,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修改他们的前概念。

(二)活动一

[教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么现在我们看看到底“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

[学生]模拟下雨(分小组进行,用时10min)在盛水的水槽上盖一块洁净的玻璃,并在玻璃上放几块冰,放在阳光下,观察发生的现象,并做好记录。实验完毕回到教室,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反思] 1.在实验前与实验当中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尤其是要提醒学生观察整块玻璃不同位置的现象变化;

  2.小组合作做实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谁能解释“盆子里的水为什么会跑到玻璃板上了” ?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水槽里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玻璃板就凝结成小水滴,就变成了“雨”落下来。其实自然界下雨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多媒体投影]自然界下雨过程。

[教师]看了“自然界下雨过程”,谁能说一下这个过程? [教学反思]此处安排学生复述“自然界下雨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关于下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进一步提出各种问题

(三)活动二

[教师]有学生提出“下了多少雨?”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要用雨量器 [学生] 1.阅读课本P45;2.介绍雨量器的构造和怎么量雨。

[教学反思]让学生介绍雨量器的构造及怎么量雨,而不是老师来介绍,避免了课堂上的长篇大论,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当然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要给与适当的补充和更正。

[教师]你还对雨水的哪些方面感兴趣?那么这里就有两个小任务交给大家: 1.自定主题,查阅资料,写一篇与雨水有关的科学小论文; 2.自做一个“雨量器”,测量最近一次降雨的降雨量,然后与天气预报比较,回校后交流。(老师会提醒什么时候测)

(四)小结

  从刚才大家的表现中,老师发现小朋友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雨,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是自然界水资源循环的一种形式,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使大自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请同学们课后多了解一下家乡的雨水情况。

  16雨下得有多大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2.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

  二、教学重点

  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三、教学难点

  了解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四、教学准备

  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

  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

  1.做个头发湿度计。2.小组合作来完成。3.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4.师生小结。

  5.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活动时要注意安全。

  6.分小组进行测量。小组汇报。

  7.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 8.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写几个描写雨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看云识天气

  1.回忆:下雨前,天是怎么样的?你能描述一下吗?

  2.欣赏:刚才有同学说到下雨前天是阴沉沉的,乌云密布。老师这儿有很多云图,请你欣赏一下(用挂图或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云图,包括积雨云.雨层云等能下雨的云,也包括高积云.高层云.卷云.卷积云.卷层云等不大可能下雨的云。可让学生描述各种云的形状.颜色.数量,在四人小组中交流)。

  3.猜测:你认为什么样的云会下雨?为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和理由)4.统计:对学生的猜想作一简单的统计,只要他们举手就可以了,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都认为积雨云.雨层云会下雨。

  二、观察、比较雨的大小 1.组织学生描述雨景:你能描述你所见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吗?

  2.学生描述:有对形状的描述,也有对雨量大小的描述,也可以是对雨中物体的描述。

  三、制作雨量器

  1.教师肯定学生刚才的想法,告诉学生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升(ml)作单位。(板书:毫升ml)

  2.出示气象台使用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气象台的雨量器。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四、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1.给学生一些时间向其他组展示自己组的雨量器。

  2.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方法:你们准备怎样使用雨量器?该注意些什么? 3.师生到室外继续上课。教师模拟降雨,学生利用自制雨量器量雨。

  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提醒学生小心地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窗台上,在与肉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

  五、激励学生实际应用

  1.谈话: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你们可有了用武之地,可以测测每次的降雨量了!

  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3.交流注意点:

  请同学们坚持测量,并作好记录。两个月后,我们将进行总结。

  17明天的天气怎样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明天的天气怎样》是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7课,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变化,力求调动已有的经验积累,通过自主式探究、合作式探究、讨论交流等方法使学生对天气的了解有一个初步的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对象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或多或少都对天气有所认识和了解,但是这些认识是零散的、片面的、不够深入。所以学生在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环境:四年级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阶段,他们对直观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天气,为他们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我选择在多媒体教室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知道从哪些方面描述天气;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知道现代和古代人们观测天气的方法。

(二)科学探究: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能够认识到天气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认识到保护环境对天气的重要性。

  三、重点:懂得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难点:认识气象符号,用气象符号记录天气变化;知道现代人们观测天气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我以收到一条天气预报的手机短信进行情境导入。

  提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接到了一条天气预报的手机短信,阅读短信内容,你们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天气信息的?【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直接揭示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有哪些。】

  2.提问:同学们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电脑出示课题。

(二)了解天气预报内容以及气象要素

  提问:同学们,如果让你们当天气预报员,你想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呢?学生回答后播放天气预报录像,通过录像了解预报内容及气象要素,知道可以用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量、风向和风速等来表示天气。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也许会对一些少儿节目,一些动画片感兴趣,但是他们不会对天气预报关注很多,所以他们对天气预报的内容了解的可能不是很全面,天气预报是从哪些方面描述天气的,他们也可能没有认真的思考分析过,所以在此环节中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影视录像,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不同于平时的带着问题的认真的观看天气预报,获取知识。】

(三)认识常见气象符号并设计气象符号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认识气象符号并设计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想象,自己设计天气符号,然后进行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的活动来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了解现代和古代观测天气的方法(整合亮点之一)

  1.提问:同学们,其实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我们通过天气预报提前就可以知道了,那么你们知道气象站的叔叔阿姨们是怎么观测天气的吗?生回答后播放实况录像。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年龄小,知识积累少,对现代人们观测天气的方法不是很了解,一些常用的测量仪器如:百叶箱、雨量器、风向标、风速仪等他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如果只是单纯的出示图片,他们只能从外观上对这些测量仪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对于它们的内部结构究竟是什么样的以及它们是怎么观测天气的还是不清楚,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亲自来到了我们的气象站并以实况录像的形式给同学们介绍了这些常用的测量仪器】

  作用与效果:通过录像把抽象的问题以一个非常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获得真切感受,使他们可以更清晰、更准确、更深刻的了解这一知识点,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在古代,人们没有这些监测仪器,他们是怎么预测天气的呢?在这一环节中,我课前布置了一项小调查,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调查古代人们观测天气的方法,然后利用播放天气图片方法,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天气,如:出现钩型云的是什么天气,出现鱼鳞状云的是什么天气,蜻蜓低飞是什么天气,学生猜测后及时的进行补充和拓展。

(五)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整合亮点之二)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天气的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然后播放实况录像。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是懂得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少,他们只能从自身的生活去谈,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这一点,我以实况录像的形式采访了保安员、大夫以及农民,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让他们认识到天气影响着各行各业的人,把他们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作用于效果:应用过程中,效果是很不错的,随着课件的播放,激发了他们的发散思维,使学生能对天气影响着各行各业的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六)总结延伸。

  天气对于我们的生活非常的重要。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天气吗?播放沙尘暴录像,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18.运动前后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变化的现象,并进行条理化的记录。

  2.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整理出可进行研究的问题。

  3.知道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发生的变化。

  4.关注运动、关注人体健康。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学生校园运动的图片或录像,并为每组学生准备简易的听诊器。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参加运动后身体变化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做各种各样的运动如做操、跑步、打球、做游戏?

  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有哪些不同的感觉呢?

  二、新授

  1.引导学生交流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体验。

(1)教师出示校园中常见的活动图片或录像,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校园里经常参加哪些活动。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概括活动的意义并引入主题: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有哪些感觉?

(3)教师出示教材主题图,指导学生交流运动后的多种感受。

(4)教师提出问题:“这些不同的感受说明了什么?”充分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5)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出正确的归纳:运动前后的感觉不同,说明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2.讨论能用哪些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

(1)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交流讨论得出观察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方法做小结。

(4)教师强调指出:只运用我们的感官来观察可能不准确,不全面,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仪器来观察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获得身体的变化情况。

  3.组织学生体验。

(1)组织学生在室内或室外进行一些活动量较大的活动,并强调有关安全。

(2)学生运用上一项活动中交流的方法,相互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并作好记录。

  项

  目

  运动前

  运动后

  呼吸频率

  平缓、匀速

  急促、加快

  心跳(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

  脉搏(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

  4.交流记录中的发现,整理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学生交流

(2)教师整理归类。

  19.运动与呼吸

  教学目标:

  1.知道人是怎样进行呼吸的认识呼吸对生命的意义

  2.能制作测量肺活量的简易装置并进行测量。

  3.知道一些在运动期间检测自己运动效果的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制作肺活量的简易装置的材料、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计时工具,跳绳或其它简易的运动器材。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上一次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人在运动后呼吸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人究竟是怎样进行呼吸的呢?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人呼吸的特点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你们可以想到运用哪些方法来研究人是怎样呼吸的呢?(教师提示学生参照教材上的方法)

  2.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

  3.教师将学生想到的方法归类,分组体验。

  4.汇报交流体验结果。谁能说说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

  5.学生阅读课本小资料。

  6.出示呼吸器官挂图或模型,介绍各呼吸器官。

  7.自制模型并用模型演示呼吸过程。

  8.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系统的保健问题。

  9.指导学生认识运动后呼吸发生的变化。

  1)怎样用具体的事实来证明运动前后呼吸发生了变化?

  2)布置测量一分钟呼吸次数的任务

(1)测量自己运动前1分钟呼吸的次数

(2)测量自己运动后1分钟呼吸的次数

(3)作好记录

  3)学生相互交流

  4)猜一猜:“如果不停的运动,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会一直增加吗?”(充分让学生大胆猜测)

  5)组织学生体验

  6)教师小结

  三、课外实践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运动后呼吸发生了变化,并且上节课同学们在测量运动后呼吸次数时,发现即使做了同样的运动,我们一分钟呼吸的次数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差别。这是什么原因呢?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学生认识呼吸次数与肺活量的关系

  1.教师直接指出:同样的运动,一分钟呼吸次数的多少,差别主要与各自的肺活量有关系。

  2.介绍肺活量:肺活量是指一个人吸足一口气后,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是可以测量的。

  3.指导学生制作测量肺活量的简易装置(按教材说明制作)

  4.组织学生测量并记录各自的肺活量。并作好记录。

  5.学生相互交流上面的记录,并进行分析。

  6.交流自己的发现

  7.教师整理归纳

  三、指导制定一个长期锻炼计划。

  1.通过一个长期锻炼计划,加深体育运动对增加肺活量影响的认识。

  2.组织交流各自计划中锻炼的项目。

  3.教师指出有关实施锻炼计划的要求。

  四、课后活动

  实施自己的锻炼计划 运动与心跳

  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

(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课后反思:

  21.运动与大脑

  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与大脑保健的关系

  2.能针对服务于大脑保健的各种校园运动和游戏,提出活动注意事项。3.能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意见和建议。

  4.关注自己肌体的健康,乐于参加健康、安全的课间活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勇的大脑分工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运动与呼吸、运动与心跳、运动与脉搏都有着一定的关系,那么,运动与大脑有没有关系呢?它们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适量运动与大脑的关系

(1)在课间,同学们经常开展哪些运动与游戏?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课间不休息,继续学习,再上课时有什么感觉?

  课间适当活动,再上课时又有什么感觉?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3)做好记录。

  2.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进一步认识运动与大脑的关系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是不是在课间活动量越大,对我们的学习与大脑保健越有好处?

  4.指导学生课间开展运动和游戏时,注意文明、健康、安全。

(1)人的学习、运动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大脑,校园里的各种运动与游戏,既能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爱好,又是大脑保健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大家在课间活动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讨论意见。

(3)教师归纳整理

  运动或游戏项目要文明、健康。

  运动量不宜过大。

  要注意相关安全。

  5.本课小结

(1)适量的运动或游戏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2)课间运动或游戏要注意哪些事项?

  二、课外实践

  先做半个小时的剧烈运动,然后坐下读书或写字,看看有什么感觉?

鄂教版五下科学教案[推荐]3

  第一单元 神奇的机械

  1.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2.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3.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板书:斜坡的启示

  斜面的高度长度不变,坡度越大→拉力越大 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 斜面的长度高度不变增加长度→拉力越小 斜面省力

  4.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2.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教学准备: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学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2.搭支架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213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三、教学准备

  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房子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三)总结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 3.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

  2.了解动物繁殖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3.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他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4.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植物不但可以用种子繁殖,有的还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动物也有很多繁殖方式,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总结:在自然条件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有性繁殖时,会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包扩雌雄动物的识别、交配,雌雄动物的产卵或直接生小动物,“父母”对“孩子”的哺育等。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二、了解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

  1.学生动手操作,在热带鱼、乌龟、蛇、鳄鱼、鸟、老鼠和马这七种动物中找出那些动物是靠产卵或下蛋方式进行繁殖的,把他们用红笔圈出来

  2.学生辨认圈画

  3.师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卵生的概念

  4.提问:31页下半部图中的卵或蛋分别是谁的?猜想并说出理由

  5.播放多媒体资料

  6.谈话:动物在繁殖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7.学生讨论、汇报。

  8.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动物繁殖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

  9.活动:猜一猜32页下面图中的两种刚出生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

  三、讨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

  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我出生时他*的情形是怎样的?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

  第二课时

(一)观察岩石并分类:

  1.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定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引导。3.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标本名称 我的发现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5.学生阅读文本(或看光盘、挂图)

  6.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

  7.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引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全课总结和拓展

  1.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课处兴趣探究:A、上网查阅“岩石”资料;B、查找有关“岩石”的科普书籍,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C、制作岩石标本并写上解说词和教师,家长互相交流。

  2.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目的: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3.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4.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5.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教学重点: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难点: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科学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发现我们大自然中的矿物。教学课时:2节

  教学准备:花岗岩、放大镜、《科学材料袋》、纸、彩笔、矿物、食盐、挂图、岩石标本、小刀、铜钥匙、玻璃。

  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教学目标:

  1.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2.明白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减减少。3.理解保护矿物资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三教学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文本插图)、影象资料、笔、纸??。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

  1.师述:通过两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矿物。2.提出问题:举例说明矿物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先分小组交流,再全班师生共同交流。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二)认识矿物开采,了解矿物资源的紧缺。

  1.讨论题:矿物是怎样被开采出来的? 2.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研讨)。3.教师介绍矿物的开采过程(学生补充)。

  4.继续讨论:如果矿物资源开采用完,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5.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归纳小结。

  6.分组讨论:我们能为保护矿物资源做些什么?(学生相互交流意见,教师巡视倾听)

  7.教师归纳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继续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2.板书:大脑(板书课题)

  过渡:关于大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重量、形状、大小、作用、结构等)

  二、引入新课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神秘大脑的模样和功能。

(一)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

  1.教师用台秤称出1400克(2斤8两)的物品(水果)。让学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大脑的重量。

  师:我请六名同学拎一拎老师手里的苹果,猜一猜它有多重? 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这一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大脑的重量,同学们猜一猜你自己的大脑有多重?

  师: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重量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的变重,到了成年以后逐渐成形就没有什么变化了,那么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2.认识大脑的大小。

  引入: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把两只手握成拳头并拢在一起,并放在额头前,你大脑的大小就相当于你两只拳头并拢在一起时的大小。

  师:我请四名同学(四名同学个头大小都有显著差异)分别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它们大脑的大力。

  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师: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造成大脑大小的差别,刚才我们观察仍是大脑的重量和大小,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大脑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3.认识大脑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实我们人的大脑表面与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

  生回答。

  师:老师请两名同学上讲台做一个简单的实验(2个大小一样的纸团展开),下面的同学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结果并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清楚明白这些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脑表面皮层的面积,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知识。

  4.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半球,左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右侧身体,右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左侧身体。

  师:你平时是左手做事多,还是右手做事多?

(右手做事多,说明你左脑用得多,我们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的,所以平时还可以练习左手做事,使你的右脑也变得更聪明)

  5.认识大脑的软硬和颜色。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小块鲜豆腐,同学们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师:大脑的软硬如平时我们吃的鲜豆腐,所以非常的软,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大脑,大脑的颜色是什么色的?(学生观察课本)

  师:对,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红粉色的。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脑的直观形象)

  师:这是在人体活动中发号施令的脑,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

  二、了解大脑的管理范围。

  师:同学们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大脑是怎样指挥你的? 学生回答。师:出示课件(大脑的管理范围)说一说,像这几种行为大脑又是怎样指挥的?

  生:学生思考讨论,我们为什么把大脑称为“人体司令部”? 生:学生先讨论,再进行汇报。

  小结: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几个游戏我们就会对大脑的作用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一)记忆力测试 谈话:大脑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有趣的测试游戏。1.游戏1——猜数字

  师:介绍游戏规则(出示幻灯)

  利用10秒时间仔细观察屏幕中出现的15个数字,看谁最快发现屏幕中缺少了哪几个数字。

①学生汇报

②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又快又准确的记住这些数字? ③在你猜数字游戏时你们的大脑又是怎样指挥你的? 2.游戏2——拼图案

  师介绍游戏规则和要求(出示幻灯)

  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案,观察这一图案10秒钟,把图案弄乱后重新拼回原来的图案,并且图案大小和颜色不变。

  师小结:我们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记忆,如,联想记忆、编顺口溜、理解记忆等,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二)创造力测试 ①七巧板

②既拼图要求,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并给图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3.能够做不同部位,不同个体之间的神经反应速度实验并进行解释。4.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进行各种活动时,神经的反射线路(即反射弧)教学难点:能说出人体进行不同的活动时,神经传导的线路。

  教学准备:人体神经系统挂图,两支削好的铅笔(每人),一块橡皮。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我们同桌同学之间来做一个游戏,看看谁被打到手的次数多,谁被打到的次数少,每位同学实验五次。

  2.讲明游戏的规则和要注意的事项。3.开始测试。

  4.学生汇报实验的结论,并讨论分析原因。

  5.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相同的,反应快的人不易被打到手,反应慢的同学则被打到手的次数比较多。

  6.质疑: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快慢是怎么一回事。

  引导讨论:将学生已有的前知识引入到即将进行的新知识研究中来。

  二、探究人体内的神经是怎样分布和传递信息的。1.谈话引入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知: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刺激的信号是通过谁来帮助传递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通过谁帮助传向身体各处的?

  2.学生讨论、汇报。

  3.提问:请大家分析一下,向大脑输送信号的神经和传递大脑发出命令的神经会不会是一种神经呢?

  4.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不会是同一种神经,因为它们传递信号的方向不相同,传递信号的作用也不一样)

  5.小结: 把信号从感官或身体的其他部分传入大脑(或神经中枢)的神经称之为传入神经,因为这种神经的作用是传递感知的,所以又称为感觉神经,把大脑发出的信号(命令)传递到肌肉等处的神经,称之为传出神经。因为这种神经传递的命令大多是分布到肌肉上去的,指挥身体的运动,所以又被称之为运动神经。

  6.谈话:神经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是否均匀呢?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7.学生实验

  测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通过实验探测到身体的不同部位感觉有很大的差异,说明神经末梢在身体的各部位分布是不相同的,有些部位分布多,有些部位分布少。

  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