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3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2022-10-25 10:50:07综合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3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3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供大家参阅。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3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赵州桥》教案范文

【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赵州桥》是一篇精讲课文,同时也是一篇说明性很强的课文。课文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还介绍了赵州桥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特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关注结构:全文结构清晰,按“总—分—总”顺序分为三个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总体概述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建造者及建造年代等相关情况。第2、3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排比句式,把栏板上的龙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第4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了赵州桥的历史价值。

  关注语言:本文语言平实,表述清晰准确,语言简练又不乏生动,充满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赵、省、县”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字,会写“赵州桥、石匠”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第3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4.能用给定的词语向他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

  慧。

【教学重点】

  1.理解第3自然段是通过列举的方法把桥栏上雕刻的“美观”图案写清楚的。

  2.了解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县、拱、济”等10个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爪、横”,并会用另外一个读音组词,会写“赵、省、县”等13个字,会写“赵州桥、石匠、设计”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趣。

  1.教师谈话导入:

  你们见过桥没有?见过哪些桥呢?你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吗?

  预设1:我曾去过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看到过永定河上的卢沟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预设2:我知道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

  教师过渡:老师也去过不少地方,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西湖的断桥和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赵州桥》,一座世界上最早的、在中国古代建造的石拱桥。

  4.板书并齐读课题:11赵州桥

  今天让我们跨过历史之桥,一起去看一看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

  教师导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通读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初读课文应当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目标性)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师检查字词识记情况。

(1)我会认。

  提出要求:出示生字,学生先自读正音,再口头组词,最后去掉拼音全体学生齐读两遍。

(2)学习多音字。

  教师提出问题:课文的第1、3自然段里还藏着两个多音字,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你还知道它的另外一个读音吗?试着组一个词

  语。

(3)生字归类。

  教师引发思考:多音字的问题解决了,下面这些生字的结构还记得吗?一起来复习一下。

  归纳识字方法。

(4)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认识生字的呢?

  预设:我会通过看拼音、联系上下文和形近字来猜读音,或者向别人请教,也可以自己查字典。

(5)我会写。

  教师引导思考:大家的识字方法真不少,关键是要为我们学习生字来服务。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生字,你都会写吗?下面请你来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在书写时该注意哪些问题。(生自选生字说一说需要注意的点。教师重点指导“设、县”,强调易错处。)

  预设1:我想提醒大家“省”的第一笔是竖,而不是竖提。

  预设2:大家一定要注意“设”右半部分第二笔是横折弯,而不是“几个”的“几”。

  预设3:“赵县”的“县”里面是两个横,千万别写多了!

  板书:省、县、匠、设、史、慧

  教师总结:光说不练假把式,接下来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写这些生字。书写时注意观察整个字的结构、占格位置和关键笔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执笔及书写姿势。)

(6)识字游戏。

  教师过渡:有两个词语说得好“劳逸结合、事倍功半”,接下来一起做个小游戏,看看你能不能带领这些大猩猩安全通过大桥。

(7)词语解释。

  板书:横跨雕刻创举遥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布置任务:

  1.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分小组朗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纠错、正音。

  2.请同学们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赵州桥?

  预设:课文主要从气势雄伟、建造坚固、图案精美等方面描写了赵州桥。

  板书:气势雄伟 建造坚固 图案精美

  四、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赵州桥,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本课生字和词语这两大难题,相信今天的作业大家也能够轻松完成。

  赵州桥到底还有哪些秘密是我们不曾知晓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板书设计

  11赵州桥

  省 县 匠 设 史 慧

  横跨雕刻创举遥望

  气势雄伟建造坚固图案精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是通过列举的方法把桥栏上雕刻的“美观”图案写清楚的,并能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2.能用所提供的词语向他人介绍赵州桥,并从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赵州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荡舟洨河,去领略赵州桥独特的美吧!

  二、品读课文,深入学习

  1.快速读课文,完成问题。

  2.教师提出问题:先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在读的时候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出红色字体的重音,学生回答读后得到的信息。

  预设: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我知道了这一段话写了赵州桥的位置、修建年代和修建者。

  板书:地理位置建桥年代地位设计者历史悠久

  教师总结: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赵州桥的信息,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会用简单的语句来表达重要的信息,例如:“世界闻名”一词充分展示了赵州桥的地位。

  3.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找出赵州桥之所以“世界闻名”的原因和本段的写作特点。

①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②教师提问: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呢?

  预设:赵州桥非常雄伟。

  板书:雄伟

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雄伟”是什么意思。

  预设:“雄伟”有雄壮伟大的意思。

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州桥非常雄伟?请同学找出相关语句。

  预设:我从第二自然段的第2-5句中看出赵州桥非常雄伟。

⑤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全班齐读,共同感受赵州桥的雄伟。

⑥指导朗读:请同学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注意红色字体,要读出赵州桥的雄伟壮观。

  教师引导:本段中作者用具体数字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和宽度,这就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充分体现了赵州桥的雄伟壮观。

⑧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回顾课文,再次感受赵州桥的雄伟壮观。

⑨教师提问:知道了赵州桥的雄伟,你能说一说赵州桥的设计有哪些特点吗?

  预设:桥长五十多米,横跨在河面上;桥面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桥身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

  洞。

⑩师范读。

  教师总结: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师解释创举的意思)。

  教师总结: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种设计”指什么样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

  预设1:这种设计指: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预设2: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教师过渡:原来如此,请同学们把这段话认真地再读一遍。

  请大家看红色字体“既……又……”这组关联词表示并列关系,它从两个方面说明了这种设计的好处,请同学找找并列的两个方面。

  预设:这一组关联词点明了这种设计的两个好处:减轻河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减轻桥身重量,节省了石料。

  板书:坚固

  教师引导:这种设计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①快速读课文,说一说。

  教师提出问题:这段话介绍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

  预设:介绍了赵州桥美观的特点。

  板书:美观

  指名读后,教师提问:哪一段介绍了赵州桥的坚固?哪一段介绍了赵州桥的美观?

  预设:第二段介绍了赵州桥的坚固,第三段介绍了它的美观。

②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预设:表现在桥面两侧石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课文中介绍了三种精美的图案。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精美图案。

③指导朗读第三段。

  教师引导:如此精巧的图案,把赵州桥衬托得更加美观,让我们带着欣赏之情再读一遍第三自然段。

  男女分读、齐读、师生分读。

④教师小结:通过第二、三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是围绕一句话把两段内容分别写具体的。这种写作方法我们以后也要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教师总结。

  6.教师小结:

①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点名回答。

  预设:我觉得古代的劳动人民真是太聪明了!

  板书:智慧和才干

②结构梳理,主题概括。

  三、拓展延伸

  1.说一说,记一记关于古桥的古诗名句。

  2.练一练: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先个人思考回答,再在小组内进行汇报,最后每组推荐一人全班汇报。

  预设1: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由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并且早已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全桥长五十多米,九米多宽,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这是何等雄伟壮观的景象!这座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还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那就是大桥洞顶上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下流过,发大水时,四个小桥洞也可以流水。这样既能减轻河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可以减轻桥身重量,无桥墩的设计还节省了石料,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预设2:我们继续往前走。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桥面两侧石栏板上的雕刻也十分精美,如果不信的话,请跟随我的指引近距离看一看吧!瞧:这是嘴里吐出美丽水花的两条相互缠绕的龙;这是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的两条飞龙;这是戏珠的双龙。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像不像活了一样?

  教师总结:两位小导游介绍得真是详细入微,声情并茂,引人入胜。

  3.说一说。

  教师设疑: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预设1:暑假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去了陕西西安,在那里看到了震惊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

  预设2:我去过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那里的古建筑很有特色。

  预设3:我去湖南旅游的时候听到过那里的民歌,歌声宛转悠扬。

  四、课后作业

  1.夸一夸。

  请用一句话夸一夸赵州桥。

  预设:赵州桥,你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为你感到骄傲!

  2.抄一抄。

  五、板书设计

  11、赵州桥

  地理位置建桥年代地位设计者历史悠久

  雄伟坚固美观

  智慧和才干

【课后反思】

  字词教学是讲读课文的常规性任务,在我当小老师的环节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点出容易出错的生字,初步扫清生字书写障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利用图片,让学生对赵州桥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是课文学习的重点。第二自然的是围绕赵州桥雄伟坚固来写的,第三自然段是围绕赵州桥很美观来写的。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这两段话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从理解“雄伟”的词义入手,让学生看到,介绍桥的外形和用料体现了桥的雄伟;又从理解“创举”的词义入手,使学生看到,介绍小桥洞的作用体现了桥的坚固。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结合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运用排比的修辞描写栏板上的图案表现了桥的美观。就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在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写这一个意思,比如第二段,也可以运用一定的写法来表现这一个意思,比如第三段运用修辞和描写围绕一个意思来写。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创举”一词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利用图片展示了小桥洞在洪水来临时如何减轻大水对桥身的冲击力,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这种设计的好处,由此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本文的二、三段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属于总分结构,这两段是进行写作指导的范例,在教学时还应适引导学生予以关注。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2

  7.菩 萨 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 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 板书课题后提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过渡句: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教学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渡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我们先后进行两次先学后教。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

(一)、自学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二)、随堂检测 1.出示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3.齐读词语。

  4.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糟蹋、翻译、糊涂、热火朝天 5.各自轻声读课文一遍。6.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7.分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习评议。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读讲第1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说说对“长征”、“藏族”的理解。3.指名说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4.指名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二)、随堂检测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名回答问题 3.教师总结

  四、当堂训练 1. 熟读课文。2. 用钢笔描红。3. 完成课文后第三题。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生字词 出示教学目标:

  1.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过渡句:为了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本次课我们采取了先学后教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

  二.读讲第2~5自然段

  1.自由读第2~5自然段,思考:这几自然段讲了什么?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引导概括,主要讲朱总司令想办法动员藏胞回来。3.指名读“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教师提问:这句话表达了朱德怎样的心情?

  再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4.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深知藏民疾苦的阶级感情和对藏胞一片赤诚爱心。

  三、读讲第6、7自然段。1.自由读。

  2.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3.指名说说所画词语。

  4.指名读“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这一句,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表面上讲春耕,实质上是要让红军的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知道,红军是一心为民的。5.指名说说这两段讲什么。

  四、读讲第8、9自然段 1.自由读。

  2.默读思考:藏胞为什么全都流出了感激的泪水?为什么会说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3.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4.指名读第8自然段,引读第9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藏胞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3.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长征途中,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的事。我们从中体会到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六、作业 1.朗读全文。

  2.写一段话,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

  8.李 广 射 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武艺高超的。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过渡句:想要更好地完成我们此次教学任务,我们必须要明确我们的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渡句:为了更好地我们我们的教学任务,我们采取先学后教的形式完成本次上课内容。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

(一)、自学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石棱、神勇无比、边境、朦胧、巡逻、疾风、警惕、搜寻、影影绰绰、猎物、惊呆

(二)、随堂检测

  1.指读课文,卡片正音,强调“塞、搜”都是平舌音,“境、硬、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导比较“扎”的其他读音和意义。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石棱、朦胧、疾风、巡逻、警惕、影影绰绰 3.指导书写生字。

(1)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2)指导书写。

(3)学生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范读课文。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点)2.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2)根据课文的故事内容,说说塞下曲每句诗的意思。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对诗意只要初步弄清即可。(3)范读塞下曲。

(二).随堂检测 1.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片段 3.教师总结

  4.指名读、齐读 塞下曲。

  四、当堂训练 1.练读课文。2.抄写生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生字词

  过渡句:接下来,我们明确一下我们的教学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

  1.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武艺高超的。

  过渡句:本节课,我们采取了先学后教的形式上课。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细读课文

(一)、自学指导 1.细读第1自然段(1)指名读。

(2)读后讨论: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3)介绍卢纶和他的塞下曲。(4)指名读塞下曲。(5)齐读塞下曲。2.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读议议。

(1)诗中的那位“夜引弓”的将军是谁?(2)他是怎样的将军?(3)齐读第2自然段。3. 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

  这一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讨论,相机板书:夜晚吹草动 以为有虎 拉弓猛射)

  风 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练习朗读,对照挂图,说说李广射虎的经过。(3)继续讨论。

  课文写将军听见风吹草动的声响,想到虎,搜寻虎、发现虎、射虎这一过程说明了李广怎样?(机警、敏捷、善射、勇敢沉着)

(4)指导朗读。

(5)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前两句。4.细读课文第4自然段。(1)轻读课文。(2)讨论。

“蒙蒙亮”指什么时候?

  李广的随从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为什么全都惊呆了? “深深地扎进”、“怎么也拔不出来”说明什么?(武艺高超,力大无穷)(3)指读课文。

(4)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后两句。(5)将全诗的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二)、随堂检测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片段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总结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总结全文

(一)、自学指导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教师小结:本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李广将军一次夜巡,路过一片松林,光线暗淡,风吹草动,误以为虎,射箭入石的故事,表现了李将军的机警勇敢,武艺高超,力大无比。

(二)、随堂检测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3.教师总结

  四、当堂训练 背诵塞下曲。

  9、少年王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7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时划分: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事情的起因。

  一、导入。1.指名读题。

  2.在这里,“少”应该读“shà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吗?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过渡句:想要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的教学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事情的起因。

  过渡句:为了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我们采取先学后教的形式进行教学。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

(一)、自学指导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3.出示生字词。(1)自生字词。(2)正音

“昌、章”:读翘舌音。“诵”:读平舌音。

“都、督”:“都”是多音字,在这儿读“du”。(3)带读,指读。

  4.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6.(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指读。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课文内容。1.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又怎样?结果呢?

  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一、(1-2)

  二、(3-4)

  三、(5)2.教学第一段(第1-2自然段)

(1)自读第一段,你知道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吗?

(2)“探望”可以换什么词?

(3)(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4)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5)齐读第一段。

(6)王勃是如何面对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教学生字。1.分析字形。

“诵”:右边是“甬”,不能写成“角”。“读、篇”:学习课课后笔顺,并按笔顺描红。“突”:下面是“犬”,不能忘记写一点。2.指导书写。

“昌、景”:都含有“日”,写得要扁一些,宽一些,不能写成“日”,其他的生字学生自己说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1.抽读生字卡片。

  2.默词:探望、南昌、景色、宴请、文章、千古传诵、文思如泉。

  3.用以上默的词,说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过渡句:接下来明确我们的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过渡句:为了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我们采取先学后教的形式教学。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理解课文

(一)、自学指导 1.教学第3自然段。(1)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2)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3)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4)(出示)

  1.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2.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有感情地读第2句。(5)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2.教学第4自然段。

(1)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2)自读第4自然段。(3)齐读诗句。

(4)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5)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6)他为什么能写么好的诗句? 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7)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8)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9)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三、小结。

  有感情地齐读全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再次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确实是一位奇才。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3.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过渡句:先来看看我们的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再次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句:本次课我们采取先学后教的形式上课。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1.(放多媒体)读读书,看看景色,把3-4自然段背下来。2.自背,同座位互背。3.指名背,齐背。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3.体会萧伯纳宽广的胸怀,学习萧伯纳的谦逊自律,学会做人的道理。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2、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办法解决所提的问题。

  3、交流讨论: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你还知道了关于本课哪些问题?

  4、选择角色进行表演,注意人物的身份、语气、神态等,丰富对课文内涵的感悟。

  5、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自读感悟,感情读品味。(1)积累运用: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2)你理解这句话吗?在生活中你会对谁说这句话?为什么?

(3)积累运用:三人行,必有我师。

(4)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在生活中你觉得谁也会是你的老师?请说说理由。

  生:我觉得一本本生动的书籍也是我的老师,因为从书中我可以了解到许多知识。

  生:我觉得大自然也是我的老师,因为通过观察各种云雷雨电,各种花草树木,就会知道世界是多么奇妙。

  生:我觉得爸爸、妈妈和一些亲人也是我的老师,从他们那儿我知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生:我认为有些小动物也是我的小老师,因为它们的行动让我知道大家应该做好朋友才是最好的。

  生: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也是我喜爱的老师,因为它上面的好知识是那么得令人想看看。

  生:我们的电脑也是一位好老师,在网上也能了解到一些更新更广的知识。

  生:有时我觉得某些人的优秀表现也是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什么才是好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

  6、小结:是呀,生活中的老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你细心去寻找、去发现,你一定会从各种老师身上学到更多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而你必将也会成会生活的一位优秀的“小老师”。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3

  第三单元整组备课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四篇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每篇课文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亡羊补牢》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惊弓之鸟》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画杨桃》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这四篇课文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学习本组课文,要以读为本,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

  2.学会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的能力。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会做任何事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

  2.学会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的能力。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会做任何事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时安排: 寓言两则 2课时 10惊弓之鸟 2课时

  11画杨桃 2课时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2课时 语文园地三 4课时 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这则寓言。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教学难点:

  1.引导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谈一谈感想。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课件资料。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两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亡羊补牢》。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导学达标

(一)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A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B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两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四)体会寓意。

  1.你来评价一下养羊的人,他那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

  2.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三、达标检测

  1.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为时不晚”。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四、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并告诉他们其中的道理。

  2.收集并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9.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第一次:羊圈破了个窟窿

  为 亡羊 时

  第二次:不听邻居劝告 不

  晚 补牢 再也没丢

  南辕北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体会其中的道理: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教学重点:

  1.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教学难点:

  1.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准备:南辕北辙的故事录象、课件等。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齐读课题:南辕北辙。2.仔细观察 “辕”“辙”,你有什么发现?

  随机出示辕和辙的课件,解释: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辙:车轮压的痕迹。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辕就会指向哪个方向。而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车辙就会往哪个方向延伸。

  3.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说的究竟是怎样一件事呢?

  二、导学达标

(一)初读寓言,感知大意。

  1.打开语文书,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个人?其中是谁南辕北辙? 2.指名检查朗读。

  3.反馈:课文讲了哪几个人?谁南辕北辙?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他南辕北辙的行为吗?

  4.课文中也有一句话非常肯定地概括写了他南辕北辙的行为,请找一找。

(二)学习寓言,体会寓意。

  1.课件出示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学生自由读,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a预设: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引导:楚国是他要去的——(目的地),往北走是他的——(实际行动),这就是说——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板书:南 北 目的 行动)b你还从哪个词读懂了什么?“硬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我们可以推断一下,他到底知不知道楚国在南边,明明知道在南边,却硬要往北走,从“硬要”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固执、很愚蠢、无知、不听劝告)c朗读句子。

  2.他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却如此固执地往北走,他有什么理由硬要这样做呢?请读读文中朋友与他的对话,划出坐车人的理由。

  3.反馈交流理由,随机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并板书。

  4.他就是认为自己有这样优越的条件,所以即使朋友再三的劝他,他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自以为是”)

  5.请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个人当坐车人,读出他的“固执”,另一个人当他的朋友来诚恳地劝一劝他吧!——指名分角色朗读,随机指导。6.放飞想像: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你们想像一下,楚国在南方,而他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 预设一:我觉得他往北走,就会走到俄罗斯。

  预设二:我觉得他一直往北走,到了一个大海边,过不去。预设三::他可能走到一个三叉路口,前面被挡住了。

  预设四::我觉得他往北走,也可以到达楚国呀,因为地球是圆的,走了一圈也可到达楚国。

  7.那将会是多么可悲的下场!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他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他离楚国也就越远。)这句话重复出现了哪个词?前三个“越”强调了什么?后一个“越”强调了什么?(结果适得其反。)(板书:条件越好 离目的越远)

  8.现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结果。随机提供关联词来说说。(虽然?但是? 尽管?可? 无论??都?? 不管??都?? 即使??也??)

  9.此时,你想对那个坐车人说些什么?

(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10.再次读题,南辕北辙字面上是说——实质上就是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就会越远。)形容这个意思的还有一个成语:背道而驰。

(三)拓展延伸,升华认识

  1.早在2000多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看动画。

  2.其实,别说在2000多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三、达标检测

  1.是呀,你瞧,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样的人,也有像魏王这样的事,如果你想告诫他,给他讲这个故事,你会讲吗?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古代寓言故事。板书设计:

  南 辕 北 辙

  | | | | | |

  目的 ≠行动 | | | | | |

  无法实现愿望

  10惊弓之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

  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教学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1.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导学达标

(一)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三)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

  三、达标检测

  1.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教学重点: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难点:

  1.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0课——《惊弓之鸟》,谁能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导学达标

(一)品读感悟

  1.品读更羸拉弓前和魏王的对话

⑴这个故事是围绕魏王和更羸这对君臣的对话展开的,请同学们找一找更羸拉弓前他们君臣有着怎样的对话?找出来读一读,并体会他们当时是怎样想的,试着把它读出来。

⑵反馈:通过指读,引读,范读,渲染情绪引导学生读出更羸的自信和魏王的怀疑(品读1-3自然段)。

⑶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2.品读更羸拉弓后他们君臣的对话

⑴就在魏王满腹怀疑的时候,只见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忙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掉落下来。这时他们君臣又有一段对话,从这里你又能体会到什么?自己先试着读读,看看应该怎样读?

⑵反馈

  理解“大吃一惊”一词。“大吃一惊”什么意思?会是怎样的表情?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带着这种表情和想法读一读。

  3.理解最后一段,体会前果后因式的因果关系句式和更羸的推理过程。⑴出示“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①理解“孤单失群”孤单什么意思?“失”可以用这句话中哪个词来理解?“群”呢?

②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因果——先果后因

③读一读这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飞得慢——女: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男:叫得悲惨——女: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④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⑤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这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⑵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交流,出示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⑶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一??就??拼命)⑷指名读,齐读

⑸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会裂开,就会掉下来。)

⑹从这段话中你能体会到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4.这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最好加上动作和表情。

(三)揭示寓意

  1.学完课文,你认为这只大雁是更羸射下来的吗?它是怎样掉下来的? 2.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它来比喻怎样的人?

  三、达标检测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心里害怕 ↗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11画杨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前排、教诲”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前排、教诲”等词语。教学难点:

  1.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角星形杨桃图片、长、正方体、圆柱等包装盒。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1.出示杨桃实物,引导生观察,描述你见到的杨桃。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杨桃》。

  二、导学达标(一)初读感知: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词句,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多媒体出示词语:

  叮嘱 前排 靠边 准确 审视 讲台 神情 严肃 半晌 轮流 和颜悦色 熟悉 角度 相似 教诲

(生开火车轮读,正音。)

  3.交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生汇报。

  4.师总结:这篇课文主要写“我”读小学四年级时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二)探究结构: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图画课上画杨桃的事?(生快速读文,找一找,画一画。)

  2.汇报(2—18自然段。)

  3.再读开头结尾两段,又分别说了什么?生快速读文,归纳、汇报。

(第一段:爸爸的叮嘱: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第十九段:老师和父亲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三)了解父亲。

  1.生轻声读第一段,快速找一找父亲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生自由读文,交流。

  3.汇报。(父亲告诉我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4.师引导体会“叮嘱”,你能换个词理解吗?

  生:嘱咐

  练习说一句话。(妈妈经常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呀!)5.追问“想当然”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推想起来一定如此。

  生:想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6.练习朗读父亲的话。同桌练读,指读,评价。

  7.师过渡小结:那么“我”有没有忘记父亲对我的叮嘱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达标检测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教学难点:

  1.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测评

  1.思考:课文围绕画杨桃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齐读课题《画杨桃》。

  二、导学达标

(一)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 1.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2.同学们是怎样评价我的画的?老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画出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3.生快速自学,有疑问汇报。生汇报问题:杨桃都是五角星形状的吗?(二)品析文本,解决问题 1.汇报

(1)读读文中同学们嘲笑的句子。

(2)追问: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你心理是怎么想的?(生汇报)(3)体会同学们嘲笑的语气。

  A.引导:在同学们说笑的时候,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 b.同桌合作,分角色读一读。c.选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继续思考。追问:你们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理解老师的态度和做法(1)指名读文中的语句。

  理解“审视”,生说字义,做动作体会。

  A.当老师审视了讲桌上的杨桃,听见同学们还在嘲笑“我”,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为什么变得严肃呢?

  B.这段话中哪个词说明了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一会儿?(半晌)半晌的时间有多长?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既没说什么,也没做什么,如果你就是文中这位老师,你会思考什么呢?

  生:老师在想该如何让学生们明白呢? c.老师想出的一个好办法是什么?

(2)出示杨桃实物,让学生从杨桃的一端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结果跟同位交流。

(3)想象:如果你们就是这些嘲笑别人的同学,看到刚才的这一幕,你们想说些什么?

(过渡语:听了你们真情的话语,我分明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歉意。看到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的神情也变得和颜悦色了。)

  师生分角色读文,了解同学态度的变化。

(4)(课件出示老师对学生说的那番话)教师用严厉的语气读其中的一句话给同学们听,学生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对“和颜悦色”一词的理解。(5)指导朗读。(指名朗读,思考每句话的意思,汇报—齐读)(6)引导理解:这段话中哪句话给你的启发最大?为什么?

(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同;不要随意嘲笑别人。)追问:刚才那位同学问:杨桃都是五角星形的吗?同学质疑。师出示恰巧课前准备好的从侧面看是六角形的杨桃。生观察:两只杨桃有什么不同?露出惊讶、恍然大悟的神情。

  师趁机提示:所以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7)指导背诵。(过渡:老师的话朴实而深刻,让我们试着把它记下来吧!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它?)

  A.练习背诵,练背,指名背。b.集体背诵。

(8)师引导:再来读读父亲的叮嘱。想一想:父亲的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齐读。

(9)多媒体出示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谈体会,(发现它们相像)师:对,这就是文中的“相似”。3.理解“教诲”一词。

(师:虽然杨桃**在这里悄然的结束了,但老师的话却带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育。这种教育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叫做“教诲”。)

  追问:他们的话仅仅是在说画画吗,为什么说她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生联系实际汇报。

  师出示生活中的实物(长方体牙膏盒、正方体纸盒、圆柱形饮料盒)对比体会。

  多媒体出示:老师、父亲的话,齐读。

  点明写法:父亲的叮嘱和老师的言行给我们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呀,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

  三、达标检测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生汇报,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含义深刻的句子。

  板书设计:

  画杨桃——五角星

  父亲 是什么样 画什么样

  我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实事求是

  老师 看到什么样 画什么样想别人没想到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教学难点:

  1.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导学达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9.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三、达标检测

  1.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语文园地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会以介绍自己为题,进行口语交际。

  2.抓住自己的特点来说,要说真话。

  3.听的同学要注意听别人介绍,并能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向别人介绍。

  教学准备: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导学达标

(一)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二)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2.小组交流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三)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三、达标检测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会以介绍自己为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导学达标

  1.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

  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1)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 2.自主写作

  三、达标检测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2.阅读成语故事。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

  2.积累成语故事。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二、导学达标

(一)、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

(二)学习成语故事 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2)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3)检查读。

  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1)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2)“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3.全班朗读

  三、达标检测

  四、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2.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

  教学重点:

  1.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2.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教学难点:

  1.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二、导学达标

(一)我的发现

  1.比较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一样吗?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2)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师:有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3.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

  4.游戏: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各级意思一样的反问句。

(二)读读记记 1.自由读句子。

  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

(三)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3.开火车背诵。4.齐背。

  三、达标检测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