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教育随笔爱告状10篇 幼儿园教育随笔告状

2022-11-02 09:18:00综合

教育随笔爱告状10篇 幼儿园教育随笔告状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教育随笔爱告状10篇 幼儿园教育随笔告状,供大家品鉴。

教育随笔爱告状10篇 幼儿园教育随笔告状

教育随笔爱告状1

  适当拒绝幼儿告状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早上,我刚走进教室,姝彤就哭着冲到我面前委屈的说:“老师,王子轩把我的书包丢到垃圾桶了。” “又是这个小捣蛋鬼”,我心里在暗自埋怨王子轩,同时对好告状的姝彤也有些小小的不满。我远远地瞪了王子轩一眼,他也似乎感觉到了我的愤怒。我正想严厉地批评他时,突然心想:这次我也不管了,让他们俩自己去解决。于是我微笑着轻轻的对姝彤说: “彤彤,你看怎么办好了?”。姝彤先是有点不解的看着我,接着用小手摸了一下自己的脸,最后恍然大悟似的带着笑容跑了,自己到垃圾桶里捡起了书包。我走到姝彤面前微笑着对她说:“彤彤真棒,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老师希望你以后都能够这样,好不好?”。姝彤高兴的连连点头。这时,我又对王子轩说:“怎么能把小朋友的书包丢到垃圾桶了?那多脏啊……”“我再也不丢了”,还没等我说完,王子轩就抢着认错,或许看到姝彤自己捡起了书包,他都不好意思了。这以后,姝彤告状的次数少了,能够自己解决时从来不到老师这儿打报告了。

  姝彤是个特别爱打小报告的孩子,不管是关于自己的事,还是别人的事;也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她都一律喊老师,以前我都是一一处理。在她的影响下,班里的小朋友都养成了爱打小报告的坏习惯,我也是非常的`苦恼。这次,我灵机一动,改变了教育的方式,先进行冷处理,让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然后再针对性的处理。同时,再有孩子的告状时,我根据事情的大小、好坏,适当的拒绝他们的告状,不去理睬他们。

  在后来的教学管理中,我果然见到了不错的效果,孩子们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向我告状了,他们的告状也提升了一个“档次”。 由于孩子们还小所以并不知道告状是好是坏,他们只会把自己看到的或自己听到的讲给大人听,而不会去理会结果是怎么样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就有责任让幼儿理解告状的行为,并帮助幼儿改掉这个缺点。

教育随笔爱告状2

  小朋友爱告状的原因教育随笔

“老师,文文把汤洒到我衣服上了。”

“西西打我。”

“他不让我玩小汽车。”

  幼儿园里每天像这样的告状不计其数,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小告状精”们呢?

  爱告状是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的。他们为什么爱告状?告状的动机又有哪些?

  还是来来听一听“小告状精”们自己的内心独白吧!

“请来保护我”

  情境1两个小朋友同时来找老师,一个哭着说:“沐沐打我了。”另一个马上辩解说:“我没打他,是他先踢了我一脚,我才推了他一下。”

  当幼儿之间的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方或双方就会向成人告状,想寻求帮助。这是孩子为了求得公正解决纠纷或请求成人保护自己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它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占很大的比例。

  3岁左右的孩子,其实也有自己的小思想,和同龄人一起玩的时候不时会出现一些小摩擦。有些小孩当感觉自己受了委屈、处于劣势的时候,会第一时间向家长或老师求助。

  老师可以问问事情的具体经过,适当安慰感到委屈的`宝贝,告诉他们,有事要用语言表达,说出来而不是动手。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加关注胆小怯懦的小朋友,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请关注我”

  情境2小佳最喜欢放学后和妈妈说说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今天小佳很自豪,因为衣服上贴了两个小贴画,她说:“雯雯睡午觉的时候总说话,我好好地躺着,所以老师奖励给我小贴画,雯雯没有。”

“求赏心理”是小朋友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尤其是当同伴出现违规行为时,大多数小朋友一旦发现就会迫不及待地向成人告状。这往往是小朋友为了让成人关注自己的表现而产生的告状行为,表面看起来是在维护规则,其实是为了向成人邀功,获得表扬。

  针对这类告状,大人们首先要给予肯定,所以妈妈可以表扬小佳做得对,然后对孩子进行提示:“你既然知道中午应该好好睡觉,那下次雯雯再不睡觉的时候你就提醒一下她好吗?这样他也能得到小贴画。你们是好朋友,大家都好,那才更高兴呢!”这也是培养儿童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良好的克制力的一个好办法。

“我希望惩罚他”

  情境3“老师,彬彬拉完大便没有冲水,也没有洗手。”“他把鼻涕抹到自己的衣服上了。”“老师,小海说他不喜欢你,说你胖,我喜欢你。”……

  这样的场景一般出于孩子内心对公正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孩子想报复或者嫉妒,希望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老师只需要表示已经知道了就可以了。要预防小朋友因为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或怀有嫉妒心理而乱告状,所以,这种行为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孩子的面批评另一个孩子。

“这样做,行不行?”

  情境4一个小朋友跑来向老师告状说:“老师,帅帅跑到桌子上蹦去了。”如果这时老师没有什么表示的话,告状的幼儿很可能马上学着被告状者的样子,爬到桌子上去蹦了。

  这样的孩子很聪明,他为了试探大人的态度而去告状,目的只是想试探一下大人对这个行为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幼儿不确定某些做法是否违反了规则,是否能得到成人的允许,于是就采用询问、提示等策略向成人告状求证。他们希望老师能对“被告”的行为做出解释,如果老师毫无反应,那么照着做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多。

  遇到这样的告状,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好孩子,咱们去叫帅帅下来,他这样做容易摔下来,是很危险的!”这也是培养儿童的正确判断力和克制力,同时也通过榜样的作用,让好的行为得到肯定,而我们不希望发生的行为得到控制。

教育随笔爱告状3

  幼儿爱告状,怎么办?

问:我们幼儿园有些小朋友特别爱告状,有时两个小朋友发生纠纷,两个人都向老师诉说对方的不是。请问,孩子们为什么爱告状?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告状呢?

  答:幼儿爱告状,有的家长和老师为此发愁,是不是孩子思想品德不好?其实幼儿的告状和我们大人所讲意义上的告状是有区别的,更没有“告发”的意思。

  孩子既然找老师告状,说明他们缺乏道德评价的独立能力,也说明是对教师的一种信赖。案件“如何”“裁决”,基本上是依老师的评价为转移的,老师如果是表扬或批评了他,他也能够欣然接受;老师如果是表扬或批评了别人,他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正因为这样,教师对“告”上来的事情或是对“告状”双方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的“判决”应该是严肃、认真、客观、准确的。如果教师应付了事或各打五十大板,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性。在大人眼里的一桩小事,却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所以,教师一定要处理好。

  一般的孩子都爱告状。这是因为由于年龄的关系,儿童的道德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这是孩子们爱告状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对于什么是非,好坏与善恶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什么是好?和我一块玩,给我小人书看就是好。小皮球借给别人而没借给我,就是坏……。孩子就是这样根据个别的现象,具体的小事,直接的利害来看待好坏、判断是非的。不可能像大人那样从本质上去掌握道德的含义。

  另外,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里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要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

  所以,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

  因为儿童的道德评价能力还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对于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判断,所以对父母和教师就有很大的依赖性。这是爱告状的另一个原因。

  孩子们头脑里的那些幼稚的道德观念,是在家庭、幼儿园集体生活环境中,以及父母和教师身体力行的熏陶中形成的,与他们平时所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禁止”“许可”有密切关系。

“好”就是经常得到父母、教师的许可和表扬的事情;“坏”的就是那些经常招来斥责、惩罚和不受宠爱的事情。

  所以,孩子们很在意父母、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不管是赞许还是谴责、肯定还是否定,都成了孩子们判断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的最高标准。在他们的眼睛里,老师是最受崇拜的,老师是最可信赖的,老师才是最公正的“法官”。

  儿童的道德评价能力还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这也是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年龄小的孩子,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他们常常能看到并评判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却不善于分析自己做的如何,他们心里的镜子只取别人,不照自己。

  所以,双方一旦因某种小事而产生矛盾、纠纷的时候,都是各执己见,谁也不让谁。可是孩子又想争个胜败,论个明白,只有请老师做一个最后的“裁决”,才能心悦诚服。

  在处理孩子的“告状”时;父母和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分清孩子告状的目的。

  有些孩子的告状是想借大人帮自己“整垮”对方,有报复别人的意思,当然这是极少数。这时家长和教师就要进行严肃批评,让孩子懂得要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相互宽容。

  绝大多数孩子的告状都是为了讨个“公道”。家长和教师应该弄清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区别对待。

  有时孩子告状也是一种询问。因为自己不清楚某些事情该不该做,见别人做了,自己也想模仿,可又不知家长的态度如何,比如两个孩子同在床上玩,一个光脚下地了,另一个向妈妈“告状”,“他不穿鞋下地了”,意在探问,“我可不可以也光脚下地玩”。这时,家长应明确表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有时,“老师、某某不好好坐着”,“某某说话了”,这些告状都是希望老师注意自己,“我坐得很好,我没说话”。想被老师表扬。这时,家长和教师要及时肯定孩子的积极方面,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其次,要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长处。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教育孩子不管别人做得如何,自己应该按照要求去做,且有勇气坚持下去。

  再次,要教育孩子学会处理小伙伴之间的矛盾。现在许多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上上下下都宠着,养成孩子很“独”。自己玩行,和大家在一起就爱闹矛盾。小孩子之间闹意见是常有的事,不能一有点事就找老师,老师也不能“有求必应”,凡事都跑来看个究竟,让孩子学着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可以减少孩子的依赖性。

教育随笔爱告状4

  宝宝爱告状家长如何应对 -资料

  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1.认真倾听

  父母首先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父母应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2.弄清事实

  听完了孩子的讲述,接下来就是要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无原则地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

资料

  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父母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

  3.对症处理

  父母弄清楚了事实的真相和孩子告状的原因之后,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教孩子学会处理矛盾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已经帮他们处理过很多问题了,不妨让孩子试着处理小朋友间的矛盾。

  当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自己处理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就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教育随笔爱告状5

  您的宝宝爱告状吗?

如果孩子动不动就将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向你告状,这是不是让你令一些父母不知所措:对他的告状很关心,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问题,受了欺负,真是两难……其实,父母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因此,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决。

  所以当孩子向父母告状时,首先你需要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

  宝宝告状6大动机

  1、为渲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渲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2、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

  3、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6、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当孩子向你告状,你需要

  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Step1?认真倾听

  父母首先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父母应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Step2?弄清事实

  听完了孩子的讲述,接下来就是要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无原则地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父母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

  Step3?对症处理

  父母弄清楚了事实的`真相和孩子告状的原因之后,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教孩子学会处理矛盾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已经帮他们处理过很多问题了,不妨让孩子试着处理小朋友间的矛盾。

  当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自己处理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就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教育随笔爱告状6

  宝宝爱告状怎么教育呢?(幼儿入园)

  前言:生活之中有许多的小孩子都比较喜欢引起别人的重视,因此在幼儿园里才会出现小孩子爱告状的现象,那么对于这一类的小宝宝应该如何来教育与指导呢?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看看吧!

“老师,××讲话”,“老师,××拿我的橡皮擦”……我刚开始在黑板上写板书,打小报告的幼儿就一个接一个,原本安静的教室,一下子变得混乱起来。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从事幼教工作多年,我发现5-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爱打小报告,很多教师对这种现象感到很头疼,但又没有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为什么幼儿对打小报告会乐此不疲呢?怎样才能减少幼儿的这种告状行为呢?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首先,平等对待每位幼儿。有些幼儿打小报告的对象往往是教师比较偏爱的儿童。他们之所以打小报告,一方面是希望对方受到老师的惩罚,破坏其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寻求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基于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做到不偏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并且指导幼儿正确表现自己。入园指导

  其次,引导幼儿正确地解决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有幼儿告状说:“老师,××把垃圾扔到地上了。”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表扬他热爱班集体,同时可以给他一些建议:有没有比打小报告更好的办法?比如,鼓励他和对方一起把垃圾捡起来。诸如此类,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引导,幼儿逐渐会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让幼儿体会到这样解决问题的效果要好于打小报告。

  再其次,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教师应引导幼儿参与各种班级活动,让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中去体验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源泉来自互相团结、互相帮助,而不是打小报告。通过班级活动,教师要教育幼儿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和优点,幼儿要多学习其他小朋友的优点,对其他小朋友的缺点也要尽量包容并帮助他们改正缺点,要学会处理与小朋友间的矛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我发现课堂上打小报告的声音减少了很多。入园须知

  爱打小报告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轻者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重者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打小报告的现象虽然不能完全杜绝,但是只要教师教育引导得当,幼儿的告状行为一定会大大减少,同时幼儿的身心也一定会得到健康、快乐、和谐的发展。

教育随笔爱告状7

  爱告状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幼师随笔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问题,也会发生各种状况,这就需要老师可以用正确的态度、方式方法来应对了。随着孩子们慢慢的长大,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提高。尤其是升入大班以后,孩子们好像更加懂事了一些。口语表达能力渐渐地变强啦,经常会来和老师沟通,告诉老师一些自己的小秘密,还会关心老师的身体。让老师觉得分外温暖。

  但是长大的过程中,难免也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尤其是在最近的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学会了“告状”,从孩子们早上的区域活动开始,老师的耳边就一直围绕着告状的声音:“老师,雯雯又踩我脚了!”、“老师老师,航航抢走了我的积木!”、“老师!乐乐总是打我!他是故意的!”。一开始,老师在听到这些告状的声音时,会出面了解孩子们争执的原因,帮他们弄清楚谁对谁错,然后教育一番。帮助他们化解矛盾。但是老师一次次的调解并没有使“告状”的现象有所消减,每天的告状声依然在继续。

  我开始反思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错误,孩子们好像并没有认识到告状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老师的帮忙调解反而让孩子们有了依赖性,于是每次遇到问题,第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告诉老师,让老师来为他“伸张正义”。于是,为了改变孩子们告状的问题,我决定用另一种方式让孩子们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不再“告状”。

  今天的户外活动中,浩浩又来和老师告状:“老师!硕硕刚才把我碰倒了!”。为了解决孩子们告状的问题,我把硕硕和浩浩叫了过来,让其他小朋友坐成圆圈。和小朋友们讲了浩浩告状的原因。然后对所有小朋友说:“孩子们,现在你们已经是大班的孩子了,你们长大了,大孩子是要学会自己去处理问题了。所以从现在开始,老师希望你们能够自己来解决和朋友间的不愉快。”接着我对浩浩说:“浩浩,你说硕硕把你碰倒了,那你想一想,这件事情应该怎么解决呢?”浩浩想了想,歪着脑袋说:“如果硕硕是不小心的,我希望硕硕跟我道歉,这样我就可以原谅他了。”硕硕听了以后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以后会小心的,浩浩我们还是好朋友吗?”两个好伙伴对视了一下开心的笑了。其他小朋友也跟着高兴的鼓起了掌。

“你看,你们这不是能够解决的很好嘛?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我相信我们班的小朋友都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不再求助于老师,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不会来和老师告状了对不对?”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对!我们能行!”

  当看到孩子们既认识到了告状不是一件好事情,又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我感到非常欣慰。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总是有阴天也有阳光,而老师要用细心和耐心帮助孩子们驱逐成长中的小乌云,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健康的成长!

教育随笔爱告状8

  为何孩子爱告状?

  孩子“告状”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不少父母或老师苦于无法制止其这种行为,于是就对爱“告状”的小孩产生反感。实际上,孩子的`“告状”是否应该制止,主要需看其“告状’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的告状动机主要有五种:

  1、受了欺负想寻求大人的保护;

  2、是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

  3、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4、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5、嫉妒他人,企图利于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孩子的“告状现象”会逐渐消失。

教育随笔爱告状9

  为什么孩子“爱”告状

“妈妈,刚才在外面玩的时候小虎推了我!”“妈妈,今天上图画课妞妞抢我的水彩笔!”……像这样的告状,爸爸妈妈们是不是并不陌生?他们时常冲你跑过来,或者流着泪水,或者极其认真,向你叙述他的小朋友们都做了些什么“坏事”。

  也有的爸爸妈妈曾为此苦恼,他们觉得孩子就像“检举员”、“侦察兵”,虽然道德勇气值得嘉勉,但长久下去,孩子很可能就不受小朋友欢迎了。可如果让孩子别去告状,又担心孩子会混淆是非对错。

  其实,不管爸爸妈妈们打算怎么看待和“受理”孩子的告状,都应该了解――事实上,在孩子告状的背后,在他们自己的小小心灵中,自有他们的想法和原因。

  我受委屈了……

  一大家人聚在一块时,孩子们吵吵闹闹,玩得很开心。可过一会儿,最小的冬冬挂着泪水跑过来:“妈妈,我要玩小汽车,鹏鹏哥哥不让我玩,他还狠狠推我……”

  这一类“告状”几乎占了所有“告状”的大部分比重,很多孩子在受到委屈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向大人求助。比如冬冬,他和哥哥之间出现了意见不合的情况,而且还出现了一些不够友好的行为。但因为他处事的能力与社会化的程度不够高,无法自己把事情处理得很好,所以只好向父母求助,希望得到大人的帮助。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这个过程也是孩子宣泄情绪,求得心理平衡的过程。

  父母对策:爸爸妈妈首先需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情,这能让他感觉安慰。之后爸妈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听听孩子是怎么说的。如果他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答案,你可以提供给他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总之,要给孩子这样的概念――他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对付这些难题。长久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他们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经验,足够解决很多问题。

  他不守规矩……

  有位妈妈说,在幼儿园的“家园开放日”中,她发现4岁的儿子挺会“告状”,经常向老师“检举”小伙伴的错误:“灵灵把图画书撕破了”、“小小洗手的时候玩水,袖子打湿了”、“虎儿没有把玩具收拾好”……妈妈不禁觉得孩子有点像“小侦察员”,整天忙着找别人的错误,然后检举揭发。

  在3~6岁的孩子身上,这种事情太常见了。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在形成规则意识。他们常常把爸爸妈妈或老师的话当成不可违背的规则(比如“洗手的时候是不能玩水的,否则会把衣服打湿”),而且对这些规矩特别敏感,一旦有别的孩子违背了这些他们熟悉的规矩,他们就会予以特别的关注――在孩子的心里,规矩是大家都应该遵守的,怎么能有例外呢?

  父母对策:爸爸妈妈可以试着告诉孩子,虽然我们定了这样的原则,但并不意味着别人不按照这个原则来做就是错的。孩子很多很多,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世界是个丰富而复杂的东西,要让孩子学会理解即使是规矩也是千差万别的。科学研究也证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就会认识到规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众人或彼此同意的情况下也能做一些更改。

  请多关注我……

“妈妈,那个小朋友把垃圾丢到窗户外面了,我就不会!”有的孩子除了向妈妈告状之外,还会有意无意把别的孩子拿来和自己比一比。这是为什么?

  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他们能够对别人的行为加以“好坏”、“对错”的评判,同时也希望自己得到关注和肯定。如果仔细留意,你会发现受到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而乖孩子因为乖,结果反而“默默无闻”。所以有的孩子只好通过“告状”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告诉你――哎,这次你该看看我啦,我也很棒!

  父母对策:如果孩子这方面做得不错,不要吝惜你的夸奖与赞美,“你的确做得很棒,以后也要这样做。”这使孩子感觉到你看见了他的努力,同时也能转移他的注意力,不再纠缠于“告状”本身。有的爸爸妈妈还说,如果孩子告发的是父母也熟悉的伙伴,他们会引导孩子去发现伙伴身上的一些优点,这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一个人有缺点,但他也会有好的地方。

教育随笔爱告状10

  邻家的小女孩已经四岁了,听说特别喜欢告状。在幼儿园跟小朋友玩时,觉得小朋友做得不对了就马上跑去告诉老师,在家里也常会向父母的一方告另一方的状,常常惹得家长不知所措,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遇到了问题,受了欺负。

  其实,爱告状并不是某个孩子的特殊爱好,很多三、四岁的孩子都喜欢告别人的状。孩子告状了,关键是家长怎么看待和处理。

  告小朋友的状,怎么办?

  爱告状是小孩子心理发展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小孩从一岁多或稍晚开始,就会逐渐开始发展自主性,想要脱离完全受照料、完全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开始自己做些事情,比如自己走路、自己吃饭等。到了三、四岁,这种倾向进一步发展为在交往性活动里追求自主感和控制感,显现出一种主动攻击的倾向,比如和小朋友闹矛盾了就会产生攻击性的冲动。而由于他们毕竟还太小,这些攻击性冲动很难在现实中完全满足,于是变成言语攻击。比如跑到妈妈那里告状:“某某小朋友欺负我了!”目的是借助大人的力量,满足孩子自己的攻击性冲动。

  这个时期,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过于压制,孩子会逐渐丧失刚刚获得的自主性,逐渐变得胆小、内向、退缩,虽然逐渐也不告状了,但是也失去了自主感和对于外界环境的控制感。长期这样,长大后学业和事业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是另一个极端,家长过分保护孩子,过分认同孩子对小朋友的“控诉”,马上去找另一个家长论理,结果可能是孩子发展出一种无所不能感,可能会培养出将来的“小霸王”。

  告父母的状,怎么办?

  除了和小朋友闹矛盾告状,三、四岁的孩子还会告父母的状,即使父母是合格的父母。而且,孩子还特别爱告同性父母的状。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父母也欺负了孩子?这牵扯到三、四岁小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三、四岁是孩子刚刚进入恋父、恋母期,这个时候,孩子的性别意识刚刚觉醒,意识到“我是一个男孩(女孩)”,“爸爸是男的,妈妈是女的”,而且更偏向于喜欢异性父母,对同性父母则有些冷落排斥。这时,他们说同性父母的坏话,一是本能的“同性相斥”,二是为了讨好异性父母,表示一种对异性父母的信任和依恋。

  如果父母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所表现出的对于同性父母的排斥和“告状”行为太认真,用道理教育孩子不能对爸爸、妈妈有意见,孩子可能会逐渐压抑自己的攻击性,转而害怕同性父母,长大后如果还是这样,则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同性的关系。

  所以,如果您家三、四岁的小孩喜欢告状,大可不必过分担忧,这都是正常现象,就把它当作正常的就可以。着眼点应该是怎样培养孩子具有适应性的主动性,怎样使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