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5范文3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案第二单元)

2022-11-02 20:58:25综合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5范文3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案第二单元)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5范文3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案第二单元),供大家参阅。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5范文3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案第二单元)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5范文1

  1.找春天

  教学目标: 1. 2. 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3. 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难点:

  认记生字,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件。教学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一、画面引入。

  播放早春的课件,学生说说早春的特点。

  师: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1.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 3. 4. 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记住生字。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口头扩词,看谁最能干。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1. 读着课文,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二自然段。2. 3. 读第三自然段,能读出什么?

  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4. 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四、朗读练习。

  可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挑战读。

  五、配乐朗读,读出感情。

  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师生一起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一、复习巩固。

1. 同桌抽读生字卡。2. 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 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2.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

  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3. 背诵课文。4. 个别抽背。

  三、指导写字。1. 认读生字。2. 扩词练习。

3. 重点指导“溪、摇、躲、躲”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4. 学生练习。

  四、同桌合作学习,完成“找找说说”的练习。

  五、迁移运用,拓展想象。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画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然后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

  六、实践活动。

  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到野外实地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自己发现的春天,可以从气候、植物、动物、人们的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眼进行观察。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2、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字音

  1、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3、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掌握字音。

  重点字音: 荣 宿 篱 疏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2、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随机解决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4、教师范读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5、学生美读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6、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7、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8、9、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四、积累运用1、2、3、练习背诵两首诗。

  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1、2、3、第二课时

  一、复习

  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背诵两首古诗

  二、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

  如,离——篱 味——未

  三、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 烧 荣;平舌音:菜 宿。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仔细观察。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沟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沟的拐弯处要圆润。

  4、笋芽儿

  学习目标:

  1、2、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地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学习重难点:目标1、2。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自己学习生字。

  2、教师准备笋芽儿生长的影片或挂图,一段轻音乐,以及生字卡。

  学习过程:

  一、激趣引入:1、2、3、读课题:“笋芽儿”是什么样儿的?

  播放影片片段或出示挂图观察,然后学生练习口头描述笋芽儿的样子。引入课文学习,知道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己识字的情况:

  1、播放影片或出示挂图学生观察,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己读课文,碰到难记的生字多读几遍。

  3、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2)学生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生字?(可以从图画认识“笋”;

  动作认识理解“揉一揉、扭动、向上钻、爱抚”; 读书上带有生字的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3)学生自己小声读一遍课文。

  4、练习写字:

(1)连词书写,不能写成AABB式;(2)指导带有口字旁的几个字的写法;(3)指名书写“唤”,师生共同评价修改:(4)学生练习书写;(5)抄写要求积累的词语;

  三、深入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情感;

  1、2、再次播放影片或出示挂图观察,了解笋芽儿生长过程; 学生分组学习交流,有感情朗读课文:

(1)分学习小组读课文,然后讨论: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2)讨论后推选同学在全班交流;(撒娇——钻出地面——长成健壮的竹子)

(3)交流:你们从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什么?

(引导体会笋芽儿生长过程的美:春雨姑娘??雷公公??竹妈妈??明亮而美丽的世界??)一边体会一边练习朗读。(4)有感情朗读课文:

(1、2自然段应柔和、轻声,3自然段声音稍大、急促、粗重,最后两个自然段应读得响亮、自豪、欣喜。)指名读,评价; 小组间竞赛读;

  3、深入感悟:

(1)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

(2)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得到过哪些关心和爱护?

  四、拓展运用练习:(选择使用)

  1、2、摘抄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或句子,熟读成诵,然后交流; 学生仿照例子,按课文内容编写儿歌:

“春雨淅沥沥,淅沥沥,小草呀,快钻出来!快钻出来!春风笑盈盈,笑盈盈,小鸟说:“我要给您唱歌!我要给您跳舞!” 小鹿的玫瑰花

  教学目标 1. 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积累“我会读”中的词语,有积累词语的爱好和习惯。2. 3.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头饰、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引入新课 1. 春天来了,人们都忙着栽花种草,看,可爱的小鹿也不例外,它也栽了一丛玫瑰呢!2. 板书课题,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1. 2.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3. 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如:(1)利用图画或实物帮助识字。

(2)利用汉字的特点识字。如表示动作的字“瘸、拐”等。

(3)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和正音。如,“玫瑰”的“瑰”单字读第一声,在“玫瑰”一词中读轻声;“骨”多音字,在“花骨朵”里读一声;“莺”是后鼻音。

(4)在组词中识字。

(5)在创设情景中识字。如,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表示“惋惜”呢?“惋惜”两个字都有竖心旁,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整体感知。围绕课后“泡泡”里的“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呢?”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感知。

  2.结合上下文对比朗读感悟下面的句子,说说鹿弟弟这样说的原因。(1)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也没看着。”(2)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3.展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如,第三、四自然段读得稍慢,在句中体会“惋惜”的意思,读出遗憾的心情。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高兴、欣慰的语气,表现小鹿因为给人带来花香、带来美好生活而感到欣慰的情感。4.分角色小组朗读,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呢?”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5.在表演中引导学生感悟。

(1)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要演的角色,研究他们的表情和语言,然后在组内分角色试一试。

(2)指名表演,加深理解。

  指导演小鹿

  要创造性地表演小鹿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没见到玫瑰花的情景。提示学生可将作者的叙述性语言转化为人物的独白,在表演中揣摩小鹿的心理。

  要细心揣摩小鹿玫瑰花的心情。提示学生可以将小鹿的心理活动用语言表演出来。

  表演小鹿听到了黄莺和微风的述说后高兴的样子,体会他心情的变化。

  指导演鹿弟弟

  鹿弟弟心情有什么变化?(由“惋惜”到“也高兴地笑了”)玫瑰花开的时候,虽然小鹿自己没有看到,但是花儿给大家带来了美丽和快乐。因此,他感到高兴,觉得这玫瑰花没有白栽。

  指导演黄莺和微风

  表演黄莺和微风说的话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赞美)体会黄莺和微风欣赏到玫瑰花时的快乐。四. 实践活动

  假如小鹿种的是迎春花或者别的花,黄莺和微风会怎么对小鹿说呢?查查有关资料,再替黄莺和微风写几句台词。然后可按自己编的内容,进行分角色对话或表演。

  第二课时

  一.诊测

  1.开火车认读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指导写字

  1.认读“我会写”中的12个生字,读准字音。2.扩词练习,看谁组得多。3.想办法记忆字形。4.指导书写。

(1)学生认真观察,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式的书写指导。如,烧——浇,躲——躺,由——抽,射——谢,歌——哥,别——拐,青、争——静。

(2)结合上学期学过的“游、倒、啊”等字,再次强调这类字的书写要点:三个部分要尽量写得瘦长。

(3)“微”字中间有一短横,下面的“几”字要变弯钩为提;“骨”字上边中间是横折,下边的“月”字变撇为竖;“渐”字中的“车”下面要变横为提,比顺为先竖后提。

  5.学生书写,老师行间指导。三.积累运用 1.词语积累。

  嫩绿 浓密 惋惜 终于 渐渐地 静静地 2.完成课后“我会读”的练习。

(1)展示读词语和句子。(2)仿照例句,进行扩展练习。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启发学生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中的比喻。2 积累生字、词语、春联。3 训练孩子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 字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我的发现 读题,明确题目意思。2 你发现图中有哪八种事物? 读“泡泡”里的话,学生自主发现,按照“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的句式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调动孩子发现的兴趣。4 你发现八种事物中还有什么想什么? 出示句式“我发现 像。”学生口头补充句子。教师提示表达的顺序可以灵活,如:“银杏叶像扇子。”也可以说成“扇子像银杏叶。” 小组交流,口头补充句子。扩展: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 请用“??像??”的句式说说。二 日积月累 1 读题,明确题意。2 读读认认。

(1)自读八组字词。

(2)每组横线左边的字是怎样得到横线右边的字的?(熟字加偏旁的方法)(3)小组合作学习,区分每组两个字在形、义方面的不同之处。3 读读背背。

(1)小黑板出示四副春联。

(2)告诉雪糁春联是春节时帖的吉庆的对联。(3)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春联。

(4)教师示范读,师生对读,反复吟诵,背下来。4 我会说。

(1)出示“ 的春光”,教师语言提示“怎样的春光”,填上“美好”,提醒孩子要搭配准确,用词优美。

(2)出示“ 的天空 的阳光 的田野 的小溪 的枝条”(3)小组交流,汇报。

(4)我们学过的课文有这样的短语吗? 三 展示台 读学习小伙伴“泡泡”里的话,明确本次展示的内容。2 展示孩子们收集的词句、书法作品,予以评比。在春天里,你还想展示些什么呢?(诗配画等形式均可)

  第二课时

  一 口语交际 自读17页方框里的话,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春天里的发现》。2 老师展示一个关于春天里的新发现。什么是“新”发现?(让学生明确课文中学过的,别人说过的就不是新发现了,要想有新发现就必须仔细地观察。)小组交流自己的“新”发现。(启发学生从植物、动物、天气变化以及人们的活动等方面去观察。)5 学生汇报自己的“新”发现。写一写自己的“新”发现,注意指导写话的格式,如:每个自然段前应空两格。二 宽带网 学生自读宽带网中的内容。2 让学生了解“市花”的相关知识。你从文中知道了哪些城市的市花?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市花? 4 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市树吗?

  5、泉水

  教学目标

  认识八个生字,学会九个生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会九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教学难点

  1、“瓦”、“脆”的记忆和书写。

  2、培养学生主动帮助别人的意识。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名言: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奉献和付出。

---爱默生

  2、春天里,泉水唱着欢快的歌儿流进小池,流过平地,流到果园,穿过山谷,它给别人带来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

  2、卡片认读生字:哦、股、缝、罐、塔、杜、鹃、脆 教学方式:自读、齐读、指名读

  注:“哦”的音是“?”,不是“w?”;脆的音是“cuì”,不是“chuì”

  3、自读课文。要求: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读一读。(先自读再小组互读)

  4、泉水都流过了那些地方?(板书:山腰平地 果园 山谷)

(二)、理解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1、小组读课文,讨论:泉水快乐吗?为什么?

  2、在学生的回答中指导读好泉水说的四句话:

(1)泉水(高兴地)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2)泉水(快乐地)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3)泉水(愉快地)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4)泉水(兴奋地)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注:

  1、括号中的词语为教师所加,教师在教学中相机提示,可让学生填空,也可自己引导。

  2、说到第一句时,提问:“天然水塔”指的是什么?

  3、读好一句就可让学生通过分小组等形式读好其它几句。“来吧,来吧”等类似的词要做重点指导

  3、引读二、三、四、五自然段

  4、学生选读二、三、四、五自然段 方式:自读、挑战读

  5、学生选背二、三、四、五自然段

  6、这股泉水是从那里来的呢?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重点指导读好“冲出来”

  7、读好六七两个自然段。

  方式:跑呀,跑呀做重点指导。问:泉水要流到那里去?你从那里看出来的?读一读

  8、通读全文。

  三、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连线:

  流进 山谷 流过 果园 流到平地 穿过 小池

  注:本题旨在巩固流进、流过、流到、穿过这四个词的搭配,教师可依据自己实际出其它题型区别这四个词。

  2、照样子写一写

  例:很多 很多很多 很清 很甜 很美

  四、小结

  爱默生说过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奉献和付出。泉水快乐是因为它帮助了姐姐、杜鹃花、果树、画眉鸟,愿大家都能成为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2—3生背诵。

  卡片认读生字词:瓦罐、泉水、天然、结果、一股、清脆、水塔、杜鹃 这些词语中那些字是要我们学会的生字?找出来之后再读。

  二、学习生字 小组学习生字

  注:小组内的学生选取两个以上的生字自由记忆,然后互相交流,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瓦:第二笔是竖提,第四笔是横折弯钩。

  然:左上角要和“夕”区分。

  脆:注意左下角的写法。

  鹃:“口”字上没有一横。

  注: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相机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忆,只对易错部分做精要讲解,其他的尊重学生想法。

  3、指导书写

  瓦:最后一笔的折要写在竖中线上。然:四点底要写规范 股:右上角没有钩。

  教学方式:(1)先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结、股、脆、塔

(2)同桌互查,教师巡视找易错典型范写

(3)自由写,小组互查、改写

  三、巩固练习

  1、加偏旁组字组词

  吉 —— ———— 土 —— ————

  2、照样子填空

  火红的杜鹃花()身影

()大镜子()山谷()歌声()果子

  3、读一读“我会读”

  四、小结

  附:板书设计

  5、泉水

  山腰 姐姐

  平地 杜鹃花

  山坡 果园

  山谷 画眉鸟

  注:用简笔画板书为好

  6、雷锋叔叔,你在那里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会12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冒、需、滴、洒的记法和写法

  2、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学生搜集有关雷锋的资料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雷锋叔叔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只活了22岁。他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2、同学上台介绍有关雷锋的资料。

  3、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勾出生字,标出小结

  2、卡片认读生字:锋、叔、曾、泞(为鼻音四声)、窝、迈、荆、棘、瓣、莹、觅、需

  3、分小结读课文

  4、说一说,读了这篇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二)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字读课文。想一想雷锋都帮助了谁?

  学习第二小结 齐读第二小结

  你从那些地方看出雷锋叔叔帮助了小孩儿的?

  指导读好的句子: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就是他留下的足迹。体会“蒙蒙”的意思 “冒着”换词:顶着等 自由读、齐读、背诵第二小结 学习第四小结

  注:方法与第二小结差不多。体会“荆棘”的意思。雷锋这么爱帮助人,大家愿意去寻找他吗?读一读 第一小结。

  注意:读出急迫寻觅的感觉。教师可范读,学生分多种形式读。沿着小溪找到了雷锋,沿着小路也找到了雷锋,那雷锋到底在哪呢?引读: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讨论: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感情的通读全诗。

  三、巩固练习

  1、读读记记

  弯弯的小路 长长的小溪 蒙蒙的细雨 温暖的春风 晶莹的露珠

  2、说一说,我们身边有雷锋吗?他在哪里?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文

  2、卡片认读生字词:冒着 雷锋 需要 年迈 迷路 足迹 叔叔 汗滴

  洒下 泥泞

  二、新课教学

(一)背诵课文 背诵二、四小结 背诵一、三小结 背诵五小结 背诵全诗

  方式:自由背、小组背、齐背

(二)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

  2、小组学习生字

  注意,冒:上面是曰而不是日

  滴:右下角的里面是古 洒:右面是西,而不是酉

  3、全班汇报

  注: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4、指导书写

  先写上下结构的字:冒、雷、需 再写走之底的字:迈、迷、迹 接着写三点水的字:滴、洒、泥、泞 最后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叔、锋

  注:因为有12个生字,所以教师最好分开来指导。如:学生写完上下结构的字后,教师可让学生互查、改写,然后再写其它的。

  三、巩固练习

  1、组词

  目()米()峰()低()酒()宁()冒()迷()锋()滴()洒()狞()

  2、读一读“我知道”

  四、小结

  7我不是最弱小的

  一、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4加强词语积累运用的习惯。

  二、学习重点。

  1生字认读,课文的朗读。

  2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三、学习难点。

  从平实的对话中,感悟明白“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这一道理。

  四、课前准备。

  生字卡、积累词语的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一、激趣揭题。

  可萨沙才五岁,他却自豪的说出“我不是最弱小的”。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起来看这个故事。板书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指导“弱”的书写:两个“弓”字的头短身长,注意点、提的穿插。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 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2 再读课文,读通课文,争取不添字不漏字。在课文中还藏着好多生字伙伴,你能找出来介绍给大家吗?(孩子们教读生字,随着孩子的教读出示生字词卡片)你还能向大家更仔细地介绍这位生字朋友吗?

(鼓励孩子为生字组词,解释字义、词义,提醒读音,记忆字形等等)4 在识字中穿插写字指导

(1)如孩子提出“萨、簇、随”都是平舌音,“铃、倾”都是后鼻音。在正音时指导后鼻音“铃”的书写:左窄右宽,撇穿插在金字旁第二横下,令不要少写一点。

(2)如孩子提出“芬、芳”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在识记后可指导书写“芬、芳”二字的书写:草字头的横不要太长,两竖下方可略向内斜,写出“呼应”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横要写长,突出这两个字的主笔,以“支撑”整个字方正平稳。

(3)如果孩子八“末”“末”二字进行比较,也可由学生在此进行“末”字的书写指导

(以上的书写指导,不益每个字都进行,本课时只着重指导好几个,练习好几个)5 请几位勇敢的同学读课文,其他小朋友注意听他们读得怎样。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和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打星评价。听读后思考回答:为什么萨沙自豪地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3 提出自己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

  第二课时

  课时内容:

  朗读体悟,积累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够给小伙伴们说一说?

  二、体会课文,引导积累。这个故事中有哪些角色?(妈妈、托利亚、萨莎、蔷薇花)这个故事中有一件联系所有角色的东西,是什么?(雨衣)雨衣是什么天气才用呢?请大家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天气的句子读一读,你觉得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打雷、下雨得词句,或者描写其它天气的词句。下雨了,雨衣对每个人都需要,而这件雨衣却在怎样传递呢?找到三自然段中写传雨衣的句子,读一读。板书:妈妈――托利亚――萨莎 老师范读三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体会,你觉得妈妈、托利亚在传递雨衣的同时,还传递着什么? 当雨衣传给萨莎后,他和妈妈有一段对话(4-7自然段),你和同桌分角色,相互交换读一读。

  指名几组读,评议谁读得好,为什么?相机指导问句的读法。

(第一个问句要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和“呢”,重音突出“为什么”。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的做法而发问的心理。第二个问句语调先降后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相信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听了妈妈的话,萨莎怎么做的,读8、9自然段。它把雨衣传给了谁,为什么? 板书:蔷薇

  你觉得萨莎在传递雨衣给蔷薇的同时,还传递着什么? 小结:大雨中的野蔷薇娇嫩弱小,小萨沙用雨衣保护野蔷薇固然有妈妈的启发和鼓励,但更多的是出自他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的关爱和保护的童心。正是这美丽而弱小的野蔷薇,真切地表现小萨沙那颗纯真的童心。

  三、积累运用,指导书写。本文中除了刚才我们提过的好词佳句外还有不少,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评一评谁读得好。(相机指导一、二自然段的朗读)词语积累。

  森林

  景色

  露珠

  清新

  盛开 应该

  保护

  娇嫩

  弱小

  勇敢 雷声大作

  倾盆大雨

  随风舞动

  芬芳扑鼻 咱们也像课后的学习伙伴那样,制作一些词语卡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吧。在做卡片时指导上课时没有完成的生字书写指导。3 试写问句和感叹句。

  四、实践活动 讲讲勇敢者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7我不是最弱小的

  雨衣

  妈妈――托利亚――――萨莎――蔷薇

  关爱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3.感受卡罗尔善良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二.教学重难点: 1.认记生字.2.学习默读课文的方法.3.体会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识记生字,初步感知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语: 小朋友,你家养过小动物吗?谁能来说一说自己家的小动物?是呀,这些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快乐.你也想有一只属于自己小动物吗?有个叫卡罗尔的小女孩也一直想有一只小猫,她和小猫之间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课<<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识记生字: 1.根据拼音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2.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4.学生汇报识字情况, 教师要抓住学生认读的难点予以指导。1)字音:“罗、洛”是边音;

“适、厨、绒”是翘舌音;“蹭”是平舌音;

“卡”是多音字,在音译词中读kǎ;

“涂”在“糊涂”一词中读轻声。

  2)猜谜识字:不上不下——卡。兔子差点不见了——免(无尾兔)3)形近字比较认识:热—垫、兔—免。活(适).4)用熟字加偏旁、减偏旁的方法识记:苗—喵、曾—蹭;萝—罗、橱—厨;尸世=屉

  5)用动作演示记“蹭”字。三.积累运用,巩固识字 1. 字词练习(1)以字扩词。

  涂料 涂改 糊涂;

  舒适 适应 合适;

  多余 其余 剩余; 卡车 卡片 卡尺;

  免费 避免 难免(2)开火车。(3)读读说说。

  丁冬 丁丁冬冬 滴答 滴滴答答 马虎 ____ 冷清 冷冷清清 亲热 亲亲热热 __ ____ 2.句子或段落积累。(将生字放到句子里)

(1)他一蹲下,小猫就扑扑地一个个跳出来,朝屋里跑。

+

(2)晚上,家里可不得了,小猫在钢琴上跳来跳去,丁丁冬冬响成一片。小猫钻进抽屉里、橱柜里。有人从门外进来,门后会突然扑出一只小猫,吓人一大跳。(3)屋里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冷冷清清的,连滴滴答答的钟声都听得见。四.再读课文。五.作业:

  思考:

  1、卡罗尔得到小猫了吗?

  2、卡罗尔和小猫之间发生了那些趣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默读感悟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

  2、指名读课文,回答:卡罗尔得到小猫了吗?

  二、默读感悟:

  1.提出默读的要求与方法:不出声,不指读;用眼看,用心悟。2.学生自主默读课文。

  3.学生自由谈谈初步默读课文后的感受。可能有很多种感受,如,“广告的作用真大!”“卡罗尔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那一群小猫太有趣了!”“伯洛是一只很可爱的小猫!”教师对学生初读课文的感受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扬,巧妙地将话题引到课后的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

  4学生第二次默读课文,解决上述问题。这次默读要有一定的跳跃性、选择性,与问题无关的地方一扫而过,与问题有关的地方就停下来,动笔做上记号,再想一下,体会它的有趣,然后在小组里交流。(1)自己默读勾画出有趣的句子或词语。(2)小组交流讨论。(3)汇报交流情况。

(4)体会几个重点段落或句子。

  1)晚上,家里可不得了,小猫在钢琴上跳来跳去,丁丁冬冬响成一片。小猫钻进抽屉里、橱柜里。有人从门外进来,门后会突然扑出一只小猫,吓人一大跳。2)不一会,门铃又响了,进来一位叔叔,真滑稽,他的每个衣袋里都有一只小猫。他一蹲下,小猫就扑扑地一个个跳出来,朝屋里跑。

  3)伯洛亲热地用身子蹭着卡罗尔的手,好象在说:“我藏起来,是不愿给送掉,我想和你在一起。” 4)两次广告的作用。

  5、默读最后三段,启发思考,领悟文意: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植物,植物就会给我们创造绿色的生命;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动物,动物就会与我们和谐相处;如果我们真诚地关爱他人,他人就会真情地关爱我们!

  6、带着这样的体会,再读读课题,并朗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和小猫之间,卡罗尔和人们之间的关爱和友善。

  三、课后实践:

  1.阅读童话《内尔罗和爱犬》或老舍的《我们家的猫》。2.试着写一两句广告词

  语文园地二 我的发现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发现一些汉字的结构特点,并感悟汉字的形体结构美。教学过程:

  1、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这三组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由两个或三个相同的部件组成的合体字,都给人一种方正、匀称、平稳的美感。但每组字的具体结构形式不同,第一组是上下结构的字;第二组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三组是品字结构的字。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巩固对生字的理解。

  2、积累六个四字词语。

  3、学习四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谚语。教学过程:

  一、“读读认认”

  1、自读八组词语,发现他们的相同点。

  2、汇报:

  1)“议、站、钩、裤、塘、慌、抓、符”八个汉字都是形声字。

  2)“义、占、勾、库、唐、荒、爪、付”八个汉字,都是用“减一减”的识字

  办法。

  3)这八个字的读音与原形声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字义不同。

  3、齐读——指名读

  4、举几个这样的形声字:

  二、“读读记记”

  1、自读——指名读——齐读

  2、感知一些词语内的两个词之间搭配的准确性,练习:泉水()、琴声()、枝叶()、空气()。三.“读读背背”

  1、自读四句谚语,思考:这四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读,教师只略述某个句子的大意。(包含的思想体现了第二组课文的人文教育主题:要学会真诚地关心人、帮助人,因为这样不仅能给他人带来温暖,而且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

  3、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然后看谁能最先背出相关的谚语。

  展示台

  教学目标:

  1、留心身边的故事,学会关心他人。

  2、巩固“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会:

  1、活动前的准备:学生查阅关于记述雷锋故事的书刊,或请爸爸妈妈讲述一些雷锋的故事;同时还要留心身边的同伴、家长、邻居和其他人乐于助人的事,做

  好活动的准备。

  2、举办一个“故事会”。(要求:认真听别人的故事)

  二、“查字典擂台”

  1、全体学生可先按照“泡泡”里提示的查字法查“标”和“触”两个字,看谁查得又快又准。

  2、然后分小组举行查字典擂台赛,获胜者参加全班的擂台赛。

  教师可给每个小组发一张题卡,每组将填好的题卡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评议,对优胜者 给予表扬。题卡设计如下:

  要查的字

  读音

  部首

  在字典正文哪一页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教学过程:

  1、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伸出双手,献上爱心,外地的陌生人找不到要去的地方,我们可以为他们指路;腿脚不方便的老人,我们可以上前搀扶??想一想。你的周围或别的地方有需要帮助的人吗?想好后跟同学和老师说说。提示:可从家人、同伴、邻居、福利院的孤儿、贫困地区的儿童等方面去想。

  2、说一说。

  那你为什么要帮助这些人,你打算怎样帮助他们,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再在班上说一说。

  3、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帮助谁,怎样帮助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4、演一演。

  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帮助的过程。

  9、日月潭

  一、学习目标:

  1、会认“环、绕”等9个字,会写“岛、展”等12个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掌握课文出现的成语,有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4、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情感目标

  1、有热爱祖国,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5、1、会认“环、绕”等9个字,会写“岛、展”等12个字,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台湾的日月潭、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新疆的吐鲁番,牛羊成群,瓜果飘香。首都北京,车如水,人如潮,繁华而热闹。我们的祖国多么可爱!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和老师再接来的这些日子,一起去看看祖国的美丽河山吗?

  那今天,老师就先带小朋友们去看看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日月潭。出示课题《日月潭》齐读。

  二、新课教学:

  1、打开课本翻到39页,轻声的读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2.小朋友都预习过课文了,那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预习得最认真,老师手上有些生词卡,哪组的小朋友可以来开火车读读,(环绕、茂盛、隐隐约约、建筑、清晰、朦胧,仙境)

  3、小朋友们,你们可以把这些词从课文中找出来吗,比比谁找得快,4、同桌互读词语,比比谁读得好

  5、那哪个小朋友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环绕:围绕(造句)

  茂盛:(植物)长得多而且茁壮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建筑:建筑物,(举例说)清晰:清楚

  朦胧:不清楚(说出反义词:清晰,清楚)

  仙境:神仙居住的地方,多比喻景物优美的地方。(课文中说哪里是仙境呢?)

  6、日月潭如同一个神话中的仙境,那一定是非常美丽,那小朋友,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课文,感受一下美丽的日月潭吗吗?

  6、齐读课文,7.日月潭美吗?那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他的名字叫日月潭呢?课文中哪一自然段告诉我们,它名字的由来?

  7、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

  8、小朋友你们认为他读得这么样子?谁愿意也来读一读和他比一比?

  9、齐读。

  三、指导书写。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前我们来个抢答赛,小朋友想参加吗?

  日月潭在哪里? 日月潭中美丽的小岛叫什么? 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课文中介绍了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

  二、新课教学:

  1、课文介绍了日月潭清晨和中午时的美丽景色,小朋友你们想先去看看什么时候的日月潭呢?(以下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教学顺序可根据情况调整)

  2、教学第三自然段:

  a 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b 清晨的日月潭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c 你们觉得它美吗?那要怎么把日月潭的美读出来?(轻声,舒缓)

  d 4组比赛那组读得棒

  3、教学第四自然段

  a 教师朗读,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日月潭中午的景色

  b 说说自己的感受

  c 指名读本段

  d 学生评

  4、日月潭美吗?小朋友想不想动手来画画日月潭呢?

  5、指名介绍自己的画

  7、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画 三、指导书写。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老师手里有一些生词卡,小朋友你们能读好吗?(课后读读记记)

  2、这些词的意思你们知道吗?

  3、交流

  4、小朋友你们自己再读读课文,找找这篇课文里有没有那些词、句可以住进我们的好词好句本的呢?

  二、新课教学

  1、朋友你们自己先读读课文,看看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2、交流

  3、小朋友喜欢这篇课文吗?那你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起来吗

  4、自由背诵

  5、除了日月潭,你们还知道台湾有哪些好地方吗?

  6、交流介绍

  7、介绍收集材料的方法,三、指导书写:

10、《葡萄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2、3、会认“沟”等11个字,会写“吾”等1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能读懂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人民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教学难点:

  感悟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一些介绍家乡特产的图片资料。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新疆风格的民族音乐。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音乐熏染气氛,谈话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参观葡萄沟。(板书:

  葡萄沟)

2、出示生字“沟”,与形近字“钩”区别认记。3、书写“沟”字。

  二、自主初读。

  在课文中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重点指导读好多音字。

(hǎo)好地方

(gàn)干活

(fēn)分开

(dīng)钉子(hào)好客

(gān)葡萄干

(fèn)水分

(dìng)钉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问:葡萄沟在哪?是个怎样的地方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就快打开书自由朗读吧!2、学生自读课文感悟:

(1)回答“葡萄沟在哪?”(在新疆吐鲁番)

  课件地图展示地图,学生一次找到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明确三者关系。

  生字卡片认记“新疆”、“吐鲁番”、“葡萄沟”。

(2)“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教师相机板书:是个好地方。

  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请你们细细的读读课文第一段。1、学习第一段。

(1)学生读第一段,边读边悟:你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2)这里都出产那些水果呢?(课件出示图片“杏子”、“香梨”、“蜜桃”、“沙果”)

(3)结合图片认记“蜜”、“杏”。

  形近字对比识字“蜜”、“密”。

“蜜”、“密” 书写指导:第一笔“点”起笔要高,写在竖中线上;中间的“必”字尽量写边,一撇不能漏掉。

(4)葡萄沟既然出产那么多种水果,为什么不叫水果沟?(让学生明白葡萄沟虽然出产多种水果,但是葡萄最让人喜欢。)(5)怎样读这段才能表达出人们对葡萄沟的喜爱?

  指导朗读:五月有杏子,七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6)学生互读互评。

(7)小结:葡萄沟出产许多水果,其中葡萄最惹人喜爱,所以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学生说)

2、学习第二段。

  师:让我们去看看秋天这里的葡萄园是什么样的吧!(放录像)(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a、朗读第二段,并讨论;从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b、小组读句合议。“你觉得哪句最美,为什么?”先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再有感情地读读句子。

(2)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句。

  a、指导学生看图,抓住重点词语“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使学生领悟:葡萄沟的葡萄产量高、颜色美。(相机板书;多、美)

  b、讨论:“五光十色”能不能换成“五颜六色”?(进一步体会葡萄的可爱,并感知在读表示颜色的词语时,语调要抑扬顿挫)

  c、小结:读了这句话老师眼前浮现出葡萄沟那又大有美的葡萄,难怪人们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2)师范读:“要是你这时候到葡萄沟去,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a出示维吾尔族老乡的图片,结合认字“维”、“吾”。

  b抓住“最甜”、“吃个够”指导朗读。(教师相机板书:老乡、热情好客)

  c认记“够”,注意发现与“沟”同音。

(3)看图训练口语。

  图2画的就是维吾尔族老乡正在接待远方的来客。你若是图中的老乡,面对客人,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你若是这位客人,又会怎样说呢?

  小结:多么热情好客的老乡啊,让老师忍不住想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进入角色,激发兴趣。瞧,葡萄丰收了,这么多,怎么办呢?你们来帮老乡想想办法。

(2)生默读第3段,自读自悟:葡萄干的制作过程。(3)认记“碉堡”。

  a学生自主认记。

  b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结合记忆。

(4)指名学生充当维吾尔族小朋友演示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5)另指一名学生排列葡萄干的制作顺序。(a运到阴房;b挂在架上;c蒸发水分;d制成葡萄干)

  尝尝葡萄干,说说葡萄干的特点。(相机板书:色鲜、味甜)看了刚才维吾尔族小朋友的表演,让我们更加觉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6)激发感情再读该段。

  二、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参观了葡萄沟,你们对葡萄沟有了那些了解,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互相讨论。

2、师生交流体会。(教师板书:真)3、指导朗读;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三、实践活动,赞美家乡。

  1、师:“葡萄沟的葡萄很有名,我们家乡出产的 也很有名,你们能夸夸家乡的特产吗?”

(小组交流课前个人收集的有关家乡特产的图片或资料)2、课堂练习。

(1)原文填空积累好词好句。(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2)完成拓展练习题,仿照上题形式写一句话。(先说后写)3、评价作业,小结。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同偏旁:

  搭—摘 同结构:

  上下结构——吾、季、留、杏; 左右结构——坡、搭、摘、钉、够。

2、重点指导。

  够:右边的“多”字中,两个“夕”要上下排列,提醒学生不要写成左右并排。

  摘:再次强调右边的同字框里是“古”。

  五、复习巩固

1、猜字谜巩固生字。(1)多一句。(够)(2)弟弟站在木头边。(梯)2、开火车认字卡,口头组词。3、多音字填空练习。4、听写词语,巩固写字。

  板书设计:

10、葡萄沟

  葡 萄

  五光十色

  葡萄干

  色鲜 味甜

  是个好地方 人

  热情好客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通过看图学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关心少数民族,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4.理解“四面八方”、“笑容满面”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最后四段。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2.培养观察能力,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3.练习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和自然段的意思。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特别是笔画多的字。

(二)通过看图,了解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认真观图,了解图意。

  老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板书:泼水节。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板书:(傣族)(2)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

(学生如果讲不清,老师可补充说明:每年的清明时节,也就是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到了那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3)谁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什么地方?

(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告诉学生: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地区。)

(4)仔细观察图画,图上人们的表情什么样?穿着什么?

(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喜笑颜开。再看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包着头巾,多数的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粉红色头巾。)

(5)人们的手里拿着什么?请你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一完整话。(老师把句式写在黑板上。)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5范文2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语 文 教 案

  执教人:肖莉

  2013年2月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二、本班共有学生32人。学生进入二年级后,在识字方面突破识记的难关,孩子们记字的速度加快,但由于识字量加大,同音字混淆有时会出现。主动识字的愿望非常强烈。

  已基本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孩子们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经常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古典诗词、格言警句等。并愿意与人交流,能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在说话方面,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语句较连贯。识字教学加强已认识汉字的复现巩固,防止回生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努力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

  二、教材分析

  1.人教版新课标语文第四册教科书围绕着八个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教学内容: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

  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本册共有32篇课文。为体现与中年级的衔接,安排了4篇略读课文:《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充气雨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阿德的梦》。

  略读课文只编排了两项课后练习;有识字任务,没有写字要求。

  3.“语文园地”包括四——五个栏目,在上册教材四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宽带网”。

  4.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可作灵活处理。教材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生字表(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标明。

  除了随课文识字以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学生既可以利用熟字认识生字,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在同类事物的列举中认字。

  三、学习目标

  1.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等语言环境了解意思。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求认识的字不要作过细的字形分析,也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则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正确书写,并练习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之中。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继续使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句。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体会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对联、古典诗词、格言警句。

  9.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增强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能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0.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学习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习写日记。

  11.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热心参与学校、社区活动,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

  学习400个生字(其中要求写的300个)。继续培养识字能力,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能运用笔画或结构分析字形。写字姿势正确,字写得端正、清楚。学会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

  五、使用本册教材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把握同组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册教科书采取了按照专题来整合各部分内容的编排方法,每一组教材不仅围绕一个专题,而且内容之间还互相照应,有些教学要求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展示、交流,使之真正成为互相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应该在学习相应课文的时候,及时布置学生做好前期工作,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识字和写字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本册教材要求学生认识400个生字,这是下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语文课本以外的渠道,增加识字量。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提倡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一起玩识字、组词的游戏或共同制作生字、词语卡片,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

  在识字要求的把握上,教师要尽量避免走入两个误区。第一,切莫忽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从而对所有学生做统一的要求。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因此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第二,不必将学生是否能准确识记脱离开任何语言环境的单个的字,作为衡量其是否掌握了要求认识的字的标准。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中写字不宜太多,为避免学生疲劳,写字最好不集中安排在一节课上进行,而是要分散到每一堂课中去。在写字的量的把握上,不是有人认为的写得越多越好,要注意写字的质量。

  3.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此外,教师还应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提供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感受、成果的机会。

  4.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有些口语交际教学之前,要提早布置准备工作。在教学时,应重视情境的创设,通过多种方式引起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在交际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为学生提供可以模仿的对象,同时关注交流的状态,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交流过程当中富有创意、充满童趣的精彩语言,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应该与教材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活动的形式可以是游戏、唱歌、猜谜语,可以是开故事会、朗诵会、演课本剧,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火热、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六、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利用周末作业和学校作业展示的要求,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6.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举手发言,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拟定人:肖莉 2013—2—27

  1.找春天

  教学目标:

  1. 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教学重、难点:

  认记生字,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面引入。

  播放早春的课件,学生说说早春的特点。

  师: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 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记住生字。3. 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4. 口头扩词,看谁最能干。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1. 读着课文,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二自然段。

  2. 读第三自然段,能读出什么?

  3. 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

  4. 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四、朗读练习。

  可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挑战读。

  五、配乐朗读,读出感情。

  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师生一起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同桌抽读生字卡。

2. 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 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3. 背诵课文。4. 个别抽背。

  三、指导写字。1. 认读生字。

2. 扩词练习。

3. 重点指导“溪、摇、躲、躲”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

4. 学生练习。

  四、同桌合作学习,完成“找找说说”的练习。

  五、迁移运用,拓展想象。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画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然后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

  六、实践活动。

  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到野外实地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自己发现的春天,可以从气候、植物、动物、人们的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眼进行观察。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字音

  1、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掌握字音。重点字音: 荣 宿 篱 疏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2、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随机解决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4、教师范读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

  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5、学生美读(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6、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7、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8、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9、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四、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两首古诗

  二、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 味——未

  三、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 烧 荣;平舌音:菜 宿。写字前引

  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仔细观察。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沟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沟的拐弯处要圆润。

  4、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笋芽儿 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地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学习重难点:目标1、2。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自己学习生字。

  2、教师准备笋芽儿生长的影片或挂图,一段轻音乐,以及生字卡。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1、读课题:“笋芽儿”是什么样儿的?

  2、播放影片片段或出示挂图观察,然后学生练习口头描述笋芽儿的样子。

  3、引入课文学习,知道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己识字的情况:

  1、播放影片或出示挂图学生观察,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己读课文,碰到难记的生字多读几遍。

  3、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2)学生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生字?

(可以从图画认识“笋”;

  动作认识理解“揉一揉、扭动、向上钻、爱抚”; 读书上带有生字的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3)学生自己小声读一遍课文。

  4、练习写字:

(1)连词书写,不能写成AABB式;(2)指导带有口字旁的几个字的写法;

(3)指名书写“唤”,师生共同评价修改:(4)学生练习书写;

(5)抄写要求积累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三、深入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情感;

  1、再次播放影片或出示挂图观察,了解笋芽儿生长过程;

  2、学生分组学习交流,有感情朗读课文:

(1)分学习小组读课文,然后讨论: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2)讨论后推选同学在全班交流;

(撒娇——钻出地面——长成健壮的竹子)

(3)交流:你们从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什么?

(引导体会笋芽儿生长过程的美:春雨姑娘……雷公公……竹妈妈……明亮而美丽的世界……)一边体会一边练习朗读。

(4)有感情朗读课文:

(1、2自然段应柔和、轻声,3自然段声音稍大、急促、粗重,最后两个自然段应读得响亮、自豪、欣喜。)

  指名读,评价; 小组间竞赛读;

  3、深入感悟:

(1)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

(2)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得到过哪些关心和爱护?

  四、拓展运用练习:(选择使用)

  1、摘抄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或句子,熟读成诵,然后交流;

  2、学生仿照例子,按课文内容编写儿歌: “春雨淅沥沥,淅沥沥,小草呀,快钻出来!快钻出来!春风笑盈盈,笑盈盈,小鸟说:“我要给您唱歌!我要给您跳舞!” 小鹿的玫瑰花

  教学目标

  1. 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积累“我会读”中的词语,有积累词语的爱好和习惯。2.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 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头饰、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 春天来了,人们都忙着栽花种草,看,可爱的小鹿也不例外,它也栽了一丛玫瑰呢!

  2. 板书课题,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 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3. 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如:(1)利用图画或实物帮助识字。

(2)利用汉字的特点识字。如表示动作的字“瘸、拐”等。

(3)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和正音。如,“玫瑰”的“瑰”单字读第一声,在“玫瑰”一词中读轻声;“骨”多音字,在“花骨朵”里读一声;“莺”是后鼻音。

(4)在组词中识字。

(5)在创设情景中识字。如,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表示“惋惜”呢?“惋惜”两个字都有竖心旁,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整体感知。围绕课后“泡泡”里的“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呢?”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感知。

  2.结合上下文对比朗读感悟下面的句子,说说鹿弟弟这样说的原因。(1)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也没看着。”

(2)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3.展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如,第三、四自然段读得稍慢,在句中体会“惋惜”的意思,读出遗憾的心情。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高兴、欣慰的语气,表现小鹿因为给人带来花香、带来美好生活而感到欣慰的情感。

  4.分角色小组朗读,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呢?”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5.在表演中引导学生感悟。

(1)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要演的角色,研究他们的表情和语言,然后在组内分角色试一试。(2)指名表演,加深理解。指导演小鹿

  要创造性地表演小鹿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没见到玫瑰花的情景。提示学生可将作者的叙述性语言转化为人物的独白,在表演中揣摩小鹿的心理。

  要细心揣摩小鹿玫瑰花的心情。提示学生可以将小鹿的心理活动用语言表演出来。

  表演小鹿听到了黄莺和微风的述说后高兴的样子,体会他心情的变化。

  指导演鹿弟弟

  鹿弟弟心情有什么变化?(由“惋惜”到“也高兴地笑了”)玫瑰花开的时候,虽然小鹿自己没有看到,但是花儿给大家带来了美丽和快乐。因此,他感到高兴,觉得这玫瑰花没有白栽。

  指导演黄莺和微风

  表演黄莺和微风说的话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赞美)体会黄莺和微风欣赏到玫瑰花时的快乐。四.实践活动

  假如小鹿种的是迎春花或者别的花,黄莺和微风会怎么对小鹿说呢?查查有关资料,再替黄莺和微风写几句台词。然后可按自己编的内容,进行分角色对话或表演。

  第二课时

  一.诊测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指导写字

  1.认读“我会写”中的12个生字,读准字音。

  2.扩词练习,看谁组得多。

  3.想办法记忆字形。

  4.指导书写。

(1)学生认真观察,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式的书写指导。如,烧——浇,躲——躺,由——抽,射——谢,歌——哥,别——拐,青、争——静。

(2)结合上学期学过的“游、倒、啊”等字,再次强调这类字的书写要点:三个部分要尽量写得瘦长。

(3)“微”字中间有一短横,下面的“几”字要变弯钩为提;“骨”字上边中间是横折,下边的“月”字变撇为竖;“渐”字中的“车”下面要变横为提,比顺为先竖后提。5.学生书写,老师行间指导。三.积累运用

  1.词语积累。

  嫩绿 浓密 惋惜 终于 渐渐地 静静地

  2.完成课后“我会读”的练习。(1)展示读词语和句子。

(2)仿照例句,进行扩展练习。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启发学生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中的比喻。2 积累生字、词语、春联。3 训练孩子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 字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我的发现 读题,明确题目意思。你发现图中有哪八种事物? 读“泡泡”里的话,学生自主发现,按照“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的句式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调动孩子发现的兴趣。你发现八种事物中还有什么想什么? 出示句式“我发现 像。”学生口头补充句子。教师提示表达的顺序可以灵活,如:“银杏叶像扇子。”也可以说成“扇子像银杏叶。” 7 小组交流,口头补充句子。扩展: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 请用“……像……”的句式说说。二 日积月累 读题,明确题意。2 读读认认。

(1)自读八组字词。

(2)每组横线左边的字是怎样得到横线右边的字的?(熟字加偏旁的方法)(3)小组合作学习,区分每组两个字在形、义方面的不同之处。3 读读背背。

(1)小黑板出示四副春联。

(2)告诉雪糁春联是春节时帖的吉庆的对联。(3)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春联。

(4)教师示范读,师生对读,反复吟诵,背下来。4 我会说。

(1)出示“ 的春光”,教师语言提示“怎样的春光”,填上“美好”,提醒孩子要搭配准确,用词优美。

(2)出示“ 的天空的阳光 的田野的小溪 的枝条”(3)小组交流,汇报。

(4)我们学过的课文有这样的短语吗? 三 展示台 读学习小伙伴“泡泡”里的话,明确本次展示的内容。2 展示孩子们收集的词句、书法作品,予以评比。在春天里,你还想展示些什么呢?(诗配画等形式均可)

  第二课时 一 口语交际 自读17页方框里的话,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春天里的发现》。2 老师展示一个关于春天里的新发现。什么是“新”发现?(让学生明确课文中学过的,别人说过的就不是新发现了,要想有新发现就必须仔细地观察。)4 小组交流自己的“新”发现。(启发学生从植物、动物、天气变化以及人们的活动等方面去观察。)5 学生汇报自己的“新”发现。写一写自己的“新”发现,注意指导写话的格式,如:每个自然段前应空两格。二 宽带网 学生自读宽带网中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市花”的相关知识。你从文中知道了哪些城市的市花?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市花? 4 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市树吗?

——13对本单元进行单元检测及讲评

  5、泉水

  教学目标

  1、认识八个生字,学会九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

  3、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

  1、学会九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教学难点

  1、“瓦”、“脆”的记忆和书写。

  2、培养学生主动帮助别人的意识。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名言: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奉献和付出。

---爱默生

  2、春天里,泉水唱着欢快的歌儿流进小池,流过平地,流到果园,穿过山谷,它给别人带来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

  2、卡片认读生字:哦、股、缝、罐、塔、杜、鹃、脆 教学方式:自读、齐读、指名读

  注:“哦”的音是“ò”,不是“wò”;脆的音是“cuì”,不是“chuì”

  3、自读课文。要求: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读一读。(先自读再小组互读)

  4、泉水都流过了那些地方?(板书:山腰平地 果园 山谷)

(二)、理解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1、小组读课文,讨论:泉水快乐吗?为什么?

  2、在学生的回答中指导读好泉水说的四句话:

(1)泉水(高兴地)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2)泉水(快乐地)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3)泉水(愉快地)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4)泉水(兴奋地)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注:

  1、括号中的词语为教师所加,教师在教学中相机提示,可让学生填空,也可自己引导。

  2、说到第一句时,提问:“天然水塔”指的是什么?

  3、读好一句就可让学生通过分小组等形式读好其它几句。“来吧,来吧”等类似的词要做重点指导

  3、引读二、三、四、五自然段

  4、学生选读二、三、四、五自然段

  方式:自读、挑战读

  5、学生选背二、三、四、五自然段

  6、这股泉水是从那里来的呢?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重点指导读好“冲出来”

  7、读好六七两个自然段。

  方式:跑呀,跑呀做重点指导。问:泉水要流到那里去?你从那里看出来的?读一读

  8、通读全文。

  三、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连线: 流进 山谷 流过 果园 流到平地

  穿过 小池

  注:本题旨在巩固流进、流过、流到、穿过这四个词的搭配,教师可依据自己实际出其它题型区别这四个词。

  2、照样子写一写

  例:很多 很多很多 很清 很甜 很美

  四、小结

  爱默生说过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奉献和付出。泉水快乐是因为它帮助了姐姐、杜鹃花、果树、画眉鸟,愿大家都能成为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2—3生背诵。

  卡片认读生字词:瓦罐、泉水、天然、结果、一股、清脆、水塔、杜鹃 这些词语中那些字是要我们学会的生字?找出来之后再读。

  二、学习生字

  小组学习生字

  注:小组内的学生选取两个以上的生字自由记忆,然后互相交流,教师巡视。全班交流

  瓦:第二笔是竖提,第四笔是横折弯钩。

  然:左上角要和“夕”区分。

  脆:注意左下角的写法。

  鹃:“口”字上没有一横。

  注: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相机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忆,只对易错部分做精要讲解,其他的尊重学生想法。

  3、指导书写

  瓦:最后一笔的折要写在竖中线上。然:四点底要写规范 股:右上角没有钩。

  教学方式:(1)先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结、股、脆、塔

(2)同桌互查,教师巡视找易错典型范写

(3)自由写,小组互查、改写

  三、巩固练习

  1、加偏旁组字组词

  吉 —— ———— 土 —— ————

  2、照样子填空

  火红的杜鹃花()身影()大镜子()山谷()歌声()果子

  3、读一读“我会读”

  四、小结

  附:板书设计

  5、泉水

  山腰 姐姐 平地 杜鹃花 山坡 果园 山谷 画眉鸟 注:用简笔画板书

  6、雷锋叔叔,你在那里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会12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1、冒、需、滴、洒的记法和写法

  2、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学生搜集有关雷锋的资料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雷锋叔叔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只活了22岁。他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2、同学上台介绍有关雷锋的资料。

  3、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勾出生字,标出小结

  2、卡片认读生字:锋、叔、曾、泞(为鼻音四声)、窝、迈、荆、棘、瓣、莹、觅、需

  3、分小结读课文

  4、说一说,读了这篇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二)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字读课文。想一想雷锋都帮助了谁?

  学习第二小结 齐读第二小结

  你从那些地方看出雷锋叔叔帮助了小孩儿的?

  指导读好的句子: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就是他留下的足迹。体会“蒙蒙”的意思

“冒着”换词:顶着等

  自由读、齐读、背诵第二小结 学习第四小结

  注:方法与第二小结差不多。体会“荆棘”的意思。雷锋这么爱帮助人,大家愿意去寻找他吗?读一读 第一小结。

  注意:读出急迫寻觅的感觉。教师可范读,学生分多种形式读。

  沿着小溪找到了雷锋,沿着小路也找到了雷锋,那雷锋到底在哪呢?引读: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讨论: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感情的通读全诗。

  三、巩固练习

  1、读读记记 弯弯的小路 长长的小溪 蒙蒙的细雨 温暖的春风

  晶莹的露珠

  2、说一说,我们身边有雷锋吗?他在哪里?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文

  2、卡片认读生字词:冒着雷锋 需要 年迈 迷路 足迹 叔叔 汗滴

  洒下 泥泞

  二、新课教学

(一)背诵课文 背诵二、四小结 背诵一、三小结 背诵五小结 背诵全诗

  方式:自由背、小组背、齐背

(二)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

  2、小组学习生字 注意,冒:上面是曰而不是日 滴:右下角的里面是古 洒:右面是西,而不是酉

  3、全班汇报 注: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4、指导书写

  先写上下结构的字:冒、雷、需

  再写走之底的字:迈、迷、迹

  接着写三点水的字:滴、洒、泥、泞 最后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叔、锋

  注:因为有12个生字,所以教师最好分开来指导。如:学生写完上下结构的字后,教师可让学生互查、改写,然后再写其它的。

  三、巩固练习

  1、组词

  目()米()峰()低()酒()宁()冒()迷()锋()滴()洒()狞()

  2、读一读“我知道”

  四、小结

  7我不是最弱小的

  一、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4加强词语积累运用的习惯。

  二、学习重点。

  1生字认读,课文的朗读。

  2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三、学习难点。

  从平实的对话中,感悟明白“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这一道理。

  四、课前准备。

  生字卡、积累词语的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一、激趣揭题。

  可萨沙才五岁,他却自豪的说出“我不是最弱小的”。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起来看这个故事。板书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指导“弱”的书写:两个“弓”字的头短身长,注意点、提的穿插。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 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再读课文,读通课文,争取不添字不漏字。在课文中还藏着好多生字伙伴,你能找出来介绍给大家吗?(孩子们教读生字,随着孩子的教读出示生字词卡片)你还能向大家更仔细地介绍这位生字朋友吗?

(鼓励孩子为生字组词,解释字义、词义,提醒读音,记忆字形等等)4 在识字中穿插写字指导

(1)如孩子提出“萨、簇、随”都是平舌音,“铃、倾”都是后鼻音。

  在正音时指导后鼻音“铃”的书写:左窄右宽,撇穿插在金字旁第二横下,令不要少写一点。(2)如孩子提出“芬、芳”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在识记后可指导书写“芬、芳”二字的书写:草字头的横不要太长,两竖下方可略向内斜,写出“呼应”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横要写长,突出这两个字的主笔,以“支撑”整个字方正平稳。(3)如果孩子八“末”“末”二字进行比较,也可由学生在此进行“末”字的书写指导(以上的书写指导,不益每个字都进行,本课时只着重指导好几个,练习好几个)请几位勇敢的同学读课文,其他小朋友注意听他们读得怎样。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和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打星评价。听读后思考回答:为什么萨沙自豪地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3 提出自己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

  第二课时 课时内容:

  朗读体悟,积累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够给小伙伴们说一说?

  二、体会课文,引导积累。这个故事中有哪些角色?(妈妈、托利亚、萨莎、蔷薇花)

  这个故事中有一件联系所有角色的东西,是什么?(雨衣)雨衣是什么天气才用呢?请大家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天气的句子读一读,你觉得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打雷、下雨得词句,或者描写其它天气的词句。下雨了,雨衣对每个人都需要,而这件雨衣却在怎样传递呢?找到三自然段中写传雨衣的句子,读一读。

  板书:妈妈――托利亚――萨莎 老师范读三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体会,你觉得妈妈、托利亚在传递雨衣的同时,还传递着什么? 5 当雨衣传给萨莎后,他和妈妈有一段对话(4-7自然段),你和同桌分角色,相互交换读一读。指名几组读,评议谁读得好,为什么?相机指导问句的读法。(第一个问句要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和“呢”,重音突出“为什么”。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的做法而发问的心理。第二个问句语调先降后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相信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6 听了妈妈的话,萨莎怎么做的,读8、9自然段。它把雨衣传给了谁,为什么? 板书:蔷薇

  你觉得萨莎在传递雨衣给蔷薇的同时,还传递着什么? 小结:大雨中的野蔷薇娇嫩弱小,小萨沙用雨衣保护野蔷薇固然有妈妈的启发和鼓励,但更多的是出自他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的关爱和保护的童心。正是这美丽而弱小的野蔷薇,真切地表现小萨沙那颗纯真的童心。

  三、积累运用,指导书写。本文中除了刚才我们提过的好词佳句外还有不少,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评一评谁读得好。(相机指导一、二自然段的朗读)

  词语积累。

  森林

  景色

  露珠

  清新

  盛开 应该

  保护

  娇嫩

  弱小

  勇敢

  雷声大作

  倾盆大雨

  随风舞动

  芬芳扑鼻 咱们也像课后的学习伙伴那样,制作一些词语卡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吧。在做卡片时指导上课时没有完成的生字书写指导。3 试写问句和感叹句。

  四、实践活动

  讲讲勇敢者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7我不是最弱小的

  雨衣

  妈妈――托利亚――――萨莎――蔷薇

  关爱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3.感受卡罗尔善良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二.教学重难点: 1.认记生字.2.学习默读课文的方法.3.体会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识记生字,初步感知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语:

  小朋友,你家养过小动物吗?谁能来说一说自己家的小动物?是呀,这些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快乐.你也想有一只属于自己小动物吗?有个叫卡罗尔的小女孩也一直想有一只小猫,她和小猫之间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课<<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识记生字:

  1.根据拼音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2.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4.学生汇报识字情况, 教师要抓住学生认读的难点予以指导。1)字音:“罗、洛”是边音;

“适、厨、绒”是翘舌音;“蹭”是平舌音;

“卡”是多音字,在音译词中读kǎ;

“涂”在“糊涂”一词中读轻声。

  2)猜谜识字:不上不下——卡。兔子差点不见了——免(无尾兔)3)形近字比较认识:热—垫、兔—免。活(适).4)用熟字加偏旁、减偏旁的方法识记:苗—喵、曾—蹭;萝—罗、橱—厨;尸+世=屉 5)用动作演示记“蹭”字。三.积累运用,巩固识字 1. 字词练习(1)以字扩词。

  涂料 涂改 糊涂;

  舒适 适应 合适;

  多余 其余 剩余; 卡车 卡片 卡尺;

  免费 避免 难免(2)开火车。(3)读读说说。

  丁冬 丁丁冬冬 滴答 滴滴答答 马虎 ____ 冷清 冷冷清清 亲热 亲亲热热 __ ____ 2.句子或段落积累。(将生字放到句子里)

(1)他一蹲下,小猫就扑扑地一个个跳出来,朝屋里跑。

(2)晚上,家里可不得了,小猫在钢琴上跳来跳去,丁丁冬冬响成一片。小猫钻进抽屉里、橱柜里。有人从门外进来,门后会突然扑出一只小猫,吓人一大跳。

(3)屋里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冷冷清清的,连滴滴答答的钟声都听得见。四.再读课文。

  五.作业:

  思考:

  1、卡罗尔得到小猫了吗?

  2、卡罗尔和小猫之间发生了那些趣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默读感悟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

  2、指名读课文,回答:卡罗尔得到小猫了吗?

  二、默读感悟:

  1.提出默读的要求与方法:不出声,不指读;用眼看,用心悟。2.学生自主默读课文。

  3.学生自由谈谈初步默读课文后的感受。可能有很多种感受,如,“广告的作用真大!”“卡罗尔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那一群小猫太有趣了!”“伯洛是一只很可爱的小猫!”教师对学生初读课文的感受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扬,巧妙地将话题引到课后的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

  4学生第二次默读课文,解决上述问题。这次默读要有一定的跳跃性、选择性,与问题无关的地方一扫而过,与问题有关的地方就停下来,动笔做上记号,再想一下,体会它的有趣,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1)自己默读勾画出有趣的句子或词语。(2)小组交流讨论。(3)汇报交流情况。

(4)体会几个重点段落或句子。

  1)晚上,家里可不得了,小猫在钢琴上跳来跳去,丁丁冬冬响成一片。小猫钻进抽屉里、橱柜里。有人从门外进来,门后会突然扑出一只小猫,吓人一大跳。

  2)不一会,门铃又响了,进来一位叔叔,真滑稽,他的每个衣袋里都有一只小猫。他一蹲下,小猫就扑扑地一个个跳出来,朝屋里跑。

  3)伯洛亲热地用身子蹭着卡罗尔的手,好象在说:“我藏起来,是不愿给送掉,我想和你在一起。” 4)两次广告的作用。

  5、默读最后三段,启发思考,领悟文意: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植物,植物就会给我们创造绿色的生命;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动物,动物就会与我们和谐相处;如果我们真诚地关爱他人,他人就会真情地关爱我们!

  6、带着这样的体会,再读读课题,并朗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和小猫之间,卡罗尔和人们之间的关爱和友善。

  三、课后实践:

  1.阅读童话《内尔罗和爱犬》或老舍的《我们家的猫》。2.试着写一两句广告词

  语文园地二

  我的发现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发现一些汉字的结构特点,并感悟汉字的形体结构美。教学过程:

  1、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这三组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由两个或三个相同的部件组成的合体字,都给人一种方正、匀称、平稳的美感。但每组字的具体结构形式不同,第一组是上下结构的字;第二组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三组是品字结构的字。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巩固对生字的理解。

  2、积累六个四字词语。

  3、学习四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谚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读认认”

  1、自读八组词语,发现他们的相同点。

  2、汇报:

  1)“议、站、钩、裤、塘、慌、抓、符”八个汉字都是形声字。

  2)“义、占、勾、库、唐、荒、爪、付”八个汉字,都是用“减一减”的识字办法。3)这八个字的读音与原形声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字义不同。

  3、齐读——指名读

  4、举几个这样的形声字:

  二、“读读记记”

  1、自读——指名读——齐读

  2、感知一些词语内的两个词之间搭配的准确性,练习:泉水()、琴声()、枝叶()、空气()。三.“读读背背”

  1、自读四句谚语,思考:这四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读,教师只略述某个句子的大意。(包含的思想体现了第二组课文的人文教育主题:要学会真诚地关心人、帮助人,因为这样不仅能给他人带来温暖,而且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

  3、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然后看谁能最先背出相关的谚语。

  第二课时 展示台

  教学目标:

  1、留心身边的故事,学会关心他人。

  2、巩固“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会:

  1、活动前的准备:学生查阅关于记述雷锋故事的书刊,或请爸爸妈妈讲述一些雷锋的故事;同时还要留心身边的同伴、家长、邻居和其他人乐于助人的事,做好活动的准备。

  2、举办一个“故事会”。(要求:认真听别人的故事)

  二、“查字典擂台”

  1、全体学生可先按照“泡泡”里提示的查字法查“标”和“触”两个字,看谁查得又快又准。

  2、然后分小组举行查字典擂台赛,获胜者参加全班的擂台赛。

  教师可给每个小组发一张题卡,每组将填好的题卡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评议,对优胜者 给予表扬。题卡设计如下:

  要查的字

  读音

  部首

  在字典正文哪一页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教学过程:

  1、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伸出双手,献上爱心,外地的陌生人找不到要去的地方,我们可以为他们指路;腿脚不方便的老人,我们可以上前搀扶……想一想。你的周围或别的地方有需要帮助的人吗?想好后跟同学和老师说说。

  提示:可从家人、同伴、邻居、福利院的孤儿、贫困地区的儿童等方面去想。

  2、说一说。

  那你为什么要帮助这些人,你打算怎样帮助他们,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再在班上说一说。

  3、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帮助谁,怎样帮助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4、演一演。

  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帮助的过程。

——27对本单元进行单元检测及讲评

  9、日月潭

  一、学习目标:

  1、会认“环、绕”等9个字,会写“岛、展”等12个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掌握课文出现的成语,有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4、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情感目标

  1、有热爱祖国,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5、1、会认“环、绕”等9个字,会写“岛、展”等12个字,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台湾的日月潭、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新疆的吐鲁番,牛羊成群,瓜果飘香。首都北京,车如水,人如潮,繁华而热闹。我们的祖国多么可爱!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和老师再接来的这些日子,一起去看看祖国的美丽河山吗?

  那今天,老师就先带小朋友们去看看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日月潭。

  出示课题《日月潭》齐读。

  二、新课教学:

  1、打开课本翻到39页,轻声的读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2.小朋友都预习过课文了,那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预习得最认真,老师手上有些生词卡,哪组的小朋友可以来开火车读读,(环绕、茂盛、隐隐约约、建筑、清晰、朦胧,仙境)

  3、小朋友们,你们可以把这些词从课文中找出来吗,比比谁找得快,4、同桌互读词语,比比谁读得好

  5、那哪个小朋友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环绕:围绕(造句)

  茂盛:(植物)长得多而且茁壮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建筑:建筑物,(举例说)清晰:清楚

  朦胧:不清楚(说出反义词:清晰,清楚)

  仙境:神仙居住的地方,多比喻景物优美的地方。(课文中说哪里是仙境呢?)

  6、日月潭如同一个神话中的仙境,那一定是非常美丽,那小朋友,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课文,感受一下美丽的日月潭吗吗?

  6、齐读课文,7.日月潭美吗?那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他的名字叫日月潭呢?课文中哪一自然段告诉我们,它名字的由来?

  7、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

  8、小朋友你们认为他读得这么样子?谁愿意也来读一读和他比一比?

  9、齐读。

  三、指导书写。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前我们来个抢答赛,小朋友想参加吗? 日月潭在哪里?

  日月潭中美丽的小岛叫什么?

  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课文中介绍了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

  二、新课教学:

  1、课文介绍了日月潭清晨和中午时的美丽景色,小朋友你们想先去看看什么时候的日月潭呢?(以下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教学顺序可根据情况调整)

  2、教学第三自然段:

  a 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b 清晨的日月潭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c 你们觉得它美吗?那要怎么把日月潭的美读出来?(轻声,舒缓)d 4组比赛那组读得棒

  3、教学第四自然段

  a 教师朗读,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日月潭中午的景色 b 说说自己的感受 c 指名读本段 d 学生评

  4、日月潭美吗?小朋友想不想动手来画画日月潭呢?

  5、指名介绍自己的画

  7、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画 三、指导书写。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老师手里有一些生词卡,小朋友你们能读好吗?(课后读读记记)

  2、这些词的意思你们知道吗?

  3、交流

  4、小朋友你们自己再读读课文,找找这篇课文里有没有那些词、句可以住进我们的好词好句本的呢?

  二、新课教学

  1、朋友你们自己先读读课文,看看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2、交流

  3、小朋友喜欢这篇课文吗?那你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起来吗

  4、自由背诵

  5、除了日月潭,你们还知道台湾有哪些好地方吗?

  6、交流介绍

  7、介绍收集材料的方法,三、指导书写:

10、葡萄沟

  学习目标:

  1、会认“沟”等11个字,会写“吾”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3、能读懂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人民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教学难点:

  感悟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一些介绍家乡特产的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新疆风格的民族音乐。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音乐熏染气氛,谈话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参观葡萄沟。(板书:葡萄沟)2、出示生字“沟”,与形近字“钩”区别认记。3、书写“沟”字。

  二、自主初读。

  在课文中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重点指导读好多音字。(hǎo)好地方

(gàn)干活

(fēn)分开

(dīng)钉子(hào)好客

(gān)葡萄干

(fèn)水分

(dìng)钉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问:葡萄沟在哪?是个怎样的地方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就快打开书自由朗读吧!2、学生自读课文感悟:

(1)回答“葡萄沟在哪?”(在新疆吐鲁番)

  课件地图展示地图,学生一次找到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明确三者关系。生字卡片认记“新疆”、“吐鲁番”、“葡萄沟”。

(2)“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教师相机板书:是个好地方。

  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请你们细细的读读课文第一段。1、学习第一段。

(1)学生读第一段,边读边悟:你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2)这里都出产那些水果呢?(课件出示图片“杏子”、“香梨”、“蜜桃”、“沙果”)

(3)结合图片认记“蜜”、“杏”。形近字对比识字“蜜”、“密”。

“蜜”、“密” 书写指导:第一笔“点”起笔要高,写在竖中线上;中间的“必”字尽量写边,一撇不能漏掉。

(4)葡萄沟既然出产那么多种水果,为什么不叫水果沟?(让学生明白葡萄沟虽然出产多种水果,但是葡萄最让人喜欢。)

(5)怎样读这段才能表达出人们对葡萄沟的喜爱?

  指导朗读:五月有杏子,七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6)学生互读互评。

(7)小结:葡萄沟出产许多水果,其中葡萄最惹人喜爱,所以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学生说)

2、学习第二段。

  师:让我们去看看秋天这里的葡萄园是什么样的吧!(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a、朗读第二段,并讨论;从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b、小组读句合议。“你觉得哪句最美,为什么?”先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再有感情地读读句子。(2)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句。

  a、指导学生看图,抓住重点词语“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使学生领悟:葡萄沟的葡萄产量高、颜色美。(相机板书;多、美)b、讨论:“五光十色”能不能换成“五颜六色”?(进一步体会葡萄的可爱,并感知在读表示颜色的词语时,语调要抑扬顿挫)

  c、小结:读了这句话老师眼前浮现出葡萄沟那又大有美的葡萄,难怪人们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2)师范读:“要是你这时候到葡萄沟去,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a出示维吾尔族老乡的图片,结合认字“维”、“吾”。

  b抓住“最甜”、“吃个够”指导朗读。(教师相机板书:老乡、热情好客)c认记“够”,注意发现与“沟”同音。(3)看图训练口语。

  图2画的就是维吾尔族老乡正在接待远方的来客。你若是图中的老乡,面对客人,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你若是这位客人,又会怎样说呢?

  小结:多么热情好客的老乡啊,让老师忍不住想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进入角色,激发兴趣。瞧,葡萄丰收了,这么多,怎么办呢?你们来帮老乡想想办法。(2)生默读第3段,自读自悟:葡萄干的制作过程。(3)认记“碉堡”。

  a学生自主认记。

  b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结合记忆。

(4)指名学生充当维吾尔族小朋友演示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5)另指一名学生排列葡萄干的制作顺序。(a运到阴房;b挂在架上;c蒸发水分;d制成葡萄干)

  尝尝葡萄干,说说葡萄干的特点。(相机板书:色鲜、味甜)

  看了刚才维吾尔族小朋友的表演,让我们更加觉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6)激发感情再读该段。

  二、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参观了葡萄沟,你们对葡萄沟有了那些了解,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互相讨论。2、师生交流体会。(教师板书:真)

3、指导朗读;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三、实践活动,赞美家乡。

  1、师:“葡萄沟的葡萄很有名,我们家乡出产的也很有名,你们能夸夸家乡的特产吗?”

(小组交流课前个人收集的有关家乡特产的图片或资料)2、课堂练习。

(1)原文填空积累好词好句。(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2)完成拓展练习题,仿照上题形式写一句话。(先说后写)3、评价作业,小结。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同偏旁: 搭—摘 同结构:

  上下结构——吾、季、留、杏;

  左右结构——坡、搭、摘、钉、够。

2、重点指导。

  够:右边的“多”字中,两个“夕”要上下排列,提醒学生不要写成左右并排。摘:再次强调右边的同字框里是“古”。

  五、复习巩固 1、猜字谜巩固生字。

(1)多一句。(够)(2)弟弟站在木头边。(梯)2、开火车认字卡,口头组词。3、多音字填空练习。

4、听写词语,巩固写字。

  板书设计: 10、葡萄沟

  葡 萄

  五光十色

  葡萄干

  色鲜 味甜

  是个好地方 人

  热情好客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通过看图学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关心少数民族,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4.理解“四面八方”、“笑容满面”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最后四段。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2.培养观察能力,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3.练习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和自然段的意思。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特别是笔画多的字。

(二)通过看图,了解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认真观图,了解图意。

  老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板书:泼水节。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板书:(傣族)

(2)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

(学生如果讲不清,老师可补充说明:每年的清明时节,也就是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到了那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3)谁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什么地方?

(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告诉学生: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地区。)

(4)仔细观察图画,图上人们的表情什么样?穿着什么?

(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喜笑颜开。再看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包着头巾,多数的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粉红色头巾。)(5)人们的手里拿着什么?请你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一完整话。(老师把句式写在黑板上。)

(人们有的端着碗,有的抱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象脚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6)人们围聚在周总理身旁,像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周总理,表现了傣族人民的什么感情?(对总理的尊敬、爱戴,像亲人一般。)板书:爱戴

(7)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傣族人民,说明了什么?

(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板书:心连心

  过渡: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下面,让我们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一起扫清学习中的文字障碍。

(二)范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三)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效果。1.字音:

  泼:念“p#”,不念“b#”。

  乐:在“欢乐”一词中念“l8”,另一个音念“yu8”,音乐。2.字形:

  乐:共5画,第二笔是竖折,不要写成两笔:竖、横。

  幸:要与熟字“辛”区分字形,不要混淆。“幸”字第二横最长,下面不要写成“羊”字。

  瓣:左中右结构,两边是“辛”字,第一个“辛”的竖要写成撇。中间是个西瓜的“瓜”。要与熟字“辨”

  区分异同。

  族:不要丢了右上边的“卧人”。

  驶:左边是个“马”,右边是历史的“史”字,不要写成“吏”。要与使用的“使”区别异同。祝福:这两个字都是示字旁,一个“点”,不要写成“衤”旁。

  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上下两个“火”,最后一笔都要写成点,“毛”的最后一笔要写大些,把两个“火”都包在里面,要注意写均匀。3.解词:

  花炮:指燃放的彩花和鞭炮。

  象脚鼓:是傣族的一种乐器,样子像大象的脚。鼓身是木制的,羊皮蒙在鼓面。演奏时斜挎在肩上,用手拍击鼓面,多用来给舞蹈伴奏。4.熟读本课生字词。

(五)指导学生写生字的字头。

(六)作业。1.写生字各一行。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课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二)做到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8自然段。

(三)复习本课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二)练习概括每句话和每自然段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生字词。

(采用各种形式读熟,做到脱口而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三个同学读课文。第一个同学读1~3自然段,第二个同学读4~6自然段,第三个同学读7、8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是否读准了字音,并且边听边想每个同学读的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读后回答:

(1~3)自然段写周总理到来前的情况。

(4~6)自然段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7~8)自然段写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

(三)学习1~3自然段的内容。1.学习第1自然段。边默读边想:(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凤凰花开的时候,就是泼水节到来的时候。)(2)凤凰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从图上找一找。(火红火红的。图的右下角生长着,地上铺着花瓣。)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听边想:(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2)“今年”是指哪一年?

(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就知道了。)板书:1961年

(3)那一年,周总理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为什么还要到那么遥远而又非常炎热的云南地区和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呢?

(周总理关怀着全国各族人民。)

  3.齐读第3自然段,看看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1)画出人们的动作词语。

  板书:敲起、赶来、撒满、欢呼。(2)“赶来”改成“走来”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赶来”有急切的意思,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愿意到最热闹的地方来欢度节日,最重要的是他们听说敬爱的周总理要来参加今年的泼水节,人们早就想亲眼看一看周总理,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是多么幸福啊!大家唯恐来晚了赶不上和总理一起联欢,所以起了大早,急急赶来。)

(3)人们把鲜红的凤凰花瓣撒在地上表示什么?

(表达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这是傣族人民迎接最尊贵的客人,最亲的亲人时的一种礼节。由此可以看出周总理在傣族人民心中的地位。)

(4)画出第3自然段中的比喻句,齐读,说说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5)人们为了欢迎周总理还准备了什么?读出有关句子。(龙船、花炮)

(6)“一条条”“一串串”说明了什么?

(江面上有很多的龙船驶过,很多的花炮齐放,场面热闹非凡。)(7)“欢呼”一词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情?读这一句时应用什么语气?

(人们渴望见到周总理,今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压抑不住的喜悦通过欢呼声表达出来。读这一句时声调要高,要表达出傣族人民激动、高兴、情不自禁的心情。)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个人、集体)

(四)学习4~6自然段。

  1.默读第4自然段,看一看共有几句话?(两句)请两个同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一句介绍了周总理的外貌和神态。第二句是讲周总理敲着象脚鼓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2.看图上周总理的服装,他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为了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画出这段中描写周总理的动作词语,说说这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板书:接过、敲着、踩着、跳舞

(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像一家人。)4.全班一齐回忆学习第4自然段的方法。(1)这段有几句话。

(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自然段的意思。

  5.按第4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5自然段,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一起说说讨论的内容。(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的意思是泼水开始了。第二句的意思是周总理向傣族人民泼水,为人们祝福。第三句的意思是傣族人民向周总理泼水,祝愿他健康长寿。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有:端着、拿着、泼洒。这一段进一步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6.练习背诵第5自然段。

(1)请三个同学每人背一句。(2)每个同学小声背这一段。(3)全班齐背。

  7.课文的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图上的内容?(4~5自然段)

  周总理来参加傣族人民的泼水节,这对傣族人民来说,是天大的喜事,是双喜临门。傣族人民欢欣

  鼓舞,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全班齐读这两段,一定要读出欢乐的情绪。

  8.第6自然段描写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要读出语气。先自己小声练读,然后互读,最后全班齐背。

(五)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请一个同学读,大家想:这两段表达了什么?(傣族人民的激动心情。)

  2.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难忘的?

(因为周总理来到这里,他把幸福、欢乐及美好的祝愿都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3.全班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六)作业。

  1.写本课字词各三遍。

  2.熟读全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3.做课后作业3。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四面八方”、“笑容满面”的意思,并会造句。

(二)巩固本课生字词,并会听写字词。

(三)背诵课文最后四段,并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二、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生字、新词,会用“四面八方”、“笑容满面”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字词的训练。

  1.用两个字组成一个新字。

  羊

  炎

  马

  火

  毛

  鱼

  包

  史()()()()2.比一比,组词语。

  泼()

  使()

  辛()波()

  驶()

  幸()抱()

  谈()

  铺()炮()

  毯()

  捕()3.填写合适的词语。

()的地毯

()的泼水节()的褂子

()的周总理()的头巾

()的凤凰花

(二)句子训练的设计。1.照样子写句子。例:傣族人民非常高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傣族人民多么高兴。

  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造句指导。

(1)四面八方:四面,东、南、西、北;八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面

  八方,泛指周围、各地。这个词最常用于“什么人怎么样地从四面八方到什么地方干什么”这种句式。如:

  例①各地的人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来到洛阳,观看牡丹花展。②首都的老百姓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广场,观赏大型花坛。

③自愿救火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奔向出事的地点。

④人民群众从四面八方向失学儿童伸出了援助的手。

(2)笑容满面:脸上充满了愉快的神情。这个词是形容人的神情的。只有当人心中确实感到非常愉快、高兴时,脸上才会露出笑容。请你想一想,你自己、家中的人、邻居、朋友、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曾经是笑容满面的。

  例①我的学习进步了,老师笑容满面地表扬了我。

②我们班在歌咏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个个笑容满面。

③邻居王奶奶这几天总是笑容满面的,原来是她的老伴从台湾来信了。④妈妈笑容满面地对爸爸说,她被选为市级优秀教师了。

(三)背诵课文最后四段,并按原文填空。开始()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的银碗,一手拿着()蘸了水,向人们(),为人们()。傣族人民()欢呼,()向总理(),()他健康长寿。

  清清的水,()呀,()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哇,()哇,那是多么()。多么()哇,1961年的()!多么()啊,1961年的()!

(四)听写本课生字词。

(五)作业。

  1.订正听写中的错误,每个词改三遍。

  2.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做以下练习题。(1)填量词。

  一()花炮

  一()龙船 一()花瓣

  一()象脚鼓(2)多音字组词。(3)组词。

(4)选择正确的字意,把序号写在()里。令人难忘

  选择()

  a.命令。

  b.使,使得。C.美好,善。

  d.时令。祝福

  选择()A.祝愿,良好愿望。

  b.姓。驶过

  选择()

  a.开动。

  b.(车马)飞快地跑。(5)照样子写词。

  例:一串串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2、北京亮起来了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增强对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夜晚的美丽。教学难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收集北京的景色资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北京夜晚美丽的景色)。学生可能会发出惊叹。

  师:看到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同学们都惊叹道:“哇,好美啊!”却不能用自己的话把它的美丽描述出来,今天我们要一起去学习一篇描写北京夜晚的课文,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夜景的精彩词语,想去读一读吗?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生读文,勾画生字,并把生字多读几次。

  2、指名起来逐段读课文。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力争把字音读正确。

  3、齐读课文。

  4、检查认字情况。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认字。

  5、教师注意指导:

(1)在合作读和比较读时侧重纠正字音。重点关注“幕、烁、幢、焕、绚”等字的读音。(2)和学生一起发现、交流识字方法。

  a、拆合发识字:烁、辉、夺、扮、幢、府

  b、换偏旁:优——犹 换——焕 煌——皇 C、相同偏旁归类识字:烁、煌、焕(3)组词法认字。

  幕:夜幕、荧幕

  临:光临、降临、濒临灭绝、来临

  烁:闪烁、辉:光辉、辉煌

  夺:夺取、争夺

  幢:一幢幢(多音字zhuang chuang)

  犹:犹如、犹豫

  府:官府、王府 绚:绚丽、繁:繁华、繁荣 扮:装扮、打扮

  宫:皇宫、宫内、出宫

  6、课件出示词语(卡片出示词语)

  夜幕降临 犹如 王府井 绚丽 繁华 光彩夺目

  灯光闪烁 金碧辉煌 焕然一新 一幢楼房 华灯高招 从天而降 装扮

  7、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抽读、齐读

  三、指导写字(1)指导写正确

“烁”右边的第二笔是竖折,不要分写成(竖、横)两比。“辉”字左边“光”字变竖弯钩为“竖提”。“煌、烁”二字左边的火字旁捺变为点。“雄”字右边是四横,不能少一横。

(二)指导写美观

  束:上横宜短,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单:下横要长,竖要写在竖中线上,要挺直,以支掌全字。

  夺:撇捺要左右舒展,将下边的“寸”字盖住。

  雄:左短右长,中间单立人的竖要长。

(三)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观看北京夜景的课件,说说自己的感受。

  2、自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得最多的是什么?(灯)

  师:北京很美,尤其是北京的夜景,北京的夜晚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的夜晚欣赏北京吧。

  3、自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

(天安门城楼、立交桥、长安街、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故宫)

  4、同桌合作读,并体会课文中写的“天安门城楼、立交桥、长安街……”的明亮、辉煌。

  5、说说自己读课文以后的感受。

  二、赏读课文

  1、合作读读课文,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然后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2、读读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联系课文,体会“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3、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师生一起去欣赏。

  长安街:灯使建筑越发雄伟

  理解?灯光闪烁?、?从天而将?、?金碧辉煌?、?光彩夺目?、?雄伟?

  在理解的基础上造句。

  立交桥、环形路:灯的种类多。

  理解?犹如?并造句。

  王府井、西单商业街:灯光绚丽,灯光耀眼。

  理解?绚丽多彩?、?繁华? 用?绚丽多彩?、?繁华?造句。故宫:灯使它更年轻了。

  4、就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读(有价值的问题)注意落实一些词语:倒影、川流不息……

  5、再读课文,想想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夜晚的北京。

(明亮、辉煌、美丽、繁华等)

  6、引导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还可以配合课件一起进行。

  三、扩展运用

  1、给出重庆夜景的图片,用以下词语说话,看谁用得最多。高大的建筑物 绚丽多彩的广告 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川流不息的汽车 繁华的大街 一幢幢高大的建筑物

  一座座立交桥 一束束灯光 金碧辉煌 灯光闪烁

  2、除课文后列出的词语外,还可以引导积累运用以下词语:

  勾画 轮廓 犹如 装点 繁华 装扮 古老 年轻 倒映 一幢幢 一座座 一束束 灯的海洋 光的世界 川流不息

  3、读“我知道”中的两段话,引导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北京的资料。

  四、实践活动

  1、选择本课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用一幅画表现词句的意思。

  2、结合学过的有关北京的课文,如《北京》、《我们成功了》和本课,说说假如你去了北京,你最想到哪儿去看看。

  板书:

  长安街、天安门城楼

  环行路、立交桥 灯 —— 北京亮起来了 王府井、商业街 故宫

  展示台 课前布置收集家乡变化的照片,练习词语接龙。

  一、导入

  1、师:下面开始进行“你来,我来,大家来”的环节——展示台。首先请孩子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家乡变化图,在小组内互相展示,讲解自己家乡的变化。然后请选出本组最有特色的一位同学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家乡的飞跃。

  2、生小组内进行讨论。

  3、选出变化最大、讲解最详细的同学。

  4、师或同学出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词语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长。示例:

  国家——家庭——庭院——院长——长大——大人…… 祖国

  国民——民主——主人——人生——生活——活动……

  5、教师再选择两个词语让学生用“开火车”的 形式做词语接龙游戏。

  6、展示、交流在《葡萄沟》一课后布置同学们准备的其他资料或学习成果。

  宽带网 课前安排学生认识祖国的地图,了解地区的划分。

  一、导入:

  1、演示部分民族的图片或录像,创设情景,导入:你知道画面上的人是哪个民族的吗?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民族的生活习惯,并说说是怎样了解的。

  3、出示“中国地图”,找一找你所在的省、市。

  4、从地图上找到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

  5、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个生在什么地方。

  6、欣赏《爱我中华》歌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宽带网

  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吗?有多少个民族吗? 演示部分民族图片或录像,创设情境,导入:你知道画面上的是哪个民族吗?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 小组合作学习: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民族的生活习惯,并说一说是怎样了解到的。

  出示“中国地图”,找一找重庆的位置,观察一下,重庆的的版图像个什么?找一找自己居住的九龙坡区在重庆的哪个位置。

  从地图上找到其他的三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知道那个省在什么地方。

  展示交流在《葡萄沟》一课后布置学生准备的其他资料或学习成果。欣赏《爱我中华》歌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词语接龙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词语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最长。示例: 祖国—国家-家庭-庭院-院长-长大-大人-人民…… 祖国-国民-民主-主人-人生-生活-活动-动物…… 选择词语用开火车的形式做词语接龙游戏。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一、汇报战士,讨论交流

  示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或自己的画,说一说你对家乡的了解。并互相交流收集资料的内容和获取经过

  把内容相近的归为一个组,在小组里交换阅读和欣赏,说说对对方资料的看法和感受。

  二、充分对话,夸夸家乡。

  1、小组合作或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眼中的家乡。其它组可向介绍者提问或作补充说明。

  2、学做“小记者”采访。你的家乡在那里?有什么值得夸一夸的地方?你希望未来的家乡是怎样的?

  三、写一写

  1、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和在口语交际中听到的相关内容综合起来,组成一段夸家乡的话写下来。

  2、写好后读一读,再和同伴交流、分享。

  四、课后作业

  办一期夸家乡的小报或专栏黑板报。

  第四组:用心思考,勇于创造

  检测并讲评本单元测试题 动手做做看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教学难点:

  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杯子,金鱼。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通读导语,了解单元主题

  二、导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们,当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们是怎么做的?(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随机评价。)

  2、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出示生字卡片“伊琳娜”,生读)。伊琳娜遇到疑问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

  生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意。

  2、自主识字。借助拼音识字,选择恰当的方法记字,把记不住的字标出来。

  3、合作识字。2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已经记住的生字。2 讨论:不好记的生字怎样记?

  4、全班交流。

  2 小黑板出示生词,指名教读,齐读。2 开火车读生字,纠正字音。2 还有哪些字记不住? 引导:

  做游戏“原来是这样”,激发识字兴趣。如:原来把“慢”的“忄”换成“氵”就是“漫”;原来“琳”、“娜”都是形声字呀……

  学生再次观察难记的字,发现规律。

  2 抽读生词,检查识记生字的情况。

  小结:只要仔细观察,再难的字都能找出记的好方法来。以后小朋友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游戏来记生字。

  5、指名分段读课文。认真听,注意别人有什么优点值得学习,有什么不足需要提醒。

  四、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用“ ”勾出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2、指名读朗志万提出的问题。小黑板或课件出示这段话,指导读出问话的语气。

  3、讨论: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和身边的伙伴交流。在全班发表意见。

  小结: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文中的几个小朋友是怎么想的,谁的答案对呢?我们下节课接着讨论。

  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口头扩词。

  3、指导生字书写。“我教你写” 2 你认为哪些生字难写? 2 对于同学提出的难写的字,你怎样教大家写好?(发挥学生主动性,在互教生字书写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规律)

  4、书写生字,互评互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词,指名认读。

  2、回忆课文内容: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了什么问题?

  指名答后,出示这段文字,齐读。

  过渡:上节课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就去看看这几位小朋友是怎么想的。

  二、合作学习,理解内容

  1、分组学习,提示步骤:

  2 组内成员分段读课文,了解文中小朋友的看法。2 说说他们的意见,分角色朗读。2 你同意谁的意见,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意见,朗读体会。

  重点引导: 2 做实验验证伊琳娜的话。

  2 朗读第六自然段伊琳娜的话,想想她为什么生气。2 朗读第七自然段朗志万的话,想想伊琳娜为什么又笑了。(理解朗志万的用意,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不要迷信权威,遇事应动手实践。)

  3、分角色朗读课文,想:课文里的小朋友你喜欢谁?为什么?

  三、启发想象,练习写话]

  1、引读重点句段,再次强化理解。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生读问题),伊琳娜在妈妈的引导下亲自做了实验,发现结果和朗志万说的完全不同,于是她生气地问朗志万——(生读问话),朗志万听了反而哈哈大笑,说——(生读朗志万的话)。”

  2、启发想象:伊琳娜听懂了,也高兴地笑了。想一想,她会说什么?思考后自由发言。

  3、练习写话:把你想到的话写下来,再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一听。

  四、实践活动

  1、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把读后的感受讲给父母或伙伴听。

  2、动手做做课文中的实验,还可将放入水中的物体变一变,仔细观察,漫出水的多少和物体的什么有关。

  3、与伙伴合作编演课本剧。(至少选做一项)邮票齿孔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

  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教学难点:

  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邮票一枚,火花一张。

  学具准备:一张纸,一根针(可人人准备,也可以组为单位准备)。

  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邮票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出示火花,谈话:请大家看这张图片,它是由十张美丽的图画组成的。现在我想把它们都分开,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用刀裁、剪刀剪、铅笔尖在图片连接处戳孔后再撕开……)

  过渡:小朋友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你们知道吗?邮票就是采用其中一种办法来分开的。(出示邮票)

  说起邮票这边上的齿孔,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邮票齿孔的故事》,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意。

  2、借助拼音自主识字,把记不住的字标出来。

  3、合作识字。2 “我说你找”。一人说生字,其他人迅速在生字条中指出。2 “我指你认”。一人指生字,其他人抢读字音,读准确为止。2 讨论:不好记的生字怎样记?

  4、全班交流。2 小黑板出示生词,指名教读,齐读。2 开火车读生字,纠正字音。2 还有哪些字记不住?请大家帮助你。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

  2、合作学习。

  组内伙伴轮读课文,纠正易读错字音。讨论: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

  尝试读读你认为重要的句、段。

  在组内提出自己的疑问,互相帮助解决。无法解决的疑问留待全班讨论解决。

  3、全班交流。重点引导:

  2 动手操作,促进理解。老师提供印有“邮票”的纸,部分同学用手撕纸中的“邮票”,部分学生模仿酒馆中那位先生的做法。交流感受。

  2 根据回答指导朗读重要语句。如:用礼貌的语气读两人对话;找出表现两人善于动脑筋的句子,读时突出他们的用心思考;“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英国邮政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

  4、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读课题。

  回忆: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 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启发创造

  1、思考:带齿孔的邮票用起来的确非常方便,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用着这样的邮票。这样的方便是谁给我们带来的?独立思考后,与身边的伙伴讨论一下。

  交流:从西服领带上取下别针在邮票连接处刺上小孔的人,反映灵敏,聪明手巧;阿切尔善于观察,用心思考,研制出邮票打孔机。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2、过渡:阿切尔通过观察别人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经过研究,发明了邮票打孔机,让我们能轻松地撕开邮票。可是,邮票撕下来后,身边没有胶水,邮票没法贴到信封上。你能解决这个难题吗?(现已解决:邮票背面贴上特制胶水,用时只要用水将邮票背面打湿,就可以把邮票贴在信封上。)

  3、在生活中,你们还发现有什么不方便?(自由发言)

  小结:这些不方便如何解决呢?希望大家都能做有心人,动脑筋,想办法,并动手做一做,在“展示台”上表现一番。可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出示生词,认读。

  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认读,扩词。指导生字书写。

  2 观察字型、结构,书空记忆。2 提出需老师指导的生字,老师范写。

  2 仿写。2 交流评议,改进书写。

  四、积累运用,指导实践(根据教学情况,部分内容放到课后。)

  1、数量词积累。

  找出文中的数量词,读一读。

  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填填”,集体订正。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2、邮票常识积累。

  2 读“我知道”的内容,了解部分关于邮票的常识。2 你还收集了哪些关于邮票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2 展示你的集邮册。

  3、口语表达实践活动。

  找一找、讲一讲受生活小事的启发,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如《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等。

  推荐阅读:“发明家小时侯的故事”丛书。画风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学具准备:画纸,水彩笔。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鼓励提问

  1、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2、启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过渡:是啊,风是怎么画出来的呢?读了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识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让我们认识一下课文里的小朋友。

  2、谈话:能介绍这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吗?(根据回答板书名字)和这几个小朋友打打招呼吧。认读生字:宋、涛、陈、丹、赵、艺 巩固:你身边的伙伴中,谁的名字里有这些字?

  3、识记“湿”。“湿”——“显”

  4、指名分段读课文,提醒注意多音字:杆、转。

  三、读画结合,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小朋友们是怎么画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的。

  2、交流对课文的理解。交流方式一: 2 读有关句子。

  2 在黑板上画一画。(其他人品读相关语句)2 你认为他画得对吗?齐读课文。交流方式二: 2 指名仿照其中一个小朋友的画在黑板上画风。

  2 猜一猜,这是谁的画? 2 你是怎么知道的?(读相关语句,或用自己的话来回答)2 齐读品味。

  3、欣赏几个小朋友画的风(见黑板),与学习伙伴分角色读课文。

  4、你觉得谁画得最好?说说你的理由。

  5、小结:红旗在飘动,小树弯下腰,风车在转动,雨丝斜飘,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却可以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

  四、启发想象,拓展练习

  1、你想怎么画风呢?引导回忆起风时的所见所闻。

  2、说一说,写一写。

  课后画一画,下节课与同学交流。(可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考虑提前布置画风)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复习引入

  1、出示生词,认读。

  2、出示全班学生名册,你能认出多少同学的名字?(指名认读)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小伙伴们是怎样画风的?(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二、朗读感悟,深入理解

  1、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朗读。(老师巡视,适时指导)

  2、合作伙伴表演读,引导学生评议。评议重点:每个人的语气是否正确。

  3、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朗读。

  4、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通过质疑解疑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的小结。)

  三、展示作品,拓展思维

  1、你是怎么表现风的?展示你的作品吧。指名展示作品,适当解说。(3—5幅)

  2、评议作品。

  自评后组评,各组推荐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集体评议。

  3、启发更深入想象: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怎么画?(自由发言)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中生字的卡片,指名认读,分组轮读。

  2、口头扩词练习,理解字义。

  3、指导生字书写。2 记忆生字字形。

  2 观察间架结构。(引导整体把握字形)2 老师示范难字。2 学生练写。

  4、自查后互相评议,改进。

  四、实践活动

  1、画声音或气味。

  2、推荐阅读:《新语文》三册,第25页《风的握手》。

  充气雨衣

  一、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大意。

  3.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二、学习准备

  挂图、词语卡片、课件或演示图

  三、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谈话激趣,板书课题。

  同学们,下雨时你穿过雨衣吗?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关于雨衣的故事。(板书课题:充气雨衣)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引导总结出几个问题:充气雨衣是什么样的,为什么雨衣要充气,充气雨衣有什么用等。)听完了故事你就明白了。(师范读或放录音)2.听完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出示挂图:这就是小林,让我们再来仔细地读一读这个故事,看看他发明的充气雨衣吧!1.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课文旁的小鱼儿或者“字典公公”,并把它多读几遍。

  2.合作识字、游戏识字:(1)抽词语卡片比赛读:卡片放在小组中间,轮流抽读,读错的大家帮助他。(2)同桌做“红蓝铅笔”的游戏。同桌抽读课后我会认的生字,会读的字打上红点,不会的字打上蓝点,复习一会以后再抽读带蓝点的字。(3)四人小组合作,一人读一个自然段,互相监督字音是否准确,互相帮助正音。3.

  检查生字自学效果,“开火车”读词卡。

(三)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再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共同讨论。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播放课件或演示图片。普通雨衣—旋转的裙子—塑料救生圈—充气雨衣

  4.出示挂图二,小林的充气雨衣怎么样?为了解决遇到的难题,为了做出这种新式雨衣,小林不断地想办法,他想了哪些办法?(勾出小林想办法的句子读一读。)

  5.遇到雨衣带来的苦恼,别人没想出办法,小林却发明了充气雨衣,你想对小林说什么? 6.

  小结:小林肯动脑筋,善于观察,想办法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7.

  你还有比小林更好的方法吗?

(四)想象创新,激励延伸

  1.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太满意的日常生活用品,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思考、讨论、交流)2.

  课后动手做一做,用我们勤劳的双手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的教学,使学生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变换顺序前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同。

  2、通过“日积月累”中“读读认认”、“我会填”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规律认识8个字,能准确地运用词语。

  3、教学“我会读”,使学生能自己读懂小故事。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题开展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通过“展示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展示。

  课前准备

  1、课件、实物投影仪。

  2、词语卡片。

  3、制作材料、奖章。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游戏导入。

  师:我们先来比一比,谁的脑子最灵活,老师说一个词,请同学们把它倒着说出来。如:“好人——人好”,“新春到——到春新”等。书中也有几组类似的词语,大家看看,你发现什么了?

  2、学生自读。

  3、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认读词语、正音。

  4、拓展练习。联系生活实际,再说几组类似的词语和生活中有趣的运用。

  第二课时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①课件出示两个熟悉的字,如“月”“夫”,学生认读。教师演示两字合并组成新字。

②学生自读课本,拼读生字,同桌互相正音,并想想两个熟字与新字的联系。

③出示生字,请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并当“小老师”领读,试组其他新词。

④举出几个从课外学到的类似的字,介绍给大家。

  2、我会填

①学生自读两组意思相近的词。

②小组讨论,试着把每组的两个词填入句中,看哪个词更准确一些。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订正,并读句子。

④试说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词语和句子。

  3、我会读

①自读小故事,同桌互相正音。②小组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故事。③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④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鲁班是怎样造伞的?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你还有什么问题?

⑤拓展:再谈谈鲁班的其他发明及趣事。

  第三课时

  三、口语交际

  1、作品创作。

  用准备好的材料做自己喜爱的小制作,可以合作。(可布置在课前制作)

  2、作品展示。

  将教室布置成展览馆形式,学生自由欣赏、品评作品。

  3、交流心得。

  学生就座,主持人请大家畅谈观感。学生个别发言,谈自己观看作品的感受,并现场提问,请制作者谈创作灵感的产生、创作过程、创作中的趣事和困难等等。其他同学可作提问、补充,共同交流。

  4、评选“最佳创意奖”“最佳创作奖”“最佳主持人”“最佳口才奖”等。

  5、颁发奖章。

  四、展示台

  1、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邮票,介绍其内容。

  2、小组推荐新颖的邮票在班上展示,并做有关介绍。

  3、通过出示条幅、书法作品、雕刻作品等展示用来当自己“座右铭”的名言、谚语等,并说明喜欢它们的原因。

  4、教师与学生一起介绍其他有意义的课外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拓宽展示内容,从多方面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测试并讲评本单元试题

  17.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庐、瀑”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等12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做到有感情地背诵。

  3.能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情感,大致领悟诗意,有主动诵读我国古代优秀诗篇的兴趣。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5.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点:

  1.想象《望庐山瀑布》的景象,揣摩诗意。教学难点:

  1.想象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理解“含”的意思。教学准备: 生字卡、图、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回家搜集李白、杜甫的资料。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两首古诗,领悟诗意,做到感情朗诵、背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两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杜甫)。你们对李白、杜甫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借助拼音自读诗,遇到难读的字可问老师、同学。2.同桌互读生字、诗歌,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卡,学生自愿上台认读生字,并当小老师教读。

  4、开火车读生字。

  5、你们发现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特点?

(庐和炉相似,字音相同,都有户字,偏旁不同。瀑与水有关,是三点水,右边是暴字。)6.抽生读诗,其他生评议。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7、齐读诗,想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

  8、借助图画和自己的想象,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词、诗句的意思。师随机指导。

(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远望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峰顶烟雾袅绕升腾;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生紫烟的“生”字,给人以动感,再有一道瀑布的照应,景象奇特非凡。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写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景象。诗人想象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空飞落下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9、小组代表交流理解了的诗句意思。

  10、质疑,提出没理解的词。释疑。

  如:生——升腾、升起。川——河流。

  紫烟——紫色的云雾。疑——可能、好象。

  11、理解了诗意后,你有何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2、抽生读,评议。比赛读。齐读。

  13、练习背诵。

  三、学习《绝句》

  1、自读诗,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师教读。(注意:岭是边音、后鼻韵、三声。)

  3、开火车读。

  4、同桌检测读。

  5、抽生读诗。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6、齐读。

  7、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诗。(可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等。)

  8、交流自学情况。

(我通过读,知道了第一、二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春光明媚,一对黄鹂欢唱于浓浓翠绿的柳枝上;水光云影,一行白鹭展翅飞翔于蓝蓝的天空。诗中写了两种鸟、两个背景,据说,这种鸟能给家园带来喜庆、祥和的气氛。第三、四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诗人从窗口望去,西山绵亘,白雪皑皑。而在门前不远的江岸边,停靠着等待远航东吴的大船。这两句,一写千年雪之山镶嵌在窗口,一写行万里之航船停泊在门前江中。)(我通过画明白了《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田野风光,表达了诗人安适愉快的心情。)

  9、抽生读、唱、说、画,评议谁学得最好?

  10、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1、齐朗诵

  12、练习背诵。

  四、拓展训练 1.

  背两首古诗

  2.回家搜集古诗,背一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学习写生字。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向同学推荐自己搜集的古诗

  二、写字教学

  1、认读要写的字。

  注意:窗、岭、鸣、银、泊的读音。

  2、说说你记住了哪个生字?怎么记的?

  3、扩词练习。(吴字除外)

  4、自己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看看左右结构的字、上下结构的字、上中下、左中右结构的字分别有哪些?写的时候这些字该怎样摆才美观?

  5、自己把生字描一描。你发现写哪些字要小心?

(如:含字上面是今字,不要写成令字;而岭字右边是令字,不是今字。银字右边顶上不要多写一点。泊字的白要写得瘦长一些,流字也不要忘记写右边的一点。柳字不要忘写中间的一撇。)

  6、你们觉得自己哪个字写得漂亮,就到黑板上来写一写,并说说怎样写好的?

  7、自己写,每个生字写两个。师巡视

  8、同学之间互相评议所写的字。

  9、完成我会填的作业。读一读。

  三、作业:

  1、每个生字各写三个,各组两个词。

  2、能默写本课诗的就默写。板书: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绝句

  唐

  生

  含

  李白

  川

  杜甫

  疑

  18、雷雨

  教学目标:

  1、认识“压”等四个生字,学写“垂”等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3、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图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观察天气变化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看图学习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雷雨的课件,问: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夏天什么时候的景象呢?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你们想了解雷雨的所有景象吗?请自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全班齐读。

(注意:垂是翘舌音。压是多音字,在本课读一声。)

  3、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4、扩词练习

  5、说记字方法

  6、抽生分自然段读文,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评议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想想本课写了雷雨的那些景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出示雷雨前的图,谁看着图来说说雷雨前的景象。谁来读读雷雨前的景象,从他的读书声中,你们有什么感受?(压抑)让我们一块来看看此时的景象。播放雷雨前的课件,你现在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评议。是啊,雨前的气氛真可怕,想读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

  3、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出示图,看,雨中的景象怎样?谁来说说? 谁来读一读,你们有何感受?(雨下得真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谁再来读读。配雨声齐读。

  4、渐渐地,雷声和雨声都小了,天也亮起来了,雨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看图说一说,谁来读一读,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可画画、可表演、可读读等)上台展示。

  5、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小朋友,请你们看着画面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吧。齐读。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者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自己动笔写一写。

  6、雷雨真是神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天气时好时坏,变幻莫测,十分有趣。不过,只有细心的小朋友才可以感受到。你们愿意做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儿来观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写成日记吧。

  四、拓展训练

  1、感情朗读

  2、观察天气,写日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文

  2、读好日记

  二、写字教学

  1、认读生字

  注意:垂、沉、阵、蜘蛛、蝉都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

  2、扩词训练(蜘蛛、蝉不扩词。)

  3、说记字方法

  4、写字指导

(1)自己分析所有字的结构,观察在田字格里的位置。(2)自己动笔描,说说:你的发现。

(如:垂字的中间一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其余两横长短差不多;压字不要丢掉点;彩字的三撇要对齐)

(3)请小书法家上台表演自己写得好的字并说写的技巧。(4)自己书写生字,每个两个。(5)互相学习、评价。

  5、完成读读抄抄。

  6、作业:

  1、抄写有关天气的优美文章。修改自己的日记。

  2、每个生字各写三个,组两个词。板书:雷雨

  前:闷、压抑、可怕 中:雨越下越大 后:清新、愉悦

  19.最大的“书”

  教学目标

  1.认识“质,勘”等10个生字,会写“册,岩”等12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3.

  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书,每个小朋友都有许多,今天,咱们却要去认识一本非常特别的书,特别在哪里呢?想知道吗? 板书课题:最大的“书”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想知道答案吗?请自由读课文。注意不容易读准的字多读几遍,把每句话读通。2.

  认读生字

  1)

  生字都认识了吗?谁能当小老师?(明确:“质”是翘舌音,“册”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2)

  开火车认读生字

  3)

  同桌互相抽读“我会认”中去拼音的生字,纠正读音

  4)抢读生字

  5)对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可以怎样记住其他字?如:“岩”:高山上的石壁就是“岩”;我去过重庆的红岩村;我还知道有部小说叫〈〈红岩〉〉。“册”,教科书封面上写有“二年级下册”。6)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正确。7)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朗读擂台赛”,一人读一句,做到读正确,流利。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课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书”为什么要加引号了吗?“书”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把岩石称为“书”呢? 3)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呢?

  2、读中学

  1)自由读。好问的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你想知道他问些什么,学到些什么吗?请赶快再读一读课文吧。2)伙伴对读

  找自己的伙伴读一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想想,你学到了什么? 川川学到的,你学到了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3、演中悟

  1)二人小组合作演一演

  角色选定:川川,叔叔,爸爸,旁白

  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爸爸在文中一句话都没说,你能设计出爸爸的动作神态吗? 合作演一演 2)集体评一评

  哪个角色演得好?为什么?

  4、猜中想

  1)(读学习小伙伴的话)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2)你能猜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小黑板去拼音的生词)开火车读

  地质

  勘探

  岩石

  一册

  厚厚的脚印

  波痕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 3.

  抢读

  二、写字指导

  1、齐读要求会写的字。

  2、分小组学习讨论怎样识记生字。小组派代表交流识记得最好的生字。

  3、自己观察书写生字时哪些笔画要注意,哪些地方容易错。

  4、全班交流观察结果。

  5、师重点指导。厚:上下都无点

  底:上下都有点

  宝:下边是“玉”不是“王”。印:右边是单耳,不是双耳。

  埋:左边是土字旁,与“理”区分。

  6、学生自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7、选容易的字先描红,临写一个。

  8、向老师请教难写的字。

  9、自己练写1个。

  10、同桌欣赏,评议所写的字,指出优点和不足。

  11、师相机指导。

  三、积累运用

  1、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学生自主填好后,开展组词游戏。如: 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词语积累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刨根问底

  1)本课中的问句和感叹句比较多,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不同的语气。如:问句: 哪里有书啊?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这能说明什么呢?

  感叹句:它们都是字呀!太好了,太好了!

  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四、实践活动

  课文中的学习小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看看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3、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教学难点:

  如何掌握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如果你在城市迷了路,你会怎么办?

  可要是 你在茫茫野外迷了路,那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去了解几种在野外辨别方向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教周围的同学。

  2、读课文给同同桌帮助正音。

  3、小老师教读生字。

  明确 “针、忠、盏、稠”四 个生字都是 翘舌音。

  4、开火车认读生字。

  5、积累生词识字

(1)

  默读全文,画出 自己喜欢的生词。

(2)

  交流自己所选的生词,在积累生词中巩固识字。

  6、找反义词识字

  如:南—北

  稠—稀

  快—慢

  7、联系实际识字,如:“针”,我是在读《铁杵成针》的故事中认识的。

  8、选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节展示给同桌听,请他评价。

  9、抽生分节课文,教师注意就比较难读的字词进行指导,如:指南针、辨别、忠实、一盏、枝叶稠的、枝叶稀的等。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种天然的指南针?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

  太阳

(2)北极星

(3)大树

(4)雪

  3、提问设疑,小组研读

(1)

  怎样利用太阳、北极星、大树和雪辨别方向?

(2)

  各小组至少确定一种方法,练读、评读、仿读、研讨,并准备汇报。

  4、汇报朗读,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朗读课文,借助自制图片,汇报辨别方向的方法。

  相互质疑、释疑,对讲得不明确或不准备的地方,教师给予点拨、纠正。

  四、拓展延伸,引导发现

  1、大自然中还有那些天然的指南针呢?

  2、在今后的生活中细心观察,注意发现还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向。

  五、借助图片,引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生字

  2、检查背诵

  二、指导写字

  1、齐读要求会写的字。

  2、观察字形、书空笔顺。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提出难以写好的字 “盏”:上半部分可以借鉴“浅”字的右边进行书写的迁移,要强调这里的两横更加向右上方斜了,皿字底应尽量写扁,下横要长,起托住全字的作用。禾字旁:(1)上撇要短而平,最后一笔捺变点。

(2)旁在左边时,字形一般为左窄右宽。

  4、生临写一个字,圈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个字,告诉同桌是怎样写好的请同桌指出写得不够好的字,该怎样写好。

  5、临写第二个字

  三、积累运用

  1、词语积累

  野外

  沟渠

  向导

  忠实

  指点

  分辨

  辨别

  永远

  高挂

  天然

  大自然

  北极星

  指南针

  2、小组开展“一字开花”的活动,进行开火车扩词比赛 别:特别

  分别

  别处

  指:指挥

  手指

  指南针

  方:方向

  地方

  千方百计

  导:

  积:

  忠:

  慌:

  四、作业

  分学习小组合作收集资料,了解其他身边的自然科学知识,如:为什么森林能够净化污水,无花果真的没有花吗,等等,课余交流。

  语文园地五

  设计理念:

  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我们的思维应当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学生是独立的人,他们要用作文去关注、参与、干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应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开发“获取、筛选、分析、重组、输出信息”的信息素质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满腔热情地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说写欲望,不吐不快的氛围,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想象,写他们“梦幻生活”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交往实践的情感调节能力、自控能力,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懂得写话的意义,明白写话的基本要求,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前准备:

  提早两三天请学生自由写一篇关于动物的日记,以便教师了解学生写话基础,掌握学生对动物喜爱率及熟悉度,确定课堂“特写镜头”的动物选。

  导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说话欲望。

  1.听歌释疑“经纪人”。(听歌曲《老鼠爱大米》)歌名是什么?你知道是谁唱红了这首歌?听说这首歌最先不是杨臣刚唱的,而是另一个叫王启文的歌手唱的,当这首歌被大家所接受、传唱时,王启文站出来告杨臣刚侵权,杨臣刚忙着唱新歌,没时间处理此事,就由他的经纪人──贾璇出面处理这事。考考你,你觉得经纪人是干什么的?

  2.谈话激情:(观看鸡、狗、猫、鸭等动物明星的照片)是呀!经纪人对于歌手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这不,你看,这些可爱的动物明星都想去参加东芝动物园即将举行的首届“可伶可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5范文3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

  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

  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 120-X=25 +X= X+=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

  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板书:

  学生的板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

  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

  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

  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

  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

  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

  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

=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

  计算的)

  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

  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⑷、集体核对。

  10、练一练

⑴、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⑵、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

⑷、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⑴、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⑵、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⑶、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⑷、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⑵、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

⑶、集体核对

  3、练习二第6题 ⑴、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⑵、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⑶、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二、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

  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9题

  1、指名读题

  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集体核对。

  四、练习二第10、11题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

  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

  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2题

  第7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

  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反思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长组织。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帮有错的学生订正。

  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这4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

  全班交流:

(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

  4X=10 = X+7=17 X+110=250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板书:

  第8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探索与实践”的题目。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出示第8题题目。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独立思考这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

  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

(1)a+b+c的和等于3b。

(2)3X=99 X=33(3)5n=55 n=11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解: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 第9题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个苹果的质量。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

  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

  1、练一练,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

  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去过南刚体育馆观看过篮球比赛吗?(出示一张球票)这是老师去南刚体育馆看比赛的票,拿着票,老师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例1的情境图。

  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

  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3、揭示课题并板书。

  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

(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指图说,板书)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

  数,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

  这叫什么?这是第几列?(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

  指第1列第1行的图问: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第1列第1行)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说。

(2)出示抽象图。

  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一共要画几列呢?

  出示抽象图:

  第7行 ○ ○ ○ ○ ○ ○ ○ ○ 第6行 ○ ○ ○ ○ ○ ○ ○ ○ 第5行 ○ ○ ○ ○ ○ ○ ○ ○ 第4行 ○ ○ ○ ○ ○ ○ ○ ○ 第3行 ○ ○ ○ ○ ○ ○ ○ ○ 第2行 ○ ○ ○ ○ ○ ○ ○ ○ 第1行 ○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第1行呢?(标出“第1行”和“第1列”)

  谁能像这样标出其他的列和行? 指一指第4列第2行在哪里? 第3列第4行在哪里?

……

  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

(3)用数对表示位置。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学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

  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问:请你用数对表示。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

  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

  2、练一练,练习三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

  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第4行 ○ ○ ○ ○ ○ ○ ○

  b

  第3行 ○ ○ ○ ○ ● ○ ○

  a

  第2行 ○ ○ ● ○ ○ ○ ○

  c

  第1行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请用数对表示图中A、B、C的位置。A(3,2)B(5,3)C(7,1)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说说你的想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几行几列吗?

  尝试标行与列。

(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

  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

  指出:例2中0既表示列数的七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

  说说:第3列是哪一条线?第5列是哪一条线?第3行是哪一条线?第5行是哪一条线?

  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2,3)

(3)分组讨论: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盆景园的位置(5,7)大门的位置(3,1)饭店的位置(5,2)

  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

(4)观察比较。

  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2)

  这说明什么呢?(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一列上)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小组中说一说。

  交流汇报。

  2、练一练。(1)完成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点的?说说你的想法。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D点和E点应该怎样表示呢?

“顺次连接A、D、E、C、A”是什么意思?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4题。

  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图书馆的位置? 实验小学(5,5)中两个5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

(3,2)(2,3)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为什么?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

  小组中讨论第(3)(4)小题。

  2、完成练习三第5题。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

  四、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

  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揭示概念。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

  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

  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 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 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③ 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

  2、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

  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

  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

  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四的第5~8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4和6 3和7 5和9 10和6

  二、完成第25页的5~8题。

  1、第5题

⑴ ①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⑵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

  2、第6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3、第7题

  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程实

  际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

  4、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

  独立解答。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思考题

  提示:先用列举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

  3、例4和“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

  1、操作活动。

⑴先让学生用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再提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

⑵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⑶1、2、3、6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⑷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

  揭示: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自主探索。

  提问: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8的因数。

  2、明确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指出: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各

  自的想法。

  4、完成“练一练” 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1、练习五第1题。

  填好后让学生看图说说15和20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2、练习五第2题。

  3、练习五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练习五第4题。

  先出示第1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完成先面几组。

  5、练习五第5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

  公因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四单元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例

  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的1至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

  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

  一步认识分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谈话:先来看这几幅图,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

  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提问:(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反馈交流时,教师请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在学生回答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的一份,在学生回答分数中各有几个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

  每个图中各有这样的几份。

  3、完成“练一练”

  提问: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学生汇报所填分数时,教师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并要求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3、做练习六的第3题

  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说法,说说第一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几份,再让学生按照第1题的句式说说后两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

  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4、做练习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指一指直线上从几到几的这一段可以表示单位“1”。再让学生中直线上的点表示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5、做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所填写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分数都是把12枝铅笔看作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第一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第二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第2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例

  2、例

  3、练一练、练习七1-4题。

  教学目的:1. 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 3.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

  二、教学新课

  1.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出示例2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

  问: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图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

  几? 里有几个1/4? 生答师板书。

  要表示5个1/4,该怎样涂颜色?明确: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要用

  两个圆。5个1/4就是5/4。

  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当涂色部分不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2)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涂色。

  引导学生看图,讨论:要表示每个分数,各要涂几个1/5?分别用了几个圆?你有什么发现?

(3)分数分类

  比较例

  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概念

  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问:和1相比,谁大,谁小? 学生举例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

(5)小结:学生自己整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特点。

  2. 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单位“1”?

(2)做“练一练”第2题。

(3)判断。

  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假分数都大于1。

  小于7/8的真分数只有6个。

  集体订正。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1.练习七第一题

  要通过描点、观察、交流,使学生在直线上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和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

  于1。

  2、练习七第二题 独立完成,交流

  3、练习七第三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4、练习七第四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五、作业 相应的练习册。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例

  4、例

  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5-8 教学目的:

  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说明意义,并说说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

  3/4 4/7

  3、贴出: 红彩带 黄彩带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二、新授。

  1、教学例4。

  明确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红彩带的1/4。黄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1/4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案)

  同桌相互交流。2。教学试一试。贴出 红彩带:

  蓝彩带:

  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学生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答案。

  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

  明确:把蓝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红彩带的长与其中的4份一样长,也就

  是4个1/3,即4/3。

  3、教学例5。

(1)出示: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其中的5份。

(2)出示 红彩带:

  你能画出绿彩带吗?学生独立画,交流校对。

  4、教学试一试。

  出示 红彩带: 花彩带:

  问:你可以怎样提问?你会解答吗?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2、完成练一练2

  3、完成练习七5、6 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七7(1)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1/5” “鸭的只数是鸡的3/4”着两句话的?

(2)学生填空。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完成练习七8

(1)出示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什么?

(2)补充问题,独立解答。____ 是 ____ 的(—)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册。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七9-14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书:分数。问:关于分数,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七11(1)读出分数,说出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分数单位是什么?

(2)找一找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完成练习七9、10 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完成练习七12 读一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每一句话的?

  4、完成练习七13 独立完成,并交流。

  5、完成练习七14

(1)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意的?

(2)学生画一画。

(3)交流,展示画出的各种图形。

  6、指导完成思考题。(1)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2)集体交流。

  三、总结。

  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练习册

  第5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例

  6、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的1至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

  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 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小结: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口答。

  2、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

  3、第3题

  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整理和复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上的内容以及51~53页第1题~9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

  构。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3、第3题,口答

  4、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评讲总结方法

  6、做第7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的填法:

  一、可以把看成1和的和。是7/10;

  二、把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7、做第8题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

  算改写成小数。

  8、做第9题

(1)试做(2)分析小结: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三、课堂总结

  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4)交流总结 2、做第11题(1)学生先独立练习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总结

  三、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练习。

  第五单元:找规律

  第一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填有1一10这10个数的单行数表,一张填有1一15这15个数的单行数表;每人4个用硬纸做的长方形框,分别可以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

  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

  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 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

  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

  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

  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引导: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

  个不同的和?

  三、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教学“试一试”。

  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

  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2.做“练一练”。

  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

  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

  5个方格呢?

  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

  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第二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2)

  教学内容:

  P57---58 找规律例2 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

  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出示例2,理解图意指名说说

(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

(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

  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

  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四、拓展延伸

  1、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

  过程。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例

  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引入:猴王分饼

  观察图片示意图,用分数表示每只猴分得饼的大小,这几个分数相等吗?出示阴影部分是1/2的图片?比较相等的几个分数有什么发现?

(大小相等,分子分母在变化)

  如果还有一只猴需要四块,猴王会怎样分呢,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

  提问:你能先对折,并涂出它的 吗?

  学生折纸。涂色。交流后,追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 相等的其他分数吗?学生

  操作。组织交流。

  1/2= 2/4 1/2 = 4/8 1/2=8 /16

  2、发现规律

  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再在小组内交流。a、先从左往右看,1/2 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2/4 的?

  由1/2 到4/8,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b、再从右往左看

  2/4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1/2 的?

  4/8又是怎样变成1/2 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

  3、沟通联系

  谈话: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引导辨析:所写的分数是否

  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练一练的第1题。

  2、练一练的第2题

  3、练习十一第二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2、掌握约分的含义和约分的一般方法,学会约分的书写形式,认识最简分数。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已经约分的书写形式

  教学难点:约分时通常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2、想一想: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3、写一写:请你写出和12/24 相等的分数 在学生交流反馈后,引导学生对相等的分数做比较: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大的,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的。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你能写出和 12/18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

  学生尝试自主思考。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2、教学约分的含义。

  师: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2/18 6/9 12/18 4/6 12/18 2/3 教师指出:约分要注意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

  3、教学约分的书写形式

  分子分母都要同时除以几呢?(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3或者6。)

  方法一:先分别除以12和18的公因数

  2、再分别除以6和9的公因数3。

  方法二:分别除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规范:画斜线的方向和商的书写位置提示:熟练以后,约分可以直接写成12/18= 2/3 约分到什么时候就不要继续除呢?(除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为止。)

  4、教学最简分数。

  像 2/3的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

  分数。

  同步练习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同步练习2:把 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的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练一练62页第一题)

  2、分组练习(指名板演)练一练第二题

  练习十一 第5题

  四、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约分(练习)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的第8-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约分的一般技能技巧,教学重难点:

  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自主回顾

  回顾一下对约分的理解情况突出三点: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

  约分的形式;约成最简分数。

  什么是最简分数?说一说。

  出示分数卡片 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

  二、巩固练习

  1、找朋友 :找出和18/54 相等的分数。9/27 1/3 1/2 6/18 3/4 2/9 2/6 3/9 你是怎样寻到的?说说自己的理由好么?

  2、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吗?

  练习十一 第8题

  我们在刚刚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只会用2/8 表示2÷8,现在我们还可以用 1/4来表示。看,我们的进步啊,这就是学习的魅力。

  你能写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吗? 1/2=()÷()=()÷()

  你能说出几个除法的算式?

  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比较大小(第十一题)

  4、计算并化简(第十二题)

  5、集中练习把化成分数 问问自己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你会把它化成最简分数

  吗?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几个?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通 分 教学内容:

  第65页的例4和“试一试”,“练一连”和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通分及公分母的意义。

  2、能正确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通过亲历探索通分的意义与方法这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为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5 2。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1/5、3/4、7/10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例4:把3/4 和 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题目要求是什么?(改写 分母

  相同 大小不变)

  你计划使用什么数来做这个相同的分母?12、24、师根据学生发言出示

  3/4=()/12 5/6=()/12 3/4=()/24 5/6=()/24 你是怎样改写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 板演

  2、揭示通分的意义

  小组学习,交流各小组汇报。

  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取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你觉得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4、通过自学、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概念和方法,根据这些我们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5、通分和约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先找出1/6 和 4/9的公分母,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

  思路引导: 1/6和4/9 的公分母是()

  要求学生自由说说中间的过程。

  2、练一练(65页)

  三生板演。集体讲评。

  3、判断(练习十二 题3)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课时 分数的比较大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的例5,“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 练习相互评价 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

  3/5=27/45 4/9=20/45 因为27/45>20/45

  所以3/5>4/9 小芳看的书多。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小结: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 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3、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 交换练习

  四、课堂小结

  第六课时 通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基本性质在通分中的运用,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

  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互相说一个分数,再通分。

  学生汇报 纠错

  二、集中练习

  1、教师出示: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可以安排为擂台赛)

  a、21/21和31/26 5/7和4/5 b、8/9和4/7 1/3和4/9

  请同学评讲

  2、课本练习68页第九题 把下面分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比1/2大的分数有:

  比1/2小的分数有:

  师生讨论:怎样快速的分类?

  自由说一个比 1/2的分数。并说出理由。

  三、拓展练习

  小明:我10步走了6米,小红:我7步走了4米。问: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小组讨

  论,明确解题步骤。

  四、课堂总结

  第七单元 统 计

  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P74-75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

  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第一

  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

  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

  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

  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

  教学内容:

  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

  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

  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球的反弹高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篮球、足球、排球各4个,四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喜欢玩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知识来球,有兴趣吗?

  二、引导探究

  1、提问: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会怎样呢?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会不会超过下落

  高度?(板书:反弹高度 下落高度)

  2、教师动作示范,学生观察球下落过程,提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三、带着问题实验操作

  1、学习书上示意图,指名说说实验步骤以及注意点。

  集体交流并板书:定(下落高度):100厘米、150厘米、180厘米。

  落:注意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观察,记号,量一量:注意,取整厘米数。

  计算并小组讨论。

  2、组员分工:落球人员,测量人员,观察人员,记录人员。

  3、实验操作。

  4、计算。

  5、小组讨论。(提示:把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化成小数比比看)

  小结: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但表示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是一样的,也就是弹性是一样的。

  四、第二次合作实验

  1、学生再次合作作实验。

  2、计算结果

  3、讨论

  4、集体讨论后小结:

  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同时表示相应反弹高度与下落高

  度关系的分数自然也就不同。

  五、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

  2、指名说说引起球的反弹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3、算一算比赛用的篮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六、总结:

  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第八单元 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名读题,并要求根据题意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启发学生解释自己列式的思考过程)指出: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因为相加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把它叫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2、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

  呢?

  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

  多少。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您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和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和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要求: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3、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就是把这两个分数怎样?(通分)

  二、教学“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你是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

  听吗?

  第二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

  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 10和7 9和3 8和5 20和15 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 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10 1/4-1/7 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

  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 1/10 8/9 2/25 9/20 11/13 7/15(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

  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 1/10+3/7 2/9+1/3 5/8-1/5 3/5-1/2 1-1/9(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

  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

  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

  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

  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

  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

  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了40毫升;乙杯在200毫

  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

(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

  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

  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并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

  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

  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

  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一 去掉收集的24张←一一 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 还剩52张

  要求根据上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再让学生综合“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列式解答。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三、应用巩固

  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

  提问: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解题后,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2页练习十六3-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

  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

  二、练习

  1、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你从题中知道什么?

(2)整理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西北走1格)百鸟园——(向东走4格)猴山)——(向南走2格)蛇馆}(3)寻找策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5)展示交流

  2、练习十六第4题:

(1)读题后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练习十六第5题:

(1)确定方法: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在填空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练习十六第6题:(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十六第7题:(1)看图理解题意:

(2)你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

(3)学生独立完成。(4)交流订正。

  6、练习十六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交流方法。

  7、练习十六第9题。

(1)看表理解:说说收支情况。

(2)学生估计第一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独立完成第二问,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练习十六第10题。

(1)游戏:拿出牌来,根据题意玩一玩、想一想。(2)同桌玩,你还能根据第10题想出别的玩法吗?

  9、思考题:

  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

  三、总结:

“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第十单元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能力目标:在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过程:

  我们曾一起探寻过美丽的图形王国里很多图形的奥秘,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黑板上贴出),你能找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图形吗?

(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合理就行,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圆,从而引导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那老师要问一问了,你打算怎样研究圆,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汇报,教师适当板书

  那这一些呢?它们的圆又藏在哪里?(生答,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一指)仔细看!(据你对圆的一些了解,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圆吗?(生介绍)

  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圆形的物体,瞧,这些物体上都有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指一指吗?除了刚才这一些,能说说你在哪里还看

  到过圆形吗?

(生:钟面上有圆、轮胎上有圆、钮扣是圆的……)

  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圆的有关知识?(想!)好吧,就用我们手头的工具,先自己画一个圆。开始!(请一部分学生上黑板画,画好先不下去,介绍一下画法)

【二】画圆部分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聪明想到了很多画圆的方法,画圆的感觉怎么样?(歪歪扭扭的,不大好

  画……)

  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在交流中再次强调: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

  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的注意点: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定点、定长、旋转)]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105页的例

  7、例

  8、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的第一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天表、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

  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关于圆这个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它的特征和画法,还掌握了它的周长,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那么你们还向学习关于圆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后揭示

  课题:圆的面积)

  2、追问:你认为要学习圆的面积,我们需要研究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整理出:(1)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这样推倒出圆的面积公式?

  二、教学例7。

  1、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2、实验验证: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开做个实验。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

  提问: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并让学生适当说明

  自己的想法)

  出示方格图后指出: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猜想。

  交流数方格的方法。

  计算: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指出:只用一个圆,还不足验证猜想,我们再找两个圆,并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下面两幅图,计算并填写图下的表格。

  3、交流归纳:从上面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交流中相机总结:(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

  径平方的π倍。

  三、教学例8。

  1、谈话: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我们继续学习。

  2、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预先已经平均分成16份的圆,仿照教师的拼法拼一拼。

  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个什么图形?

  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上下的边不够直。)

  3、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品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竟回有怎样的变化?用实物或投影演示,验证或修正学生的想象。

  4、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回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5、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

  6、推导公式。

(1)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员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

  是圆周长的一半。

  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个应怎样表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C2 =)

(3)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形如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板书,并得出公式:S=πr.追问:(1)看着公式再回忆一下刚才的猜想,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多少倍?(2)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7、做练一练。

  核对答案后,先引导学生比较两体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总结已知直径求圆面积的方法。

  四、教学例9。

  1、出示例9。学生读题后,可以先问问献身个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喷水器,西崽让学生想象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最后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喷灌的地方是一个近似的圆,圆的半径就是喷水的最远的距离。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5

  五、练习。

  1、指名读题,并要求说说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六、全课小结。

  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