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游鲁迅公园有感3篇 鲁迅公园游后感

2022-11-02 20:32:27综合
  • 相关推荐

游鲁迅公园有感3篇 鲁迅公园游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游鲁迅公园有感3篇 鲁迅公园游后感,供大家阅读。

游鲁迅公园有感3篇 鲁迅公园游后感

游鲁迅公园有感1

  参观鲁迅公园有感

  每次的党员培训之中都会穿插一次党员教育基地的参观,让我们对党性的认识从单纯的书面文字上升到生动立体的感性认识。

  最早接触鲁迅先生是臧克家写的一篇《有的人》,而后,朝花夕拾是我接触鲁迅先生的第一部作品。这位弃医投文,以自己的笔杆子作为武器与那些对中国不怀好意的家伙作斗争,并激励一代代奋起上进的青年人。

  中学时期接触的那些作品,不可否认,鲁迅先生的文章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甚至有些深奥难懂。此次活动让我对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的认识,从印在白纸上的铅字了解上升到视觉、听觉以及心灵感悟。

  这座1951年1月建成开放的鲁迅纪念馆,馆内陈列品十分丰富,重点表现了鲁迅先生在上海10年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生活。其中含括鲁迅先生当年出版的文集、珍藏的版画、生前使用过的物品以及后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而为他夺身塑造的蜡像与铜像……

  在陈列厅中给我冲击最大的是:鲁迅先生和青年谈话的蜡像场景。逼真的蜡像,仿佛鲁迅先生还在我们身边,继续鼓舞着我们这代人奋勇向前。

  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末期由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以及清政府的软弱无能造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尴尬的局面。而辛亥革命无疑便是那个光明道路最初的开拓者。就如同鲁迅先生所写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一大批的青年知识分子觉醒,加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的革命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

  中国革命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7000多万党员的政党,谁会想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仅有13位代表参加一大会议,全国只不过53名党员。

  当然,中国革命的成功也离不开无党派人士的支持,例如鲁迅先生,他以笔作为自己的武器与先进的知识分子并肩作战,并用自己的文字激励着大家,在子夜时分为大家照亮前进的道路!

游鲁迅公园有感2

  游鲁迅纪念馆有感

  12英语A1姚鸿飞

  我们小组选了鲁迅纪念馆作为参观地点,所以我们一大早就去鲁迅公园去缅怀这位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一进入纪念馆就是一尊大型的青铜坐像。坐在鲜花中的鲁迅先生表情自然,仪态从容,严肃又不乏亲切,眉宇间似藏着无限的深思。陈列厅内详细地介绍了鲁迅的坎坷人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8年,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看完这些,我不禁为鲁迅先生的气节所折服。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抗”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为了争取做人的资格: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孤独”和“绝望”的“挣扎”。他在文学中所表现的“改造国民性”主题和“绝望的抗战”体验也是2O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最有价值深度的主题之一,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而鲁迅先生的在那时中国梦不就是让中国人民走出黑暗,走向富强,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梦!

  所以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更应该努力向前,奋发图志,为我们国家和我们民族的梦添上绚丽多彩的一笔。

游鲁迅公园有感3

  鲁迅公园扫墓有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句话曾是对项羽一生功绩的最高评价,然而,来到了鲁迅公园,看到了关于鲁迅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这句话用来评价他也是恰当不过的了。

  今天的天气并不好,刮着风,阴阴的。鲁迅公园虽然处在这个喧嚣的都市里,却保留了一份难得的宁谧,似乎是在以这一份宁静来追忆和祭奠鲁迅--这个曾用最坚决的行动捍卫民族的自由,曾为国忧思难忘弃笔从文,曾用最严苛的语言唤醒沉睡的国民的一代民主战士。

  鲁迅的墓地就在几棵古树的环绕之中,静静地沉睡着。他的墓很简单,让人有点不可置信,可能这就是斯人已逝的无奈吧。在他的墓前面,坐落着的是他的雕像,依然肃穆,依然忧思忡忡,似乎仍然在为中国的国运而担忧,为国家的未来而筹划。站在这块土地上,我们都不由自主的感到一份庄重和神圣。我想,如果他能看到他曾经忧思难忘的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是不是也会很欣慰呢?

  接下来的目的地是鲁迅纪念馆,第一幕也是最震撼的一幕映入我的眼帘的是那一面书墙,上面满满的都是他的著作和翻译作品。这就是有名的书廊。这些书看似简简单单,但是每一本都凝结了作者的心血,是汗水和青春筑成的一堵墙,是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一生思想的宝贵财富。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的作品不少受了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日本留学之行更是他人生路上重要的一次转折,在仙台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二个重要的恩师—藤野先生,由此接受了悉心的教导。这次留学的经历让他产生了弃医从文的念头,那一篇篇的文章就是他同反动派做斗争的铿锵有力的抨击。从朝花夕拾到呐喊,再从野草到阿Q正传,从文中每一个人物的眼神,心理状态,再从一个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这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为中国之路的思考,为国之命运的担忧。在旧中国的时代,大部分的民众都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只顾小家,不顾大家,这让鲁迅深深的忧心和愤慨。他想呐喊,他想冲破旧中国的束缚,他想揭去罩在人们心头的那层隔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对黑暗统治的怒吼,是他对穷苦大众的承诺。”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对于国民觉悟的深刻教导和对民族振兴的殷切希望。

  往前缓步前进,玻璃窗里陈列着鲁迅生前的手稿,日记,照片等一些物品,上面的每一笔每一话都很清晰,还有的纸张上用毛笔做了不少批注。鲁迅不光在国事上细心严谨,在个人的读书学习上也是一丝不苟。他的字,一看就是经过多年的磨练而成。这得灌注多少的耐心啊!我自问是个挺耐心的人,单对于练字这种急需要耐心和精力的事,我实在是做不好。但是鲁迅,恰是能从这种小事中找到乐趣,坚持下去。在小事上都这样认真不苟,细节处体现一个人的作风,他就是这么一个由小事到大事,都做得让人钦佩,振奋人心。

  对于鲁迅的形象,似乎只限于图片和影像中,然而在纪念馆里,我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石膏像,石像下面的解说词上说在鲁迅先生逝世后,为了让鲁迅永远留在人间,活在我们周围,所以取下他的几根胡须和2跟眉毛黏在雕像上,供后人怀念。看着鲁迅的雕像,看着他沧桑的面容,心头不觉泛起了酸。这位文学家,为了唤醒国民,挽救艰难的国运,四处奔走,辛勤耕耘,在他的鼻尖下流淌着的是对祖国的满腔热爱,为民族的复兴,留下不修的诗篇。

  鲁迅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是他的精神是永远存留下来的,他的信念,他的满腔热情,他的奋斗,都是我们子子孙孙,呆呆相传的瑰宝。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