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合集3篇 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案

2022-12-25 17:19:16综合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合集3篇 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传统文化教案范文合集3篇 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案,供大家阅读。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合集3篇 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案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合集1

《万世师表》

  总第8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生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熟练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对孔子生平进行了解。

  教具准备: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孔子吗?

  二、学习新课:

  1.教师阅读《万世师表》,学生想一想这段文章的意思。2.学生练习读,并读一读解释。

  3.教师结合《万世师表》,介绍一下孔子的成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山东曲阜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从十岁开始发愤学习,长大后游说各国,修学从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深受世人的尊崇和爱戴,被誉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

  4.学生再度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5.听孔子故事,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课后拓展:搜集孔子的故事。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合集2

  第六单元 曲艺与杂技

  第19课 相声和口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是“说学逗唱”,了解口技的表演的方式和特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和口技之所以能流传是因为得到百姓的喜爱,培养学生艺术应该服从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只有受到人民喜爱的艺术才能长盛不衰的观点。

  3、引导学生比较相声和口技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横向对比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识记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口技的表演形式和特色,基本知道相声的起源地和发展情况;难点是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相声的说学逗唱四个特点。教材分析:

  曲艺的最大目的使让人娱乐,在娱乐中能有所收获,可谓寓教于乐。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多媒体放相声和口技各一小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相声和口技的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向学生简介曲艺:学生自读课本50页第一段。

  2、通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使学生了解相声的来源和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它是由宋代的“像生”

  演变而来的,主要用北京话。也有地方相声。它的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3、学生自主探讨相声的艺术手段:

  说、学、逗、唱是相声传统的基本艺术手段。

“说”是说笑话和绕口令等;

“学”是模仿各种的卖声、飞禽走手的鸣叫声,喜剧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行为、语言等;

“逗”:是捧哏逗笑;

“唱”:是编一些滑稽可笑的词、用各种曲调演唱,或把某些唱词、曲调夸张演唱,来引人发笑。

  4、学生分子探究口技的的艺术表演形式:

  口技是相声的锥形。古代口技是一种仿生艺术,表演者运用嘴、舌、喉、鼻等的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所以也俗称为“隔壁戏”。

(三)拓展活动:

  学生找一段相声给大家表演。

(四)读一读:

  到网上或学校图书室找明末清初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读一读,加深对口记得了解。

  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相声和口技之所以能流传是因为得到百姓的喜爱,培养了学生艺术应该服从于人民的观念,树立了只有受到人民喜爱的艺术才能长盛不衰的观点。还使学生知道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是“说学逗唱”,了解口技的表演的方式和特色。

  第20课 山东快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起源,熟悉山东快书的基本表演形式,知道山东快书的起源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介绍山东快书的艺术起源,使学生了解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指引学生熟悉山东快书表演的基本形式,并组织学生尝试有节奏的演奏山东快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思考山东快书之所以受到喜爱广泛流传的原因。

  难点在于对山东快书的起源的介绍。教材分析:

  山东快书是一种彻底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民间,在其形成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优秀民间艺人的推广和改进,使得该种艺术形式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解放后山东快书主要是在高元钧和杨立德两位民间艺人的推动下,扩展了其影响。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放一段山东快书,让学生直观感受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发源和发展:

  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一带的说唱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初山东大鼓盛极一时,山东大鼓里有一个牌子,叫做“窜钢腔”山东快书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

  山东快书的表演者,手持两块主板或钢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因此它又名快板书。这一民间曲艺最初传说武松故事,所以曾名“武老二”。

  3、探究山东快书产生于临清、济宁一带的原因:

  因为这里有京杭大运河上的几个大码头,是商贾(gu)云集之地,有对娱乐活动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说唱艺术开始流行,为山东快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拓展活动:

  1、找一找:

  上网查一查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

  2、读一读: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

  教后反思:

  通过介绍山东快书的艺术起源,使学生了解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指引学生熟悉山东快书表演的基本形式,并组织学生尝试有节奏的演奏山东快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第21课 皮影戏与木偶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基本特点,知道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起源以及各自的演出特点,了解皮影戏制作和角色分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介绍皮影戏的表演方式,与早期电影类比,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皮影戏的较色,知道皮影戏和戏曲之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熟悉木偶戏的特点和基本表演形式,引导学生比较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异同,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皮影戏和木偶戏这两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古代娱乐方式,知道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感受古代艺术强大的生命力,从古代到现代,依然为观众喜爱和接受。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两种艺术表象形式:皮影戏和木偶戏。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皮影戏的表演特点,知道木偶戏的起源时间和表演形式。难点在于对皮影戏和木偶戏认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归纳出二者的异同。教材分析:

  皮影是皮影戏的基础,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其色泽明亮艳丽,具有独特的美感。

  皮影戏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皮影的动作外,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

  木偶的种类也很多,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放映皮影戏和木偶个一小段,叫学生直观感受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艺术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和起源:

  皮影戏起源于陕西地区,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有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有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现代电影的始祖。

  2、师生共同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较色分类:

(1)学生自读课本,了解皮影戏角色的五个类别: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皮影戏的表演技术和表演形式。,真正理解“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含义。

(3)师简介五个角色的特点:

  生旦净未丑是中国戏剧中人物的行当分类,具体讲,生分为小生、老生和武生三种;旦分花旦、刀马旦、老旦、青衣旦四种;净指花脸;末为年龄较大的男子;丑则是丑角,分文丑角和武丑角两种。不同戏剧角色的化妆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生”与“旦”都是略施脂粉,达到“千人一面”的效果,“丑”和“净”则是以色彩勾勒为主。

(4)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汉武帝: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5)学生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掌握木偶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发展: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由演员的幕后操纵木偶来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三国时已有偶人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中演出的是“木偶”??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6)师向学生简介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和张杖头木偶、铁线木偶:

  布袋木偶:布袋木偶起源于清代中叶,又称“指头木偶”、“手托傀儡”、“掌上木偶”。一般偶人身高米或米,头部中控,颈下缝合布袋连缀四肢,外着服装,演员的手掌深入布袋作为偶人躯干,五指分别撑起头部及左右臂,相互协调操纵偶人做各种动作。艺人大多用此来演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最为儿童喜爱。

  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是木偶戏中最常见的两种。提线木偶是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

  铁线木偶:铁线木偶也叫铁枝木偶,南方地区,这种木偶一般高1米到米,偶头为彩塑泥头而驱赶则有木质、双手用纸、双腿以及双足木头。

(三)拓展活动:

  做一做:

  产月相关资料,了解简易木偶的制作方法,自己动手试一试。

  教后反思:

  通过介绍皮影戏的表演方式,与早期电影类比,培养了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学生认识皮影戏的较色,知道了皮影戏和戏曲之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熟悉木偶戏的特点和基本表演形式,学生比较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异同,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22课 杂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杂技的基本门类和杂技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知道中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河北吴桥。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杂技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杂技的这种艺术种类的发展变迁过程。指导学生熟悉杂技表演的基本种

  类,知道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包含关系。通过对河北吴桥的介绍,引领学生会寻找典型的事例来了解事物的办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杂技艺术在古代的源远流长性,知道中国在即在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介绍中国杂技之乡-----河北吴桥,使学生知道杂技表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特点,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杂技在中国的源远流长性,而难点在于杂技种类的介绍以及在记载历史上的其他称为。教材分析:众所周知,吴桥杂技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河北吴桥形成了“惊、险、奇、绝”的艺术特征。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放一段杂技。问谁知道杂技的故乡是哪?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杂技的表演艺术:

  杂技是一门以人体特技艺能为中心的表演艺术。它包括各种徒手滚、翻、扑、跌技巧,各种手技、顶技、蹬技、车技和高空悬吊及腾跃技巧;还有变化神奇的戏法,比如幻术、魔术、马戏和种种驯兽节目等。独特的丑角滑稽表演,也是现代杂技的重要内容。

  2、薛申自主探究杂技的起源和发展:

  杂技艺术在中国已有两千年多的历史。

  杂技在汉代成为“百戏”,隋唐时叫做“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到了宋代,杂技艺术已有了40多个节目,在那时,就有人能表演挑一旦水在绳索上行走的绝

  技了。新中国成立后,杂技艺术焕然一新,许多省、市成立了专业剧团,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乐队。许多杂技艺术团先后出国访问,并屡获国际大奖。

  3、学生自主探究在即的故乡河北吴桥:

  学生分组探究杂技之乡吴桥,真正理解谚语“上至九十九,下至才回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河北吴桥是我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麦场,甚至在饭桌前和土炕上,当地人随时都会翻一串跟斗,便机头魔术。有的孩子打油买醋时,把装满油和醋的瓶子放在小拇指上托着走,点滴不洒??

(三)拓展活动:

  说一说:

  每年的春节晚会上,都安排有精彩的杂技表演,和小伙伴们交流一下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杂技节目是那一个。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合集3

  第1课 《声律启蒙》(节选一)

  一、经典回放: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教学过程:

  二、简介《声律启蒙》。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2页

  七、活动广角:第3页

  八、成长袋:第4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声律启蒙》(节选二)

  一、经典回放: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故国对他邦。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页

  六、活动广角:第7页

  七、成长袋:第8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3课《续小儿语》(节选)

  一、经典回放:

  从小做人,休坏一点。覆水难收,悔恨已晚。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当喜。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还增一毁。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0页

  六、活动广角:第11页

  七、成长袋:第12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增广贤文》(节选一)

  一、经典回放: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

  六、活动广角:第15页

  七、成长袋:第16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增广贤文》(节选二)

  一、经典回放:

  孝当竭力,非徒养身。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8页

  六、活动广角:第19页

  七、成长袋:第20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弟子规》(节选一)

  一、经典回放: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2页

  六、活动广角:第23页

  七、成长袋:第24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7课、《弟子规》(节选二)

  一、经典回放: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6页

  六、活动广角:第27页

  七、成长袋:第28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8课、《幼学杂字》(节选)

  一、经典回放:

  正月元宵,立春雨水。二月花朝,惊蛰春分。三月寒食,清明谷雨。四月清和,立夏小满。五月端午,芒种夏至。六月三伏,小暑大暑。七月七夕,立秋处暑。八月中秋,白露秋分。九月重阳,寒露霜降。十月小春,立冬小雪。十一月数九,大雪冬至。十二月腊八,小寒大寒。除夕分岁,次早新年。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小卡片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小卡片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0页

  六、活动广角:第31页

  七、成长袋:第32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9课、《中华改良杂字》(节选)

  一、经典回放:

  勤能补我拙,俭能为我廉。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路遥知马力,日久结人缘。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4页

  六、活动广角:第35页

  七、成长袋:第36页

  八、个人熟读自立歌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0课、《千家诗》

(一)一、经典回放: 湖 上 [宋]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清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8页

  六、活动广角:第39页

  七、成长袋:第40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1课、《千家诗》

(二)一、经典回放: 山居夏日 [唐] 高骈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2页

  六、活动广角:第43页

  七、成长袋:第44页

  八、课后熟读44页的《赤日炎炎似炎烧》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2课、《千家诗》

(三)一、经典回放: 秋 月 [宋] 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6页

  六、活动广角:第47页

  七、成长袋:第48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3课、《千家诗》

(四)一、经典回放: 雪梅二首(其)[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卡片和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卡片和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50页

  六、活动广角:第51页

  七、成长袋:第52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4课、《神童诗·卷首诗》

(一)一、经典回放: 四 季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54页

  六、活动广角:第55页

  七、成长袋:第56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5课、《神童诗·卷首诗》

(二)一、经典回放: 华 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58页

  六、活动广角:第59页

  七、成长袋:第60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6课、《随园诗话》(读书)

  一、经典回放:

  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瘤。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2页

  六、活动广角:第62——63页

  七、成长袋:第64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7课、《世说新语》(王戎识李)

  一、经典回放: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6页

  六、活动广角:第67页

  七、成长袋:第68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二单元 艺术乐园 第18课、格言警句

  一、经典回放: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长歌行》 业精于勤,荒于嬉。—— [唐]韩愈《进学解》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岁光阴不可轻。—— [宋]朱熹《劝学》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清]周希陶《增广贤文》

  二、教师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理解句子的意思。

  1、小组讨论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学生读。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70页

  六、活动广角:第71——72页

  七、成长袋:第73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