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高一历史教案范文模板精选7篇 高一历史优秀教案

2023-03-16 18:08:00综合

高一历史教案范文模板精选7篇 高一历史优秀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一历史教案范文模板精选7篇 高一历史优秀教案,以供参考。

高一历史教案范文模板精选7篇 高一历史优秀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范文模板精选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导学练

【教学过程】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2.农耕格局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事业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

  3、小农经济的影响

  农业文明的基础;农民生活的保障;具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技术进步缓慢,__之下社会易__)。

[学习延伸]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答案提示: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课堂练习]见《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详解》及学案

[课后作业]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高一历史教案范文模板精选2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__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__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设问: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特点哪?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提供《西周分封形势图》,得出以下认识:周朝对建国的元老、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大分封。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封建制度。分封的办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元老,建立起诸侯国,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

  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是:周天子是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诸侯国像屏障一样拱守在周王室周围,和睦四方,安天下。周初,从武王到成王共分封大小71个诸侯国。其中主要有(教师挂图,并指出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在东方分封了鲁、齐等国;在北方分封了燕等国;在南方分封了吴、楚等国;在中原分封了郑、晋、卫、宋等国。西周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最后通过学习让学生研讨一下分封制的作用。(可让学生课前准备,事先查找资料)

  2.作用及发展演变

  教师在上课时做一下指导。然后根据教师自己查找的资料和有关文献做以下概述:

  首先,分封制大封同姓子弟、功臣及古帝王之后,让他们在自己的诸侯国内享有一定的特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建设,这就避免了类似于管叔及蔡叔的事情的发生,暂时地满足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__及要求,缓和了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缓和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降低了殷民及其他族人的反抗情绪,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

  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其次,在西周王朝的四周分布着肃慎、山戎、鬼方、羌、濮越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掠夺财富,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派王室贵族等直接管理,一方面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一些外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与王畿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加速先进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从而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起到其应该起的作用。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不但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而且还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

  设问:什么是宗法制?

  1.含义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

  设问: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呢?

  2.特点及基本原则

  可先让学生看以下图表,然后让学生回答。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最后教师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讲解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建立了一套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统治制度。这是一种从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征的权力分配制。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教师讲解图后,讲一步归纳要点如下)

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

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3.实质及作用

  设问: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

  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则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自己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

  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于是,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关于宗法制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可留课下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自己获取和了解。

  最后给学生留一个讨论题,供课下研讨及对本课知识的巩固。

高一历史教案范文模板精选3

  教学内容: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希腊半岛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城邦及其特点。梭伦改革为希腊民主制度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确定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的权力机构。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政治的贡献。

⑵理解:地理环境在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归纳并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希腊城邦的阶级与时代局限。

⑶运用:探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实质和作用。探究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衰落的根本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⑴分析地理环境、问题探究。

⑵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资料,初步掌握信息处理方法。

⑶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从雅典民主政治的兴衰发展过程中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步骤、分层次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体会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

⑵了解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的重要内容,感受古代希腊的辉煌,分析古代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⑶分析雅典民主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实质,理解希腊奴隶制度的利弊得失,从宏观上把握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重点难点:

  重点: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

  难点: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但在古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法律建设却是主流,这在古代的希腊与罗马表现的尤为突出。当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都是由古希腊罗马的政治系统中逐步发展而来的。那到底古代西方的民主和法制到底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学习第六单元第一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来了解一下吧。

[讲授新课]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在接触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希腊的地理位置。(展示地图)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半岛---------巴尔干半岛。她被大海所环绕,因此我们称希腊文明为“海洋文明”。由于希腊地形复杂,少有大块的平原地区,而各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交流不便,所以在古代希腊形成了许多的小国家,它们被称之为“城邦”。

  城邦形成于公元前8——前6世纪,它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范围非常小;而且,城邦一般是通过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独立实体。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就是它的基本特征。

  在众多的希腊城邦之中,雅典与斯巴达是两个典型的城邦。西方的民主政治来源于希腊,而希腊的民主政治则以雅典最为完备。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雅典民主政治到底有哪些内容。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关键要掌握三大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的改革

  梭伦改革时,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这项措施使许多工商业奴隶主因财富上升了社会地位,他们与原来的贵族都占据了第一、二等级。(打击了贵族的统治。)同时设立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除此之外,梭伦还设立新的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前者规定除第四等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后者参与例行审判,接受上诉案件。废除了债奴制度。

  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的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把整个雅典城邦分为10个地域部落,以取代过去的4个血缘部落。克里斯提尼的这一举措,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设立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这些改革措施,使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起来。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改革的措施比较全面,而且很彻底,共有六项:第一,扩大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第二,改革公民大会,规定它是雅典城邦的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凡二十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个人在大会中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第三,改革五百人会议,规定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负责处理国家大事;第四,提高陪审法庭地位:负责审理各类重要案件,参与立法;第五,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第六,发放工资和津贴,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观剧津贴)

(四)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

  雅典民主制度保证了希腊文明的灿烂辉煌,而且当今欧美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体差不多都来源于它。其次,雅典民主政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限度凝聚本邦公民,以保

  持自己的独立性,对外则是为了掠夺他人的财富和奴隶。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第一,它是少数人的民主,本邦妇女、广大奴隶和外邦人都无权享受民主政治;第二,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高一历史教案范文模板精选4

  教学方法

  本课以材料教学法为主,通过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以及一些图片,提供有效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识读、归纳、置疑、比较。一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了解由史到论的历史研究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内容及实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史实。

(2)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探究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设疑讨论,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要的历史人物影响着历史的进程,社会各方面事务需要人才。

(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高一历史教案范文模板精选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理解其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选官、用官制度的时代性,树立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隋唐的科举制及其影响。

【难点】

  选官、用官制度发展的趋势。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境式导入法。

  教师创设情境,提出假设: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如果你想有份稳定的工作,如果你想让家人过得更好,如果你是个读书人……你会选择什么?同学的回答可能是做官,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汉朝——察举制

  教师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在西汉之前,我国古代社会是如何来选拔人才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先秦时代主要还是以“世卿世禄制”为主,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秦朝时,各级官员都由皇帝亲自任命,官职不得世袭。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时代都是在曲折向前发展的,到了汉朝,又采用了哪种选官制度呢?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开始实行察举制,是一种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制度。察举科目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不下十几种。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提问学生: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考查标准是什么?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选官的标准是人的品行道德,不看门第和出身。

  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这种选官制度相比于之前,有什么优点?

  学生交流后总结得出: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治。

(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教师展示图片提问学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选官标准是什么?

  学生回答:九品中正制,还是以德行为考查标准。

  教师安排学生,结合课本自主理解九品中正制,并简单介绍: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地方设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教师多媒体播放关于九品中正制的视频简介,并提问学生:看完视频后,大家思考一下,九品中正制后来造成了什么不良影响?

  学生回答: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森严的局面。而且其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

(三)隋唐时期——首创并完善科举制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并提问:诗中所反映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反映的是科举制,展示的是中举后的欣喜之情。

  教师提问:有同学了解科举制吗?科举制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呢?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得出:士族地主势力渐趋衰落,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也得以增强,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统治者为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采用考查才学的科举制给庶族参与政权提供途径。

  教师强调重要的易混知识点: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促进科举制发展历程的人物图,包括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总结得出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科举制的流程以及相关名称,增强学生理解:

  教师安排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用五分钟时间,思考并讨论:科举制在当时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从察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科举制的趋势?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使选士和育士相结合,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__官吏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使选拔人才更加公平和公正;形成刻苦勤奋读书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但是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以“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成为统治者巩固政权的工具;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脉络,并总结其趋势:选官的基础在不断扩大,从贵族门阀扩大到庶族平民;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考查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作业:请学生思考从今天的角度观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哪些值得借鉴?哪些应该抛弃?

高一历史教案范文模板精选6

  课标要求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议会制由来;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发展的基本脉络。

  2、了解君主立宪制度和内阁制度形成过程,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努力做到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通过学习英国以君主立宪为特征的英国代议制度确立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理解任何新制度的出现都要经过一个反复的曲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教学重难点

《权利法案》与责任制内阁;代议制度的确发展;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过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前提: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

(1)背景

①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出现;

②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侵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过程

①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并建立共和国;

②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

  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分析。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英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也决定了原本就已经存在的王权和议会的斗争更加激烈。

  1640年11月,国王查理一世召开议会,企图由议会通过法案,征收新税。当时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但拒绝通过征税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权。这次议会的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革命中,查理一世于1649年以叛国罪被处死,英国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当政时期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于1653年成为“护国主”,建立军事__政权。而后英国经历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在王权和议会的斗争中,英国政坛发生分化,政党开始形成,出现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1688年,辉格党联合一部分托利党人发动政变,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共同入主英国,这就是英国历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最终解决了国王与议会的主权之争,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2.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1)内容:以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

(2)作用: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利,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1.代议制:教师分析:由于各个等级的利害不同,议会从1343年起分成两院:上议院叫“贵族院”,由教俗贵族组成。下议院叫众议院,由代表各郡的骑士和市民组成。骑士和市民之所以同在一院,是因为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已渐趋一致了。议会的形成,使国王的封建谘议机关逐渐成为国家的代议机关。城市代表的参加和下议院的形成,对后来英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与下层贵族逐渐联合,他们利用议会批准赋税和通过法案的权力,对王权起了限制作用。

  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教师分析:内阁制是17世纪英国革命的间接产物。国王召集咨询会议本是英国的传统,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份减少了,而从议会多数党领袖中来遴选内阁成员也渐成惯例。乔治一世(1714-1727年在位)让内阁自行处理国事,沃尔波尔就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内阁制是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3.1832年议会改革

  教师分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壮大,资产阶级掀起了议会改革运动。1832年的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的财产资格要求,使富有的农民和城镇工商业者获得选举权;同时取消了一些人口很少的选区,增加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区为选区。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在议会中的地位,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重难突破:全面认识和理解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学生分析讨论,小组展示,教师总结点评。要点如下:

  1.特点

(1)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

(2)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

(3)首相是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

(4)内阁对议会负责,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

(5)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

(6)实行分权原则。

  2.作用:

(1)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避免了专制__统治

(3)不同利益集团通过议会和平斗争,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保障了政治稳定

(4)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模式(对欧美有深远影响)。

  3.内容:

(1)国王:

①产生:世袭、终身;

②地位: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纷争之外。

(2)议会:

①产生: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

②地位:国家权力中心,国家立法机关。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__。

(3)首相:

①产生:国王任命在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②职能: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4)内阁:

①产生:由首相提名,经国王任命而组成;

②地位: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

  课后反思

  在构思本节课的教学时,我觉得需要拓展的内容很多,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的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世界近代划时代的事件,对此史实的透彻理解有助于整个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未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目的是聚焦知识核心,培养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课后练习及谈话收集的反馈信息看,基本上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提醒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至关重要,滥用不如不用,有效、高效才是运用它的目的。

高一历史教案范文模板精选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波兰巨变、两德统一的过程;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过国际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价值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

  导入: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设问】东欧剧变(1)什么变了?——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设问】(2)这种变化,我们为何用“剧变”来形容?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东欧剧变的表现来回答这个问题?

(2)表现:波兰剧变、德国统一等

  结合图片讲解波兰剧变、德国统一

  东欧剧变的方式各有不同,大都是通过选举和平方式演变的。例如波兰。1989年西方国家支持的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组织政府。波兰开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另一种和平方式是通过国家的统一来完成的。例如德国。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即实行社会主义的__德国,我们称其为东德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联邦德国,我们称其为西德。两者之间以柏林墙间隔。然而在1989年,这道柏林墙已经不能阻隔东德公民大量外逃。1990年,两德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89年至1990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波兰、匈牙利、__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丧失统治地位,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由此可见,东欧剧变一是时间短,二是变化大。因此我们用东欧剧变来形容。

【设问】(3)东欧剧变的原因?

  为什么东欧各国会发生剧变?

(3)原因:a内部: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

  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各国党和政府忽视__和法制。

  b外部: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东欧剧变成了两极格局结束的前奏。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苏联解体:

【设问】为何如此一泱泱大国,在1991年轰然倒塌?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面,我们就先从其解体过程窥探一二。

  苏联在斯大林统治期间,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此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维持世界大国的地位苏联需要改革。

  但他的改革并不成功,相反加剧了__,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也最终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这次事变的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在八一九事件中,苏军被叶利钦所控制,也表明了苏共失去了其在苏联国内的统治地位,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两级格局也随之瓦解。

【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回答】苏联为何解体?

(2)原因:

  内部:1)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本)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

  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问题拓展】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__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设问】那么,导致世界动荡的因素有哪些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北约轰炸南联盟

  两极格局结束后,在冷战阴影掩盖下的__日益激化。原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这个联盟中,塞尔维亚是主体。然而在塞尔维亚南部的科索沃地区恰恰相反,科索沃地区90%是阿尔巴尼亚族人。阿尔巴尼亚族人要求脱离塞尔维亚独立,从而引发了塞、阿两族的冲突,并酿成__事件。从此科索沃地区一直处于动荡之中。1999年初,科索沃的塞尔维亚警察与当地__武装又发生冲突,这次冲突导致40余人死亡。当时欧洲__一边倒的指责南联盟政府蓄意对阿尔巴尼亚族进行__。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高举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干涉南联盟内政。他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科索沃高度自治,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北约派多国部队进驻。这一方案显然很难被接受,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乱炸。

  造成世界局势动荡的因素有哪些?

  A“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b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C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我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

  经济决定政治。我们来看一看2000年至2002年世界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依旧处于世界地位,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动摇。但与此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力量在崛起。因此美国极力构筑的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设想很难实现。相反,各种新崛起的力量正把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推进。

  1、欧盟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一个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诞生。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它不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

  2、日本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3、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4、中国

  中国作为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还处于变化之中,多极化毕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未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回顾历史: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我们立足现在:和平与动荡并存。“一超多强”局面显现。

  我们展望未来:“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希望同学们能回顾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争取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