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高中必修三数学教案6篇(必修3数学教案)

2023-03-18 08:55:00综合

高中必修三数学教案6篇(必修3数学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高中必修三数学教案6篇(必修3数学教案),供大家品鉴。

高中必修三数学教案6篇(必修3数学教案)

高中必修三数学教案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地位:幂函数是中学教材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即是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系统总结,也是对这些函数的概况和一般化、

  教学重点: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教学难点:以幂函数为背景的图像变换、

  二、教学目标设计

  能描绘常见幂函数的图像,掌握幂函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幂函数图像的演进及单调性质;理解幂函数图形特征与代数特征的对称联系,在函数性质的应用中体会它的价值。能以幂函数为背景进行基本的函数图像的平移和对称变换、

  三、教学流程设计

  设置情境→探索研究→总结提炼→尝试应用→练习回馈→设置评价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设置

  指导学生描画一些典型的幂函数的图像,回忆并归纳幂函数的性质、

  2、探索研究

  问题:如图所示的分别是幂函数①,②,③,④,⑤,⑥,⑦在坐标系中第一象限内的图像,请尽可能精确地将指数的范围分别确定出来

  3、总结提炼

  揭示幂函数图像特征与底数的依赖关系、师生共同整理出规律性结论、

  4、尝试应用

①(1)研究函数的图像之间的关系;

(2)在同一坐标中作上述函数的图像;

(3)由所作函数的图像判断最后一个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

②已知函数

(1)试求该函数的零点,并作出图像;

(2)是否存在自然数,使=1000,若存在,求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③作函数的大致图像、

  5、练习回馈

  课本第83页练习4、1(2)

  六、教学评价设计

  习题4、1——

  b组(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用)

高中必修三数学教案2

  一、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认识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本节来学习空间几何体的表示形式,以进一步提高对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认识.主要内容是: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比较准确地画出几何图形,是学好立体几何的一个前提.因此,本节内容是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教学中应当给以充分的重视.

  画三视图是立体几何中的基本技能,同时,通过三视图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视图”是将物体按正投影法向投影面投射时所得到的投影图.光线自物体的前面向后投影所得的投影图称为“正视图”,自左向右投影所得的投影图称为“侧视图”,自上向下投影所得的投影图称为“俯视图”.用这三种视图即可刻画空间物体的几何结构,这种图称之为“三视图”.

  教科书从复习初中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的三视图出发,要求学生自己画出球、长方体的三视图;接着,通过“思考”提出了“由三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学习任务.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是高中阶段的新任务,这是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需要,应当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

  三视图的教学,主要应当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来完成.因此,教科书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动手作图 来展示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会三视 图的作法,体会三视图的作用.对于简单几何体的组合体,在作三视图之前应当提醒学生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教材中的“探究”可以作为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后,再把自己的作品带到课堂上来展示交流.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三视图的教学,主要应当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来完成.另外,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向学生多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辨析它们是平行投影下的图形还是中心投影下的图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给出三视图和直观图,还原或想象出原实际图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几何体.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思路1.能否熟练画出上节所学习的几何体?工程师如何制作工程设计图纸?

  我们常用三视图和直观图表示空间几何体,三视图是观察者从三个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体而画出的图形;直观图是观察者站在某一点观察几何体而画出的图形.三视图和直观图在工程建设、机械制造以及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节我们将在学习投影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教师指出课题:投影和三视图.

  思路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地反映出物体的结构特征,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教师点出课题:投影和三视图.

(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

①如图1所示的五个图片是我国民间艺术皮影戏中的部分片断,请同学们考虑它们是怎样得到的?

  图1

②通过观察和自己的认识,你是怎样来理解投影的含义的?

③请同学们观察图2的投影过程,它们的投影过程有什么不同?

  图2

④图2(2)(3)都是平行投影,它们有什么区别?

⑤观察图3,与投影面平行的平面图形,分别在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下的影子和原图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区别?

  图3

  活动:①教师介绍中国的民间艺术皮影戏,学生观察图片.

②从投影的形成过程来定义.

③从投影方向上来区别这三种投影.

④根据投影线与投影面是否垂直来区别.

⑤观察图3并归纳总结它们各自的特点.

  讨论结果:①这种现象我们把它称为是投影.

②由于光的照射,在不透明物体后面的屏幕上可以留下这个物体的影子,这种现象叫做投影.其中,我们把光线叫做投影线,把留下物体影子的屏幕叫做投影幕.

③图2(1)的投影线交于一点,我们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图2(2)和(3)的投影线平行,我们把在一束平行光 线照射下形成投影称为平行投影.

④图2(2)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这种平行投影称为正投影;图2(3)中,投影线不是正对着投影面,这种平行投影称为斜投影.

⑤在平行投影下,与投影面平行的平面图形留下的影子和原平面图形是全等的平面图形;在中心投影下,与投影面平行的平面图形留下的影子和原平面图形是相似的平面图形.以后我们用正投影的方法来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 直观图.

  知识归纳:投影的分类如图4所示.

  图4

  提出问题

①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请你回忆三视图包含哪些部分?

②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各是如何得到的?

③一般地,怎样排列三视图?

④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观察到的几何体的正投影图,它们都是平面图形.观察长方体的三视图,你能得出同一个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在形状、大小方面的关系吗?

  讨论结果:①三视图包含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②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叫该几何体的正视图(又称主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叫该几何体的侧视图(又称左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叫该几何体的俯视图.

③三视图的位置关系:一般地,侧视图在正视图的右边;俯视图在正视图的下边.如图5所示.

  图5

④投影规律:

(1)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2)一个几何体的正视图和侧视图高度一样,正视图和俯视图长度一样,侧视图和俯视图宽度一样,即正、俯视图——长对正;主、侧视图——高平齐;俯、侧视图——宽相等.

  画组合体的三视图时要注意的问题:

(1)要确定好主视、侧视、俯视的方向,同一物体三视的方向不同,所画的三视图可能不同.

(2)判断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是由哪几个基本几何体生成的,注意它们的生成方式,特别是它们的交线位置.

(3)若相邻两物体的表面相交,表面的交线是它们的分界线,在三视图中,分界线和可见轮廓线都用实线画出,不可见轮廓线,用虚线画出.

( 4)要检验画出的三视图是否符合“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基本特征,即正、俯视图长对正;正、侧视图高平齐;俯、侧视图宽相等,前后对应.

  由三视图还原为实物图时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由实物图可以画出它的三视图,实际生产中,工人要根据三视图加工零件,需要由三视图还原成实物图,这要求我们能由三视图想象它的空间实物形状,主要 通过主、俯、左视图的轮廓线(或补充后的轮廓线)还原成常见的几何体,还原实物图时,要先从三视图中初步判断简单组合体的组成,然后利用轮廓线(特别要注意虚线)逐步作出实物图.

(三)应用示例

  思路1

  例1 画出圆柱和圆锥的三视图.

  活动:学生回顾正投影和三视图的画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完成.

  解:图6(1)是圆柱的三视图,图6(2)是圆锥的三视图.

(1) (2)

  图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空间想象能力.有关三视图的题目往往依赖于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要做到边想着几何体的实物图边画着三视图,做到想图(几何体的实物图)和画图(三视图)相结合.

  变式训练

  说出下列图7中两个三视图分别表示的几何体.

(1) (2)

  图7

  答案:图7(1)是正六棱锥; 图7(2)是两个相同的圆台组成的组合体.

  例2 试画出图8所示的矿泉水瓶的三视图.

  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这种容器的结构特征.矿泉水瓶是我们熟悉的一种容器,这种容器是简单的组合体,其主要结构特征是从上往下分别是圆柱、圆台和圆柱.

  图8 图9

  解:三视图如图9所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对于简单空间几何体的组合体,一定要认真观察,先认识它的基本结构,然后再画它的三视图.

  变式训练

  画出图10所示的几何体的三视图.

  图10 图11

  答案:三视图 如图11所示.

  思路2

  例1 (2007安徽淮南高三第一次模拟,文16)如图12甲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aa1、c1d1的中点,g是正方形bcc1b1的中心,则四边形agfe在该正方体的各个面上的投影可能是图12乙中的____________.

  甲 乙

  图12

  活动:要画出四边形agfe在该正方体的各个面上的投影,只需画出四个顶点a、g、f、e在每个面上的投影,再顺次连接即得到在该面上的投影,并且在两个平行平面上的投影是相同的.

  分析:在面abcd和面a1b1c1d1上的投影是图12乙(1);在面add1a1和面bcc1b1上的投影是图12乙(2);在面abb1a1和面dcc1d1上的投影是图12乙(3).

  答案:(1)(2)(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行投影和空间想象能力.画出一个图形在一个平面上的投影的关键是确定该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等,画出这 些关键点的投影,再依次连接即可得此图形在该平面上的投影.如果对平行投影理解不充分,做该类题目容易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形,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方法是依据平行投影的含义,借助于空间想象来完 成.

  变式训练

  如图13(1)所示,e、f分别为正方体面add′a′、面bcc′b′的中心,则四边形bfd′e在该正方体的各个面上的投影可能是图13(2)的___________.

(1) (2)

  图13

  分析:四边形bfd′e在正方体abcd—a′b′c′d′的面add′a′、面bcc′b′上的投影是c;在面dcc′d′上的投影是b;同理,在面abb′a′、面abcd、面a′b′c′d′上的投影也全是b.

  答案:b c

  例2 (2007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文2)如图14所示,甲、乙、丙是三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甲、乙、丙对应的标号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图14

①长方体 ②圆锥 ③三棱锥 ④圆柱

  a.④③②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③②④

  分析:由于甲的俯视图是圆,则该几何体是旋转体,又因正视图和侧视图均是矩形,则甲是圆柱;由于乙的俯视图是三角形,则该几何体是多面体,又因正视图和侧视图均是三角形,则该多面体的各个面都是三角形,则乙是三棱锥;由于丙的俯视图是圆,则该几何体是旋转体,又因正视图和侧视图均是三角形,则丙是圆锥.

  答案: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视图和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根据三视图想象空间几何体,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方式,这需要根据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的几何特征,想象整个几何体的几何特征,从而判断三视图所描述的几何体.通常是先根据俯视图判断是多面体还是旋转体,再结合正视图和侧视图确定具体的几何结构特征,最终确定是简单几何体还是简单组合体.

  变式训练

  1.图15是一几何体的三视图,想象该几何体的几何结构特征,画出该几何体的形状.

  图15 图16

  分析:由于俯视图有一个圆和一个四边形,则该几何体是由旋转体和多面体拼接成的组合体,结合侧视图和正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上面一个圆柱,下面是一个四棱柱拼接成的组合体.

  答案:上面一个圆柱,下面是一个四棱柱拼接成的组合体.该几何体的形状如图16所示.

  2.(2007山东高考,理3)下列几何体各自的三视图中,有且仅有两个视图相同的是( )

  图17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分析:正方体的三视图都是正方形,所以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答案:d

  点评:虽然三视图的画法比较繁琐,但是三视图是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形式,因此是新课标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保证顺利解决三视图问题.

(四)知能训练

  1.下列各项不属于三视图的是( )

  a.正视图 b.侧视图 c.后视图 d.俯视图

  分析:根据三视图的规定,后视图不属于三视图.

  答案:c

  2.两条相交直线的平行投影是( )

  a.两条相交直线 b.一条直线

  c.两条平行直线 d.两条相交直线或一条直线

  图18

  分析:借助于长方体模型来判断,如图18所示,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一束平行光线从正上方向下照射.则相交直线cd1和dc1在面abcd上的平行投影是同一条直线cd,相交直线cd1和bd1在面abcd上的平行投影是两条相交直线cd和bd.

  答案:d

  3.甲、乙、丙、丁四人分别面对面坐在一个四边形桌子旁边,桌上一张纸上写着数字“9”,如图19所示.甲说他看到的是“6”,乙说他看到的是“ 6”,丙说他看到的是“ 9”,丁说他看到的是“9”,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9

  a.甲在丁的对面,乙在甲的左边,丙在丁的右边

  b.丙在乙的对面,丙的左边是甲,右边是乙

  c.甲在乙的对面,甲的右边是丙,左边是丁

  d.甲在丁的对面,乙在甲的右边,丙在丁的右边

  分析:由甲、乙、丙、丁四人的叙述,可以知道这四人的位置如图20所示,由此可得甲在丁的对面,乙在甲的右边,丙在丁的右边.

  图20

  答案:d

  4.(2007广东汕头模拟,文3)如果一个空间几何体的正视图与侧视图均为全等的等边三角形,俯视图为一个圆及其圆心,那么这个几何体为( )

  a.棱锥 b.棱柱 c.圆锥 d.圆柱

  分析:由于俯视图是一个圆及其圆心,则该几何体是旋转体,又因正视图与侧视图均为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则该几何体是圆锥.

  答案:c

  5.(2007山东青岛高三期末统考,文5)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21所示,那么这个几何体是( )

  图21

  a.三棱锥 b.四棱锥 c.四棱台 d.三棱台

  分析:由所给三视图可以判定对应的几何体是四棱锥.

  答案:b

  6.(2007山东济宁期末统考,文5)用若干块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该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22所示,则搭成该几何体需要的小正方体的块数是( )

  图22

  a.8 b.7 c.6 d.5

  分析:由正视图和侧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有两层小正方体拼接成,由俯视图,可知最下层有5个小正方体,由侧视图可知上层仅有一个正方体,则共有6个小正方体.

  答案:c

  7.画出图23所示正四棱锥的三视图.

  图23

  分析:正四棱锥的正视图与侧视图均为等腰三角形,俯视图为正方形,对角线体现正四棱锥的四条侧棱.

  答案:正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24.

  图24

(五)拓展提升

  问题:用数个小正方体组成一个几何体,使它的正视图和俯视图如图25所示,俯视图中小正方形中的字母表示在该位置的小立方体的个数.

(1)你能确定 哪些字母表示的数?

(2)该几何体可能有多少种不同的形状?

  图25

  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观察正视图、俯视图,利用三视图规则中的“在三视图中,每个视图都反映物体两个方向的尺寸.正视图反映物体的上下和左右尺寸,俯视图反映物体的前后和左右尺寸,侧视图反映物体的前后和上下尺寸”.又“正视图与俯视图长对正,正视图与侧视图高平齐,俯视图与侧视图宽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得到a=3,b=1,c=1,d,e,f中的最大值为2.

  解:(1)面对数个小立方体组成的几何体,根据正视图与俯视图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①a=3,b=1,c=1;

②d,e,f中的最大值为2.

  所以上述字母中我们可以确定的是a=3,b=1,c=1.

(2)当d,e,f中有一个是2时,有3种不同的形状;

  当d,e,f有两个是2时,有3种不同的形状;

  当d,e,f都是2时,有一种形状.

  所以 该几何体可能有7种不同的形状.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

  1.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2.简单几何体和组合体的三视图的画法及其投影规律.

  3.由三视图判断原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七)作业

  习题1.2 a 组 第1、2题.

高中必修三数学教案3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a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β | β = α +

  k·360° ,

  k∈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720°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2.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

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

⑵280°,第四象限角;

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180°,n∈z}.

  例5.写出终边在y?x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③象限角;

④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5.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2-p5;

②教材p5练习第1-5题;

③教材p.9习题1.1第1、2、3题 思考题:已知α角是第三象限角,则2α,

  解:??角属于第三象限,

? k·360°+180°<α<k·360°+270°(k∈z)

  因此,2k·360°+360°<2α<2k·360°+540°(k∈z) 即(2k +1)360°<2α<(2k +1)360°+180°(k∈z)

  故2α是第一、二象限或终边在y轴的非负半轴上的角. 又k·180°+90°<

  各是第几象限角?

<k·180°+135°(k∈z) .

<n·360°+135°(n∈z) ,

  当k为偶数时,令k=2n(n∈z),则n·360°+90°<此时,

  属于第二象限角

<n·360°+315°(n∈z) ,

  当k为奇数时,令k=2n+1 (n∈z),则n·360°+270°<此时,

  属于第四象限角

  因此

  属于第二或第四象限角.

  1.1.2弧度制

(一)

  教学目标

(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弧度的意义;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的可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熟记特殊角的弧度数.

(三) 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能推导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新的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的引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通过对弧度制与角度制下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在弧度制下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弧度的概念.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教学难点

“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度制:

  初中所学的角度制是怎样规定角的度量的? 规定把周角的作为1度的角,用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二、新课:

  1.引 入:

  由角度制的定义我们知道,角度是用来度量角的, 角度制的度量是60进制的,运用起来不太方便.在数学和其他许多科学研究中还要经常用到另一种度量角的制度—弧度制,它是如何定义呢?

  2.定 义

  我们规定,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弧度制.在弧度制下, 1弧度记做1rad.在实际运算中,常常将rad单位省略.

  3.思考:

(1)一定大小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否是确定的?与圆的半径大小有关吗?

(2)引导学生完成p6的探究并归纳: 弧度制的性质:

①半圆所对的圆心角为

②整圆所对的圆心角为

③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

④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

⑤零角的弧度数是零.

⑥角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α|= .

  4.角度与弧度之间的转换:

①将角度化为弧度:

②将弧度化为角度:

  5.常规写法:

① 用弧度数表示角时,常常把弧度数写成多少π 的形式, 不必写成小数.

② 弧度与角度不能混用.

  弧长等于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与半径的积.

  例1.把67°30’化成弧度.

  例2.把? rad化成度.

  例3.计算:

(1)sin4

(2)tan1.5.

  8.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6 –p8;

②教材p9练习第1、2、3、6题;

③教材p10面7、8题及b2、3题.

高中必修三数学教案4

  课题名称

?2.1空间点、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科 目

  高中数学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者分析

  通过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的学习,学生对于立体几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识别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球,并理解它们的几何特征。但是这种理解还只是建立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的,对于原理学生是不明确的,所以学生此时有很强的求知欲,急于想搞清楚为什么;同时学生经过高中一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只是缺乏训练,不够严密,不够清晰;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有待提高,并愿意动手并参与分组讨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空间点、直线、平面的概念,知道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记忆三公理三推论,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三公理三推论,会用图形表示三公理三推论,并将其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

  3、 明确三公理三推论的功能,掌握使用三公理三推论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模型,直观地感知空间点、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三公理三推论;

  2、 通过思考、讨论,发现三公理三推论的条件和结论;

  3、通过例题的训练,进一步理解三公理三推论,明确三公理三推论的功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培养对立体几何的兴趣,建立合作的意识;

  2、感受立体几何逻辑体系的严密性,培养学生细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三公理三推论的概念及其内涵;

  2、使用三公理三推论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教学资源

(1)每位同学准备两张硬纸板,其中一张中间用小刀划条缝,铅笔三根;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1空间点、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过程的描述

  教学活动1

  一、导入新课

  1、 回忆构成平面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直线。①两者都是最原始的概念,点没有大小、面积、厚度,直线是向两侧无限延伸的;②点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直线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③ 如果将点看作元素,则直线是一系列点构成的集合,所以点在直线上记作,点不在直线上记作;

  2、 提出问题:构成空间几何体有哪些基本元素?(大屏幕出示棱柱、棱锥、棱台)学生很快得到答案:点、直线、平面。

  3、 引入课题:什么是平面?点、直线、平面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平面有什么性质?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活动2

  二、观察操作,合作探究

  1、 理解平面的概念

  平面也是一个最原始的概念,是向四周无限延伸的,没有边界。一般用希腊字母、、,…表示平面,或者记为平面abc,平面abcd等等。

  2、 明确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存在的位置关系

①点与直线;②点与平面;③直线与平面。

  3、 探究平面的性质

⑴ 公理??

① 学生操作,研究如何将铅笔放置到硬纸板内

  问题一:铅笔与硬纸板只有一个公共点可以么?

  问题二:要将铅笔放置到硬纸板内至少需要几个公共点?

  学生通过操作,体会到要将铅笔放置到硬纸板内,只需将铅笔上两点放置到硬纸板内。

② 抽象出公理??

  问题一:如何用图形表示公理一?

  问题二:要求学生将公理一表示成数学符号的形式;

  问题三:公理一有什么功能?

③ 动画演示公理??

⑵ 公理二

① 学生操作,研究过空间中三点能确定几个平面

  问题一:若三点共线,能确定几个平面?

  问题二:要确定一个平面,需要三点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通过操作,体会公理二所表达的含义。

② 抽象出公理二

  问题一:如何用图形表示公理二?

  问题二:要求学生将公理二表示成数学符号的形式;

  问题三:还能根据什么条件确定一个平面?引出三推论。

  问题四:公理二及三推论有什么功能?

③ 动画演示公理二及三推论

⑶ 公理三

① 学生操作,展示两个平面只有一个公共点

  问题一:两个平面真的只有一个公共点么?

  问题二:这个公共点与这条公共直线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操作,体会公理三所表达的含义。

② 抽象出公理三

  问题一:如何用图形表示公理三?

  问题二:要求学生将公理三表示成数学符号的形式;

  问题三:公理三有什么功能?

③ 动画演示公理三

  教学活动3

  三、归纳总结,加深理解

⒈ 平面具有无限延展性;

⒉ 公理一有什么功能?条件是什么?

⒊ 公理二有什么功能?条件是什么?

⒋ 公理三有什么功能?条件是什么?

  教学活动4

  四、布置作业,课外研讨

⒈ 课后练习p43:1、2、3、4;

⒉ 平面几何中证明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定理?这些定理在空间中能否成立?说明理由。

高中必修三数学教案5

  本章教材分析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算法的应用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学习算法的应用,目的就是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算法的学习,对完善数学的思想,激发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进行实践的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本章主要内容:算法与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句、算法案例和小结.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算法入手,通过研究程序框图与算法案例,使算法得到充分的应用,同时也展现了古老算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密切关系.算法案例不仅展示了数学方法的严谨性、科学性,也为计算机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算法初步这一章中让学生近距离接近社会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使数学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应用和提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建模”也是高考考查重点.

  本章还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学生在学习中会经常用到“算法思想” “转化思想”,从而提高自己数学能力.因此应从三个方面把握本章:

(1)知识间的联系;

(2)数学思想方法;

(3)认知规律.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1.1.1 算法的概念 约1课时

  1.1.2 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 约4课时

  1.2.1 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约1课时

  1.2.2 条件语句 约1课时

  1.2.3 循环语句 约1课时

  1.3算法案例 约3课时

  本章复习 约1课时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1.1 算法的概念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算法在中学数学课程中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没有一个精确化的定义,教科书只对它作了如下描述:“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有限的步骤.”为 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概念,教科书先从分析一个具体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过程出发,归纳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步骤,这些步骤就构成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教学中,应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引出算法,再通过例题加以巩固.

  三维目标

  1.正确理解算法的概念,掌握算法的基本特点.

  2.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体会设计算法的基本思 路.

  3.通过有趣的实例使学生了解算法这一概念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算法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写出解决一类问题的算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情境导入)

  一个人带着三只狼和三只羚羊过河,只有一条船,同船可容纳一个人和两只动物,没有人在的时候,如果狼的数量不少于羚羊的数量狼就会吃羚羊.该人如何将动物转移过河?请同学们写出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这一问题将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算法.

  思路2(情境导入)

  大家都看过赵本山与宋丹丹演的小品吧,宋丹丹说了一个笑话,把大象装进冰箱总共分几步?

  答案:分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

  上述步骤构成了把大象装进冰箱的算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算法的概念.

  思路3(直接导入)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几种方法?

(2)结合教材实例 总结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3)结合教材实例 总结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4)请写出解一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5)根据上述实例谈谈你对算法的理解.

(6)请同学们总结算法的特征.

(7)请思考我们学习算法的意义.

  讨论结果:

(1)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2)回顾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求解过程,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步骤:

  第一步,①+②×2,得5x=1.③

  第二步,解③,得x= .

  第三步,②-①×2,得5y=3.④

  第四步,解④, 得y= .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

(3)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步骤:

  第一步,由①得x=2y-1.③

  第二步,把③代入②,得2(2y-1)+y=1.④

  第三步,解④得y= .⑤

  第四步,把⑤代入③,得x=2× -1= .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

(4)对于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其中a1b2-a2b1≠0,可以写出类似的求解步骤:

  第一步,①×b2-②×b1,得

(a1b2-a2b1)x=b2c1-b1c2.③

  第二步,解③,得x= .

  第三步,②×a1-①×a2,得(a1b2-a2b1)y=a1c2-a2c1.④

  第四步,解④,得y= .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

(5)算法的定义:广义的算法是指完成某项工作的方法和步骤,那么我们可以说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是操作洗衣机的算法,菜谱是做菜的算法等等.

  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有限的步骤.

  现在,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

(6)算法的特征:①确定性:算法的每一步都 应当做到准确无误、不重不漏.“不重”是指不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无用的步骤,“不漏” 是指缺少哪一步都无法完成任务.②逻辑性:算法从开始的“第一步”直到“最后一步”之间做到环环相扣,分工明确,“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 “后一步”是“前一步”的继续.③有穷性:算法要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当到达终止步骤时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结果,也就是说必须在有限步内完成任务,不能无限制地持续进行.

(7)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设计出一系列可操作或可计算的步骤来解决问题,这些步骤称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算法.也就是说,算法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程序性方法.算法一般是机械的,有时需进行大量重复的计算,它的优点是一种通法,只要按部就班地去做,总能得到结果.因此算法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

  应用示例

  思路1

  例1 (1)设计一个算法,判断7是否为质数.

(2)设计一个算法,判断35是否为质数.

  算法分析:(1)根据质数的定义,可以这样判断:依次用2—6除7,如果它们中有一个能整除7,则7不是质数,否则7是质数.

  算法如下:(1)第一步,用2除7,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2不能整除7.

  第二步,用3除 7,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3不能整除7.

  第三步,用4除7,得到余数3.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4不能整除7.

  第四步,用5除7,得到余数2.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5不能整除7.

  第五步,用6除7,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6不能整除7.因此,7是质数.

(2)类似地,可写出“判断35是否为质数”的算法:第一步,用2除35,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2不能整除35.

  第二步,用3除35,得到余数2.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3不能整除35.

  第三步,用4除35,得到余数3.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4不能整除35.

  第四步,用5除35,得到余数0.因为余数为0,所以5能整除35.因此,35不是质数.

  点评:上述算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用上述算法判断35是否为质数还可以,如果判断1997是否为质数就麻烦了,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普适性的算法步骤.

  变式训练

  请写出判断n(n >2)是否为质数的算法.

  分析:对于任意的整数n( n>2),若用i表示2—(n-1)中的任意整数,则“判断n是否为质数”的算法包含下面的重复操作:用i除n,得到余数r.判 断余数r是否为0,若是,则不是质数;否则,将i的值增加1,再执行同样的操作.

  这个操作一直要进行到i的值等于(n-1)为止.

  算法如下:第一步,给定大于2的整数n.

  第二步,令i=2.

  第三步,用i除n,得到余数r.

  第四步,判断“r=0”是否成立.若是,则n不是质数,结束算法;否则,将i的值增加1,仍用i表示.

  第五步,判断“i>(n-1)”是否成立.若是,则n是质数,结束算法;否则,返回第三步.

  例2 写出用“二分法”求方程x2-2=0 (x>0)的近似解的算法.

  分析:令f(x)=x2-2,则方程x2-2=0 (x>0)的解就是函数f(x)的零点.

“二分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a,b](满足f(a)?f(b)

  解:第一步,令f(x)=x2-2,给定精确度d.

  第二步,确定区间[a,b],满足f(a)?f(b)

  第三步,取区间中点m= .

  第四步,若f(a)?f(m)

  第五步,判断[a,b]的长度是否小于d或f(m)是否等于0.若是,则m是方程的近似解;否则,返回第三步.

  当d=0.005时,按照以上算法,可以得到下表.

  a b |a-b|

  1 2 1

  1 1.5 0.5

  1.25 1.5 0.25

  1.375 1.5 0.125

  1.375 1.437 5 0.062 5

  1.406 25 1.437 5 0.031 25

  1.406 25 1.421 875 0.015 625

  1.414 062 5 1.421 875 0.007 812 5

  1.414 062 5 1.417 968 75 0.003 906 25

  于是,开区间(1.414 062 5,1.417 968 75)中的实数都是当精确度为0.005时的原方程的近似解.实际上,上述步骤也是求 的近似值的一个算法.

  点评:算法一般是机械的,有时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计算,只要按部就班地去做,总能算出结果,通常把算法过程称为“数学机械化”.数学机械化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实际上处理任何问题都需要算法.如:中国象棋有中国象棋的棋谱、走法、胜负的评判准则;而国际象棋有国际象棋的棋谱、走法、胜负的评判准则;再比如 申请出国有一系列的先后手续,购买物品也有相关的手续……

  思路2

  例1 一个人带着三只狼和三只羚羊过河,只有一条船,同船可容纳一个人和两只动物,没有人在的时候,如果狼的数量不 少于羚羊的数量就会吃羚羊.该人如何将动物转移过河?请设计算法.

  分析:任何动物同船不用考虑动物的争斗但需考虑承载的数量,还应考虑到两岸的动物都得保证狼的数量要小于羚羊的数量,故在算法的构造过程中尽可能保证船里面有狼,这样才能使得两岸的羚羊数量占到优势.

  解:具体算法如下:

  算法步骤:

  第一步:人带两只狼过河,并自己返回.

  第二步:人带一只狼过河,自己返回.

  第三步:人带两只羚羊过河,并带两只狼返回.

  第四步:人带一只羊过河,自己返回.

  第五步:人带两只狼过河.

  点评:算法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精确描述,有些问题使用形式化、程序化的刻画是最恰当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写算法时应精练、简练、清晰地表达,要善于分析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体现思维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本题型解决问题的算法中某些步骤重复进行多次才能解决,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较复杂的情境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设计算法的时候,如果能够合适地利用某些步骤的重复,不但可以使得问题变得简单,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例2 喝一杯茶需要这样几个步骤:洗刷水壶、烧水、洗刷 茶具、沏茶.问:如何安排这几个步骤?并给出两种算法,再加以比较.

  分析:本例主要为加深对算法概念的理解,可结合生活常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解决问题.

  解:算法一:

  第一步,洗刷水壶.

  第二步,烧水.

  第三步,洗刷茶具.

  第四步,沏茶.

  算法二:

  第一步,洗刷水壶.

  第二步,烧水,烧水的过程当中洗刷茶具.

  第三步,沏茶.

  点评:解决一个问题可有多个算法,可以选择其中最优的、最简单的、步骤尽量少的算法.上面的两种算法都符合题意,但是算法二运用了统筹方法的原理,因此这个算法要比算法一更科学.

  例3 写出通过尺轨作图确定线段ab一个5等分点的算法.

  分析:我们借助于平行线定理,把位置的比例关系变成已知的比例关系,只要按照规则一步一步去做就能完成任务.

  解:算法分析:

  第一步,从已知线段的左端点a出发,任意作一条与ab不平行的射线ap.

  第二步,在射线上任取一个不同于端点a的点c,得到线段ac.

  第三步,在射线上沿ac的方向截取线段ce=ac.

  第四步,在射线上沿ac的方向截取线段ef=ac.

  第五步,在射线上沿ac的方向截取线段fg=ac.

  第六步,在射线上沿ac的方向截取线段gd=ac,那么线段ad=5ac.

  第七步,连结db.

  第八步,过c作bd的平行线,交线段ab于m,这样点m就是线段ab的一个5等分点.

  点评:用算法解决几何问题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能帮助我们得到解决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可谓一举多得,应多加训练.

  知能训练

  设计算法判断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是否有实数根.

  解:算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b,c.

  第二步,计算Δ=b2-4ac的值.

  第三步,判断Δ≥0是否成立.若Δ≥0成立,输出“方程有实根”;否则输出“方程无实根”,结束算法.

  点评:用算法解决问题的特点是:具有很好的程序性,是一种通法.并且具有确定性、逻辑性、有穷性.让我们结合例题仔细体会算法的特点.

  拓展提升

  中国网通规定:拨打市内电话时, 如果不超过3分钟,则收取话费0.22元;如果通话时间超过3分钟,则超出部分按每分钟0.1元收取通话费,不足一分钟按一分钟计算.设通话时间为t(分钟),通话费用y(元),如何设计一个程序,计算通话的费用.

  解:算法分析:

  数学模型实际上为:y关于t的分段函数.

  关系式如下:

  y=

  其中[t-3]表示取不大于t-3的整数部分.

  算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通话时间t.

  第二步,如果t≤3,那么y=0.22;否则判断t∈z 是否成立,若成立执行

  y=0.2+0.1×(t-3);否则执行y=0.2+0.1×([t-3]+1).

  第三步,输出通话费用c.

  课堂小结

(1)正确理解算法这一概念.

(2)结合例题掌握算法的特点,能够写出常见问题的算法.

  作业

  课本本节练习1、2.

  设计感想

  本节的引入精彩独特,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故事里进入本节的学习.算法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基 础,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一概念,本节设置了大量学生熟悉的事例,让学生仔细体 会反复训练.本节的事例有古老的经典算法,有几何算法等,因此这是一节很好的课例.

高中必修三数学教案6

  一、教材分析

“解三角形”既是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又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被保留下来,并独立成为一章。这部分内容从知识体系上看,应属于三角函数这一章,从研究方法上看,也可以归属于向量应用的一方面。从某种意义讲,这部分内容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典型内容之一。而本课“正弦定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有的三角函数及向量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作量化探究,发现并掌握正弦定理(重要的解三角形工具),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中,体验 “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力量,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我县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技能还不高。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高,比较喜欢数学,尤其是象本节课这样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相信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有比较不错的表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参与解题方案的探索,尝试应用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思想方法,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从而引发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一些数学模型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解决,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锻炼探究精神。树立“数学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的理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更好的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我准备采用“问题教学法”,即由教师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并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为了很好地完成我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宁静的夜晚,明月高悬,当你仰望夜空,欣赏这美好夜色的时候,会不会想要知道:那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呢?

  1671年两个法国天文学家首次测出了地月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385400km,你知道他们当时是怎样测出这个距离的吗?

  问题2:在现在的高科技时代,要想知道某座山的高度,没必要亲自去量,只需水平飞行的飞机从山顶一过便可测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有,交通警察是怎样测出正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速度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学好本章内容即可掌握其原理。(板书课题《解三角形》)

[设计说明]引用教材本章引言,制造知识与问题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兴趣。

(二)特殊入手,发现规律

  问题3: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老师想试试你的实力,请你根据初中知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rt⊿abc中sina= ,sinb= ,sinc= ,由此,你能把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的所有的边和角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引导启发学生发现特殊情形下的正弦定理。

(三)类比归纳,严格证明

  问题4:本题属于初中问题,而且比较简单,不够刺激,现在如果我为难为难你,让你也当一回老师,如果有个学生把条件中的rt⊿abc不小心写成了锐角⊿abc,其它没有变,你说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设计说明]此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如果感觉自己解决有困难,学生也可以前后桌或同桌结组研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在巡视的过程中让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展示,如果没有用向量的学生,教师引导提示学生能否用向量完成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