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资治通鉴读后感400字范文实用6篇

2022-03-18 08:41:43综合
  •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读后感400字范文实用6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400字该怎么写呢?在写的时候都需要注意哪些呢!下面是范文网会员投稿的关于资治通鉴读后感400字的最新文章,供大家参考。

资治通鉴读后感400字范文实用6篇

第1篇:资治通鉴读后感400字

  几年前华人大学生辩论比赛颇受人关注,而这些辩论选手们慷慨激昂,辩论有章有法,言辞美丽,颇让人羡慕。但是感觉这种活动,形势多于实际,双方围绕一个没有实质意义的问题,展开攻防,不在乎最终的结果,而是计算辩论过程中的表现。

  最近在看资治通鉴的时候,发现早在战国时代,便有人对这类辩论作了精辟的评论:

  赵王的老弟赵胜当平原君,其有一食客公孙龙在逻辑上的造诣甚为精湛,善于辩论。与孔穿辩论“奴隶有三个耳朵”,公孙龙反复探讨,分析精微,令孔穿张口结舌,说不出话。邹衍经过赵国,赵胜邀其与公孙龙辩论,邹衍说:

  辩论的意义,在于使类别分明,不相侵害,使道理清楚,不相紊乱。提出原则,显示它的目的何在,要大家一目了然,免得迷失。胜利的一方,不失去他的逐渐。失败的一方,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在这种情形下,才可以辩论。假如只靠名词定义之类词汇的堆积和美丽抽象的理论,来灼灼逼人,引用灵巧的譬喻转移方向,引导人们坠入他所预设的五花阵里,最后忘了主题。这对正规的思考力的训练,有严重的伤害。有些人一旦发言,言辞锋利,纠缠一团,一直纠缠到大家都不说话了,他才最后闭上嘴巴。这种争论,已造成困扰,我不愿参加。

  短短的一段话,指明了辩论不仅仅是一种技法的表现,更多的是人自身的积累的思想认识的表现,通过辩论,让每个人的思想、知识都有相应的增长,而不仅仅是围绕一个虚拟的问题斗嘴皮子。

第2篇:资治通鉴读后感400字

  提起《资治通鉴》,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告诉你吧,它是一本历史故事书。由于我热爱历史,妈妈就在我过生日时送了我这本书。

  它的封面有四个深红色的大字——《资治通鉴》。除外就只剩下那一片草地和那几个栩栩如生的、正在翩翩起舞的古代陶制品了。书后还有大约五百字的简介,方便人们来了解它。

  有人说:外表美无用,需有实际效果才行。我给大家说一说它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吧!它主要讲了古代的故事和人物,如:《三家分晋》、《三顾茅庐》和《孔融让梨》等。整整一千四百多年中所发生的事情都被它讲了出来。如果你想查古代故事或人物,只需打开《资治通鉴》,答案就会立刻呈现在你的面前。

  有一次:妈妈问我三国时期的小霸王是谁。我找了很多资料都没找到,最后还是在我的宝贝——《资治通鉴》中找到了。从此我更爱《资治通鉴》这本书了。

  《资治通鉴》真是我的好宝贝!

第3篇:资治通鉴读后感400字

  我最喜欢《资治通鉴》这本书,里面内容丰富,记载了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赞扬了许多风流人物,读了这本事,让我受益非浅。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不少人的帮助下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历时19年。宋神宗认为这部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便命名为《资治通鉴》,这就是《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全文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生动记载了1360多年来中国的历史文化,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兼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

  其中《将相和》令我深有感触,讲了蔺相如安全把玉壁送还给赵国,赵王很器重他,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要找机会给相如一点颜色看看,相如出门办事,总躲着廉颇,人们问蔺相如:“你为什么怕一个老头子?”。相如说:“秦王比廉颇厉害,我还怕他,我是为了国家利益为重,秦王之所以不打赵国,是因为文将有我,武将有廉颇。”这句话传到廉颇那里,廉颇很感动,背着荆条到相如那里请罪。这则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要先为国家利益,后为私人用情。

第4篇:资治通鉴读后感400字

  哈!本人的书多不胜数!其中最经典的是《资治通鉴》啦!它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等人根据大量鸣料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以时间为序记录史事,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某年的历史。

  我最喜爱的一段历史叫“萧何月下追韩信”,讲的是萧何认为韩信是做大将军的人才,将来对国家很有帮助,于是韩信逃跑时,萧来不及向汉王刘邦报告,就自己追了上去,有人向汉王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后来萧何回来了,刘邦问萧何为什么要逃跑,萧何说他去追韩信。刘邦又问,萧何为什么要追韩信,逃跑的将军有十几个人,为什么你偏偏去追韩信?萧何说:”那些将军很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国家唯一的奇士,如果大王一定要和项羽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人可以一起计谋大事的,现在只看大王怎么决定了!”汉王想要向东方发展,所以,当即立韩信为大将。

  嗯,从这件事看出,良将需要有伯乐,萧何有很强的发现能力,能及时发现韩信带兵打仗的能力,同时,刘邦及时地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所以刘邦才能成就帝业,成为皇帝,否则历史就要重写啦!

第5篇:资治通鉴读后感400字

  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一书。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知道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可以让人志存高远。

第6篇:资治通鉴读后感400字

  《通鉴》从魏、赵、韩三家分晋开始编年叙述,到五代结束。在司马光眼中,这是一个周道衰落,纲纪败坏的年代,三家能够堂而皇之位列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司马光借此欲阐述的是一种正统儒家的正名理论。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就是这种理论的核心。君臣之位,如天地不可易位一样牢固。所以,虽然微子有德,他不能取代纣这样的暴君;虽然姬重耳功大,死后不能隧葬;虽然齐、楚、晋、秦势强于周,不敢轻易取而代之。在柏杨先生眼中,这种极端的传统就是一种反动,在历史的潮流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强权羞辱。而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恰恰需要这样的一种礼教和名器。混乱的价值取向,拜金的社会潮流,贫瘠的文化涵养,道德底线崩溃,导致国人在人生观中太需要一种共同的正统的思想来领导,并且给所有人以福祉。今天,西方文化占据着主流,接受的成本低,回报高。不要怪国人崇洋,而是名不正则民手足无措。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