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2022-03-30 14:01:49综合
  • 相关推荐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该怎么写呢?在写的时候都需要注意哪些呢!下面是范文网会员投稿的关于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的最新文章,供大家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第1篇: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美,总是世人孜孜不倦追求的。人们向往美,没有人愿意与“丑”相伴。美,并非外表的光鲜,外貌的“美”是有保质期的,时间一到,不免褪色。因而,人们追求一种行为与思想上的美,心灵与品质的美,它由内而外散发,于举手投足间,使人领略到隐藏其中的美感,不觉心生艳羡。

并非故作姿态的高雅举止,并非装腔作势的高谈阔论,我所欣赏的美,是在严密逻辑控制下的智慧的闪光。在《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谋略者与野心家的争锋,让人窥见卓越的谋略之美。

春秋时期,天下不过是野心家与野心家的对弈。夹在秦、晋两国间的郑国,便似那刀下之肉。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郑国有烛之武这样的谋略者在,在两国的针锋相对中,得以保全自身。

烛之武见秦穆公,开门见山地道出“郑既知亡”和秦国所面临的危险境地。但在动荡的年代,国家民族的利益不容存有个人良心。弱肉强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甘心损害本国利益为他国谋利。烛之武的理论可谓一针见血,扎得秦穆公拍手叫好。也许挑拨离间在现在看来,乃是小人所为,而为君子所不齿,但这样做的前提,如果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恐怕没有人会说“不”。这其实是一种谋略,一种智慧。

烛之武做到了,用最直接的游说,层层深入,每一句,每一点,都堪称精练。分析利弊时,不忘适时地开出郑国答应秦国的好处,破坏秦晋结好的同时,为本国赢得了生存空间。

在强者面前,犹能进退自如,烛之武的外交谋略便是如此。干脆利落,用谋略者占优势的口和脑,凭一己之力,扭转一个国家的命运,令人叫绝。

文中还有一位让我注意的人,就是晋文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让人怎么感觉都是美丽的套话。既然已无法在这场斗争中取利,那么,不如韬光养晦,等待下一次的机会。字字都让人感到晋文公身为王者的智慧。在实力雄厚时,奋起,将天下掌控;在明知不胜时,潇洒地转身,给自己,亦给国家,留一条后路。

说到底,“进退自如”四字,是我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所洞察到的一种外交谋略之美。使用得当,这种美便是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

第2篇: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件郑国大夫智退秦军的故事。

  面对无视自己才能的郑伯,烛之武只是发了一句牢骚。但在危急关头,在危急国家安全的关键时刻,他选择了精忠报国。

  “慷慨许之”,充分体现了烛之武的虚怀若谷,包揽一切的“义”;临危不惧,“夜缒而出”充分体现了烛之武急中生静,沉着冷静的“勇”;在国家的危急关头,有人站出来推荐烛之武担当重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而且一个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使“秦伯说,与郑人盟”,这还不算什么,他还让秦军反过来替郑守过防晋,可见烛之武的口才与谋略实在是令人佩服,我们又可以看到他的“智”。

  如果说“万夫当关,独夫可开”,那么除了国君以外,这个人就是烛之武了。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有勇有谋且有义”的人是不多见的,多数人是“有且只有勇”。仔细分析以下烛之武的优点,我发现他还有蛮多东西我可以学习的。

  第一:心胸要开阔,不要跟个恶鸡婆似的总跟一些小事情过不去。“小不忍则乱大谋也!”

  第二:遇到危急情况不要慌乱,学学人家烛之武,要沉着冷静,心不要发毛,不然事情终究会毁于一旦的。

  第三:我觉得学习文言文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提高我们平时说话的条理性。认真品味烛之武的那一大段话,我们可以发现烛之武是在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话说得到位又不伤人。

  还有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那就是郑伯。有人说他善于听取意见,这个优点可以弥补他不善于发现人才。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到了那种危急时刻,人渣也成了人才。对于他,我没什么多的感觉。

  多读读古文,也许我们都会成为“烛之武”。

第3篇: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文章刚一开头,作者就用寥寥数笔交代了郑国的危急形势:秦、晋围郑,大兵压境,郑国危如垒卵。弱肉强食之势,战、守皆非良策。拯救郑国,唯一的途径就是外交。可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退蓄意来犯之师,谈何容易!此文章的“一波”也。

文章第二段写郑伯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危机,佚之狐向郑伯举荐了烛之武。佚之狐慧眼识英雄,但郑伯毕竟不是佚之狐,没能过早的发现烛之武这匹千里马。所以,才会有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虚掷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悲哀和感伤。“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向郑伯发泄了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他会去说秦吗?这在郑伯那里可是一个大大的问号。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自责,此时的郑伯并没有止于自责,而是欲扬先抑,指明假如郑国灭亡,对你烛之武也也没有什么好处。他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决定去面见秦伯。至此,文章的第一折以郑伯的胜利而告终。

第二折发生在烛之武与秦伯的谈判桌上。烛之武“夜缒而出”与秦伯坐在谈判桌前,怎样才能消除秦伯的戒心呢?烛之武欲擒故纵,“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烛之武引起了秦伯的好感。抓住有利时机,烛之武进一步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近邻,因此亡郑只是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会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接着,烛之武以利引诱秦伯,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这些好处存在的前提,就是放弃攻击郑国。在一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不失时机的挑拨离间了秦晋两国的关系。烛之武指出,晋国曾经对秦国过河拆桥,背信弃义,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经过烛之武的一番发挥,秦国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至此,烛之武不辱使命,文章好象已宣告结束。但,聪明的作者并没有就此罢手,接着交代了晋国的形势变化。

现在秦国成了郑国的盟军,风云突变,晋国大夫子犯却不识时务的请求出兵击秦,被晋侯理智的阻止了。“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晋文公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撤离了郑国,至此文章第三折好戏徐徐落下帷幕。整篇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大概的意思是这样,但还是希望你能自己写这样才会提高写作能力,文章总不能靠抄的.写作方法:1精读原文 ,直到有所感悟. 2打草稿,写出你的感觉和想法.3再看原文,适当引用4整理文稿 .希望你不会再害怕写作!

第4篇: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烛之武绝对是个人物,可以说是个英雄,短短几句话就消弭了一场事关郑国存亡的战争。

真真的了不起

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的这些文字外,似乎再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

“人”“使”二字让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还是小说里的描写更具体鲜活清晰,蔡元放《东周列国志》里说:烛之武“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

从其后来的表现来看,此言不虚。

让人心底生疑的是,这样的人物为何“老不见用”,年过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

《教师教学用书》称佚之狐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这让人实在不敢苟同。

佚之狐了解烛之武是不假,但为什么不尽早在其“壮也”时向郑伯举荐

以我小人之心度之,恐怕还是担心一旦烛之武灿烂了发光了,自己就要黯淡了。

嫉妒,红眼病,恐怕从大禹哪会儿就从兔子传到了人身上。

其实,“说”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

郑国太宰叔詹颇有知人之明,他举荐“佚之狐”绝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

佚之狐也未必不能说退秦师;只是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性太重了。

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动秦穆公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柱子上让后人指指点点。

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可落个“伯乐”的美名。

好一条精明的狐狸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背后的牢骚与怨气了。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人生虚掷,那份悲哀,那份感伤,与老杜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嘘叹是何等的神之契合

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

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

读这段文字,我总会想到那个夷门抱关者——魏国的隐士侯赢。

只是侯赢比他更幸运些而已,在“和平年代”就能受到魏公子的礼遇。

但他们的那种“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胸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一个青年,默默注视着厩里的骏马,心好像骑在了马背上,翱翔于天地间;一个壮夫,沉沉面对草地觅草咀嚼的良驹,心里一定在问,马呀,你何时才能尽情飞驰一展雄姿;一个老者,目光深邃,圈里的老马也垂缨默嘶。

我们还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

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

但我又常常慨叹,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郑伯做了四十多年的国君,基本上也算个比较清醒的君主(当然,未能尽早让烛之武们“人尽其才”让郑国“野无遗贤”,他是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的)。

所以,有时我又免不了天真地发问,烛之武,你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

商鞅、冯谖、范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

我觉得,在烛之武、侯赢们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

“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

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

同时,我愿穿过时空的隧道,不自量力地对他们说:还是学学稍晚一些的孔子吧,尽管孔子早已明白“道之不行”,但他仍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态度去诠释人生,因为占据他肺腑的更多的还是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选自网络)

第5篇: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

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

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有能力,言语率直,识大体,顾大局,爱祖国,切中要害,分析问题,阐明利弊,言辞恳切,善于发现人才,推荐人才秦伯,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晋侯,知恩图报

第6篇: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推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军,最终使秦穆公心悦诚服 ,郑国转危为安。

  他的义无反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勇赴敌营的信心都值得我们去品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烛之武——一个才华长久被埋没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依然挺身而出。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位须发尽白的老人,夜缒而出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进入秦营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公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此刻,闪亮的释放和爆发。机遇只会有准备的人身上,尽管烛之武怀才不遇,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最终“一飞冲天”。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临危受命、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勇士,是永远难以令人忘记的,他会被人们永远的铭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以魏征为镜,那么,让我们以烛之武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第7篇: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晉文公名列春秋五霸,卻也有失敗出醜的時候。他出師鄭國勞而無功,就是一例。

  我們先來看後世的一個故事。南北朝末年,隋謀伐陳。《資治通鑒》記載:“……晉州刺史皇甫續將之官,稽首言陳有三可滅。帝問其狀,曰:“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無道,二也;納叛臣蕭巖,與我有詞,三也。陛下若命將出師,臣愿展絲发之效!……”

  顯然,這三條理由,也適合當時晉國伐鄭的情形。那麼,晉文公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麽?他的決策是在哪裡出了問題呢?

  在當時,單以晉軍的實力,已經足以能滅掉鄭國。因此,那個說走就走的秦伯(秦穆公),看上去就特別礙眼。晉文公爲什麽要請來這麼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二世祖來幫倒忙?

  這個原因還是比較明顯的:鄭國有靠山。當時晉楚爭霸,鄭國“貳於楚”雖然可惡,但是,晉文公真要發兵攻打鄭國,還是要顧忌鄭國的新任老闆——楚國。如果晉軍頓兵堅城之下,而後楚國出兵救鄭,晉文公還真不一定應付得來。因此,晉文公才忽悠秦伯一塊兒來打劫——還想暗地搞鬼,讓秦伯看得見吃不著,最後晉侯一個人把鄭國獨吞了。

  要分析晉文公的盲點,就得先認清他的這個動機。

  第一,他請秦伯來幫忙的準備工作沒做足。當年晉侯出逃在外,秦國對其有恩。晉侯回國后,對秦國採取的也是短視的、極端利己的外交政策。因此,在人情賬目上,是晉國欠了秦國好幾筆大賬,而秦國對晉國並沒有什麽虧欠。因此,當秦軍背約,揚長而去的時候,晉文公君臣們連句譴責的話都說不出口——更別提什麽哀兵必勝了。依賴一個隨時可以大大咧咧背叛自己的盟友,不把事情辦砸才怪。

  第二,他小看了秦穆公。秦國是個大國,人才眾多,就算是秦穆公一時犯傻,秦國的人才們也不會陪著他一齊犯傻。只要他醒悟過來,必然會改變立場。秦伯好歹也是五霸之一,兼聽明斷,并不怎麼傻。

  第三,他小看了鄭國的外交能力。鄭國在春秋初期十分強盛活躍,是周天子的主要依靠。一個國家,在文化上的興盛和衰亡常常比較緩慢,而在軍事上的興衰轉變就比較迅速。因此,就算是鄭國軍事實力下降,其文化強勢、外交人脈依然維持不僵。就算是沒有燭之武,鄭國也會有燈之武,蠟之武之類的糟老頭子冒出來救國。晉侯無視自己在“文”上的均勢甚至劣勢,厚著臉皮騙來一個並不穩固的同盟,從而給了鄭國在外交戰場獲勝,進而扭轉整個戰局的機會。

  第四,他高估了楚國。具體來說,是高估了楚國的國格和戰略決心。

  1、楚國,是南方蠻夷出身,沐猴而冠,沒有中原諸夏各國的文化積澱。其軍政言行,皆是逐利而動,後來連問鼎的事兒都幹得出來。在楚國的字典里,沒有“同盟、信義、責任”這幾個詞。

  2、鄭國積弱,不足以給楚國充當偏師盟軍。

  3、兩年前的城濮之戰,楚軍大敗,君臣破膽,大將子玉自殺。

  4、鄭國離晉國近,離楚國遠。

  因此,晉侯本來應該做出一個判斷:就算是晉軍單獨攻鄭,楚國也不會發兵救鄭!晉國沒必要請秦軍來幫忙!

  這就觸及到了晉侯最大的一個盲點:缺少某些自知之明。

  第一,晉侯長期流浪在外,屢遭艱難困苦,險惡窮窘,常常不得不仰人鼻息,當弱者當習慣了。因此,他不敢相信晉軍自己的力量,不敢獨自去扮演強者,去爭取勝利。

  第二,大體而言,少不經事者,疏闊少顧慮;而飽經風霜者,卻常常過於老成持重,貪而無勇,缺乏必要的進取心和冒險精神。晉侯回國繼位時,君臣皆年事已高,所欲征伐,皆必謀劃萬全而後興。卻忘了拳怕少壯,戰爭本身就是冒險。

  第三,晉侯抱有盲目的文化優越感。晉國國君是正牌子的皇親貴胄,相比之下,秦國楚國的確可以算是文化沙漠,蠻夷雜種,軍政暴發戶。正因為這種文化自卑感,秦國才多次謀求遠師越國,東進中原,也部份因為此,秦國才與晉國交好。但是如果晉文公因此就覺得自己還真的是根蔥,憑兩句漂亮話就可以糊弄住秦國,那也太自大了。秦楚在嗚嗚擊缶、斷髮文身的背後,皆有著注重實際、功利輕信的精明和愚蠢——對此二者,晉侯都患了選擇性失明。

  另外說一下:以子犯的智商,我猜他不會不知道秦軍之不可擊。我只能說他扮演鬥犬很成功,讓主人充分享受到了高瞻遠矚、勒令禁止的高級快感。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