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集合语文教案3篇 语文集合概念

2024-02-08 21:40:44综合

集合语文教案3篇 语文集合概念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集合语文教案3篇 语文集合概念,以供借鉴。

集合语文教案3篇 语文集合概念

集合语文教案1

  预设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祝福”2个字。

  2、 了解课文大意,精读1-6自然段。

  3、 体会小熊和松鼠的友谊及友谊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20课,谁来读课题?(指导读好“筝”的轻声)

  《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可有意思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教智慧小树叶,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想一想课文写了谁和谁的事?

  2、课件出示:

  (1)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除了说扎风筝,还可以扎说扎什么?)

  (2)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重点指导“抓”和“幸”的读音。用动作演示“抓”和“一把抓”。)

  (3)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吵”注意翘舌音)

  (4)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了。(“受”注意翘舌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学习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习第1段。

  1、板画。

  大家表现真出色,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带大家去一好玩的地方。(老师边画边描述:那里有高高的山,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还有一条弯弯的`小溪呢!听说松鼠和小熊的家就在这儿。(出示教具:松鼠和小熊的家)请大家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他们的家到底建在哪儿呢?

  2、贴房子

  谁愿意上来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

  (学生贴对了)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帖?

  (学生贴错了)你们都同意把房子贴在这儿?(有不同意的上来贴)为什么这样帖?(以课文为依据)

  (二)学习2—6段。

  小熊住在山脚,松鼠住在山顶,两家离得那么远,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认真读读2—6段,看谁能很快找到答案。

  1、学生自由读2—6段。

  2、谁来说说是什么和什么让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板帖:风筝、纸船)

  3、松鼠收到风筝,小熊收到纸船心里怎样?

  4、再读2—6段,你从课文哪里体会到高兴的?把你体会的句子画下来。(生找到3和5段读)

  5、我们先来看看小熊高兴的这段。

  (1)课件出示这段,指名读。

  (2)小熊,你为什么这样高兴啊?(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3)是啊,小熊收到的不是一般礼物,这纸船是松鼠自己折的,松果是松鼠最爱吃的,祝福是松鼠亲自写的。你们看祝福的话后面还有一个叹号呢!这说明松鼠非常希望小熊能够快乐。怪不得小熊“乐坏了”。板书:乐坏了。“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高兴极了、非常开心、很快乐……)再指名朗读。

  (4)让我们来看看收到纸船后的小熊(看图),你们看小熊高兴得怎样?

  (5)小熊们,把你心中的快乐读出来吧!齐读第3段。

  6、小熊很高兴,那松鼠你们呢?用同样的心情读读第5段。

  (1)小松鼠们,谈谈你自己的感受。是呀,收到甜甜的草莓和深深的祝福,难怪松鼠也乐坏了。板书:也乐坏了

  (2)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把高兴的心情表达出来。

  (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乐读,会读,读好)

  7、松鼠和小熊的友谊真让我们羡慕,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分享一下友谊带给我们的快乐吧!齐读2—6段。

  (三)区别“漂”和“飘”。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还发现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在这两句话里,请大家读读,看你发现了什么?

  (1)课件出示: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的家门口。

  (2)生说“漂”和“飘”的不同。

  (3)练习。

  (4)那你们能把这两句再读得美些吗?(指导读)

  过渡:是呀,纸船漂呀漂,把亲切的问候带给小熊;风筝飘呀飘,把深深的祝福送给松鼠。有了朋友的祝福,小熊和松鼠多快乐呀!让我们也学会祝福,把祝福送给身边的朋友。

  四、写字指导

  1、 出示“祝福”二字。

  2、 说说这两个字的特点。

  3、 学生描一个说说有什么提醒。

  4、 老师范写。

  5、 学生练写,写后评议。

  五、复习巩固

  1、 生字换语境,让学生读句子。

  (1)我的手被猫抓坏了,妈妈连忙把伤口包扎起来。

  (2)松鼠收到甜甜的和深深的祝福,感到很幸福。

  (3)这里吵吵闹闹,真让人受不了!

  2、 读词语。(包扎、抓住、好坏、草莓、幸运、福气、吵闹、难受)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纸船和风筝使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但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朝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亮的纸船了。那么松鼠和小熊有没有和好,又是怎样和好的?我们下节继续学习。

集合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语文教案-劝 学。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集合语文教案3

  第一课时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过程: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板书:

  3、爬天都峰

  又高又陡

  奋力向上 互相鼓励 战胜困难

  相互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