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5篇

2024-03-08 12:12:21综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5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5篇,供大家阅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三)、山顶洞人

  投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山顶洞人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指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结合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指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方面有什么变化?(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2.识“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说明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进技术?并举例说明(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骨针)

  3.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获取火种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会人工取火)

  4.识“山顶洞人的生活”图,说明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怎样形成的?(按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

  学生阅读课文自由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归纳总结,填写图表。

  【合作探究】

  1、结合下列有关材料和图片,思考北京人为何要过群居生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2、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什么意义?想像一下,北京人是怎么样取得天然火的?

  大家的想象很丰富,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自然火。那么,我们再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应该从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依据板书图表提问、巩固强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预习】

  (一)河姆渡原始农耕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河姆渡原始农耕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时间:距今约7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4、农耕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渔叉等

  4、农耕作物:粟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6、原始饲养业:猪、狗

  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学生讨论归纳了解以下知识

  大汶口出现贫富分化,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合作探究】

  1、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相关内容,我们一起

  列表比较总结一下本文所学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著名的就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

  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

  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

  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x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r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课)g1.我国最早的人类g

  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图》”,提出问题。

  (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

  (2)元谋人的体质有哪些特征?

  (3)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观察并抢答:

  (1)云南元谋县。

  (2)牙齿硕大、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会不会制造工具。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人的发现?

  动脑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图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分组并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①同学们互相观察一下,你们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提出问题: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③根据《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讲述北京人劳动的情景。

  ④讨论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火对北京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⑥北京人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3.动动手:今天我们学习元谋人、北京人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把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标识在《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播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的动画。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4

  一、课程标准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自己身边的例子阐述西亚石油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重要影响。

  2.学生能指出西亚地区几个主要的产油国,并能结合地图指出西亚石油出口路线。

  3.学生能感受到石油给因缺水而长期贫困落后的西亚各国带来的巨大改变,能结合时事表述石油的出现给西亚各国人民带来的`困扰和隐忧,能充分认识到:要把握机遇,因地制宜,充分发展才是一个国家明智的选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西亚石油的输出路线以及它给西亚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石油的出现给西亚国家带来的困扰和隐忧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师准备

  幻灯片课件、自制短片《让世界充满爱》、资料《西亚小资料》、视频《疯狂奢靡的迪拜》。

  六、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阅读《西亚小资料》。熟悉西亚在世界的位置,石油生产情况,掌握一些有关西亚的时事新闻。

  七、教学流程

  1.板书设计

  【构思】利用《疯狂奢靡的迪拜》,激发学生兴趣。

  2.导入

  【操作】

  了解迪拜的过去和现在,疯狂奢靡的迪拜因油而富,激发学习的兴起。

  ──由此导入课题《石油宝库》。

  3.第一部分:石油之“产”

  【构思】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掘“石油宝库”的基本特征。

  【操作】

  (1)学生结合地图指出西亚波斯湾沿岸的五个主要产油国。

  (2)同桌互为搭档,根据《小资料》,归纳西亚石油生产的主要特点。

  a.储量巨──约占全球石油储量的1/2 b.产量大──占世界总产量的1/3

  c.出口多──约占世界出口量的60% d.开采易──开采成本仅为我国的1/3

  e.油质好──中轻质低腊石油 f.运输便──油田近海,港口便捷

  小结:西亚波斯湾沿岸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地和出口地,真不愧为“石油宝库”。

  4.第二部分:石油之“销”

  【构思】通过石油运输路线演练,让学生巩固大洲大洋知识,了解西亚石油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操作】

  (1)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亚石油主要运输的区域。 (美国、西欧、中国、日本)

  (2)情景设置:假如你是一艘油轮的船长,满载30万吨原油从科威特出发,前往英国。请为你的油轮设计一条航行路线。

  同桌搭档,根据课本附页《世界地形图》,设计出运输线路。

  一名学生代表在大屏幕上展示该小组所确定的线路,其余学生可进行补充或更正。

  教师:动画地图显示线路: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

  设问:为什么不能经过苏伊士运河? (请学生根据《小资料》形成答案)

  苏伊士运河只能通航载重25万吨以下的船只,多数大吨位油轮还是得绕道好望角前往欧洲

  (3)西亚石油出口中国的咽喉要道在哪里? (马六甲海峡)

  中国每年原油进口的85%都经过这里。

  (4)如果时间允许,可增设一问:西亚石油输往中国的线路潜藏着什么风险?为了确保西亚石油顺利运到中国,你有什么建议?

  小结:西亚石油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5.第三部分:石油之“利”

  【构思】通过图片来直观感受石油给西亚产油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操作】

  (1)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描绘出西亚地区自然条件的特点? (干旱、多沙漠、缺乏水资源)

  (2)按常理,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当地应当是一幅什么景象?

  每位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常理下”的西亚,并把它写在纸上,之后向同学们展示。

  教师:展示一组来自今天西亚产油国的图片:

  a.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级酒店──阿联酋迪拜“阿拉伯塔”;

  b.档次最高的汽车市场;

  c.天价手机号码;

  d.耗资最多的亚运会──多哈亚运会。

  (3)为何今天的西亚不同于“常理”?

  依靠巨额的石油收入,各产油国发展多种经济,从而极大地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工业(炼油石化)、农业(节水农业)、生活(海水淡化)。

  (结论):石油带来了繁荣,石油带来了奇迹!

  (配图文字:“阿拉伯人直接从骆驼背上跳进了奔驰轿车里”)

  小结:

  6.第四部分:石油之“忧” 通过上图所示逻辑关联,展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构思】通过对石油“利”与“忧”的对比认识,让学生认识到:面对资源,我们都应该用一种积极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操作】

  (1)展示阿联酋总统的一段话:

  “这么多年来依靠真主赐予的礼物──石油我们改变了很多东西,我们告别了贫穷,告别了落后,看起来我们比50或40年前要自信得多了……但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这一切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辉煌罢了。”

  小组活动:(前后两桌形成四人小组)

  结合阿联酋总统的话,深入思考讨论:为什么阿联酋总统会说“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这一切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辉煌罢了。”石油除了给西亚国家带来滚滚而来的财富外,还有哪些困扰和隐忧呢?

  各小组积极讨论,形成共识,并将其记录下来。

  (2)汇总各小组讨论成果。

  (3)播放自制音乐短片:

  以三年伊拉克战争给当地人民,尤其是儿童带来的伤害为主题的图片,配以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背景音乐,让学生对伊拉克人民因石油而陷入的困境有更直观的感受。

  播完短片后,可由学生来谈谈,片中给其触动最深的某个画面,以此对应我们的生活,真切感受到和平与安宁的可贵。

  (4)最后,以阿联酋总统本·哈利法的另一句话作为全课总结──

  “石油,应当成为阿拉伯人赶上世界先进民族的机会。它绝不能变成我们享乐的资本和灾难的根源。”

  石油作为一种资源,它给西亚各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利用它,做到趋利避害,把这种宝贵的资源真正变成为当地发展的机遇,需要人们的智慧和不断的努力!

  7.课后作业:──时空畅想

  如果50年后,西亚这个宝库石油完全枯竭了,当地会有什么变化呢?他们能成功地实现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的发展吗?请发挥你的想像,以《昨日油都》为题写一篇短文,预测一下50年后的“石油宝库”是什么景象。

  【目标】: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精神。

  8.小结: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三种颜色来描述西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5

  一、课程标准

  1.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读图法、情景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欣赏图片】

  欣赏安第斯山脉地区风光,同时配上印第安人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些风光图片美不美?

  学生答:美!

  问: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答:想!

  (一)寻找安第斯

  1.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两张图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图),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过幻灯片展示一幅当地图片,设计问题:“走进山区,探索山区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

  (二)探秘安第斯

  1.【幻灯片展示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人民又是如何利用当地的环境发展生产的呢?

  学生回答:低海拔处……高海拔处……

  2.【幻灯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

  设计问题: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原因?

  学生整理(教师引导)回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3.【教师引导过渡】

  设问:秘鲁山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奇特的生产方式出现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创造出的呢?

  学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师出示印第安人图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遗址图片。

  (三)走进安第斯

  1.【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目标要求

  1)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2)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

  2.【学生成果展示】

  衣: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秘鲁人培育出抗寒的马铃薯品种,还利用昼夜温差大发明了常年保存马铃薯营养价值的方法。

  住:如图(PPT)

  行:骆马能在崎岖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展示秘鲁国徽】

  问题:秘鲁国徽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它出现在国徽上面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骆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师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秘鲁人“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我们懂得了?

  学生回答: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课小结】

  【巩固练习】(见《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