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8篇

2024-04-01 16:18:23综合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8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8篇,以供参考。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8篇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1

  大年初一,春节之际。宅在家里的我,隔窗遥望,想感受一下新春的气息。可是,小区里,除了门口的对联、红灯,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过年的“开门炮仗”。

  开门炮仗,是中国春节的传统风俗。记得那时,即使除夕熬了大半夜,大年初一早晨,谁也不会赖床。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起床了,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吃过香喷喷的饺子,就开始准备放开门炮仗。我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要放开门炮仗呀?”爸爸笑着说:“开门炮仗,就是开门大吉,驱逐瘟神,迎接新春,吉祥如意!”原来如此。怪不得,家家户户在大年初一早上,都放开门炮仗呢!还说要比一比:看谁家的炮仗品种多,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

  我们家准备的炮仗可全了!最少的几十响,最多的几万响,一捆一捆的,用红纸包着,还有很多成盒的礼花。一个人拿不动,我们就两个人抬。好不容易把炮仗抬到胡同口,可是,我们谁都不敢放,大人们也不让我们放。爸爸出来了,把一捆炮仗打开,我们把炮排一直抻出十几米。“要放开门炮仗了!”在爸爸的喊声中,姐姐赶紧拉着我,跑得远远的,姐姐还用双手捂住了我的耳朵。“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一连串的响声,惊天动地,震耳欲聋。“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诗句,就是这样来的吧?接着,我们小孩上阵了,放小鞭的,放礼花的,放窜天猴的,放二踢脚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顷刻之间,满地都是红色的外壳纸,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爸爸说这叫“满堂红”,预示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红红火火。

  后来,我上网查阅才知道:开门炮仗,上古时代,就有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用以驱逐瘟神的传说。烟花鞭炮,起始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现在,中国的烟花鞭炮,花样各异,品种繁多,质量过硬,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远销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40多个国家呢!成捆的、几万响的开门炮仗,气势雄伟,响声震天,更是抢手货。如今的开门炮仗,已不仅是在大年初一早晨燃放,只要是做生意的店铺,不论哪天开门营业,大多都燃放“开门炮仗”,意为喜庆,以图吉利。

  随着环保的呼声,烟花炮仗,如今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已经禁放。但是,这并不会阻挡我们对新年充满美好的祈愿,对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热闹的开门炮仗声,永远一声声地响在街头,响在胡同,响在我心,响在你心,响在我们童年时美好的回忆中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和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不断地从中感受到和吸收到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从而受益匪浅,了解颇有深刻。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节日,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大特别圆,所以这一天象征着家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日子。说起中秋的来源,坊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神话和传说。其中嫦娥奔月就是家喻户晓的,最具代表性的关于月亮的故事。话说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把大地照得寸草不生,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叫苦连天。有一个叫后羿的勇士,箭法奇准,他体恤民情,挺身而出决心要拯救苍生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让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万代苍生。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绝代美人,夫妻俩十分恩爱,有一次后羿向王母讨得了灵药,一吃就能立即升天成为神仙,但他舍不得妻子只好保存着灵药,一天后羿去打猎,之身嫦娥一个人在家,一个心术不正的下人起了坏心,企图夺取灵药,嫦娥没办法只好当机立断吃下灵药,突然间立刻飞奔到了月宫,从此开始了寂寞的生活。后羿回来后件大事不妙悲痛欲绝,仰望天空长叹见月亮上的人就使自己思念的妻子。于是他将妻子最爱吃的饼摆在院子里,许多人见了纷纷效仿于此来祈求平安、健康,久而久之代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中秋节。

  “嫦娥奔月”真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我的家乡壮族人过中秋节的习俗更具特色。首先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饭菜特别的丰盛仅次于春节。饭后将月饼供奉给祖先,孝敬祖先,希望祖先保佑一家人团团圆圆、健康快乐。祭拜完祖先接下来精彩的时刻即将到来,把圆圆的大月饼切成每人一份,预示着一家人永远团圆,缺一不可。一边吃月饼一边悠哉悠哉的赏月,听着老人讲述关于月亮的趣事,还举行成语接龙或讲谜语,猜对了就奖赏月饼,在皎洁的月光下,欢声笑语下吃着香甜的月饼,真是人生一大乐事,令人流连忘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来自全归各地的朋友们,我们虽不曾相识,但在这美好的中秋之夜我们能普天同庆,伴着一样的圆月,共同在月亮下,共同交心,望着圆月,陷入沉思,是它牵引着我们的思绪,进入畅想……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3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上海人偏爱甜食是出了名的。在我的家乡,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就有吃重阳糕的风俗。每当提起重阳糕,我自然会联想到重阳节以及王维的那首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就是以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为背景,写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据记载,吃重阳糕的习俗源自于唐朝并一直沿袭至今。传说九月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这便是古人九月做糕之意。明朝的状元康海曾用糕来庆祝自己中了状元。

  对于小孩子而言,美食的诱惑力自然是无法抗拒的,更何况是甜食。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长辈们忙碌地打算着制作重阳糕的食材:糯米粉,米粉,玉米粉,白糖,各种干果等。我也蠢蠢欲动,打算届时敞开肚子大吃一顿。望着摆在桌上的各色的果仁,馋虫便被勾了起来。

  可是制作重阳糕偏偏是一项耗时耗力的活儿,我实在等不及了,便也来帮忙一起和面。两只小手上沾满了白色的糯米粉和米粉,粘粘的甩都甩不掉,可还是照样卖力地揉捏着,宛如要把这和谐欢愉及祝福也一同揉进面团里。可是,妈妈却每每对我说:“快去玩吧,别把粉弄得一身都是。”我听到这话,便匆忙跑到镜子跟前,望着镜子里一头一脸一手的白色,对着镜子扮起了鬼脸。

  玩了一阵子,又来看看做糕的进度,此时我发明白色的糕胚被装进了模具里,最下层的是白色,中间夹着一层红色的豆沙,最上面的那层似乎最吸引人:有红色的大枣,金黄色的板栗,绿色的果脯,还有浅黄色的核桃仁,光是看这颜色就使人直咽唾沫。

  过不了多久,就闻到了从厨房里飘出的阵阵香味,我就知道已经在蒸糕了,不多会儿就能把它装进饿得咕咕叫的肚子里,心里不断盘算着到底要吃几块。重阳糕最终出笼了,冒着阵阵的白气,夹杂着果仁的香味,我恨不得爬上桌来,把肚里的馋虫给压下去,再也顾不得妈妈在一旁的劝阻,挑了一块果仁多的,对着它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烫得直吐舌头,呼呼地往外吹气。

  “别净顾着自己吃,快给外公送一块去。”我赶紧奔向外公的房间:“外公,外公,快来吃重阳糕吧,我今天也一起参与做糕了,您快来尝尝好不好吃。”

  传承至今,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的内涵。在这一天,全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这充满美好祝福的重阳糕,小辈们往往会为长辈们做一件事,以表示自己对长辈的一片孝心,这也非常符合我们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兴许我们应当珍惜和牢记这份经历了几千年的华夏历史文明的产物,因为这是专属于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荣耀。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4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一听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屈原,就会想到端午节。这个节日就是因为屈原投江而死,为了纪念他而成立的。而我们家乡,有这样的端午节习俗。

  最重要的,当然是包粽子。当清明节时,就有包粽子的提前准备――做咸鸭蛋。首先,我和外公到农田里去找黄泥巴。外公看中了一块好地方,叫上我一起用锄头和铲子来挖。挖好了,便放在拿来的篮子里。外公一个大扁担,我一个小扁担,篮子里放着黄泥巴,高兴地回了家。在我们挖黄泥巴时,外婆已经将拿来的鸭蛋洗干净,拿出来一个铁盆。我们回来后,外婆就将泥巴里放点水,放入盐,搅和搅和,又将鸭蛋放入特制的咸泥巴滚啊滚,每个地方都沾上了点咸泥巴。又拿来一个瓷罐,将全是泥巴的鸭蛋,放入,封住。大功告成!

  接下来是腌猪肉,这个比咸鸭蛋简单多了。胶浆,酱油等材料准备好放入盆中,将猪肉放入封住就好了。最后我与外婆去池塘边摘芦苇叶。外婆说,要选那种绿的长的,再收集一些短的。我们将这些芦苇叶拿回家,外婆将它们串在一起,放在高架上晒。等到包粽子要用时,就只要放在水里煮了,放在水盆里面就行了。好了,现在就是万事俱备,静等端午。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端午节那天到了。我和外婆拿来新鲜的糯米放入水中,又将芦苇叶煮煮,放入清水里,从盆里拿出猪肉,陶瓷罐里拿出咸鸭蛋,找来许多质量非常好的棉线;开始包粽子啦!我当然是不会包的,只能先看外婆包。只见外婆将粽子叶卷啊卷,卷成一个锥形放入糯米,又将粗的那头放入咸鸭蛋或猪肉,再拿一片粽叶,将它封口,用棉线用力绑起来,一个粽子就完成了。我也装模作样地学起了做粽子,做着做着……嗯,这是怎么做的来着?又转过去看外婆,哦,原来是这样子做的。经过我的一番努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做出了一个“四不像”。不过,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接着,外婆将包好的粽子。放入灶台的锅中,倒入水,蒸。过了好长时间,外婆拿出一个又有猪肉,又有蛋黄的粽子放到我手上,说:“这是个蛋黄咸肉粽。”哦?我将信将疑的拿了起来,拉开棉线,掀开粽叶,闻了闻,真香!我狠狠的咬了一口,嗯,好吃;怪不得别人在端午节的时候总要让外婆去包粽子,原来她包着粽子,这么好吃。蛋黄咸咸的,非常的好吃,猪肉嫩嫩的,也非常的好吃。我不禁连吃三个。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习俗,包粽子。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5

  “余冻雪出乾,初晴日骤喧。人心新岁月,春意旧乾坤”。经过除夕夜一整宿的守岁后,村子里过节的气氛更加浓郁了。一夜的疲乏似乎抵挡不住村里人的热情,他们大清早就开始串门拜年。这也是老家武汉的重要新年习俗。

  这不,当公鸡开始打鸣时,家家户户就热闹了起来。奶奶已经开始忙着打算各种小零食,打算迎接客人;叔叔和爸爸也踏上了他们拜年的征途。鞭炮声彻底唤醒了这个暗藏生气的村子,大年初一的拜年也正式拉开了帷幕。村里顿时热闹起来,村人彼此的问候声道贺声传遍村头村尾。

  我揉了揉蒙胧的双眼,听到了几声清脆的脚步声,还处在懵懂中。十几秒过后,有人到奶奶家拜年了。两位中年男子携手走进了我们的家门。只见他们径直走到客厅,看到了奶奶,双手合十,深鞠了一躬,用带着浓重的武汉方言向奶奶道了一声――“新年好!”他们的面容丝毫没有因昨日一宿没睡而憔悴,反倒是洋溢着新春的激情。这声问候中夹杂着一年不见的喜悦,恭贺新年的激动,以及衷心的祝福之情;当然也蕴含着晚辈对长辈的牵挂和尊敬。随后奶奶十分自然地从装零食的盘子里抓起一大把糖果递给了两位来访的客人,以示主人的礼仪,随后便开始了叙旧。

  鞭炮声炸响长空,但这丝毫不影响武汉人的“大嘴巴”特色,院子里充满了问候的声音。这一大早就有三四十家来拜访我们了,但却不见几个与我年纪相仿的小朋友,其乐融融的氛围好似少了点什么。听奶奶说,拜年的习俗很早就在农村广为流传。人们守完岁之后,就会从村头开始挨家挨户地喜迎新年,无论是大人或小孩都会穿着新衣服挨家挨户地拜年。尤其是小孩,可精神可热闹可气派了!先给自己的爷爷奶奶拜年,再邀上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三五成群地到村子里其他人家齐声吆喝:“拜年了!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他们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脸,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春节和拜年的享受。

  可是,此刻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小朋友青少年,不愿出家门,而仍在认真拜年的也多剩下那些中年人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是因为村子里的人逐步走向了城市?或是小朋友对习俗的淡漠?或是……

  我的`家乡拜年的习俗不一定是独一无二的,但作为后代,我们有义务要挽救这危在旦夕的习俗,不仅只是找回拜年的情趣,更多的是对家乡习俗的保护和传承。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6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封冻的河面,肃杀的寒冷,炊烟袅袅的村舍。一张大案板,一瓢糯米粉,一盆芝麻馅料,一屋子满满的幸福。奶奶朴实的双手很擅长创造惊喜,她好似挂帅的巾帼英雄穆桂英,弹指之间,变换不断,那双手一粘、一翻、一捏,一个个可爱的汤圆便似列阵般,整整齐齐地排成方形。汤圆下锅啦!雪白的小精灵随着水温的升高在锅中蒸腾,升华,完成了彻底的脱胎换骨。一股香味,随着朦胧的雾气氤氲开来,浸润心田。汤圆滑到了我的碗里还依旧蠢蠢欲动,在碗里不停滑动,很是可爱。轻轻咀嚼,芝麻馅缓缓溢出,浑厚的香甜溢满了每一颗味蕾,好吃到连煮元宵的汤都不能放过。

  汤圆的余味久久没有消散,夕阳向人间投下最后的惊鸿一瞥,夜幕很快笼罩了下来,此时,已经可以听见稀疏的烟花声。天空中,朵朵银花绽放,五光十色,赏心悦目。烟花虽美,但依然是转瞬即逝,在漫漫长夜中,它留下了至美的一霎那,看着烟火渐渐与黑夜融为一体,绽放的生命,是希冀或是孤独?我的眼前景物开始变得模糊,我的思绪流转到了儿时的元宵节我在老家拿着烟花棒,在灶台点燃后蹦蹦跳跳地冲出家门,仿佛我就是那脚踏风火轮的小哪吒,将烟花高高举起,我看着飞溅的火精灵,脸上是藏不住的笑容,经不住寒风,我打了一个喷嚏,门内传出长辈的呼唤,我却沉浸于这灿烂世界,儿时的快乐是如此的简单,心情是如此的单纯,一块偶然间得到的糖果,一碗香甜而温热的汤圆,一朵绚丽的烟花,都能使我的心情愉悦好久。

  夜深了,可元宵节的重头戏,才刚刚上演。暖暖的月光洒在人间,广场华灯初上,一片绚烂的灯火。人群熙熙攘攘,一排摇曳的花灯连成一条长长的金龙,纵横过喧嚣的街头,与霓虹灯火辉映相接,又在灯谜处结尾,为广场平添了几分祥和。灯火阑珊处,欢欣雀跃的稚童争抢灯谜,拿到谜语后眉头又皱成一线,苦苦思索后又高高跃起,眉开眼笑地跑向灯谜处。看向广场的中心,很多人放飞了孔明灯,一盏,两盏,点点微光,汇成星河,元宵节的一盏盏明灯,将夜空尽染,带走的是不幸与悲凉,迎接的是美好与希望。

  一声,两声,几朵银花在空中绽放,成团成簇的烟火倏然绽放,漆黑夜空,瞬间被锦绣上了无边的芳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明天的到来,良辰美景终会消逝如风,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烟花,用短暂的美丽完成了其一生的使命照亮人间。耳边似乎传来了呢喃声。

  抱怨人世间的黑暗,我们就要更加努力的发光,以自身,温暖无边的黑暗。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7

  祭灶,这一风俗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我小时候见过长辈们祭灶,那一幕幕宛如眼前。

  祭灶多在黄昏入夜时举行。祭灶前,长辈们把灶台,乃至整个厨房都擦得干干净净,无尘无污,再拿出不久前街上买来的灶王爷纸像摆在灶台旁边。其实,上街时买纸像不叫买灶神,而叫请灶神,以此表达对这位保护神的尊敬。接着,爷爷拿出自己珍藏许久的好茶,小心翼翼地摆上三个茶碗,徐徐倒入热水。茶叶徐徐舒展开来,清香扑鼻而来,袅袅轻烟升上屋顶。给灶王爷的供品有各种各样,除了这茶之外,还有橘子苹果香蕉等水果,以及糖果糖瓜等甜品,为的是一个新年新气象,未来能吃好喝好,生活无忧,这正朴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民的心态。供品都摆好了,只见三副碗筷,三盏酒杯,那酒水茶水随微风荡起涟漪,好似灶王爷在细细品尝,若有所思……爷爷又拿出三炷香来,分别插在摆好的香炉上,点上香,烟气与茶水的热气交织一起,浮现出美好的愿景。望着这一碗碗“美食”,便忍不住伸手去拿。奶奶看见了总会制止我,责备地说:“不许动,这可是给灶王爷打算的。”最后跪拜祈愿,那时的我不懂世事,只想着能有几个新玩具,能吃上好吃的零食。再烧掉纸王爷,灭了香,就算送走了灶王爷。

  可别看这个习俗比较简单,它可是有大寓意呀!祭灶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秦朝,相传人们尊称灶神为灶君司命,是玉皇大帝命灶神掌管人间各家烟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尤其受到人们的崇敬。其实人们是要通过祭灶神向上天和家人做一年的工作总结,以表达辞旧迎新的新年新气象,以吉祥的饮食文化迎接新年的美好,这也是人们最简单朴素的期望。

  祭灶的由来有一个传说,说的是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了妻后花天酒地,败光了家底后沦陷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来到前妻郭丁香的家里,自知羞愧难当,想要了此残生,就一头钻到灶台底下的火炕里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他还能回心转意,还没有坏到底,既然死在灶台,就封他一个灶王吧。

  然而,我想,祭灶神的传统习俗之所以一直传承至今,不只是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期待来年吃好喝好,生活无忧,更要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有宏大的目标,有积极的上进心,有憧憬美好生活的动力。惟独这样,我们才干真正进步,才干走向更高的世界!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8

  中国有着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每一种节日都有一种代表性的食物。这不立即要到清明节了,我忍不住又在想艾叶飘香的青团。每年的清明节,我总是会跟着妈妈去老家安吉扫墓,因为那时候总会有一个保留的节目:全家动手做青团。

  往年清明节这一天,我们全家清晨就会去扫墓。一回来就会去田间采摘新奇的艾叶。采摘回来后把它们清洗干净,再把它揉出汁备用,这时外婆就会用温水调和糯米粉,用力揉粉。等糯米粉变成团时,在一旁的妈妈就会把刚挤出来的艾叶汁均匀地倒入粉团中,外婆则继续揉粉。霎那间,雪白的糯米团就变成了翠绿的糯米团,再把粉团揉成圆柱形。外婆熟练地从顶端拽下一块块粉团,搓成圆团,这时舅妈阿姨都会加入进来,人人拿起一团,开始包团子。首先在中间掏个洞,两个手相配合把洞越揉越大,再把打算好的豆沙馅或者咸菜笋丁放进这个洞里,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起来,最后把洞口封住。它的做法跟汤圆很相似,只是比汤圆大了好几号,把封住口的团子搓圆,再在团子的顶端做上记号,咸的在顶端做个小帽,甜的就搓成圆形。长辈们一边包着团子一边聊着小时候的趣事,而我们这几个小辈则在一旁打着下手,一会儿递给他们馅,一会儿递给他们面团……

  不一会儿时间,一个个青团精神抖擞地站在蒸架上,看着它们一小团一小团点缀着,好似摆放着一笼子的翠绿宝石。这个时候我们这几个小娃儿就围着炉子转,迫不及待地等着青团子出炉。20分钟后,当一阵阵浓郁的艾叶香味飘出后,我们个个都睁大着眼睛等着青团子。长辈们看见我们这猴急样发出了阵阵爽朗的笑声。

  最终出炉了,原来翠绿色的绿宝石变成了墨绿色的宝石。待它冷却了一会儿,我就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圆的豆沙馅儿的团子,而表哥却冲着有小帽子的青团子伸出手去。我顾不得烫,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真好吃!我一口气干掉了两个,满口艾叶的清香,合着豆沙甜糯让我欲罢不能。当我想去抓第三个时,外婆抓住了我的手,用慈祥和气的笑脸对我说糯米团吃多了胃会难受的。我也只好舔舔嘴巴收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以前的清明节扫墓,总是怀着沉重的心情,此刻的清明节却变成了家人团聚祭拜祖先,教导小辈要感恩以孝为先的传统节日。在这个日子里,向祖先问好,并向他们述说此刻的好日子,做上一回美味的传统小吃――青团子,也成了我们憧憬的节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