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高一读后感作文3篇 观后感高一作文大全

2022-07-02 13:29:00综合

高一读后感作文3篇 观后感高一作文大全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一读后感作文3篇 观后感高一作文大全,供大家阅读。

高一读后感作文3篇 观后感高一作文大全

高一读后感作文1

  周末看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一本浅显易懂的书,并且很实用,这书拿在手里一口气看完,凌晨才睡去,今天的脸色居然还是那样的温顺,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会面临情绪的困扰,这本书里告诉了我们通向喜悦的途径,是喜悦不是简单的快乐,快乐是外向的索取,是有依托的,必须有外在的存在引起内心快乐,喜悦是真正内心能量的实现。通过心灵的修正,获得平和。

  我们的'内心与外界被许多许多的不应该包裹着,习惯,角色扮演,自我保护,旁人的眼光,逃避,欺骗,其实这一切都是内心的映射,都是大脑给我们的信息,大脑筛选的信息有多半以上是受潜意识影响的,支配行为的很多指令未必就是正确的,而我们都享受在这些指令下,随从这些指令。事实最大,所以要面对一切,接收一切发生的,每件你遇到的事情都是你必修的功课,磨练你,不要去压抑,要学会能量的转换,因为情绪会来,也会走,我体会了很多自己内心的磨练。都没有顺应。

  一直以来对很多事情,如果认为是不对的,就去排斥,不能接收别人的错误,更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让自己内心有格局,从来都不是个温婉的人。曾经有段时间,自己无法接受现实,无法放弃现实,前进不得,后退不了,只有在事件中挨着,不接受发生的一切,一门心思的,追求自己内心的答案,其实那没有答案,像是面前有堵墙,非要穿越,后来无奈了,因为事件带来的困扰,让我无法再撑下去了,被周遭包围了,你无处可逃了,无奈心一横,就那样吧,放弃了所有外在眼光的标准,认为那都不重要,反而有解脱之感。

高一读后感作文2

  如果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后悔药”,大概会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商品。“如果当初这样做就好了。”“如果当初不这样做就好了。”这样的“如果”,那样的“如果”,每天总是不绝于耳。我们都忙着追悔过去,叹惜当初,要是这么容易后悔,为什么那时候如此轻易就放弃呢?

  前几天读了席慕蓉的一篇文章,叫做《生命的滋味》,让我感觉到一种温馨的亲切感,就像一股澄澈的清水洗去了心灵的尘埃,也像是扫去了一些平庸的烦扰,我忍不住一读再读。

  文章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每一条走过来的路径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上去的前途也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读到这里,我脑海里浮现了一套绵延的伸向未知远方的并不平坦的道路,我感到路的前面布满荆棘,看不到尽头,将要来临的旅程是那样的漫长与艰苦。但踏上征途的旅行者仍然脸带微笑,一步一步地留下脚印。作者说,请让我从容地品尝这生命的滋味。

  想起高二开始以来,听到过很多同学在后悔高一的时候不努力学习,浪费了一年的时间,我的心里有些怅惘,似乎也隐约听到自己心里响起这样一些声音。高一像是一只断了线的渐飞渐远的风筝,看着筝上绚丽的色彩,却抓不住让它飞走了,那种心情像是摔破了一只心爱的陶瓷杯,但怎样费尽心思都粘不起来。我也能学会不后悔吗?

  在自习室这里能看见各种各样的学生,像是高中三年的缩影,这边这张台是稚气未退的高一生,在堆满零食的桌前尽情的聊天;那边一张台是充满干劲和希冀的高二生在埋头苦干着;还有严肃而成熟的高三学生气定神闲地看着书。有时我会想,这里的人,会不会有谁是带着后悔的心情的,又有谁会将要体会后悔的滋味吧。

  但是后悔只是一种心情,它并不能改变什么。时间不会因为谁唉声叹气而走的慢些。所以,学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着不去后悔,当然,也要学着不去重复自己的错误。

高一读后感作文3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